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的起源是什麼?

職場漂流者


我們常常把“唐詩”和“宋詞”並稱,這裡的宋詞的詞是怎麼來的?詩和詞有什麼不同呢?

唐詩和宋詞都是源自詩歌。

詩歌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創作形式。我國的祖先很早就重視詩歌創作,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就是《詩經》。



詩歌發展到唐朝就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這就是詞。詞發展到了宋朝,成為了一種很盛行的詩歌體裁。

從一開始,詩和詞就有所不同,詩是供人欣賞和朗誦的,詞是為配樂歌唱而創作的。

每首詞都有一個詞牌,比如,“蝶戀花”“一剪梅”“如夢令”等等。

詞牌就是填詞用的曲調名。也可以不準確的理解為現在的歌譜,詞就是歌詞。

詞是為了歌唱這個特點,就決定它必須按照一定的旋律先製作出詞調,以調填詞,用現在的話就是必須先譜好曲子,再去按曲調作詞。因此,詞的句子一般都是長短不齊,又叫“長短句”,寫詞叫“填詞”。

詞最早是在唐朝出現的,唐代農村有許多流傳很廣的俚曲小調,後來逐漸在城市和一些地方流傳起來。



因為這類作品來源於生活,新鮮活波,引起了文人騷客注意,他們也學習這種形式,按譜填詞,推動了詞這種文學形式的發展。

到了宋朝,詞的發展進入了黃金髮展時期,當時詞的譜曲也就是“詞牌”已經有900多個,從民間到朝廷,從文人到歌妓,從一般老百姓到帝王將相,都以填詞為時髦時尚,形成一種很盛行的社會風氣,詞的創造在宋代達到鼎盛時期。

我國文學史上有“唐詩、宋詞、元曲”說法,指的是唐代的詩成就最高,宋代的詞成就最高,元代的曲成就最高。宋詞成為文學史上一個巔峰時代。


學文說話


這個題目確實比較大而且寬泛。凡是說到起源,意味著要追根究底。宋詞作為一種文學形式,當然起源於語言,甚至可以說是人類還處在單音節交流時候的事。當然,說到具體起源,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承上啟下

那麼從狹義上來說,宋詞應該起源於唐詩,因為文化是傳承的,是不斷演變發展的,任何一種文學形式,不可能憑空出現,必定有承上啟下之過程,也有起源、高峰、衰落之時,這從古代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可以看出來。

從雅到俗

我們知道,詩在唐朝已經達到了巔峰,怎麼說呢,從兩個方面可以說明,一是廣泛性,從皇帝到平民,人人會做詩。比如,一代女皇武則天就憑一首“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重獲恩寵。

至於平民百姓,留傳下來的打油詩也有很多,比如這首“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籠。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也是讓人喜愛。

盛極而衰,唐詩也一樣,詩人們絞盡腦汁意圖更完美,但結果是越來越高深,比如我們知道很多詩用典繁多,這就與民間越來越脫離,那你不接地氣,還有什麼粉絲呢?沒粉絲,還有什麼天下呢?

因此,慢慢地,人們發現用更多的詞,更長的句子,能夠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這不就是宋詞的另一說法長短句嗎?

從上到下

當一個文學形式只是停留在民間創作的話,其實是很難發展的,就比如現在的一些民間手藝,那只是極少的人在做會做,因為沒有好的機構去進行宣傳普及。如果是從上到下的推動那就不一樣。

蔣勳老師就說,唐詩過渡到宋詞,其中的關鍵人物是李後主。一句“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千百年後都能成歌,可見在當時,他的影響有多大。人們發現,如此俚俗的文化居然可以變得這麼雅緻深沉。如此雅俗共享的宋詞自然流行起來,接過了唐詩的使命。

綜上,宋詞的起源,一是源於唐詩的演變,以更好地適應人民表達和理解的需求;二是得益於李後主等士大夫階層對詞的貢獻。


護士吳華


前言:“宋詞的起源是什麼?

......

一、詩歌與歌詞

最早的歌起源於勞動號子,都是一些簡單的感嘆詞:啊、哦等;隨著人類智力的而發展,感情越來越豐富,於是多了一些詞加進去。人們用一些容易記住的這些歌來記憶和傳播知識,這就是詩和歌結合的雛形。

文字出現以後,文字書寫的“歌”就包括兩個部分,音樂和歌詞,歌詞就是最早的詩。但是這些詩歌與宋詞卻有著一個主要的區別。

二、詞與宴樂

宴樂也稱為燕樂,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為燕樂。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

最早的燕樂是酒宴間流行的助興音樂,演奏和歌唱者皆為文化素質不高的下層樂工、歌妓。

詩與詞的區別在於,詞是根據燕樂填寫的歌詞。唐朝的白居易、李白等人都有詞傳世,但是數量很少,到了晚唐有溫庭筠、韋莊數量才多一些。我們現在看到的《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間歌曲。

三、伶工之詞:《敦煌曲子詞集》

最早的詞是”伶工之詞“,是一些受教於不高的下層從業者的歌詞,從《敦煌曲子詞集》中可以看出,宋朝柳永的詞風於此很像,因此柳永被當時的士大夫認為格調不高,李清照也在《詞論》中指責柳永”詞語塵下“。

我們看幾首《敦煌曲子詞集》中的作品:

1、《敦煌曲子詞集》竹枝子

羅幌塵生,帡幃悄悄,笙簧無緒理,恨小郎遊蕩經年。不施紅粉鏡臺前。只是焚香禱祝天。垂珠淚滴,點點滴成班。待伊來敬共伊言。須改往來段卻顛。

2、《敦煌曲子詞集》洞仙歌

華燭光輝。深下帡幃。恨徵人久鎮邊夷。酒醒後多風醋。少年夫婿。向淥窗下左偎右倚。擬鋪鴛被。把人尤泥。須索琵琶重理。曲中彈到,想夫憐處。轉相愛幾多恩意。卻再敘衷鴛衾枕,願長與今宵相似。

3、柳永的《定風波·自春來》比較一下:

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鶯穿柳帶,猶壓香衾臥。暖酥消,膩雲嚲。終日厭厭倦梳裹。無那。恨薄清一去,音書無個。 早知恁麼。悔當初、不把雕鞍鎖。向雞窗、只與蠻箋象管,拘束教吟課。鎮相隨,莫拋躲。針線閒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陰虛過。

四、五代《花間集》是文人之詞

《花間集》是中國第一部文人詞總集,得名書中作品多寫貴婦美人生活和裝飾容貌,寫女人之媚的詞集故稱"花間"。

這些詞作主題基調是描寫男女之間的戀情,呈現出婉約綿纏、嫵麗香豔的主要風格特徵 。其中的著名詞人有:溫庭筠、皇甫松、和凝、韋莊、歐陽炯等人。

花間詞的特點是作者都是用名有姓的文人官員,不同與以前的”伶工“,但是思想內容上沒有太多的變化。

不過其中也有風格不同的好作品:【臨江仙】鹿虔扆

金鎖重門荒苑靜,綺窗愁對秋空。翠華一去寂無蹤。玉樓歌吹,聲斷已隨風。
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藕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

五、 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的南唐後主李煜

這句話來自於王國維,原話是: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為顛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金荃》《浣花》,能有此氣象耶?

上面介紹了鹿虔扆 的《臨江仙》抒發"暗傷亡國"之情,但是極為罕見。

到了李後主亡國被俘以後,李煜的詞風為之一變,不在描寫男女之情,變為”士大夫之詞“,充滿了對於故國的懷念,《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結語

李煜的詞風對於宋人影響極大。入宋以後,宋詞基本分為兩大派,柳永、晏殊、張先、歐陽修、李清照、姜夔等人繼承了詞風婉約的特點,蘇軾辛棄疾一出,豪放詞開始分庭抗禮。

詞一開始和詩一樣都是配樂唱的,後來漸漸脫離了音樂,成為文人之詞。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宋詞”的起源是有別於“詞”的,很多答主對於詞體嬗變是根本沒摸到頭腦的,延誤了很多初學的朋友。


我們要明白的一點是,詞和音樂性的聯繫非常緊密-------甚至我們可以說詞和聲樂是一體兩面的東西。很多人對詞起源的依據,無非就是楊慎《詞品序》中的發言:

詩詞同工而異曲,共源而分派。在六朝,若陶弘景之寒夜怨,梁武帝之江南弄,陸瓊之飲酒樂,隋煬帝之望江南,填詞之體已具矣。

很多人理解錯了,楊慎所謂的“填詞之體已具矣”,僅僅是指詞的“長短句”這種形式是起源於六朝,而非宋詞的起源是六朝。詞實際上就是歌詞,在其發展過程中,直到元明清之前,詞都是跟樂曲是伴生關係。如果強行將宋詞的起源比附到六朝,甚至更早的時期,那就是牽強附會。


我國例有“禮崩樂壞”的傳統。尤其是在漢魏與隋唐時期中,又是一大轉折、

王灼雲:“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稍盛;今則繁聲淫奏,殆不可數。古歌變為古樂府,古樂府變為今曲子,其本一也。”(《碧雞漫志》)即“詞”所依之聲;其法原出龜茲蘇祗婆。自周武帝時,傳入中國(詳《隋書·音樂志》

很簡單,漢魏時間的房中祠樂在隋唐時期就開始銷聲匿跡,而隋唐之後產生的宋詞怎麼可能是和《房中》舊曲有伴生關係呢?因此,宋詞所依託的聲樂系統,是隋唐時期產生的聲樂體系,叫做《燕樂雜曲》

崔令欽《教坊記》所載
開元以來“燕樂雜曲”,至三百餘曲之多;人填詞,即多用其中“曲調”。

郭茂倩在《樂府詩集》序言中提到,隋開朝的時候,便由文帝設置了七部樂(《西涼伎》,二曰《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之後又增設了九部樂、十部樂,這些就統稱為近代曲,也就是“今曲子”(詞)的來源。


其次,宋詞的長短句形式,也並非來源於六朝。早年間其實都是用詩入曲,但詩都是齊言的形式,而《燕樂》的節奏變化較多,所以總會有“有樂沒詞”的時候,早前這些地方是用和聲(泛聲)代替,但怕在流傳過程中這些個和聲的地方丟失了,就開始加實字,隨即便演變了“長短句”這種形式。

“古樂府只是詩,中間卻添許多泛聲;後來人怕失了那泛聲,逐一添個實字,遂成長短句”(《朱子語類》百四十)

因此,宋詞的“長短句”形式的由來就是通過在“燕樂”之中加實字而言,其起源也就是燕樂。



綜上,宋詞的淵源實際上就是在隋唐時代,不管是音樂性還是“長短句”的形式,都是跟著“燕樂”而一步步演變的。



無聊到巔峰


宋詞,源於唐盛行於宋,大多用是來配樂的,也就是古時候樂曲的歌詞,又名曲子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歌詞,是可以唱出來的,根據曲子的需要,會滿足一定的韻律,所以每一句的字數也不盡相同,不符合詩的規整格式,所以又叫長短句或詩餘。

由於朝代的更替、族群的遷徙,文化的交互,所以除了配合本地原生的音樂之外所填的詞,自然也有很多根據外來曲調所填的詞。


總的來說,宋詞的起源如下:

一、由詩的和聲演化而來,在當時稱作為“詩餘”,也不叫“詞”。萌芽於唐,經歷五代十國的重要發展,盛行於宋;

二、根據曲調(或者叫曲譜、樂譜,)填詞,曲調有本地的也有外來的,所以其曲調格式多樣;

三、以樂調為主,歌詞為輔。根據規定的曲調確定了其音律格式(音律相同)再根據音律格式來填詞。


原先的詞都是根據音樂而填出來的,後來填詞慢慢和音樂失去聯繫,只作為一種固定的文字聲韻格式(曲調不分,平仄相近)從而形成了“詞牌”。同一詞牌可能會由不同的人填上上很多首詞。就成為了一種文學體裁罷了,後來的研究著作者把它稱作為“宋詞”。


宋詞,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也因其詞牌規定了固定的文字聲韻格式(字數和平仄)才能夠流傳至今,


以上,大家如有不同的見解,歡迎討論、更正、補充!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7879220156195726111, "vid": "v02004d30000bechv4suatl5n46sgjr0\

茶墨文化


詞原是唐代民間的通俗歌詞。《雲謠集》所收三十首曲子詞即是代表,代表的是當時民間的俗文學。

到了北宋,這種歌詞為士大夫所用,創作新詞,作為交際和宴會妓女歌唱之詞。《花間集》所收五百首即是代表,代表的是知識分子的俗文學。但這時的詞仍接近口語,其地位不能與詩相提並論。

到了北宋中頁,由於蘇東坡的拓展,詞才擴大了境界。黃庭堅為晏殊《小山詞》作序,稱其:嬉弄於樂府之餘,而寓以詩人句法,清壯頓挫,能動搖人心。《宋史.樂志》記載:政和三年,以大晟府樂播之教坊,頒於天下,其舊樂悉禁。這時詞才從俗曲正式上升為燕樂。

到了南宋,詞漸漸脫離音樂,成了具有一定格律的詩體。與詩五.七律,五.七絕,排律一樣,詞有很多不同格律的詞名,獨立的詞韻,對仗規定,並以詞的大.小分為令.引.近.慢,單調,雙調,還有獨特的領字特點,文情與聲情要求。這時的詞才被正式稱為近體樂府,成了與詩並瑰的文學形式。

綜上,詞的起源是明確的,但詞的發展,完善時期則難以截然劃分。


原卉詩詞


愛情!

確切地說,宋詞的起源是情歌!

只不過,情歌的發展在我國總是歷經坎坷。

三千多前年在黃河的邊上就有情歌了,一個公子循著關睢的聲音,在河之州看到了一個采薇的女子,於是萌生愛慕,吟而為歌。

一個陽光般的少年,走進金黃色的秋天裡,在水一方看到一位站在蘆葦深處的姑娘,於是心生愛戀,吟而為歌。

一個莘莘學生,站在城外的高山上,撫著青青子衿,望向遠方,思念那心愛的姑娘,於是相思入骨,吟而為歌。

這些優美情歌被孔子看到了,偏要認為是政治詩,品德詩,精挑細選了一部分,稱之為《詩(經)》。

最好的那些情歌被有文化的人霸佔了,不再是情歌。而沒有霸佔的依然還是情歌,依然在無數百姓和青年男女間傳唱。

當時光觸碰到了漢朝。漢武大帝的臣子們又發現了一些情歌,自然情難自禁,於是也像孔子那樣強行地霸佔過來,納入到樂府裡。

有一首情歌叫《上邪》:“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從體裁上,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首“詞”,只不過沒有詞譜。

每當出現美好情歌的時候,這些情歌就會被文人搶了過去,變成詩。強迫這些情歌換上士大夫的衣裳,並告訴它們,你們不是情歌了,你們是詩,要言志,要抒懷,要有理想,要有抱負,要有情懷,總之,你們是詩,怎麼可以沉浸在兒女情長裡?

士大夫寫不出情歌,便來搶奪百姓的情歌,然後披上道德的外衣,嫁給王公貴族。

剩下的情歌,也只配是泥腿子唱的情歌。

就這一樣,士大夫無恥搶情歌的行為一直持續到南北朝。或許是那些情歌們生氣了,激發出了骨子裡的驕傲。

為了不讓那些坐在高樓大廈裡的人搶走,這些情歌固執地給自己取了一個情歌的名字。

我們稱之為詞牌。

告訴所有人,我們只是情歌,我們除了情愛,相思,離別,羈旅以外,對什麼道德,情操,家國,政治,經濟,民生一點兒興趣都沒有。

請你們高抬貴手,不要再搶我們的情歌了,我們只是妓女,只是伶人,只是河邊洗衣服的貧家女子。

詞牌初起的那個時代叫南梁。詞牌有《江南弄》、《方諸曲》、《金陵曲》、《桐柏曲》、《鳳笙曲》。

文人不搶了!

因為他們也偶爾填一下詞,還把一些美美的詞刻在莫高窟裡,然後就遇到了晚唐,那些天天言志的落魄詩人膩了,於是把情感放在這些稱之為情歌的詞裡,順著河水四處傳唱,並悄悄地開成一束《花間(集)》。

可誰也沒有想到,詞在宋朝的時候,又被搶了半次!

之所是半次,因為“情”終於可以抬頭挺胸地和“志”並肩站在一起!


亦有所思


宋詞是宋代盛行的一種古典文學體裁,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演唱。因是配合音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

詞這一文學形式始於南朝,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故習慣上稱為宋詞。

曲子詞源自民間,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詞”被重新發現,詞源於民間俗文學的觀點已得到廣泛承認。

隋唐之時開始形成的曲子詞,一開始是配合“燕樂”歌唱的。“燕”通“宴”,燕樂即酒宴間流行的助興音樂,演奏和歌唱者都是文化素質不高的下層樂工、歌妓。燕樂曲調的來源,主要途徑有二:一是來自邊地或外域的少數民族。唐代時西域音樂大量流入,部分樂曲被改為漢名。

天寶十三年(754)改太常曲中54個胡名樂為漢名。《羯鼓錄》載131曲,其中十之六七是外來曲。後被用作詞調的,許多據調名就可以斷定其為外來樂,如《望月婆羅門》原是印度樂曲,《蘇幕遮》本是龜茲樂曲。《胡搗練》、《胡渭州》等調,則明白冠以“胡”字。部分曲調來自南疆,如《菩薩蠻》、《八拍蠻》等等。

部分來自邊地de 曲調直接以邊地為名,《新唐書·五行志》說:

天寶後各曲,多以邊地為名,如《伊州》、《甘州》、《涼州》等。

洪邁《容齋隨筆》卷十四也說:

今樂府所傳大麴,皆出於唐,而以州名者五:伊、涼、熙、石、渭也。

二是來自民間的土風歌謠。唐代曲子很多原來是民歌,任二北先生的《教坊記箋訂》對教坊曲中那些來自民間的曲子,一個個地做過考察。如《竹枝》原是川湘民歌。

在晚唐五代以後被人們簡稱為曲子詞。唐代詩人李白的《菩薩蠻》,以及白居易和劉禹錫的《憶江南》都屬於最早的文人詞作,它們標誌著詞體形成的萌芽狀態。這些唐代詩人在詞中繼承併發揚了民間曲子詞清新流暢、情真意摯的優良傳統,不僅增加了詞作的底蘊和表現力,而且其沉鬱雄放的詞風對後代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唐代的這些文人詞作被你為百代詞曲之祖。

發展

到了宋初,在題材與語言風格上,基本已經形成定局。晏殊、晏幾道父子在溫庭筠花間派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小令的創作。發展柳永的時候,詞的內容、體制、風格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幾乎達到了

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地步。柳永不僅發展了慢詞長調的體制,而且還豐富了詞的創作方法,同時,他還善於吸取民間歌詞的養分,採摘民間曲調入詞,大量創作慢詞,有效地擴大了詞的境界,對宋詞後來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北宋中期,隨著市民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加上宋詞人懂得音律的越來越多,不僅自己能調曲,而且尤善填詞,因此大盛。

鼎盛

北宋中期以後,蘇軾舉起改革旗幟,開創了豪放一派,打破了詞的狹隘傳統觀念,延展了詞的內容,而且還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並提高了詞的意境。宋詞不再只流連於寫作男情女愛與離愁別恨。蘇軾的詞,開始強烈表現個人的建功立業願望和明確的愛國主題,其詞風開始呈現出浪漫主義的精神與氣概,並且蘇軾敢於以詩入詞,不僅突破了詞在音律方面過於嚴格的束縛,而且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這極大地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並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詞發展到兩宋之交時期,其主要代表詞人有李清照、朱敦儒、張元幹、陳與義等。由於時代的鉅變,這些詞人都親身經歷了由北而南的社會變革,他們的生活遭遇、思想情感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這些都影響到了他們的詞作、詞風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因此其詞作內容更貼近現實生活,情感更顯得沉鬱憂憤。尤其是李清照的詞,更是確立了宋詞詞體獨立的文學地位。她自成一家,獨創易安體,詞風樸素清新,手法細膩完美,並且雅俗兼用,達到了形式和內容上的和諧統一。因此,她被譽為婉約之宗,她的創作不僅為南渡作家如何以舊形式表現新內容,樹立了榜樣,更為宋詞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到了南宋前期,詞開始出現空前的繁榮局面。這一時期,詞壇更是大家輩出,名作紛呈。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詞人是辛棄疾、陸游、姜夔等人。他們繼承並發展了蘇軾開創的豪放派,使得詞的內容越發博大精深,風格更為渾厚雄健,因此把宋詞的創作推向了高峰。其中最傑出的代表詞人當屬辛棄疾,

他不僅繼承了蘇軾的革新精神,進一步擴大了詞的內涵,把詞推向了更高的階段,並且他創新式地以散文化的筆調寫詞,並且幾乎達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境界,尤其是他創作的詞風雄壯慷慨,意境闊大,表現出了詞人堅定不移的愛國思想。

詞發展到南宋後期,由於時代的原因、文人地位的變化等,因此開始走向衰落。繼而被元曲、元雜劇等取而代之。

宋詞從唐、五代、北宋初年的誕生期,到北宋中葉到南渡的發展期,再到南宋前期的繁榮期,直至南宋後期的衰微期,其演變發展過程可謂曲折而豐富。其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在深受人們喜愛的同時也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但不可否認的是,宋詞在文學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一代文學之勝。


慢談詩詞


小編“人生底色看語文”今日稍有閒暇,正於青雲直上翱翔,忽聞悟空之聲,遂降下雲端。悟空指引,

睹此問題決定擒來拷問一番,讓大家一樂。

並期望大家點幾個贊,也滿足在下和猴哥並無二致的虛榮。

一代有一代的文學,春秋戰國的詩經楚辭,兩漢的賦,魏晉的文章,唐朝的詩,宋朝的詞,明清的小說。

這篇文章,我們單談一下宋詞。宋詞的起源是個大問題,一篇小文章,只能掛一漏萬。更詳細的探討,可以看後面開列的書目。

下面開始。宋朝的國力不強大,卻是一個文學和文化很發達的時代。

兩宋的文人,借宋詞抒發情懷,體味人生。

宋詞起源的幾種說法

那麼宋詞的起源問題,該是怎樣的呢?

關於宋詞的起源意見並不能統一。主要有這樣的幾個觀點:

起源於遠古歌謠;

起源於《詩經》和《楚辭》;

起源於漢魏的樂府;

起源於六朝雜言;起源於唐詩;

起源於五代詩歌。

這種種說法,都是前人提出的,因為時代原因,雖然並不是想混淆視聽,而是想探求真相,但探求的姿態往往離真相越來越遠,沒有抓住問題實質,必然導致偏離方向。

如,從抒寫性情的角度,比興寄託的角度,宋詞起源回溯到《詩經》等,也好像說的通,然失之於寬泛。因為相同的手法,其他文體也有。這樣,失去了討論這一特殊文體起源的意義。


宋詞起源的幾個原因

  • 宋詞的發展和音樂有關。

中國初期文學的形態,乃為詩、樂、舞緊密結合的。詩、樂結合的歷史形態,大致經歷過三個階段:先秦“雅樂”、漢魏清樂”、隋唐“燕樂”。

清代學者凌延堪的《燕樂考原》等專著,加深了人們對詞和“燕樂”關係的理解,詞起源問題浮出水面。

近現代的吳梅,就是從這一角度給“詞的起源”進行了了定位,他的《詞話從編·序》說“倚聲之學,源於隋之燕樂。三唐導其流,五季揚其波,至宋大盛。”

這從音樂發展角度,指出“詞乃配合燕樂歌唱之歌辭”,說明了問題的關鍵。也就是說詞和音樂密切相關。


  • 宋詞的發展和當時的社會生活相關。

但是宋詞起源發展,原因並不會這麼簡單,更有深刻複雜的社會歷史原因。

詞,又被稱為“豔詞”,想來有“詞為豔科”、“詩言志,詞言情”的說法。從具體的作品看,也多和“豔情”有

關係。正如宋朝的張炎雲:“簸弄風月,陶寫性情,詞婉於詩。蓋聲出於鶯吭燕舌間,稍近乎情可也。”

這裡面說的正是當時的風俗,北宋的統治者汲取了唐代的教訓,擔心藩鎮割據成了結黨軍權示威局面的出現,開始鼓勵大成享受生活,追逐聲色犬馬。

對世俗生活的迷戀,過度的縱情享樂,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也是宋詞得以發展的深厚土壤。


  • 宋詞的發展和當時的宗教生活有關。

宋詞興起,與宗教也有關係。隋唐的佛教音樂,為其他樂曲開拓了道路,積累了經驗,自然為詞體的興起與詞調(詞牌)的選擇提供了空間。道調法曲,“法曲”融合“佛曲”和“道曲”,具有很大的藝術感染力,吸引著大家填詞,由此而轉為詞調。

再次,佛道與調名,初始階段二者是結合在一起相互輝映的,後來才慢慢疏離,從而使詞的表現範圍得到了極大的拓展。最後是境心禪韻,方外人與塵世人相互眷戀,分別運用各自特有的目光觀察世界,使詞意的表達更加富有境界和韻味。

由於上述原因和歷程,詞這一新的詩體形式,體制、格調、樣式已基本定型,其藝術質素作為一種新的質素,逐漸在文壇上佔據了主導地位,成為宋代文學的主流體式之一。


參考書目

想要進行進一步的拓展,可以讀一些參考書:

①《宋元戲曲史》,王國維著

②《詞話叢編》,唐圭璋著,中華書局,

③《唐宋詞與人生》,楊海明著,河北人民出版社,

④《北宋詞史》,陶爾夫、諸葛憶兵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5.《南宋詞史》,陶爾夫、劉敬圻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人生底色看語文


我們如今說宋詞,不是因為詞起源於宋代,而是繁榮於宋代,詞這種文體其實在唐代就形成了。

詞的起源首先與音樂有密切的關係。我國自古就有詩歌與音樂相結合的傳統,但各時期的辭與樂配合的方式有所不同。沈括《夢溪筆談》裡面說:

“自唐天寶十三載,始詔法曲與胡部合奏。自此樂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者為宴樂。”

就音樂而言,先秦用的是雅樂,漢魏六朝用的清樂,唐代則用的是宴樂。宴樂也稱燕樂,最早源自於北朝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即胡樂。唐代皇室具有胡人血統,統一以後,胡樂和中原音樂相結合,產生了燕樂。

唐以前所用的雅樂和清樂,一般都是先有詩歌,然後用音樂相配。而唐代流行的燕樂,因為吸收了各種樂的特點,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變化多端的曲調,於是,為配合燕樂的演唱,詞也就應運而生了。胡震亨在《唐音癸籤》中說“排比聲譜填詞,其入樂之辭,截然與詩兩途”,可見唐代燕樂是先有樂後有辭,以辭配樂,是詞最根本的發生原理。我們通常說填詞,而不是作詞,也就是這個原因。

其次詞的起源還與酒令著辭有關。飲宴娛樂的風氣,在先秦時候就有了,而伴隨著酒桌上的往來,也發展出了豐富的酒令藝術。先秦時期的人們,通常會在酒宴上援引《詩經》,來表達內心所想,進行交流。後世人們創造出的一些歌舞化的酒令,在不斷翻新的過程中,常常設計出了種種令格。這些酒令,一部分已經近於詞、一部分已經成為了詞而保留了下來,我們如今看到的以“令”為名的詞牌,有很多都是源於酒令。因為酒令講究急促迅速,所以令詞一般都體制短小。

唐代經濟繁榮,市井生活豐富,白居易在詩中寫到“歌酒家家花處處”,可見行酒令和音樂作為人們的日常娛樂活動,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現存的最早的詞,大量發現於敦煌石室。詞在唐代稱為曲子詞,敦煌曲子詞裡面,其中有少數為文人所寫,大多數是民間無名氏之作。詞起源於民間,已為敦煌曲子詞所證明,而敦煌曲子詞中有一部分可能是盛唐作品,那麼此在形成以前必然經過長時間的醞釀。而李白現存的作品中,就包含幾首詞,李白是又是盛唐詩人,可見詞的產生時間應該在初盛唐時期。

唐代前期的文人,不屑於寫詞這種民間俗文學,而後中唐的張志和、白居易和劉禹錫等人,開始較多創作文人詞,這時候詞的創作才開始流行起來,但此時的詞大多是民歌風味,還未單獨成體。隨後到了晚唐的溫庭筠和韋莊,將詞的表現手法進行提高,排除了以往詞的民歌氣息,推動了詞體風格的定型。他們的詞多寫美女體態和閨閣情愛,充滿了脂香粉氣,被稱為“花間詞”。

五代早期的文人,都是沿著花間派傳統作詞的。隨後到了南唐馮延巳,不再是描寫美女情愛,而是寫的一種情感境界,通過對景物意象的勾勒來表達情思。這種清香到了李煜手中更進一步,完成了從“伶工之詞”到“士大夫之詞”的轉變。

到了宋代,早期的文人如晏殊柳永等人,繼承李煜的傳統,發展出了婉約詞一派。而詞到了東坡手上,他以詩入詞,在婉約的傳統外另闢一宗,創立了豪放派。婉約豪放雙峰並峙,後世文人在此二者之上變換,歲形成了宋詞的全盛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