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裡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李振亞love


作為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應該說是金庸小說裡的另類之作,主角韋小寶沒有高深莫測的武學,卻有無人可擋的運氣,機靈巧變的智慧。主角脫離了難以琢磨的蓋世武學,卻更讓人容易親近。


看完原著和電視兩個版本的《鹿鼎記》難免吐槽幾下:

1、首先,在北京已經查到四部經書的下落,哪四部?

八部經書最早由八旗旗主分別掌管,在神龍教相關人員中已經不是秘密,要從各旗主身上追查其蛛絲馬跡是正常思路。而張淡月只說“查到四部經書的下落”,那對於這四部書的取經工作,肯定已經取得了比掌握線索明顯更實質性的進展。比如確實有神龍教徒已經見到了這四部經書。


當時的情景是教主和夫人問責,張淡月為了減少罪責爭取寬限時間,對於已見過經書的數量當然不會有所保留。而他更不敢誇大其詞,否則只見過三部硬說成四部,將來上繳的數量不足,那就不僅無功反而有過了。所以,張淡月這裡說是“四部”,就不多不少只能是“四部”。


但此時連毛東珠都還只見過鑲白、鑲黃、正白“三部”經書,憑什麼張淡月就敢說是“四部”呢? 注意張淡月這裡說的是“北京”,比“宮裡”的範圍更大。實際上八部經書,除了一部在雲南、一部跟隨順治去過五臺山,另外六部都在北京。


所以這第四部必然另有所指。結合劇情發展看來,張淡月所說的第四部經書就很有可能是第10回中神秘人物齊元凱從康親王府偷走的正紅旗經書——也是韋小寶獲得的第一部經書。


齊元凱此人頗為神秘,僅在康親王府盜書時出場一次,所屬陣營不明,覬覦經書的幾大勢力:神龍教、西藏密宗、平西王府皆有可能。但根據張淡月彙報中的“四部”經書看來,推測齊元凱也是神龍教的人,總比說他屬於其他陣營,更加站得住腳。


2、其次,派到宮裡的共有六人,哪六人?

在當時的場合,張淡月當然不敢也沒必要在人數上說謊,否則在全教集會時太容易查出破綻了,所以說“六人”入宮就必然是“六人”。去掉已死的鄧炳春、柳燕,還剩四個活人。毛東珠當然是可以肯定的,也要去掉。即便再去掉前文的齊元凱(齊元凱即便身份確定,他也只是在北京,並不在宮中,其實不該去掉),還有兩個隱藏人物。


我認為其中之一最有可能的是小宮女蕊初。


蕊初最早出場於第5回,奉命帶韋小寶吃了些糖果糕餅。


太后向著身邊一個小宮女道:“蕊初,你帶小桂子到後邊屋裡,拿些蜜餞果子,賞給他吃。”那名叫蕊初的小宮女約莫十二三歲年紀,容貌秀麗,微笑應道:“是!”——《鹿》,5回


下文海大富刺殺假太后時蕊初被海大富點穴暈倒。再就是第15回蕊初將鄧炳春屍體拋進池塘。此後韋小寶再沒見過蕊初。


如果蕊初不是神龍教徒,知道毛東珠這些秘密,肯定要被滅口的。以毛東珠的武功權勢要殺一名小宮女,不論親自動手抑或借刀殺人都易如反掌,實在沒必要像下文這樣打啞謎。


太后問道:“都辦好了?”蕊初道:“是,都辦好了。”太后道:“這裡本來有兩具屍首,怎麼另一具不見了?明天有人問起,你怎麼說?”蕊初道:“奴才……奴才什麼也不知道。”太后道:“你在這裡服侍我,怎會什麼也不知道?”蕊初道:“是,是!”太后怒道:“什麼‘是,是’?”蕊初顫聲道:“奴才見到那死了的宮女站起身來,原來她只是受傷,並沒有死。她慢慢地……慢慢地走出去。那時候……那時候太后正在安睡,奴才不敢驚動太后,見那宮女走出了慈寧宮,不知……不知到哪裡去啦。”太后嘆了口氣,說道:“原來這樣,阿彌陀佛,她沒死,自己走了,那倒好得很。”蕊初道:“正是,謝天謝地,原來她沒死。” ——《鹿》,15回


猜測蕊初是神龍教徒,還因為她是和韋小寶年紀差不多大的少女,和神龍教近年來吐故納新的重點一致。毛東珠在宮中潛伏,組織上對她的舉動也有必要時刻保持監視。而蕊初作為教中新晉勢力的代表,正是合適人選。


另外,真太后藏身之處也並非只有毛東珠自己知道。雖說毛東珠很少離開慈寧宮,可以親手照顧真太后日常吃喝拉撒,但她畢竟去過一次五臺山。


韋小寶低聲問多隆道:“皇上派你們來的?”多隆低聲道:“皇上和太后到五臺山來進香,現下是在靈境寺中。”韋小寶驚喜交集,道:“皇上到五臺山來了?那好極了!好極了!”心想:“那老婊子也來幹什麼?老皇爺恨不得殺了她。”……康熙臉上露出一絲微笑,道:“是我妹子從侍衛們那裡學來的。她和太后都跟著上了山……”臉色一沉,道:“父皇不想見她們。”韋小寶點了點頭。——《鹿》,24回


康熙和多隆口中的太后正是毛東珠。之後九難出場,抓走韋小寶。九難帶著韋小寶再回到宮中時,才揭開了毛東珠假太后的身份。試想皇帝、太后一大群人,從北京到五臺山打個來回,前後用時怎麼也得一個月吧。這期間誰來照顧櫃子裡真太后吃喝拉撒?


所以說真太后藏身之處也並非只有毛東珠自己知道,當她長期不在家時,也有像蕊初這樣身兼神龍教徒和慈寧宮當值宮女雙重身份的人來照顧真太后。


綜上,“派到宮裡的六人”,去掉鄧炳春、柳燕、毛東珠,即便齊元凱和蕊初的身份可以確定,再佔掉兩個名額,仍然還有一位隱藏的神龍教徒其身份直到小說結束都沒有曝光。


舊書樓看門人


最細思極恐的,也是全書精華部分的情節,難道不是書末,那幫子人要擁立韋小寶做皇帝嗎?


顧炎武推開船窗,向外眺望,但見四下裡一片寂靜,回過頭來,說道:“我們來勸韋香主自己做皇帝!”

乒乓一聲,韋小寶手裡的茶碗掉在地下,摔得粉碎,他大吃一驚,說道:“這……這不是開玩笑嗎?”

查繼佐道:“決不是開玩笑。我們幾人計議了幾個月,都覺大明氣數已盡,天下百姓已不歸心於前明。實在是前明的歷朝皇帝把百姓殺得太苦,人人思之痛恨。可是韃子佔了我們漢家江山,要天下漢人雉頭結辮,改服夷狄衣冠,這口氣總是咽不下去。韋香主手綰兵符,又得韃子皇帝信任,只要高舉義旗,自立為帝,天下百姓一定望風景從。”


這段看了實在令人細思極恐。

古代文士俠客起義有成功的嗎?項羽一世英雄,倒是輸給了素有流氓之稱的劉邦。為何古往今來,成事的都是如韋小寶一般不學無術、吹牛拍馬之輩呢?

韋小寶父親是誰,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判定自己是滿是漢呢?

顧炎武也算一代大儒,有相當的號召力,會認為韋小寶在天下百姓心目中,會好過康熙皇帝,究竟是古代知識分子太缺乏毛主席思想的薰陶,還是天下百姓真的這麼想?


所謂人生啊十人九悲


《鹿鼎記》這本書,真是讓人一言難盡。。。。

裡面至少有兩個段落,讀完是十分讓人生氣的。

一個是在揚州,韋小寶迷姦阿珂、蘇荃。

一個是在通吃島,站在道德高點諷刺施琅。



揚州妓院,初看韋小寶抱七個人上床,還還沒太在意,以為眾目睽睽之下,他也只敢摟摟抱抱。但萬萬沒想到,讀到後面,韋小寶居然承認,他當晚強姦了其中的三個,並導致其中人兩人懷孕。

我讀到這裡簡直頭皮發麻,這不就是古代版的“喜歡就去強姦啊,表白有什麼用,追不到就艹,艹不到就下藥”嗎?關鍵是韋小寶還對此沾沾自喜,一點不以為意,甚至還覺得沒睡到阿琪很可惜,這。。。。。也太讓人噁心了吧。



他幾個老婆的反應也很奇怪。總之,至此之後,鹿鼎記書中的女角色很明顯失去了之前的光彩,完全淪為韋小寶的附庸。

聯想到其他幾本書的情節,金庸似乎很喜歡“某女討厭某男→強姦→兩人互相喜歡”這種橋段,真是讓人細思極恐。

無論如何,我只想對強姦犯吐口水。



另一個橋段在通吃島,施琅收復臺灣後,封二等公,來通吃島,拜見他的恩人韋小寶。

韋小寶忽然就變了個性格,挖空心思諷刺施琅,拐彎抹角地罵他是漢奸,罵了整整一章。期間各種引經據典,施琅氣得,一度想和韋小寶同歸於盡。

這一段真的有讓我棄書的衝動。

施琅歷史上是什麼人不重要,但在這本書裡面,韋小寶是最沒資格說施琅是漢奸的人。施琅一家都讓老鄭屠了,投了清朝完全能夠讓人理解。而且他既然站隊了,就一直站到底,為清廷盡職盡責。



韋小寶呢?前一秒還在口口聲聲講義氣,下一秒就殺兄弟多隆;歸家三口行刺康熙,韋小寶拼了命地保護,導致行刺計劃失敗,三人全掛,沒兩年過去,康熙統一全國,韋小寶又覺得難受,覺得施琅收復臺灣,所以是個大漢奸?有沒有搞錯?論漢奸誰比得過韋小寶?看看自己身上的官職再說好嗎?

真是讓人無語。。。

有人說鹿鼎記是金庸小說集大成者,其實我讀完這本書,感覺是非常奇怪的。裡面主要的歷史角色,除了康熙,其他人的智商、政治能力幾乎都為零,吳三桂、葛爾丹跟個小孩子一樣,別人說啥他們信啥。



天地會、沐王府的人都愚不可及,全要仰仗韋小寶,沙皇女皇造反那段,更是扯到天上去了。而且韋小寶人物這一角色,只有在小說中期是比較立體的,前期,後期都很扭曲,前後完全連不起來,感覺根本不是一個人。

我能理解金庸試圖創作一個打碎俠義精神世界的決心,書裡面也確實做了很多反常規的處理,讓人讀完會心一笑。但這兩段,真的是,三觀歪的驚人。


神精過閩


《鹿鼎記》是金庸的封筆之作,被倪匡稱之為最好的一部武俠小說,也是武俠小說史上一部反武俠的經典之作,是最另類的武俠小說之一(古龍的《歡樂英雄》可以稱得上是另一部另類卻十分經典的作品)。

《鹿鼎記》把武俠小說“武”和“俠”的外衣剝個乾淨,它更像是一部政治小說,跟《笑傲江湖》那種隱喻政治的武俠小說大不相同,它是赤裸裸的把一干人放進歷史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鹿鼎記》開頭《第一回 縱橫鉤黨清流禍 峭茜風期月旦評》,便是寫文字獄。

北風如刀,滿地冰霜。一片肅殺之景。

這裡是江南,一隊清兵押著七輛囚車,可憐的“囚徒”與兇惡的清兵形成強烈的對比。而一位文士與小孩的對話揭開了真相。

爹爹,他們犯了什麼罪?

無辜株連。

由此引出明史案。也讓讀者知道了無恥卑鄙的吳之榮

可是明史案的告發者中除了吳之榮,還有金庸的祖上查伊璜、吳六奇,金庸的文字能力不可謂不強,很巧妙轉移了大家的焦點,看《鹿鼎記》的,除非去找歷史真相的,普通讀者還真把一些壞人當好人了。

好了,還是從小說說起,這部小說我還是在上高一的時候看的,當時剛播完陳小春版的《鹿鼎記》,對原著心生嚮往,看原著和看電視是兩種感覺。說說當時的一些小困惑。

1、韋小寶的父親到底是誰。韋小寶出生在1655年左右,在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發生十年之後,康熙出生一年後。那個時候,滿清對漢民族的統治矛盾尖銳,發生了“剃髮易服”“文字獄”等重大歷史事件,揚州十日便是發生在順治在位期間。懷胎十月,韋春花於1654年懷孕,妓女接客最怕的是什麼,性病和懷孕,前者要命,後者丟飯碗,所以妓女都會做避孕,可偏偏懷孕了,還生了下來。韋小寶不識幾個字,但很聰明,不然也不可能混那麼好,可見韋小寶的父親不是一般人物。到底誰呢,結尾韋小寶追問自己的生身父親是誰,韋春花自誇道:“那時你娘我標緻得很,每天有好幾個客人,我怎麼記得這許多?”韋小寶追問不止,韋春花才抬起了頭,回憶往事,道:“那時候有個回子,常來找我,他相貌很俊,我心裡常說,我家小寶的鼻子生得好,有點兒像他。”韋小寶道:“漢滿蒙回都有,有沒有西藏人?”韋春花大是得意,道:“怎麼沒有?那個西藏喇嘛,上床前一定要念經,一面唸經,眼珠子就骨溜溜的瞧著我。你一雙眼睛賊忒嘻嘻的,真像那個喇嘛!”說那麼多,避重就輕,韋春花極有可能知道韋小寶的生父。

2、鰲拜死於1669年,鰲拜被擒,韋小寶當立首功,十三四歲的韋小寶混進宮裡假太監才沒多久,立下這麼大的功勞,簡直是開了超級外掛,接下來成為人生贏家,跟康熙成為好朋友,成為“平生不識陳近南,就是英雄也枉然”的陳近南的弟子、天地會的青木堂香主,從此開啟雙面間諜之路。這裡我有個問題,就是結尾處自己暴露身份的風際中,風際中是個老實人,三十歲左右,在天地會很長一段時間,無論是武功還是地位都不低(不然這個臥底也沒什麼用,風際中別看存在感不高,只是用來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以他的武功我料想在青木堂中有一定地位),既然是康熙派來的臥底,且很早就被派出去,可當時康熙年紀還小,我認為不可能是康熙派出去的(康熙是1661年登基),年幼的康熙不大可能有那麼多的心機,可能是順治派出去的。風際中是一個值得去解讀的人,可惜金庸沒有提供很多線索。

3、順治皇帝在清涼寺出家原本是個秘密,可是當康熙知道後,很多人都知道了,看來康熙身邊有幾方勢力派來的臥底。

4、很多事情是在麗春院裡發生的,各方勢力都在麗春院談過事情,難道麗春院是某個勢力開的?這一點周星馳電影版的《鹿鼎記》有了某種解讀

5、年輕的康熙明明很精明,知道很多事情,卻不知道真假太后的事,似乎是金庸故意這麼寫的。

6、鹿鼎記的最大贏家是康熙,贏得了百姓的心,卻是借韋小寶這個人物去宣傳康熙是鳥生魚湯好皇帝,康熙不殺韋小寶是因為不能殺,以韋小寶在天地會和神龍島的職位,就是拉出去砍十次頭都不夠。

7、《碧血劍》中的歸辛樹夫婦就不討人喜,雖說是正派人物,可是沒寫他們有多少俠義之事,到了《鹿鼎記》中再黑一把,《碧血劍》寫於1956年,是金庸第二部作品、《鹿鼎記》寫於1969年,金庸的封筆之作,十三年的跨度,並沒有將歸辛樹夫婦寫得可愛一些。

8、《連城訣》揭示人性的黑暗,《笑傲江湖》揭示政治的骯髒,那麼《鹿鼎記》告訴讀者權力面前誰都不可靠,所有人都是為了權力爭鬥而相互廝殺。

9、韋小寶這樣身份的人物,三妻四妾很正常,而韋小寶恰恰有七個老婆。

十八年沒看《鹿鼎記》原著,很多劇情已經記不住了,只能寫上那麼幾條,各位看官請見諒。


又見葉飄零的飄零驛站


隱藏在宮中的神龍教徒是誰?

在二十回開頭,黑龍使張淡月向教主和夫人彙報取經工作。

左首一名黑衣老者邁上兩步,躬身說道:“啟稟夫人:北京傳來信息,已查到四部經書的下落,正加緊出力。依據教主寶訓的教導,就算性命不要,也要取到,奉呈教主和夫人。”他語音微微發抖,顯是十分害怕。

……

黑龍使鞠躬更低,說道:“屬下受教主和夫人的大恩,粉身碎骨,也難圖報。實在這事萬分棘手,屬下派到宮裡的六人之中,已有鄧炳春、柳燕二人殉教身亡。還望教主和夫人恩准寬限。”

——《鹿》,20回

仔細看張淡月的彙報,其實信息量很大:

首先,在北京已經查到四部經書的下落,哪四部?

八部經書最早由八旗旗主分別掌管,在神龍教相關人員中已經不是秘密,要從各旗主身上追查其蛛絲馬跡是正常思路。而張淡月只說“查到四部經書的下落”,那對於這四部書的取經工作,肯定已經取得了比掌握線索明顯更實質性的進展。比如確實有神龍教徒已經見到了這四部經書。

當時的情景是教主和夫人問責,張淡月為了減少罪責爭取寬限時間,對於已見過經書的數量當然不會有所保留。而他更不敢誇大其詞,否則只見過三部硬說成四部,將來上繳的數量不足,那就不僅無功反而有過了。所以,張淡月這裡說是“四部”,就不多不少只能是“四部”。

但此時連毛東珠都還只見過鑲白、鑲黃、正白“三部”經書,憑什麼張淡月就敢說是“四部”呢?

注意張淡月這裡說的是“北京”,比“宮裡”的範圍更大。實際上八部經書,除了一部在雲南、一部跟隨順治去過五臺山,另外六部都在北京。

所以這第四部必然另有所指。結合劇情發展看來,張淡月所說的第四部經書就很有可能是第10回中神秘人物齊元凱從康親王府偷走的正紅旗經書——也是韋小寶獲得的第一部經書。

齊元凱此人頗為神秘,僅在康親王府盜書時出場一次,所屬陣營不明,覬覦經書的幾大勢力:神龍教、西藏密宗、平西王府皆有可能。但根據張淡月彙報中的“四部”經書看來,推測齊元凱也是神龍教的人,總比說他屬於其他陣營,更加站得住腳。

其次,派到宮裡的共有六人,哪六人?

在當時的場合,張淡月當然不敢也沒必要在人數上說謊,否則在全教集會時太容易查出破綻了,所以說“六人”入宮就必然是“六人”。去掉已死的鄧炳春、柳燕,還剩四個活人。毛東珠當然是可以肯定的,也要去掉。即便再去掉前文的齊元凱(齊元凱即便身份確定,他也只是在北京,並不在宮中,其實不該去掉),還有兩個隱藏人物。

我認為其中之一最有可能的是小宮女蕊初。

蕊初最早出場於第5回,奉命帶韋小寶吃了些糖果糕餅。

太后向著身邊一個小宮女道:“蕊初,你帶小桂子到後邊屋裡,拿些蜜餞果子,賞給他吃。”那名叫蕊初的小宮女約莫十二三歲年紀,容貌秀麗,微笑應道:“是!”——《鹿》,5回

下文海大富刺殺假太后時蕊初被海大富點穴暈倒。再就是第15回蕊初將鄧炳春屍體拋進池塘。此後韋小寶再沒見過蕊初。

如果蕊初不是神龍教徒,知道毛東珠這些秘密,肯定要被滅口的。以毛東珠的武功權勢要殺一名小宮女,不論親自動手抑或借刀殺人都易如反掌,實在沒必要像下文這樣打啞謎。

太后問道:“都辦好了?”蕊初道:“是,都辦好了。”太后道:“這裡本來有兩具屍首,怎麼另一具不見了?明天有人問起,你怎麼說?”蕊初道:“奴才……奴才什麼也不知道。”太后道:“你在這裡服侍我,怎會什麼也不知道?”蕊初道:“是,是!”太后怒道:“什麼‘是,是’?”蕊初顫聲道:“奴才見到那死了的宮女站起身來,原來她只是受傷,並沒有死。她慢慢地……慢慢地走出去。那時候……那時候太后正在安睡,奴才不敢驚動太后,見那宮女走出了慈寧宮,不知……不知到哪裡去啦。”太后嘆了口氣,說道:“原來這樣,阿彌陀佛,她沒死,自己走了,那倒好得很。”蕊初道:“正是,謝天謝地,原來她沒死。” ——《鹿》,15回

猜測蕊初是神龍教徒,還因為她是和韋小寶年紀差不多大的少女,和神龍教近年來吐故納新的重點一致。毛東珠在宮中潛伏,組織上對她的舉動也有必要時刻保持監視。而蕊初作為教中新晉勢力的代表,正是合適人選。

另外,真太后藏身之處也並非只有毛東珠自己知道。雖說毛東珠很少離開慈寧宮,可以親手照顧真太后日常吃喝拉撒,但她畢竟去過一次五臺山。

韋小寶低聲問多隆道:“皇上派你們來的?”多隆低聲道:“皇上和太后到五臺山來進香,現下是在靈境寺中。”韋小寶驚喜交集,道:“皇上到五臺山來了?那好極了!好極了!”心想:“那老婊子也來幹什麼?老皇爺恨不得殺了她。”……康熙臉上露出一絲微笑,道:“是我妹子從侍衛們那裡學來的。她和太后都跟著上了山……”臉色一沉,道:“父皇不想見她們。”韋小寶點了點頭。——《鹿》,24回

康熙和多隆口中的太后正是毛東珠。之後九難出場,抓走韋小寶。九難帶著韋小寶再回到宮中時,才揭開了毛東珠假太后的身份。試想皇帝、太后一大群人,從北京到五臺山打個來回,前後用時怎麼也得一個月吧。這期間誰來照顧櫃子裡真太后吃喝拉撒?

所以說真太后藏身之處也並非只有毛東珠自己知道,當她長期不在家時,也有像蕊初這樣身兼神龍教徒和慈寧宮當值宮女雙重身份的人來照顧真太后。

綜上,“派到宮裡的六人”,去掉鄧炳春、柳燕、毛東珠,即便齊元凱和蕊初的身份可以確定,再佔掉兩個名額,仍然還有一位隱藏的神龍教徒其身份直到小說結束都沒有曝光。

他(她)會是誰呢?





三秦生活


《鹿鼎記》作為一部總是著筆於“快意恩仇,刀光劍影”的金老先生的封筆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創立“反武俠”情節,武俠史首次出現以詼諧、反諷、批判而成的鉅著。《鹿鼎記》的歷史背景在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69年—1687年),正值康熙鼎盛時期,小說我僅看過一遍,個人認為陳小春版本的那部電視劇最符合小說內容,小春本人也將韋小寶油腔滑調、愛慕虛榮、貪財好色、八面玲瓏卻又有情有義的豐滿人物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金庸的其他作品裡,人性的至高表現,幾乎都是推向到一個充滿高潮的環境下產生的,唯獨《鹿鼎記》除外,韋小寶在任何場合,都有人性的表現。比如: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作風;該奉承時奉承,該怒時怒;該有福同享時便同享(大享他享,小享分給大家);從初識雙兒到吃定雙兒時的表現;追求阿珂時的種種醜態等等,都是書中隨處可見的例子。

那麼進入正題,《鹿鼎記》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呢?

1、吳之榮:此人一貫善於鑽營,貪贓枉法,為達目的從來不擇手段,心狠手辣。告發莊廷鑨私刻“明史”案,康熙二年(1663年),獲得朱佑明與莊廷鑨大量家產。有一細節:吳之榮到莊府假裝慕名而來,皮笑肉笑,莊老爺子親手贈他讀本,並在讀本內放置金葉,同為讀書人,委婉得給與吳,莊老爺子可是想的十分周到。而吳之榮竟因為讀本內文字,狀告莊府,一個小小的失誤便是抄家滅口、身首異處。最是忘恩負義,以恩抱怨的典型代表。

2、陳近南:“平生不見陳近南,再稱英雄也枉然”,《鹿鼎記》寫這位天地會的創辦人兼總舵主,同時也是韋小寶的師父,的確寫出了一位出色的幫會領袖的不凡氣概。但是陳近南也有他的侷限,那就是他的封建思想。他念念不忘自己是臺灣鄭王爺的部下,要向鄭王爺效忠,而且把對明朝的忠心,與對鄭家的忠心等同起來,因而受制於鄭克爽這種作威作福的無知小子,甚至屢次被陷害,屢次受傷皆出自鄭克爽之手,卻始終念及舊情,愚忠終為他所偷襲殺死,一世英雄,死於鼠輩之手,可謂冤枉之至,天地會事業因而付諸流水。

身為天地會扛把子,陳近南曾經在劫莊家法場後,結識吳六奇,一番打鬥後用絕學“凝血神爪”打傷吳,待說服吳六奇“反清復明”之後,要離開時才告訴吳自己比武下了暗勁,需按照自己的方法來解,否則活不了幾個時辰。可見陳就是“要麼為我用,要麼被我殺”的心思,這雖然是江湖自保的手段,但也不光彩,還好六奇命不該絕。


武俠時刻


為毛我感覺最有意思的是書裡通過韋小寶的個人經歷在諷刺中國古代政治呢。

金庸的小說大家看過就能明白,大部分都是通過武俠來寫政治,《鹿鼎記》就是其中之一。韋小寶是個什麼樣的人?文盲、流氓、妓院裡的小龜公,但是韋小寶陰差陽錯成了太監小桂子,還成了康熙的貼身奴才,之後官拜鑲黃旗驍騎營都統、一等子;後來參與雅克薩之戰,指揮清軍打敗了俄國人,並參與尼布楚談判,因功官至一等鹿鼎公,可謂是位極人臣。

所以,金庸通過韋小寶的經歷,諷刺了一把中國古代政治而已。韋小寶通過在妓院裡學的那一套江湖習氣以及與生俱來的拍馬屁功夫,在皇宮裡、在江湖上都能混的開。他是康熙的親信,是陳近南的愛徒,又是神龍教的白龍使,還和王爺大臣們稱兄道弟。金庸諷刺中國古代政治為流氓習氣而已。

其實金庸的政治觀點可以從他的小說裡看出端倪,金庸追求的是民主政治,或者說是公民政治,再細化一點就是公民自治。通過《笑傲江湖》可以看出,金庸的理想政治形態就是中央不要過多約束地方,而是讓老百姓自我管理,中央只是協調地方之間的矛盾,規劃全國的發展而已。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從一個麗春院滿口髒話的小混混,到與第一人康熙拜把子,在江湖上闖出自己的赫赫威(jian)名。就因為這個主線故事,《鹿鼎記》成為了“網絡爽文”的鼻祖,至於《鹿鼎記》自己是怎麼想的,想必大家都只有一個態度:關我P事?

誰都想成為韋小寶,當然要是那個已經抱上了七個老婆的,前面風險太大翻車就很難搞。到後期雖然和康熙分開了,但有這麼個大佬罩著自己,道兒上誰敢找自己麻煩?

不過遊戲日報君身邊有大佬提出了疑問,“康熙這貨怕是不太靠譜吧?”

大佬還是學識淵博的,叭啦叭啦就給一臉問號的遊戲日報君講了個上下五千年。總而言之,康熙就是一高級“演員”,不是送人頭的那種而是真有演技的。看起來為了韋小寶多次突破帝王底線,實際上在心裡最多把他當個能嘮嗑的(當然,這已經很牛批了),根本沒什麼所謂的兄弟之情!!!

康熙是誰總知道吧???沒好好學歷史,那什麼康熙王朝、康熙微服私訪記什麼的電視劇總看過吧?就連李衛當官的時候,最開始都是康熙在當皇帝。

在這段時間就有個細節,康熙在大壽的時候收到了幾個兒子的賀禮,老十四本來好好的禮物變成了死掉的鷹,但他並沒有去找搞事的熊孩子抽一頓,不動聲色地保證了皇位平穩過渡,這心思可以說是冷靜到可怕。而鹿鼎記中為了找回韋小寶不惜大喊自己小玄子外號,似乎只會讓韋小寶危機更大?

單是這點遊戲日報君肯定不信,畢竟那時候康熙都不知道多少歲了,跟韋小寶認識的時候估計還是個“小白”。但後面這段發展就不一樣……

圖海這個人,本來是康熙派去打吳三桂的,後來差不多都快搞定的時候,就還有一點點人在鬧事,我圖哥當下就要去教育不知悔改的小朋友,氣勢足到不行。結果康熙轉頭給了一句“已經派人過去了”,說圖海身體不好把他召回了自己身邊。2個月後,圖海就真的因為“身體不好”沒掉了。(真正的實力功臣都這樣,更何況韋小寶這個混子)

所以說白了,康熙最多和韋小寶有過那麼一丟丟的萌芽,但皇帝這個位置根本不可能給它發展環境。韋小寶倒是願意把康熙當真兄弟,只可惜一廂情願遇到滿滿套路。

不過在官方唯一正版授權的《鹿鼎記》手遊中,韋小寶還是有機會改變這一切的。拿不下你的心我還拿不下你的人?這個手遊中有個情緣玩法,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攻略之後,就可以解鎖他/她的專屬故事,還有特色情緣技能。

這就到重點了,“情緣”兩字可不一般,這意味著有很多羞羞的事情可以做。雖然現在還沒看到有沒有收集康熙的設計,但就策劃這腦洞,估計就連康熙的爸爸都敢搬出來。到時候我韋小寶抱著康熙說情話,吻下他嬌羞的臉頰,啊,真美好……

雖然我在開車,但是你沒有證據,這大概就是策劃的快樂吧?


一片茶葉的故事


我個人認為是豹胎易筋丸。這種藥表面上吃了能增強內力,實際上是一種毒藥,是洪教主洪安通控制下屬的一個工具。吃了這種藥,如果過了期限,又沒有服用新的藥,那你就等著死吧,恐怕比死還難受。胖頭陀瘦頭陀兄弟倆執行任務,服用豹胎易筋丸,由於過來時限,又沒有解藥。兩兄弟那個慘,死都死不了,胖頭陀本來是又矮又胖的大冬瓜,居然被拉伸的又細又長;瘦頭陀被攢成了胖冬瓜。

這樣控制人的藥,細思極恐。能把人的身材外貌改變,而且是永久性的,不能復原。胖頭陀和瘦頭陀倆兄弟以後就互換了相貌在江湖上行走,真是個活寶。

洪教主用豹胎易筋丸來控制神龍教教徒,這點跟現在的邪教差不多。現在的邪教也是用胡亂編造的理論來給人洗腦,以達到控制別人的目的。不過洪教主更是赤裸裸些,直接給你吃藥,沒有解藥你就等著酷刑吧。

這種藥細思極恐。


夢迴長安g


最大的不合理是毛東珠為什麼要殺董鄂妃?從書中來看,毛東珠冒充太后是順治出家之後,因為真太后被救後對康熙說起順治出家時交了部四十二章經給自己並要其嚴守秘密,可見遲到順治出家時,太后都還沒被假冒

那就是說毛東珠跟順治根本就沒交接,有什麼必要為了爭寵殺董鄂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