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毀掉了哪些漢人的傳統文化?

zpeng0815


第一位的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也正是因為這個,才有了後來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殺了幾十萬人!

清初的髮型真的太醜了,就是一個光頭上一個豬尾巴!極醜的髮型!這對於華夏後人的我們簡直是無法接受!明代之前幾千年的二十加冠說明成人多好,明代之前的髮型多好看!帥氣,想想一個光頭,大家都是光頭能帥到哪裡去!噁心死了!醜死了!!

包括現代人也是如此,讓所有男人都留光頭,肯定不願意!有幾個願意的呢?除了謝頂嚴重的和頭髮白的老頭外,絕大多數都不願意!

第二位就是,文字獄盛行,不知殺害了多少漢族文人,閹割了文人的性格和血性!

第三位就是,四庫全書編纂時,燒壞了很多典籍,絕對是一次文化的閹割,比焚書坑儒要嚴重幾十倍!

增加一條,第四位,就是服飾文化,從漢服轉化到旗人服飾,馬褂,旗袍等!其實現在看起來,還是漢服更好看啊,比清朝官員的服飾好看多了!



鵬程日誌


廢話不多說,直接切入重點。

第一:飲食習慣。以前漢族人的重要場合宴席都是分餐制。滿人入關以後大家都聚在一塊吃了。

第二:髮式,漢人一直都是束髮,而滿人來了以後,就是剃成金錢鼠尾頭。

第三:衣著,漢人傳統服飾是交領右衽,滿人入關以後是對襟,馬蹄袖,馬褂等。

第四:文化方面的改變。漢人傳統的文化都是以包容,吸收。但是滿人來了以後將文化閹割,使得中國人保守自大。

第五:奴性。以以前下級見上級或者晚輩見長輩,都是自稱下官或者晚生。在清朝都是自稱奴才。而且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字獄,文人都沒有了脊樑骨。





假進士


清朝的存在的確毀掉了不少漢人傳統文化,我們今天做一個小總結。

  • 髮型和衣服

眾所周知,這個剃髮制度就是倒黴的清朝提出來的,而且剃髮制度提出來之後,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血腥屠殺,才讓咱們漢人改變了之前的髮型。

這種髮型極其噁心,因為它的辮子非常長,而且在後面只有一縷,再加上古代的生活條件,夏天的時候如果要去工作或者去勞作的時候根本沒有時間清洗頭髮,往往就會讓頭髮上長無數蝨子或者小跳蚤。

除此之外,漢人的衣服也有了多重規定和約束,再也不能夠像之前那樣隨意的去穿了。

  • 書籍和文化

首先在清朝的時候,有一些話是不能說的,而且有一些話是絕對不能說的。

如果清朝有些人說了會怎麼辦呢?輕則砍頭,重則株連九族。

沒錯,這就是著名的文字獄,甚至你寫的一首詩當中稍微有那麼一點點意思,哪怕是自己表達的其他心境,但是被別人誤認為是這點意思的話,也很有可能會遭到血腥屠殺和鎮壓。

所以在那個年代的人們,恐怕連句話都不敢說,尤其是完整的話。

  • 奴才的哲學

滿清統治階段對於奴役所有人的思想很有見解。請注意這個奴役,不光是奴役咱們漢人,甚至也包括他們自身以及除他們自身之外的其他民族,都採取這種奴役的措施。

也正是因為這種措施,當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滿清似乎做不出任何得體的舉動。

  • 飲食的改變

這一點論證起來有些麻煩,並不是說所有的地區都是這樣,而是部分區域,因為滿清他們實行的是兩餐制。

所以當時部分地區也被迫實行兩餐制,但是這一點好像歷史書籍並沒有詳細記載。

  • 氣節

這一點實在是不願意多說什麼了,自滿清統治以來,好像漢人丟失了很多氣節,尤其是在清朝末期的時候,一談到洋人,所有的人都嚇得跪地叩頭了。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關注、點贊、評論,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有人說,滿清那長達300年的統治期間,都是對待我們華夏民族的文化和文明的一次大毀滅和大倒退,在滿清所統治下的華夏民族可以說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噩夢和悲劇。從嘉定三屠再到揚州十日等等,我們中國文化當中所有的氣節和文化,都沒這些異族分子給輕易的毀滅,有數不清的知識分子遭受到了屠殺,一座座古老的城池在戰火的席捲之下遭到了焚燬。

從一個簡單的數字當中,就可以看出滿清族人對我華夏民族的殘害,在大明王朝的末期,中國還有著大約一億的人口,可是自從滿清入關盜了康熙剛剛上位的時候,中國人口的數量就已經不到兩千萬,那麼,這消失的八千萬人都去哪了?

原本高度發達的華夏文化在深深的自卑面前都被消滅了,不僅如此,滿清族人還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利將所有華夏子民都給奴化。

服飾和髮飾、書籍

他們在稱呼漢人的時候,向來只會喊道“奴才”二字,搞得好像自己有多麼的高貴,而漢人就有多麼的卑微一樣,滿族人為了消滅華夏族的民族意識,還滅絕了漢人所有的傳統服飾和髮飾,並留下了一個標誌著被征服象徵這恥辱的標記“辮子”。

從那時起,華夏人在面對滿族人時,都自卑的抬不起頭,而滿族的高層也只會高高在上的俯視著我們,然後再露出鄙夷的眼神,口中高聲呼喊著“奴才”二字。

但是,他們也會感到害怕,因為漢族人到底來說還是聰明的,也有過絕對強勢的時期,所以,他們便為了消滅中國人的這種“聰明”,開始修纂《四庫全書》,並大量的焚燬和篡改了技術手冊這樣代表華夏族最高發展階段思想精華的書籍,他們大興文字獄,使中國人的文化陷入了最低谷的時期。

再通過滿清經常會吹噓所謂的“康熙盛世”、“乾隆盛世”等等來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從前性格高傲頭腦聰慧的華夏族人,在滿清異族的統治之下已經變得奄奄一息,開始變得野蠻化、落後化。

為了生存,我們不得不放下曾經那高傲的身段,逐漸淪為了苟且偷生最為卑微的奴才,可笑的是,現在還有這麼一群人在不斷的抨擊所謂的劣根性,這些不都是做奴才的本質麼?

更何況所謂的那些康乾盛世雖然被描述的很好,但是其真實性還是會讓人懷疑,這些也可以通過數據來了解,在大明王朝的末期,就算是崇禎時期也有著田地七百八十三萬頃,可是到了的三十一年,中國的田地也僅僅只剩下七百四十一萬頃,單憑這個數字上來看,康雍乾的治國水平還是很低下的,他們的生產恢復速度並不高。

其實,滿清族人對華夏族人的控制應該是早早就已經有預謀的,早在清軍剛攻下了南京之後,多爾袞就立即發佈了這麼一條施令,他下達了一種名叫做《剃髮令》的全國公告。

這個公告的大概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說讓我們全國人民都要像滿族人那樣剃髮易服,只有遵從的才能夠在這片大地上生存,如果不遵從的話就會被冠上違逆的罪名,然後被處決。

當然,關於這個施令還是有特別多有骨氣的華夏族人是不同意的,他們鐵骨錚錚,誓死也絕不會妥協,然而卻並沒有什麼用處,反而還造成了中國歷史上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這樣的血腥歷史。

所以,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一切反抗的力量都是徒勞的,滿清僅僅只是用一條施令,就強制的讓華夏族人改變了已經使用上千年的髮式和衣冠傳統,極大的摧殘了漢人的傳統文化。

一生抗清的民族英雄顧炎武曾說過,這麼一句感人至深的話,他說:明朝滅亡了是亡國,剃頭易服卻是亡天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這句至理名言也是由此而來,在中國的《孝經》裡面也有這麼一句話:體身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在中國人眼裡,剃髮是一種嚴重違返孝道的行為,中國人也一直以頭髮衣冠而自豪,可自從滿清族人在下達了《剃髮令》這條公告之後,這一切都被改變了。

那麼,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如果有的話,那麼就請寫在下方的評論區內,我們一起相互的探討哦~!


貓眼觀史


清朝對漢人傳統文化的摧殘,核心就是去掉漢人的文化根基,讓漢人永世成為滿清的奴才,所以滿清要通過各種手段打垮漢人和漢家文明的骨頭。

一、漢人身份的摧殘

1、剃頭

漢人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是孝道的開始。漢人男人的髮式,是漢人血統的重要圖騰,從皇帝到明末都沒有變化,可見剃頭就是要割裂漢人與先祖的關係,就是要打掉漢人心靈上的圖騰。讓每一個漢人無臉去面對先祖,只能卑躬屈膝,認賊作父。

2、易服

漢人的服飾幾千年來大的形制都沒有變化,是漢民族文化傳承的標誌和審美代表,一旦出現外族統治,都會對服飾下手,道理和剃頭一樣,就是要割裂漢人與自己文明的關係。

3、禮儀

去掉漢人的天人禮儀系統改成滿清的奴隸禮儀,強化主奴關係。對男人具體表現在強化磕頭、卑躬屈膝,禁止集會,結社;對女人具體表現在貞潔、三綱五常的變態推廣,清代一個縣的“貞潔烈婦”就快趕上了明一朝。

在大型禮儀活動(祭祀活動)上,傳統的漢民族儀式被滿清的薩滿儀式取代,傳統的宮廷樂舞也被滿清的薩滿舞蹈取代,至此,漢家兒女能歌善舞的傳統就此結束。

4、身體

嚴禁漢人習武,對漢族女子推崇裹小腳,想盡辦法摧殘漢人的身體。

二、漢文化的摧殘

1、篡改歷史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滿清第一步就是篡改明史,並對歷史上各朝代中涉及金、元等統治的文字進行篡改。清史稿到現在還被滿清遺少控制,真是悲哀。

2、文字獄

“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歷朝歷代的文字控制,都沒有滿清那樣令人髮指。

3、毀禁圖書

“四庫全書”以整理文獻的名義毀禁漢人的圖書,史志,科技文獻。讓漢民族的整體文化水平下降了一個大的層級,直到今天還沒有完全恢復。特別是科技類圖書文獻的銷燬,讓人唏噓。

4、斷絕曆法

崇禎帝滅亡,原有欽天監的傳承也就斷了,中國的傳統曆法體系也走到頭。滿清沒有方法只能繼承《崇禎曆書》,借用湯若望的西曆體系從新訂立自己的歷書,從此中國的歷法被西方統治。

5、中醫

中醫十三科,祝由為第一。祝由科到了清朝被朝廷薩滿祭司所取代,從此就斷了根,到現在再也沒能復興。

6、宗教

漢人王朝從漢到唐、宋到明都是以道教為國教,到清朝更改成薩滿和藏傳佛教。(不能多說)

清朝對漢文化的摧殘,一直影響到現在,很多文化傳統到現再也不能復興和傳承了,讓中華男兒唏噓不已。期待我們這輩人能肩負起大任,為中華文化的復興而努力。


雲隱


氣節,就是我們漢人的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曾幾何時,崖山之戰,十萬人蹈海殉國,這是何等的氣概?

艾米認為,清朝毀掉的漢人的傳統文化中,最嚴重的是綿延幾千年、令漢人引以為傲的氣節風骨蕩然無存。

滿清奴性文化是導致我們氣節風骨丟失的根本原因。


說起來,今天很多人都不喜歡清朝,除了因為滿清統治者給國人帶來的近代百年屈辱史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奴才文化的植入:因為正統文化被毀,蠻夷文化反而被強化了。

你可能會問,這個奴性文化不是中國曆朝歷代都有的嗎?

如果你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古人有各種禮儀,它表面是“儀式感”,但禮儀儀式背後塑造的卻是我們民族的“禮儀之邦”的文明形象。

那我再問你,一度霸屏的清宮劇,宣傳的是什麼?

你會說,封建帝王?對!一方面,他們以歌頌封建帝王為己任,通過後宮佳麗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美化暴政,粉飾太平,一片歌舞昇平。

另一方面,他們把滿清盛行的奴性文化演繹到了極致,讓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了心裡有一根辮子。而辮子文化也好,奴才文化也罷,都源於滿清入主中原後,對中國曆朝歷代漢文化的篡改。

其中,有清一朝,體現奴性特色的跪拜文化被髮揮到了極致。

我們來看看,滿清是如何把奴性文化根植於漢人心裡的。


滿清之前,我們有跪拜文化,但是,跪拜從來不是不分場合的,而是極其重要場合才行如此大禮,後來被滿清氾濫化了,人的精神也因此被逐漸改變。

所以,我們就先從明朝的跪拜禮儀說起。


明代跪拜禮儀只在新皇即位以及祭祀等場合出現,這時候,要行“五拜三叩”的“君臣之禮”。

這套規範源於《周禮》,隆重場合、場面都離不開這個大禮,要求,前四拜都得是稽首,而且還是“五體投地”式的。我們常說,佩服誰佩服的“五體投地”就是這個。然後,最後一拜是“頓首”,接著就是磕三個頭。

這是明朝的跪拜禮。注意,普通場合是不需要行如此大禮的,君臣之間,行君臣之禮就是“雙手抱拳”對皇上“四拜或者五拜”,根本不需要“下跪”。這體現出君臣以禮相待,臣子具有平等的人格,備受尊重。


如果在更早的隋唐,君臣可以“同坐議事”,當臣子有事情奏報的時候,起身向皇帝作長揖,然後如實稟告。這樣,皇帝既不失君威,又享有天子之尊,可謂,恰到好處,禮數齊備。尤其是宋代,君臣之間行禮,還可以是“空首”,即只拜不跪。

概括地說,從宋代到明代,君臣之禮,講究平等,一般站立議事,不損人格。

那麼,到了滿清時代,變成什麼樣子了呢?


很多人說,清承明制,但很多細節是篡改了的。比如,跪拜禮,滿清摒棄了“五拜三叩禮”,改為“三跪九叩”之禮。

《清會典》規定,文武百官,祭天祭地,見皇帝,都要“三跪九叩”。也就是哪個大臣今天要面見皇帝,你可千萬別嫌事多,這個禮節很不簡單。

“稽首頓首五拜。乃臣下見君上之禮。先拜稽首四拜,後一拜叩頭禮成。”

這是怎麼個跪法呢?

說通俗點就是,上前一步,跪下,磕頭三次;再上前一步,再跪下,再磕頭三次,接著,再上前一步,再磕頭三次。如是,禮成。


韓國拍了一部電影《南漢山城》,裡面把朝鮮國王歸順皇太極的場面表現的極其隆重,用的就是三跪九叩禮。


你會問,誰搞出了這個三跪九叩禮?就是皇太極。

在他父親努爾哈赤時代,無論祭祀、會盟、君臣之禮都是三跪三叩。而皇太極認為還不夠隆重,心還不虔誠,改成了九叩首。


等到了滿清入關後,除了繼承三跪九叩禮外,君臣奴僕凡事必跪,有時候是半跪,開始還是單膝蓋半跪地作揖請安,慢慢膝蓋變得越來越軟,動輒雙膝全跪——奴才就這樣養成了。

這一改,可不得了。君臣之間過去平等的人格,蕩然無存。

這個跪拜禮還鬧過笑話。英國使節馬嘎爾尼來拜見乾隆皇帝,清廷堅持人家用“三拜九叩”大禮,可是這個大使也不示弱,堅持用單膝半跪禮,否則威脅打道回府。雙方相持不下,都尷尬萬分。最後,乾隆皇帝妥協了!應允了洋人的半跪禮儀。


事實上,馬嘎爾尼之所以堅持,其實他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而這種平等的禮儀,直到清朝滅亡後,西方的握手禮傳入中國,人與人之間才終於有了平等的禮儀。

再看看滿清的朝堂之上,大臣們,畢恭畢敬,跪的習慣,跪的舒服,誠惶誠恐,個個都是奴才相,個個都是奴才命,開口閉口,奴才罪該萬死。

總之,滿清時代把跪拜禮作為常規禮儀氾濫化,助長了朝中萎靡之氣,君臣之間,以奴僕之禮相待毫無人格可言,更無平等的清流之風氣。而後三百年,更是通過文字獄、毀書禁書,讓漢人從精神上被嚴重禁錮奴化,以此防漢制漢。

為此,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著名學者教授周思源指出,“康雍乾時代,把中國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活力徹底扼殺,而把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最落後的部分——奴性發揮到了極致。”

據統計,滿清毀滅書籍有17萬卷之多,毀滅明朝各類檔案几萬件,不但明史被篡改,而且,到了晚晴時代,國人變得懦弱、愚昧、麻木甚至冷漠,這都和過度強調“跪拜大禮”的順從感以及“剃髮易服”之風氣開啟的奴化模式有重大關係。

綜上,大家別小看一個“跪拜”。我們自古崇尚的是“男兒膝下有黃金,只跪蒼天和父母”。但滿清氾濫的跪拜,讓人下跪成了潛意識的習慣,這就造成了無數人的軟弱甚至懦弱。

抗戰時期,侵華日軍一百多萬,而助紂為虐的偽軍卻達到了200多萬。漢奸更是遍地跑,以汪精衛為代表的漢奸,還打出來了曲線救國的冠冕堂皇的幌子欺騙民眾,可嘆可恨!

所以,滿清篡改的跪拜禮,重新塑造了清朝的國民性格、形象和國民心態,形成了懦弱的民族性格,讓無數漢人這一跪,跪了三百年,徹底毀了一個民族的精氣神!一直到今天,很多人跪了就起不來了!可謂,根深蒂固,影響深遠!


當我們今天對清宮劇千夫所指的時候,怎麼能忘記了他們宣傳的被滿清篡改的跪拜奴才文化,是最應該被批判的呢?!希望能多一些優秀文化的迴歸!多塑造一些氣節風骨形象!


卓爾艾米


清朝毀了哪些漢族的傳統文化

我認為清朝毀了很多漢族的糟粕文化,保留了非常多的漢族的精華文化。

比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成年男子不能剪頭和剃鬚。想想一個人30年50年不剪頭不剃鬚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效果!這完全就是一種糟粕的文化。 清朝滅亡之後再也沒有漢族人留這種頭飾,這與清朝兩百多年的統治是分不開的。

當然剃髮令過於激進。引起了漢族人的激烈反對。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不過這不能說明。蓄髮不是一種糟粕的文化。

比如禁止婦女纏足。這明顯是一種摧殘婦女的行為。完全是糟粕文化。雖然沒有徹底制止,但是但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種糟粕文化的消亡。

比如清末取消八股文。八股文是阻礙社會發展的大毒瘤。從明朝開始就實行八股文八股取士。八股文就是一種格式。其中的內容一定要符合聖人之言,內容一定要四書五經不可以寫出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引經據典。八股文限制了人的思維。做事情想事情一定要符合聖人之言。這完全是一種糟粕文化。

清朝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華夷之辯 華夷之辯在今天看來完全是一種民族黑地域黑。完全是一種糟粕文化。

清朝保留了很多漢族的精華文化。都被編入《康熙字典》。以及《四庫全書》之中。


清史詞典


我們都知道清朝是滿族人,他是殖民統治,既然是殖民,那麼就代表他是外來人,而在中原幾乎都是漢人,所以就需要去同化這些漢人。

那麼如何同化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毀掉漢人的傳統文化,接納自己民族的文化。

在這一點上清朝是不擇手段,強制性執行,不執行的人就會被殺死,換句話說清朝是在求同不存異。

清朝的手段數不勝數,但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頒佈了剃髮易服令。

剃髮易服顧名思義是將漢人的髮型改為滿人的髮型,而穿著便是將漢服改為滿服。

自古以來有這樣一句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是漢人一直遵守的原則。

然而在公元1644年,也就是清朝入關之後,這些傳統文化都發生了改變。以多爾袞為代表的滿洲貴族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開始實行一系列措施,其中便有“剃髮令”。

當然,初期時想要執行“剃髮令”是極其困難的,頒佈沒多久就在抗議中被廢除了。可是第二年,又再次實行了“剃髮令”。

這一次實行”剃髮令“是決絕的,規定十日之內,所有漢人必須將頭髮剃掉,改為滿族”金錢鼠尾辮“,如不剃髮就會被殺。

在頒佈”剃髮令“的同時,還頒佈了”易服令“,不允許男人穿大領大袖,女人梳頭纏足。

其實早在金朝時,就有了”剃髮易服令“,金太宗曾強制實行過”禁民漢服,及削髮不如式者,死!“。

清朝時延續了”剃髮易服令“,並最終成功實施。在此期間,還引發了多起屠殺事件,比如江陰八十一日、嘉定三屠等。

清朝毀掉的漢人傳統文化不只有髮式、服裝,還有飲食習慣,比如在以前宴會時,漢人都是一人一桌,而滿人則將這個習慣改了,改為聚餐,也就是多人圍繞一個桌子吃。

在文化上,清朝更是不擇手段,比如文字獄。清朝的文字獄可謂是空前的,順治曾7次執行文字獄,康熙、雍正20多次,而乾隆更是高達130多次。

文字獄的執行,令中國傳統文化扭曲變形,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理科男讀歷史


我從別的角度來說說,這個角度和普通人不一樣。

我不覺得剃髮易服是缺點,清朝的長袍馬褂到今天進入西方世界都被認為是中國國服,比燕尾服氣派大,國外認為只有貴族的軍裝制服才能比得上長袍馬褂,當然需要是呢子的。

清朝對中國最嚴重的破壞是海洋。明朝對中國最大的繼承也是海洋,因為大明建國,海洋力量代替巨大作用,有明一代,海軍都是世界頂級強國水平。當時日不落西班牙,五國聯軍等,都不是大明對手。但是清朝馬上治國,不重視海洋,甚至害怕海洋,所以清朝海軍很弱。要知道中國人海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甚至更早,特別是海外仙島等傳說。

對中國文化最大的破壞,體現在飲食上,就是魚的種類減少。

中國文化一大流派就是飲食文化。中國人吃熱食,用筷子吃飯等等文化習俗是中國名片。在明朝人的菜譜中,比如金瓶梅的記載中,有奶製品,也有魚,特別有舟山群島的海魚。

我們知道大航海時代和明清時期是一個時期,歐洲人飲食中大量有魚就是這個時期。相比較歐洲的深海鱈魚出現在餐桌的時間,我們的時間就太晚了。這就是中國落後的標誌。

清朝的滿漢全席是中國文化瑰寶,但是去查一下可以知道,裡面的魚很少,海魚更少,這就是中華文化落後的體現。

因為深海魚的打撈是一類高技術行業,中國在清朝這個領域幾乎沒有進展,落後到今天都沒追上前。


夢香寒冰


滿清入主中原後,吸取元朝很快滅亡的先例,對漢族傳統文化進行了有目的的摧毀,以達到禁錮民心,鞏固清朝的統一。清朝統治者的做法起到了預期的效果,清朝國祚自皇太極建立大清,享國276年,歷經11帝。(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後金,如果算上他是12個皇帝,享國296年。)

清朝摧毀了那些漢族文化呢?

“剃髮易服”,漢族等民族改用滿族服飾傳統。

一、剃髮令。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多爾袞為代表的滿洲貴族們發佈了“剃髮令”,讓關內各個民族效仿滿族的髮式。不過剛剛入關,全國的局勢不明朗,又遇到漢族的不滿和抵抗,這一政令隨即取消了。(清朝初期的金錢鼠尾髮式)

1645年,清軍消滅了南京的南明政權,多爾袞又想實行“剃髮令”。此時發生了一件事情,投降清朝的明朝官員孫之獬(現在山東淄博人),率先效仿滿族髮式,自己剃髮留起了辮子。上朝時,滿漢大臣是分列的,服飾髮型也不一樣,孫之獬來到後出了問題,滿族官員認為他是漢人應該列在漢族官員的行列,漢族官員認為孫之獬剃髮易服了,不屬於漢族官員行列。孫之獬被滿漢官員共同羞辱了一番,他氣不過,於是上書要求滿清通知區域的各個民族剃髮易服。多爾袞從更高的政治角度觀察剃髮易服問題,同意再次推行“剃髮令”,隨後又推行“易服令”。以“剃髮令”最為嚴格。(清朝末期髮式已經變化了很多,如圖)

“剃髮令”嚴格規定時間,接到政令的10日內完成剃髮。地方官員急功近利,將時間縮短為3天或者1天,結果導致大範圍漢族的反抗。著名的反抗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等。(明朝服飾)

二、易服令。“易服令”是指要用滿族的傳統服裝,其實滿族的服裝主要來源是蒙古族、漢族等服裝的融合,形成自己滿族的特色,也屬於中華文化服飾的一種,出於統治者的需要才改變的。(滿族服飾)

“文字獄”和禁燬圖書。

為了禁錮漢民族的思想,清朝統治著大興“文字獄”,對抱有反清思想的人進行肉體消滅,對不利於清朝統治者的圖書進行有目的的銷燬。

一、著名的文字獄。清朝的的文字獄主要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特別厲害。下面列舉幾個例子。

1.莊廷鑨《明史》案

。這個莊廷鑨是個瞎子,不過古代左丘明做《左氏春秋傳》,他有錢就請人做了部《明史輯略》。不過裡面將滿清統治者稱為“夷寇”,本來出版後也沒有什麼事,這時一個官員吳之榮想利用此時敲詐一下莊家,不過沒有得逞。他居然告到了北京鰲拜處,從而掀起該案,一時間寫書的、印書的、賣書的、買書的紛紛被牽連,處死了一大批人。

2.“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案。這時乾隆時期的案件,徐駿(顧炎武的外甥孫)又一次在曬書的時候,風颳動書頁,於是作詩“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樣的詩句,他自己也記錄了下來這樣的詩句。到乾隆43年的時候,有人告發了他,他被處斬了。

在這三朝時期的文字獄還非常之多,直接禁錮民眾反清的思想。

二、編著《四庫全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禁燬圖書和篡改圖書的過程。

清朝統治者編修《四庫全書》看似不錯,但是它對有些圖書進行有目的的禁止、銷燬,對以前的歷史典籍銷燬了不少。(清四庫全書)

一、禁燬圖書統計。根據

王彬等主編的《清代禁書總述》統計,僅僅是收錄的就有3236種圖書,現在只能看到書名,內容絕大部分已經不知道是什麼了。

清代乾隆帝編纂四庫全書時銷燬了對滿清不利的書籍總數,據統計為一萬三千六百卷。焚書總數,15萬冊。銷燬版片總數170餘種、8萬餘塊。

修《四庫全書》的同時就是銷燬書,篡改一些書籍,它和明朝的《永樂大典》完全不是一回事,《永樂大典》是收集整理圖書。(明永樂大典)

二、銷燬明代宮廷和各部檔案。清軍入關時期,明朝宮廷和各部檔案還是比較齊全的,清朝統治者對明朝的檔案進行有目的的銷燬。目前我國存有的明朝檔案有3000件,清朝銷燬的估計超過1000萬份明朝檔案。保留下來的一些檔案估計也被清朝統治者篡改了不少。(明代檔案圖)

三、蒙古和滿族檔案的銷燬和篡改。清朝統治者不僅僅對明朝的檔案銷燬篡改,對蒙古和滿族自己的檔案也進行銷燬篡改,凡是不利於清朝統治者的都進行了系統的處理。

清朝統治者預想不到的結果?

一、雖然進行了“剃髮易服”,但是清朝統治下的服裝和髮型也在進行改變,原汁原味的入關前的滿族髮式服裝也和漢民族的習俗進行了融合。清朝剃髮從只留一點,演變為保留三分之二的頭髮了。可以看一看前面的髮式圖樣。

二、滿清統治者以“滿語”、“滿文”為國家的正式標準。都要學習滿文,可是滿文的推行卻發生了非常大的偏差,畢竟滿文和已經非常成熟的漢文化不可同日而語。大批的滿族人和滿族官員直接使用漢文書籍閱讀,而不用翻譯的滿文,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完全表達漢語的意思。乾隆皇帝時期,深感滿族人學習漢文化、用漢族習俗,忘記了滿族的習俗,希望努力改變這種狀況,不過根本扭轉不了這個發展趨勢,也只能哀嘆了。

三、到了清朝的末期,滿族人和漢族人的區別已經不大了,滿族人和漢族人已經融合,只保留了少量的滿族特有風俗,滿族人也遍及全國各地,民族融合是一個大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