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咱這一年的收穫

本報記者 韓嘯

聊聊咱這一年的收穫

許玉文說,他最喜歡騎著摩托在山裡穿行的日子。

1月21日凌晨1點多,許玉文驅車2000多公里,從位於中越邊境的廣西崇左友誼關回到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王封村,一年的“漂泊”告一段落。

作為國內較早一批試水農產品電商的人,除了香港和澳門,許玉文跑遍了全國。“以前哪年都要跑個10萬公里,本想著去年開了店能穩定點,可還是閒不住。”29歲的許玉文有著和年齡不太相稱的成熟。

“這趟我們到了友誼關,322國道的終點,在那裡的水果批發市場還遇到了我的微博粉絲。”言談間,許玉文把此行揹回來的青芒拋起,又穩穩接住。他在漂泊和堅持中收穫著成就。

從騎自行車收貨到“打飛的”搜貨

“可能骨子裡就是創業的命。”從小在糧食局大院長大的許玉文對“米麵糧油”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他以全校前五名的成績考入高中,但由於痴迷互聯網,輟學去電腦城打工,最後成了編程高手。

“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將是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許玉文對一位英國科幻作家的這句話深信不疑。在他看來,農產品電商就是這種存在。他說,信息不對稱讓山區農產品銷路閉塞,農戶毫無議價權。以太行山區常見的山杏為例,市場上每公斤6元左右的價格往往被收購商壓到1.5元,許多農民不願意出售,最後都爛在地裡。2014年前後快速崛起的電子商務成為破解山區農產品銷售難題的“革命性產物”。

2014年,從河南農業職業學院計算機網絡專業畢業後,許玉文和幾個小夥伴註冊了“許家農園”商標,開了個淘寶店。從店面設計到後來的微信小程序開發,許玉文都親力親為。“互聯網”與“農業”的相遇,成了他人生軌跡的轉折點。

剛開始,他騎著父親送的“二八大槓”,在王封村周邊收購山貨,土雞蛋、山楂、柿餅、懷菊花等特色產品被搬上了網店。後來,收購區域擴大到焦作周邊縣市和山西晉城等地,他們繪製了太行山區的農貨地圖,自行車換成了摩托車。

很快,“許家農園”將目光投向全國。“3月在泰國考察榴蓮,9月到吉林長白山買人參,12月去遼寧丹東代發草莓……”許玉文和夥伴們對各地特色農產品如數家珍。

把原產地的好產品引到家門口

2018年末,在“路上”奔波了四年多的許玉文,對生鮮農貨的供應鏈有了獨到的理解,尤其是對焦作市場的觀察,讓他覺得是時候把線上、線下的資源融合在一起了,“生鮮消費最終還是要回到社區,回到家門口。”

原產地的水果經過五六道經銷商的分選,真正高品質的水果幾乎到不了焦作這樣的四線城市,移動互聯網的去中心化和社交網絡的成熟,帶來了生鮮供應的風口。他拿出自己40餘萬元積蓄,又拉來外部投資80多萬元,在焦作市最繁華的商業地段開辦了“許家農園——一起拼”店鋪。上下兩層的店面,一層作為“前置倉”和水果店,二層作為“水果主題餐廳”,通過拼團、社交電商的形式刷新著焦作市民對生鮮消費的認知。

“我最大的優勢就是熟悉產地,貨源跑得多。”將原產地和市民的日常消費場景直接關聯,許玉文團隊認準了這一點。他們在“焦作映像”等平臺發佈“團長”招募文案,不到一個月,全市70多個小區都有了“團長”,“前置倉”也從市中心的一家變為四家,“社區團購”初具規模。

“漂泊”多年的許玉文對“原產地”始終懷有執念。年前的這次崇左之行就是為了找原青芒原產地,“那邊的青芒是真好,口感、甜度都很好,價格只有內地的一半,年後就要做一個青芒的‘爆品’”。

把許多“不容易”變成“很值得”

線上、線下團隊日臻成熟,許玉文反倒更忙了。2019年,去陝西渭南找獼猴桃、酥梨,去西藏拉薩找犛牛幹,到中越邊境找腰果和青芒……越來越多的優質農產品通過“許家農園”出山進城,許玉文跑得很帶勁。

談話間,許玉文的母親韓永香端著剛炸好的牛肉丸子、小酥肉走進屋,“年味”四溢。

“一轉眼就過年了,真快。”許玉文感嘆。

現在,家門口的“許家農園”水果店就由父母打理,每個月幾千元的收入不算高,但他們很踏實。

“俺們都不會做生意,送給街坊鄰里的水果比賣出去的還多。”韓永香笑著說,“經常幾天見不著人,念過書還跑去收山貨,村裡人都笑他是個‘憨貨’。”她的埋怨裡更多是心疼。

許玉文擼起袖子的胳膊上有大大小小多處傷疤,每一片傷疤都有“故事”。2014年,許玉文騎摩托車去山西澤州收小米,摔得滿腿是血。見到他的狼狽樣子,農戶把本來談好5.5元一斤的小米降到了5.3元一斤。“估計看我太不容易了。”樸實的老鄉給予他的種種關照,推著他走得更遠。

儘管早就開上了汽車,立下汗馬功勞的那輛“二八大槓”還停在院子裡。

時近歲末,萬事萬物都有了些告別和期許的味道。“明年還會出去嗎?”記者問。

“肯定的,現在直播帶貨那麼火,我也要嘗試一下,畢竟還有那麼多產地資源。”許玉文還會“漂泊”在路上,懷著一顆“讓山裡的農貨能賣上錢”的恆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