魯智深是梁山最溫暖好漢,還是護花使者,為何被稱為“天孤星”?

有人說,魯智深是水滸好漢中,唯一真正具有俠義精神的一個人。比如,臺灣學者

樂衡軍先生就曾這樣評價他說:

“魯智深原來是一百零八人裡唯一真正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的人物......他正義的赫怒,往往狙滅了罪惡......在他磊落的行止下,使我們對人性生出真純的信賴。”

的確,“光明磊落”、“豁達大度”、“敢愛敢恨”、“赤子之心”、“頂天立地”、“打抱不平”,這些都是讀者們貼在魯智深身上的標籤。

魯智深是梁山最溫暖好漢,還是護花使者,為何被稱為“天孤星”?

更有甚者,魯智深是梁山上少有的“暖男”,這突出表現在他對待女性的態度上。

眾所周知,梁山好漢們幾乎清一色的輕視女性,“不近女色”甚至是成為好漢的標準和條件之一。

所以,即便是少數有妻子的好漢,也幾乎都在他們的妻子死亡或遭到變故後,選擇了單身,比如宋江、盧俊義、楊雄、林沖等等。

諸位好漢視女人如老虎,可魯智深卻特立獨行,偏偏對女人保護有加、憐香惜玉,堪稱一位優秀的“護花使者”:

他三拳打死鎮關西,丟掉了提轄的體制內工作,而這僅僅是為了搭救素不相識的金翠蓮;為了只有幾面之緣的林娘子,他不惜得罪了位高權重的高太尉,幾乎喪命於其魔爪之下;而在桃花山下,為了搭救劉太公的女兒,他竟不惜隻身犯險,以一己之力勇斗山賊周通一夥。

魯智深是梁山最溫暖好漢,還是護花使者,為何被稱為“天孤星”?

而魯智深關心愛護這些女性,卻不是因為好色,不是因為愛慕,僅僅是出於人道主義。這不得不說是魯智深身上最耀眼的閃光點。

然而,這樣一位集諸多優點於一身的魯大師,在梁山泊座次石碣上的星號,卻是令人費解的“天孤星”!

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孤”並非什麼好詞。劉德華有一首經典歌曲叫作《孤星淚》,就描繪了一種煢煢獨立、形隻影單的意境。

“天煞孤星”,這與我們頭腦裡那個滿身正能量、“大跨步走來”的魯智深,實在太不相稱了。

在水滸世界中,梁山一百單八將的前身是天上的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之所以要把這些人物跟天上的星宿聯繫在一起,除了宋江的故意神話以外,其實也跟他們本人的命運息息相關。

魯智深是梁山最溫暖好漢,還是護花使者,為何被稱為“天孤星”?

比如宋江是“天魁星”下凡,“魁”乃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本來就有首位、第一之意,這正應了宋江在梁山上的地位。

柴進是“天貴星”下界,這與其周世宗柴榮之後、“龍子龍孫”的血緣相對應。

再比如宋江的親密戰友戴宗是“天速星”,這也是對他“神行太保”綽號的另外一種詮釋。

而我們看魯智深,他被稱為“天孤星”,到底“孤”在何處呢?

第一,這可能與魯智深的出身有關。

魯智深原名魯達,他自稱“灑家”。這是宋元時期,關西一帶男子的自稱。

但對這位粗獷漢子的家庭背景,書中壓根沒有提及。他的官職是北宋渭州經略府提轄,職務雖然不高,但顯然已經在當地具有了相當的社會地位,不可能孑然一身。

魯智深是梁山最溫暖好漢,還是護花使者,為何被稱為“天孤星”?

而且,從書中許多人稱呼魯達為“兄”這一細節可以看出,他也已經過了普通人娶妻生子的年齡。

可是,書中的魯達,顯然就是孤苦伶仃的光棍漢一條,真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但是,如果單純以光棍漢來解釋“天孤星”,顯然也是不充分的。

比如,李逵在失去老母之後,顯然也成了沒有親人的“可憐娃”,然而,他的星號卻跟“孤”沒有半毛錢關係,而是殺氣騰騰的“天殺星”,一個天生做強盜的典型材料。

而與李逵相反,魯智深身上卻恰恰缺少做強盜的最起碼素質,甚至比起宋江還要差些。

魯智深是梁山最溫暖好漢,還是護花使者,為何被稱為“天孤星”?

有人說:不對啊,魯智深與武松的武功不相伯仲,其武力也可以排進梁山前五,怎麼就沒有做強盜的素質呢?

其實,從魯智深和他的好友林沖身上,我們都可以發現這個問題,那就是:

他們雖然武功高強,但在從事“打、砸、搶、燒”等業務時,存在著嚴重的心理障礙。而李逵雖然武力不如魯、林二人,卻是個天生的“殺神”。

比如,林沖剛上梁山時,被王倫逼迫納“投名狀”,也就是殺死一個路人作為自己真心歸附的憑證。然而,林沖不忍濫殺無辜,次次錯失機會。

魯智深是梁山最溫暖好漢,還是護花使者,為何被稱為“天孤星”?

而魯智深同樣如此。他的人道主義,在對待女性的問題上,已經體現得淋漓盡致。然而,這還並非全部。

可以說,上梁山,只是他人生路上的一段曲折小路而已。他不光是一個“光明、溫暖”的人,更是一個與梁山好漢群體格格不入的人。

比如,在桃花山與李忠、周通告別時,李週二人提出要下山搶劫,為魯智深弄些盤纏。魯智深對李周的行徑極為反感,又害怕苦了陌生的路人,於是便自己偷了點金銀酒器逃下山去,過程十分狼狽。

而當魯智深在瓦罐寺遇到幾個餓肚子的老僧時,餓得前胸貼後背的他,卻仍然惻隱之心發作,不願意去搶奪老僧們的食物。試想,如果是李忠、周通、李逵等人在此,這些和尚又會落得怎樣的悲慘下場呢?

不過,與魯智深不同的是,林沖最後在梁山上完成了自己的“轉型”之路,手刃王倫就是其“代表作”。而魯智深卻從未真正融入到梁山“大家庭”裡來。

上了梁山以後,魯智深幾乎失語,只是在與搭檔武松一次次衝鋒陷陣。而其少有的表態,竟然是堅決反對招安,不同於阮小七、劉唐等人貪圖快活,魯智深的理由是“滿朝文武、俱是奸邪,矇蔽聖聰”。

魯智深是梁山最溫暖好漢,還是護花使者,為何被稱為“天孤星”?

能站在這個角度思考問題,不僅令宋江不快,也讓那些停留在低級趣味層次的人相形見絀。

宋江等人引以為豪、拼死去爭取的東西,在魯智深看來,竟然是毫無意義的。在徵方臘結束後,宋江對取得擒方臘大功的魯智深說:

“吾師(魯智深)成此大功!回京奏聞朝廷,可以還俗為官,在京師圖個蔭子封妻,光耀祖宗,報答父母劬勞之恩。”

然而,魯智深的回答,卻頗讓宋江掃興:

“灑家心已成灰,不願為官,只圖尋個淨了去處,安身立命足矣。”

宋江見魯智深不識趣,便又勸道:

“吾師既不肯還俗,便到京師去住持一個名山大剎,為一僧首,也光顯宗風,亦報答得父母。”

“三觀”上的分歧,註定了魯智深要與宋江和梁山分道揚鑣。所以,當宋江還在口口聲聲的“光宗耀祖”、“封妻廕子”,魯智深“搖首叫道:

‘都不要!要多也無用。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

他與宋江一生的緣分,也就在這次不歡而散的對話中落幕。

魯智深是梁山最溫暖好漢,還是護花使者,為何被稱為“天孤星”?

早先,魯智深仰慕宋江的大名而來。然而,在雙方的接觸中,他卻發現了宋江實在名不符實:在其道貌岸然的外表下,實則隱藏著對於功利的苦苦追逐。

所以,不同於以快活為目的的“反招安”,魯智深是真正看透了朝廷的本來面目,不願意再去與之同流合汙、沆瀣一氣。

在他看來,與其大家戴著“兄弟”的假面,信誓旦旦的“替天行道”,還不如散夥、各奔東西。

從這個角度來看,魯智深真乃梁山上一個孤獨的異類與清流。

魯智深是梁山最溫暖好漢,還是護花使者,為何被稱為“天孤星”?

老版央視電視劇《水滸傳》將原著中魯智深的結局進行了改寫,讓他在大相國寺出家修行,沒有隨徵方臘。

雖然這在當時帶來了一些爭議,但在我來看,這正是編劇下功夫研讀了水滸的證明。

作為梁山上一個孤獨的“孤星”,魯智深因為價值觀的不同而最後選擇拋棄梁山,這是符合人物特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