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詞創作流的形成,是根源於社會人生

南宋諸公而外,金國詞人元好問是最值得重視的一位。唐圭璋先生的《全金元詞》輯錄其詞凡三百七十餘首清人施國祁《元遺山詩集箋註》附錄說他的詞“樂章之雅麗,情致之幽婉,足以追稼軒。”他生當金末,和辛棄疾一樣經歷著國運衰微、山河破碎的悲劇命運。他感慨“

江山信美非吾土”(《石州慢》),又抒發“愁裡狂歌濁酒,夢中錦帶昊鉤”(《木蘭花慢》)的報國無門的悲憤。這和稼軒完全是靈犀相通的。元好問對自己作詞學步蘇、辛的特點有過自白式的說明。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元好問時年四十五歲。他在這年自己編定的詞集序言中說:“歲甲午,餘所錄《遺山新樂府》成,客有謂餘者雲:‘子故言宋人詩大概不及唐,而樂府歌詞過之。此論殊然。樂府以來,東坡為第一,以後便到辛稼軒。此論亦然。東坡、稼軒即不論,且問遺山得意時,自視秦、晁、賀、晏諸人為何如?餘大笑,拊客背雲:那知許事,且噉蛤蜊。’客亦笑而去。”

辛詞創作流的形成,是根源於社會人生

情致之幽婉的意境

據此可知,元好問作詞是效法蘇、辛、特別是稼軒豪放悲壯風格的。元、明、清幾代,學步稼軒者,均有傳人。元代如薩都剌的諸多懷古詞;張煮之詠梅詞;周權、王結、馬需齋、邵亨貞、張元翰、張埜等詞人的詞,皆可稱稼軒遺響。元人對稼軒的推重可以張埜的《水龍吟·酹辛稼軒墓在分水嶺下》為代表。詞雲:

嶺頭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雲氣?遐方異域,當年滴盡、英雄清淚。星斗撐腸,雲煙滿紙,縱橫遊戲。謾人間留得、陽春白雪,千載下,無人繼。不見戟門華第。見蕭蕭竹枯松悴。問誰料理、帶湖煙景、飄泉風味?萬里中原,不堪回首,人生如寄。且臨風高唱,逍遙舊曲,為先生酹。

辛詞創作流的形成,是根源於社會人生

陽春白雪

夏承和張璋兩先生的《金元明清詞選》本詞評語認為:“稼軒詞慷慨縱橫,異軍突起,不可一世。此詞吊其墓,想其人,內容渾厚,感情充沛,氣勢豪邁,頗得稼軒筆意。”明季詞幾無可觀,明初瞿佑曾有效仿稼軒之作,但成就一般,唯王夫之卓犖不群。他是亡明的遺臣,志節忠貞,念念不忘故國。其詞無論《鼓棹》初、二兩集,還是《瀟湘怨詞》,或忠愛纏綿、或悲痛哀傷、或風發凌厲,都具有辛詞的某些特質。他學習稼軒的突出特點是,仿效稼軒《摸魚兒·暮春》詞的格調反覆吟誦,其中有詠瀟湘大小八景的《瀟湘怨詞》共十六首,以湘水神為託寓,集中抒發了作者深沉浩渺的故國之悲亡國之怨,與須溪氣格亦頗相近。

辛詞創作流的形成,是根源於社會人生

氣勢豪邁的意境

其作意,在《瀟湘小八景》小引中他說:“國初,瞿宗吉詠西湖景,辛稼軒‘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體,詞意悽絕,乃宗吉時當西子湖洗耳恭聽會稽之恥苧蘿人得所託矣,固不宜怨者。乙未春,餘寓形晉寧山中,聊取其體,乃寄調《摸魚兒》,詠瀟湘小八景,水碧沙明,二十五絃之怨當有過者。”姑錄一首,以飧讀者:

剪中流,白芳草,燕尾分南浦。盈盈待學春花靨,人面年年如故。留春住,笑幾許浮萍,舊夢迷殘絮。棠橈無數。盡泛月蓮舒,留仙裙在,載取春歸去。佳麗地,仙院迢迢煙霧。溼香飛上丹戶。醮壇珠鬥疏燈映,共作一天花雨。君莫訴。君不見、桃根已失江南渡。風狂雨妒,便萬點落英,幾灣流水,不是避秦路。

辛詞創作流的形成,是根源於社會人生

白芳草

清代學辛詞者應當首推陽羨詞派代表陳維崧。其《湖海樓詞》一千九百多首。清人認為他的詞乃稼軒衣缽的真傳。陳廷焯說:“其年《水調歌頭》諸闋,英姿颯爽行氣如虹,不及稼軒之出神入化,而老辣處時復過之,真稼軒後勁也。”(《白雨齋詞話》卷三)浙西詞派領袖朱彝樽也稱他:“擅詞場、飛揚跋扈,前身可是青兕?”(《邁陂塘題其年填詞圖》)他也是晚明遺少,中年以後顛沛流離,驢背清霜,孤蓬夜雨,諳盡流落滋味,故所詠情真語摯,與稼軒獨有會心。但比之稼軒,他的詞還是很有個性的。首先是內容上的突破。與唐宋詞所共有的特點無須多說,所不同的是,他以前所未有的創造精神,用詞反映人民疾苦和階級壓迫,揭露暴政,批判現實,把杜甫、白居易的現實主義精神移植到詞的領域。

辛詞創作流的形成,是根源於社會人生

顛沛流離的意境

如《賀新郎縴夫詞》就是一幅血淚淋淋的百姓罹難圖。詞雲:

戰艦排江口。正天邊、真王拜印,蛟螭蟠鈕。徵發櫂船郎十萬,列郡風馳雨驟。嘆左、騷然雞狗。里正前團催後保,盡紫、鎖系空倉後。摔頭去,敢搖手。稻花恰稱霜天秀。有丁男、蝌歧訣絕,草間病婦。此去三江牽百丈,雪浪排檣夜吼。背耐得、土牛鞭否?好倚後園楓樹下,向叢祠、亟倩巫澆酒。神佑我,歸田畝。

辛詞創作流的形成,是根源於社會人生

長江浪花

又如《南鄉子江南雜詠》寫道:“戶派門攤,官催後保督前團。毀屋得緡上州府。歸去,獨宿牛車滴秋雨。”此外,他還用詞表現不義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歌頌蘇州抗暴五義士;還有對故國的緬懷,對時政的評判譏諷等內容,都富有創新的時代意義。在藝術追求上,他以英雄本色為基調,雄渾灑脫,權奇倜儻,但亦不乏清麗俊爽之作。說他是“青兕“再世是當之無愧的。清季詞人中,還有蔣仕銓、鄭板橋、文廷式、朱祖謀等,都深受稼軒的影響,恕不一一贅述。從上述可以看出,無論南宋的陳亮、三劉,還是元、明、清後繼詞人,他們在學習辛詞的同時,都表現出強烈鮮明的個性特徵並各臻妙境。清人謝章鋌論學稼軒應得之要領雲:“學稼軒者,胸中須先具一段真氣、奇氣,否則,雖紙上奔騰,其中俄空焉,亦蕭蕭索索,如牖下風耳。”

辛詞創作流的形成,是根源於社會人生

各臻妙境

​我覺得這些學辛詞者正如謝氏所言,他們都是極有“性情”,且又具“真氣、奇氣”的人,尤其因了愛國心情的驅使,使他們的詞作與稼軒不求同而自然同,情之所鍾,不能不同。然而,大同中又不抹殺各自的個性,時變境遷,各有心得,難以盡同。雖然他們的創作成就還沒有達到稼軒的高度,但都不失為犖犖大家,非“腐儒村叟”和“齷齪小子”可望其項背。但筆者並不想文過飾非,歷代學稼軒者都有不同的缺陷,這是無可諱言的。大致說來,陳亮詞如中鋒突進而缺乏深沉的韻味。劉過雖佳構可觀,但“詠美人足”、“詠美人指甲”等篇卻令人如蠅在喉。劉克莊、陳維崧最逼近稼軒,但時有粗率直露之弊。劉辰翁亦稍遜稼軒之濃致。他們之所以沒有一人能突過稼軒,主要缺陷是沒有把握好詞體含蓄深婉之特美,多數直抒胸臆,縱筆寫去,一瀉無餘,因此境界單一,不及稼軒那樣渾厚沉鬱。

辛詞創作流的形成,是根源於社會人生

渾厚沉鬱

劉克莊、陳維崧雖佳什較多,有些篇章幾入稼軒之室,但總體成就還是上不去。這可能是稼軒這個標尺太高的緣故,以至八百年間竟無人能超越。辛詞創作流的形成,不是幾代作家有意作鏈條式的連接,而是根源於社會人生。從大的社會政治背景來說,其源有三。一是在民族矛盾上升、民族壓迫嚴重時,反抗民族壓迫的愛國情緒必然高揚;二是在改朝換代的交替時期,前朝遺老遺少都要抒寫他們的亡國之痛、故國之思,以及他們志節不屈,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三是在國脈如縷、國運艱危之時,權奸當道,志士遭讒,發而為詞,則表現為憤世嫉俗、憂愁國事,常斥責當朝權貴的昏庸荒淫。從人生道路來說,其源蓋自凡學稼軒者大都有青雲濟世之志而無紈袴苟活之習,但人生坎坷,荊棘叢生。有報國欲死無戰場的悲憤,有英雄失落、年華空老的感嘆,有故作曠達忘世的痛苦和焦灼,有借酒澆愁的鬱悶,如此等等。

辛詞創作流的形成,是根源於社會人生

痛苦和焦灼的意境

正是這豐富多彩而又重複循環的社會人生,造就了一代代稼軒式的詞人。只要稼軒所處的那種社會人生形態再現是難以避免的,那麼,在文學創作上取法稼軒的現象就同樣難以避免。簡言之,辛詞流的出現,是沒落的封建社會現實生活在文學創作上的必然反映,而絕不是哪幾個作家個人意志的表現。辛詞創作流是在流動中不斷髮展的。這一流程起源於東坡而足成於稼軒,經宋、元、明、清延續八百餘年,呈曲折發展趨勢。大致在南宋如滄海橫流,氣勢磅礴;元代漸成衰勢;明代雖未斷流,但聲微氣弱;清代復興,聲勢大振。整個流程不是後者對稼軒的因襲模仿,也不是屋下架屋,一屋低於一層。而是在流動中發展,不斷有新的感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時代意識豐富進來,代有不同,人各自異,後世學稼軒凡有成就者,大都因心氣相投而追求美學境界的一致性,並不是放棄自我而亦步亦趨。因而他們在取法稼軒的同時,都能保留自己的時代印記和鮮明的個性化藝術特徵。也正因為如此,辛詞創作流才得以保持了不朽的生命力。

辛詞創作流的形成,是根源於社會人生

稼軒銅像

現在,讓我們返回頭來看,那種認為後世學辛詞者是“僅僅得其槽粕”的結論,其錯誤便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上,他們不僅不是“僅僅得其糟粕”,相反,卻是從創作思想、表現藝術諸方面,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代文學的優秀傳統為我國古代文學寶庫增添了光輝的篇章,這是很值得我們大書一筆的。當然,他們的作品確實有糟粕,有的也確實有粗率淺直之病,這點應當批評指出,但瑕不掩瑜,這和“僅僅得其糟粕”完全是兩碼事,不能不分清楚的。我覺得,“僅僅得其糟粕”這個結論之所以錯,主要錯在兩點:首先是缺乏實事求是的態度,沒有進行具體深入的分析,籠而統之,概而論之,就必然以偏概全,不符合實際。

辛詞創作流的形成,是根源於社會人生

辛詞意境

其次是缺乏歷史唯物論的眼光,把後世學稼軒只看成是作家個人進行創作模仿的一種孤立的現象,而沒有和社會、歷史思想、文學的發展以及作家的生活道路相聯繫,因而看不到後世學辛是一種社會歷史的發展在文學(詞)創作中的必然反映,也沒有去充分認識南宋以後的詞和花間、北宋詞相比,其內涵其功用的大不相同。這兩點,正是那些“僅僅得其糟柏”論者錯誤產生之根源所在。如果這兩點得到了克服,對後世學辛詞者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並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加以分析,我想,就不會去重蹈“僅僅得其糟粕”論者那錯誤的覆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