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鉉在靖難之役的表現是不是被誇大了?

氾濫的文字


鐵鉉在靖難之役的表現是不是被誇大了?

鐵鉉,又被人們稱為“鐵公”,這是人們對他的敬稱。此人在“靖難之役”中,成功地抵禦了燕王朱棣的多次進攻。鐵鉉的輔政,對於鞏固建文帝朱允炆的統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雖然他最後兵敗被俘,但其表現出來的忠君事主、寧死不屈的氣節,讓人為之欽佩。我們從三個層次來細分析。

一、文有文正、武有鐵公。

明太祖朱元璋也許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隔空傳位的結局,最終還是讓四皇子朱棣給奪了自家江山。

在燕王發動靖難之役之前,朱元璋決定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即建文帝。朱允炆自幼聰慧,而且極其孝順。在其父朱標過世的時候,朱允炆因過度哀傷而日漸消瘦。

朱元璋:“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

此時朱允炆的身份已經是皇太孫。朱標去世以後,朱允炆於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時年21歲。翻閱歷史我們知道,對於朱允炆治國理政的一些功績,我們無從查起,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文獻和檔案都遭毀滅,還有一些散落民間的記載也被禁除。但有一點我們知道,朱允炆的心腹當中就有方孝孺(即方文正)。在文官當中,方孝孺是一介書生,此人算是大器晚成型。在朱允炆治理朝政時期,他經常在幕後為建文帝出謀劃策,制定制度,著書立說,凡此種種,朱允炆也都會讓方文正親自擔任首席執行官。與之對應的武將心腹當中,就屬鐵鉉了,其實鐵鉉一開始也並不是行伍出身。

在建文帝帳下,方孝孺主內,負責皇室智囊,而鐵鉉則主外,為建文帝護國禦敵鞍前馬後。

二、靖難之役中的鐵鉉。

我們知道,鐵鉉是元代色目人的後裔,是明初名臣,歷任山東布政使、兵部尚書。此人性格剛直,聰明敏捷,其過人的才幹和果敢,深得朱元璋的喜愛。建文帝繼位以後,升任山東參政。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揮師南下,拉開了靖難之役的序幕。嚴格來說,這場皇家內部的皇位之爭,是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因為朱元璋隔空傳位,就為叔侄間的爭奪埋下了隱患,這是意料之中。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建文帝上臺就開始削藩,這是明目張膽要除掉朱棣這位叔叔,這乃意料之外。所以,對於心狠手辣的朱棣來說,這豈能容忍呢,於是這才有了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伊始,朱允炆派大將李景隆抵禦朱棣大軍,此時的山東參政鐵鉉負責糧草輜重的督運。隨著李景隆兵敗,河北及山東北部諸城將士無不望風歸降,建文二年四月,朱棣大軍包圍了濟南城。此時鎮守濟南城的是都指揮盛庸。鐵鉉與盛庸一起歃血立誓,誓死保衛濟南城。

在此期間,鐵鉉與盛庸殊死抵抗,加上鐵鉉使用詐降計,導致朱棣久攻不克。最後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朱棣認為取道濟南根本就是個錯誤,遂班師回北平,再圖長久之計。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改變攻打策略。這次他避開防守嚴密的濟南,轉而從側後方取道東阿至徐州線路,一舉破開京師大門。建文帝朱允炆在戰鬥中不知所蹤,有的說他逃到南方做了和尚,有的說他被戰火燒死。總之,在此時此刻,朱棣已自立為帝。迅疾間,他又轉頭劍指濟南城。最終,濟南城被攻陷,鐵鉉因寡不敵眾而被俘。

素聞明成祖朱棣心狠,也知鐵鉉盡忠。想當年朱棣給過鐵鉉機會,讓他歸降,他不但不降,還變著法戲耍朱棣,這口氣又怎能讓這位永樂大帝咽得下呢,最終,鐵鉉被朱棣凌遲而死。

三、忠臣不事二主,輸戰不輸人。

世人通過鐵鉉誓死保衛濟南城就可以看出,此人是盡忠為國之人,也是人臣之典範。自古烈女不侍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被俘的鐵鉉面對朱棣的殘酷重刑,始終面不改色、心坦然。

鐵鉉死後,其父母被髮配,兒子被充軍,妻女被賣到妓院。直至明神宗初年,鐵鉉才被昭雪。自古以來,忠臣烈女也不在少數,他們身上所表現初來的氣節讓人為之欽佩。

現在在濟南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鐵公祠”,這是後人為了紀念這位錚錚鐵骨的硬漢所建立的,他的精神和氣節,讓人肅然起敬。

有時候不禁讓人思索,這些以生命為代價的付出,有多少是名垂青史的呢,我認為更多的犧牲只是帝王家天下戰場上的犧牲品罷了,甚至只是微不足道的天地塵埃。

《明史》:燕師之南向也,連敗二大將,其鋒蓋不可當。鐵鉉以書生竭力抗禦於齊、魯之間,屢挫燕眾。
乾隆帝:其他若景清、鐵鉉等,或慷慨捐軀、或從容就義;雖致命不同而志節凜然,皆可謂克明大義。

(對於忠烈之士鐵鉉,您有何高見呢,歡迎關注@山城小哲,歡迎點評。)


山城小哲


鐵鉉這個人可能很多人並不熟悉,但是很多人又有耳聞。這是一個比干式的文人,只不過比干是被自己的君王挖心,鐵鉉是被篡位成功的朱棣割鼻削耳,而後處以凌遲極刑。正是因為其忠烈而名傳千古。


事實上,在靖難之役後,朱棣君臨天下之後,也曾嘗試給鐵鉉投降的機會,但是鐵鉉人如其名,鐵骨錚錚地拒絕了,即便最後落得個慘烈的下場。但是,我很慶幸鐵鉉沒有選擇投降。只要鐵鉉一投降,我們心中高大的形象又會倒塌一個。而我堅信,朱棣當時的勸降是缺乏誠意的,因為在歷史上,朱棣從來不是一個寬宏大量的皇帝,也不是求賢若渴的皇帝,更不是一個以仁治國的皇帝。

在朱棣心目中,永遠是為了目的不擇手段,其價值觀十分接近所謂的成功學。他的人生只有成功或者失敗,只有助力或者阻力,從來沒有什麼和平共處,沒有什麼和諧共存。他的內心只有快意恩仇、敢賭敢拼、誓不回頭,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朱棣的內心只信奉權力和勢力,只相信成王敗寇……

所有的這些,從朱棣鋌而走險反了自己的侄兒朱允文就可以看出來了。在傳統的'君父'道德框架裡,朱棣這種行為就是典型的忤逆不道。不要說這些朱允文削藩給逼的。畢竟幾千年的道德價值觀念,如果不是一個離經叛道的人,是無法說變就變的。

當然,我並不是試圖從傳統的道德制高點來批判朱棣的。只是認為鐵鉉這樣的人,對所有的讀書人都是一種榜樣的力量,雖然歷史上治學、立言、立功、立德,比鐵鉉做得更好的文人多的是,但我依然認為鐵鉉在歷史上是樹立了一個文人光輝的榜樣。


首先,我們來看看鐵鉉在靖難之役中做了一些什麼事吧?

鐵鉉原來是個搞後勤的,就是押送糧草的。我們也知道建文帝身邊的官員拍腦袋的多,而朱棣的人常年戍守邊疆,戰鬥力強悍得多。所以兩軍一接觸,兵力本處下風的朱棣反而穩佔上風。鐵鉉跟著李景隆那個庸將少不了要吃敗仗,部隊被打散了,四方散逃。

朱棣也無心追殺這些小嘍囉,他志在南北交通要塞——濟南。鐵鉉聽說濟南要變成“濟難”了,便收集一些遊兵散勇趕到濟南,和當時的濟南守將歃血為盟,誓守濟南。城外馬上就會擠滿黑壓壓的敵軍,濟南城正式缺人的時候,所以這事基本上也沒有什麼阻力了。

朱棣帶著人馬趕到濟南,望著唾手可得的濟南,朱棣就差沒把口水流出來了。可是一頓猛攻之後,卻發現對方的抵抗尤其頑強,朱棣有點納悶了,這不像是那個文弱侄兒手下的作風呀?一打聽才知道是一個叫鐵鉉的人在搗鬼。

在絕對實力的碾壓下,任何戰術其實都是脆弱的。在朱棣連日不斷的猛攻下,濟南城很快就支撐不住了。不得不說讀書人的腦子就是好使,鐵鉉一看,這樣下去可不行,這樣下去死了也是白死,得賺點本錢回來,於是心生一計。他打算詐降,然後趁機誘殺朱棣。

朱棣一看天上突然掉餡餅下來了,那就先吃了吧。也沒來得及細想,就按鐵鉉的要求退兵十里,然後帶著心腹若干,歡天喜地地進城去撿果子吃去了。誰料剛進城門,身後的鐵門就徐徐下降,原來鐵鉉準備關門打狗呀!

也得虧朱棣命不該絕,發現得早,於是掉頭就跑,堪堪撿回了一條姓名。也怪鐵鉉歸根到底還是沉不住氣,有點猴急了。

惱羞成怒的朱棣,於是下令不顧一切地進攻濟南城。憤怒的力量果然很強大,濟南城已是在炮火中搖搖欲墜了,這個時候鐵鉉又令人把朱元璋的畫像掛到了城牆上,然後,叉著腰等著看戲:“你朱棣不是說你要清君側嗎?你不是有本事嗎?你演一齣兒子打老子的戲給我看看?”

朱棣氣得心裡直罵娘,可是又無能為力,於是只能帶兵返回了。

鐵鉉和朱棣的恩怨基本上就此打止了,但是故事已了,恩怨未了。因為還有一句話叫做“君子報仇,為時不晚”。

後來朱棣如願以償地取得了江山,鐵鉉自然是在劫難逃了。

朱棣心想,你也有今天呀!?於是問鐵鉉,你服不服?其實按朱棣的性格,服不服都是一個死。鐵鉉又怎麼會吃這種虧呢?自然是大寫的不服。

越是不服,就越是激氣朱棣的征服欲和憤怒感,先是毒打,毒打後又割鼻子,割耳朵,最後連繼續折磨鐵鉉的耐心都沒有了,就把鐵鉉凌遲處死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鐵鉉是否被誇大?”到底是什麼被誇大?形象還是事蹟?

不管是歷史形象還是鐵鉉的自身事例,我都相信是沒有被誇大的。

因為鐵鉉完美地詮釋了一個文人應有的風骨,而這種風骨正是我們當下很多讀書人所缺少的。

風骨,這玩意有時候說不清道不明,就好像我們經常所說的理想一樣,一個人有了理想不一定會改變什麼,但是一個人沒有理想,又讓人感覺比較頹廢。甚至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不知道這種理想是對還是錯?

文人的風骨也是如此,是一個文人應有的品質。而在那個年代,選擇毫無理由的忠誠於自己的國家,忠誠於自己的君王,就是最好的風骨。


老易說事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看看鐵鉉在靖難之役之中做了什麼,做了怎樣,以及給朱棣造成了什麼麻煩。下面就讓日航君帶你去看看鐵鉉這位阻擋了朱棣的狠人吧。

一、鐵鉉的出場

鐵鉉在靖難之役出場的時候,面臨的並不是一個好時機。當時鐵鉉出身國子監,擔任山東參政,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官,打仗這種事情看上去離鐵鉉很遠,但是他偏偏碰上了。當時白溝河之戰剛剛結束,李景隆率領的幾十萬大軍被朱棣打得潰不成軍,而朱棣則是士氣高昂。換成一般人的話,這時候應該聞風喪膽了,當時的情況也確實是這樣的,史書上記載:

“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鉉。德州陷,燕兵收其儲蓄百餘萬,勢益張。遂攻濟南,景隆復大敗,南奔。”

得了,李景隆此時已經被朱棣嚇破膽了,絲毫沒有他父親李文忠的神勇,反而像一隻喪家之犬一樣,一路敗退,不僅丟了好幾座城池,還丟了無數糧草物資。朱棣的大軍一路進攻到了濟南城下,可以說打下了濟南城,再往南就是南京了,然後就是建文的滅亡。因此此時朱棣可以說是意氣風華,豪氣滿滿,似乎已經坐上了皇帝的寶位了。

鐵鉉登場的時候,可以說是朱棣實力最為強大,氣焰最為囂張的時候。可能英雄的登場總是需要一點困難的。在這種危機四伏的情況下,鐵鉉登場了。此時鐵鉉的登場,將會打碎朱棣的迷夢,並且給朱棣製造無數困難。

二、鐵鉉死守濟南城

我們可以想象,鐵鉉作為一個文人,怕是之前從來沒有過帶兵打仗的經歷。但是似乎軍事天才往往都是天生的,在濟南守衛戰中,鐵鉉爆發出了自己的軍事天分,與另一個軍事天才朱棣基本上是打得有來有回。依靠著士氣低落的軍隊以及並不堅固的城市與朱棣的大軍周旋。

  • 回合一:朱棣攻城,鐵鉉防守。

第一回合的較量在史書中是如此記載的:

“燕兵堤水灌城,築長圍,晝夜攻擊。鉉以計焚其攻具,間出兵奮擊。”

朱棣上來就是殺招,放水灌城,建造長堤圍困城池,不讓城裡人出來,並且白天黑夜都在不斷進攻。這裡面短短几句話,卻道盡了古人攻城戰的精髓。

首先是放水灌城。在古代,“水火無情”,可以說放水以及放火是最為有效但是最傷天和的方法,一般來說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用的。例如說曹操在下邳之戰放水淹呂布,就是實在沒辦法的辦法。從朱棣直接就放水灌濟南城可見當時朱棣時間緊迫,需要馬上攻下濟南城,因此上來就用了攻城上的大殺招。因此鐵鉉的堅守延長了時間,恰恰就給朱棣製造了大麻煩。

其次是建築圍牆圍城。對於攻城,兵法上曾經說:

“固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朱棣肯定是一個熟讀兵法的統帥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朱棣採用了圍城的方式。我猜想此時朱棣新勝,兵力強大;鐵鉉收攏的都是殘兵敗將,自然兵力、戰鬥力方面都是比不上朱棣的。因此朱棣在攻城的時候就採用了圍城戰術。圍城戰術一方面讓城裡的鐵鉉部隊難以突圍或者是偷襲;另一方面給城外的增援部隊提供麻煩。

最後是晝夜攻擊。這也是攻城戰中常用的方法,也就是疲兵戰術。我們可以想象,鐵鉉的人馬遠遠少於朱棣的人馬,而且鐵鉉要防禦的是四面城牆。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將自己的兵馬分為好幾隊,有的人休息有的人進攻,這樣鐵鉉的軍隊只能疲於奔命,不久之後就會因為太過於疲憊而被朱棣擊破。

因此鐵鉉的對手就是這樣一個曉暢軍事,老謀深算的將軍朱棣。

但是第一回合朱棣並沒有佔到便宜,他的佈置都被鐵鉉給打亂了,鐵鉉不僅焚燒了朱棣的攻城器具,甚至還有剩餘兵力殺出城外給朱棣來一個反衝鋒,可以說是讓朱棣措手不及。因此這第一回合,應該算是鐵鉉贏了。

  • 回合二:鐵鉉詐降,險捉朱棣

俗話說得好,久守必失。鐵鉉防禦久了,那麼士兵疲憊,一定會出現漏洞。我猜想此時鐵鉉守得時間太長,可能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因此鐵鉉想出了詐降的計謀來捉拿朱棣,來一個擒賊先擒王。史書上記載:

“又遣千人出城詐降。燕王大喜,軍中皆歡呼。鉉伏壯士城上,候王入,下鐵板擊之。別設伏、斷橋。既而失約,王未入城板驟下。王驚走,伏發,橋倉卒不可斷,王鞭馬馳去。”

鐵鉉派了千餘人出門詐降。朱棣以為鐵鉉打不動了,非常開心。朱棣手下的士兵也因為鐵鉉的投降而開心,大家沉浸在這種幸福之中,誰也沒想到鐵鉉是詐降。然後鐵鉉埋伏士兵在城牆上,在朱棣進程的時候扔下鐵板來抓朱棣,結果鐵板扔早了,沒有抓到朱棣,朱棣大驚,連忙逃跑,最終這一次抓捕行動以失敗告終。

在這其中,鐵鉉很好地利用了朱棣的心理。我們上面猜測過了,鐵鉉這個時候應該是快堅持不住了,因此才用了這樣的計謀,而鐵鉉利用的恰恰就是朱棣想要迅速攻下濟南的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勢必會自己前往濟南城來檢視自己的成果,這樣鐵鉉就可以捉拿朱棣了。

這一場詐降行動設計得不錯,但是朱棣運氣太好,因此這次行動以失敗告終,但是也給朱棣以非常大的心理陰影。可以說第二回合的較量因為朱棣及時逃走以朱棣的勝利告終。

  • 回合三:援兵來襲,朱棣敗退

在第三個回合,濟南保衛戰終於拉下來帷幕,根據史書記載:

“憤甚,百計進攻。凡三閱月,卒固守不能下。當是時,平安統兵二十萬,將復德州,以絕燕餉道。燕王懼,解圍北歸。”

這時候朱棣基本上是把能用的攻城的方法都用了,經歷了三個月的時間濟南城一直都是拿不下來。這個時候建文帝手下的大將平安率領著二十萬大軍來援助濟南城,收復德州,斷絕了朱棣的糧道。面對著這種情況,朱棣只得放棄對於濟南城的進攻,倉皇北逃。

這一回合,鐵鉉以自己的才能和堅持獲得了勝利。在濟南守衛戰之中,雖然鐵鉉是一介文臣,沒有帶兵經驗,但是鐵鉉憑藉著自己的天分、堅持和忠誠打敗了曉暢軍事、不可一世的燕王朱棣。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濟南保衛戰的鐵鉉

在濟南保衛戰後,鐵鉉的軍事天分算是被開發出來了。他步步高昇,先是做了山東布政使,然後做了兵部尚書,並且開始參與軍務,繼續戍守濟南城。面對著濟南這座啃不下來的城池以及由文入武的新兵部尚書鐵鉉,朱棣不敢再從山東進攻,因此選擇了繞道徐州。

然而此後朱棣的軍事行動日益順利,鐵鉉似乎也無能無力了。據史書記載:

“比燕兵漸逼,帝命遼東總兵官楊文將所部十萬與鉉合,絕燕後。文師至直沽,為燕將宋貴等所敗,無一至濟南者。”

面對著朱棣軍隊繞道徐州,直逼南京的軍事行動,建文帝命令遼東總兵楊文率領十萬大軍與鐵鉉回合以斷朱棣的後路,結果楊文似乎戰鬥力差了一些,被朱棣的軍隊打敗,十萬大軍沒有一人到達濟南城下。

此後鐵鉉、盛庸等人追擊朱棣的軍隊,紛紛以失敗告終。朱棣最終攻克南京,建文一朝滅亡。

朱棣勝利之後,自然是要清理建文一朝的舊人的,其中鐵鉉等人作為建文一朝的強硬分子,自然更是要被清理的。史書記載:

“燕王即皇帝位,執之至。反背坐廷中嫚罵,令其一回顧,終不可,遂磔於市。年三十七。”

也就是說,鐵鉉被捉到了之後,不願意正面看朱棣,就背對著朱棣大罵朱棣。朱棣讓鐵鉉回頭看看他,鐵鉉始終不願意回頭,一直大罵不絕。最終鐵鉉被處死,年僅37歲。

至今濟南城仍然有紀念鐵鉉的鐵公祠。如果讓我給鐵鉉下一個定義的話,那就是忠誠、勇敢、堅持。

以我來看,鐵鉉以一介文官的身份與朱棣這樣曉暢軍事、久居邊關的藩王大戰良久而不敗,已經足以證明鐵鉉的軍事才能;鐵鉉後世蒙受濟南人民的敬仰與愛戴,足見其忠誠與勇敢。這樣一員大臣的表現不僅沒被誇大,反而鐵鉉很多時候還被小看了。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在“靖難之役”中,鐵鉉原本只是山東參政,負責給李景隆50萬大軍運送糧草的“地接”。

但是李景隆這個草包竟然當了“運輸大隊長”,敗得幾乎剎不住車。若不是徐輝祖替他斷後,朱棣能一口氣追到南京。


但關鍵就是在朱棣在濟南城外大敗李景隆的時候,包圍了濟南城,而濟南城就只有都指揮盛庸所部的幾千人馬。這陣勢是鐵定守不住的,但是山東參政鐵鉉來了。

之所以說鐵鉉厲害,到如今濟南城裡還有很多鐵公祠。是因為參政是文官,此前鐵鉉根本沒打過仗,最最終守住了濟南,使得濟南百信免遭塗炭。

書生出身的鐵鉉做了一個決定,抵抗朱棣。所以朱棣射進城中的勸降信,很快得到了回應。看完信,朱棣差點鼻子都氣歪了,鐵鉉反過來勸他要學一學周公輔政,勸朱棣做建文的忠臣。

朱棣一怒之下,下令攻打濟南城。結果非常意外的是,攻了3個月,愣是攻不下。每天看到鐵鉉在城頭督戰。

朱棣打這麼久打不下來,思維也容易定勢,容易鑽牛角尖。就一定要攻下濟南,還揚言攻下之後要屠城。


於是朱棣決定掘黃河大堤,引水灌濟南城。這個決定若是真的實現了,不要說濟南城的百姓都得去餵魚蝦,周邊很多城市都得遭殃。

鐵鉉也不是死腦筋,立馬跟朱棣說,自己要投降,還說了朱棣很多好話,要在濟南西城門(濼源門)口辦個受降儀式,邀請朱棣單騎列席。

朱棣竟然鬼使神差地信以為真了,於是還真就去了。結果一去之後,鐵閘一放,直接把朱棣騎的馬的馬頭砸爛了。也就差那麼幾公分距離,朱棣差一丟丟就有去無回,歷史就此改寫。朱棣魂都嚇沒了。

逃回去之後,下令把大炮全架起來把濟南城給轟了。結果炮剛架起來,發現城頭上到處掛的都是朱元璋的畫像和主靈牌位。


差點喊出開炮的朱棣,嚇得立馬下令把大炮全撤回來。朱棣就算殺紅眼,也不敢衝著他老子的牌位開炮啊。

朱棣氣瘋了,那也沒辦法。朱棣不打鐵鉉吧,鐵鉉還派並出城襲擾朱棣。趁朱棣退兵,逐步收復此前南軍丟掉的城池。真是把游擊戰術運用到了極限。

後來姚廣孝知道朱棣思維定勢了,立馬寫信告訴朱棣,你跟濟南城較什麼勁?你的目標是哪裡?朱棣此後就繞開濟南走。


後來朱棣奪了天下之後,回來再攻打濟南,那性質就不一樣了,鐵鉉被朱棣凌遲處死了,父母家人發配海南。一直到萬曆年間才允許其後人返回故地,給他立廟。

朱棣雖然殺了鐵鉉,但是內心中還是非常欽佩他的忠義的。但是不能為己所用,只能殺之了。

其實更關鍵的是鐵鉉還不是一個漢人,他是色目人的後裔,卻如此忠義不屈,為百姓所紀念,所以不存在誇大其詞。



炒米視角


鐵鉉是近乎要終結朱棣的帝王夢的“鐵公”。在靖難之役的表現有沒有被誇大可以看看那些精彩的瞬間。

第一個精彩瞬間是“收殘兵,援濟南”。

鐵鉉的第一個職位是運糧官,給庸才大將軍李景隆負責後勤,主將無能,累死三軍啊。五十萬的大軍被朱棣輕而易舉的擊潰,兵敗如山倒啊,敗軍不斷逃散,朱棣是欣喜若狂乘勝追擊,直到濟南腳下,這個南下路上的重要關隘。若攻下濟南基本上算是拿下了半壁江山了。濟南守將盛庸兵少將寡,難以抵抗朱棣大軍。此時,在城破危難之際,收拾潰敗散兵,火速支援濟南,並於守將盛庸歃血為盟,誓死守衛濟南。朱棣做夢都沒有想到這個書生如玄鐵一般釘在了濟南,讓人難以撼動。

濟南無疑成了朱棣的一場噩夢,而現在只是個開始。

第二個精彩瞬間是“計殺朱棣,惜敗嘆息”。

朱棣大軍看到濟南城感覺整個江山就在自己的眼前了,拿下濟南,帝位只是一步之遙。隨即下令攻城,沒想到濟南城就像鐵公的名字一樣,玄鐵一塊,難以攻破。三個月來,朱棣是人困馬乏,不得不另外想辦法,此時,腦海中想到一個惡毒的計謀,決定決黃河之歲,以破濟南,鐵鉉身系全城人的身家性命,很快久做出了對策,決定詐降。為了做到更逼真把城牆上的一些防禦撤下來,兵將減小,讓年長的民眾到兵營中“乞降”。還要求朱棣大軍後退十里,以約束大軍對城中百姓有傷害之舉。一時的欣喜讓朱棣衝昏了頭腦,來不及認真思考救帶著幾個親信,入城接受民眾的朝拜了。燕王朱棣剛進城門,眾士卒高呼"千歲到",預先置於門拱上的鐵閘轟然而落砸爛了朱棣的馬頭,朱棣方知是計,換馬回逃,撿了一條命。

第三個精彩瞬間是“計退朱棣”。

朱棣回到大本營,任然驚魂未定。稍有回過神來,就命令大軍瘋狂進攻濟南城。並用大炮狂轟城牆。憤怒的朱棣恨不得馬上攻進城內把鐵鉉活颳了。持續的轟炸讓城牆和城門岌岌可危,眼見就要城破,朱棣的臉上也有了難得的欣喜。這時候鐵鉉只能用最後的一張底牌,可以說是制勝的法寶——“朱元璋的牌位”。朱棣看到城牆牆垛上的牌位,一臉的黑線,一個兵也不敢上了,一發炮也不敢發了。兒子打老子,簡直是罪大惡極。如果朱棣想繼續打只能懸掛他爺爺朱五四的牌位了。還好朱棣還有點清醒,不然就是歷史上的鬧劇了。朱棣不得不退兵,在南下的路上再也未敢打濟南。

最後,朱棣繞過濟南,直取南京,做了皇帝位後,鐵鉉被抓到南京見朱棣時,罵不絕口,立而不跪。朱棣令人割下鐵鉉的耳朵、鼻子,煮熟後塞入他口中,問他滋味如何?鐵鉉厲聲說忠臣孝子的肉有什麼不好吃?鐵鉉仍不屈服,後來被凌遲而死。可謂是鐵骨錚錚的“鐵公”。

從這一系列的瞬間,可以看出鐵鉉是一個臨危不亂,能統兵的大將。書生統兵,比草包李景隆要強上何止一百倍。鐵鉉在靖難之役的表現不用被誇大,已經很奪目了。

我是曹城少年,願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鐵鉉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沒有被誇大,他的表現讓我看到的是他的決心和智慧。

一朱棣進攻濟南府,不分白天和黑夜,攻勢很猛,鐵鉉都親自在城牆上指揮戰鬥,往往都是第一個衝在最前線,鼓舞士氣,守軍彷彿在一瞬間看到了希望,也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戰鬥,多次打燕王的進攻,朱棣久攻不下,士氣低落!

二朱棣久攻濟南府不下,就打算在濟南府的上游掘堤用水去淹!水淹是成功了,這時鐵鉉彷彿看到了燕王的企圖。他一反常態,居然派了一千軍士去“詐降”,也就是打開城門,讓朱棣進城收降,並趁機在城內活捉他,燕王居然相信了!後來由於在城內操作不當,高空落物只砸中了燕王的坐騎,讓燕王溜掉走了!

三 燕王打算用大炮去轟炸濟南府,鐵鉉就是不停地用弓箭和火銃還擊也是抵擋不了的,這時最精彩的部分上演了,這是一場“心理戰”,他用多張牌子上面寫著“太祖朱元璋神牌”掛在城牆頭上!燕王無論如何都不敢用大炮去打這些牌位的,那是大不敬!你燕王不是要“靖難嗎”?你不是說皇帝身邊有奸臣要“清君側”嗎?那你要是敢用大炮轟打這些牌位,就是告訴天下人你是在造反!哈,有意思吧,氣的朱棣直咬牙,再久攻不下的情況下,只好選擇撤兵繞過濟南府!

四 朱棣在撤軍的時候,鐵鉉又命令城中的將士出城追擊,朱棣被他跟在後面追著打,損失慘重!

五 總之這是一種智慧的較量,拼的不是硬碰硬的去打!








雙人魚說歷史


鐵鉉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可圈可點,多次給予朱棣的靖難軍以沉重的打擊。

鐵鉉(1366年—1402年),河南鄧縣人。太祖時期,因為在國子監讀書時成績優秀被授予禮科給事中,後來調都督府斷事,主要是審理軍中的刑事案件。在這個職位上,他審理了多年的積案,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

建文初年,他為山東參政,參政是布政使的屬官。在李景隆率軍抵抗靖難軍時,鐵鉉負責運輸糧草。在白溝河之戰時,李景隆被打敗,隻身逃到了德州,其他各城望風而逃。

鐵鉉與參軍高巍跑到了濟南,率領盛庸、宋參軍等誓死守衛濟南。建文二年(1400年)六月八日,靖難軍兵臨濟南城下。朱棣派人用箭將一封勸降書射進城內,城內的書生高賢寧作《周公輔成王論》請求朱棣退兵,沒有回應

見勸降不成,朱棣遂下令攻城。而鐵鉉督眾,矢志固守。致使朱棣久攻不下,只好將濟南合圍。

朱棣攻打濟南三個月,沒有絲毫進展,便下令堵塞城外的河流,準備水淹濟南。濟南城內的軍民都很害怕。鐵鉉決定以詐降之計,誘殺朱棣。鉉率眾詐降,派壯士偷偷地在在城門上放了一塊大鐵板,又讓守城士卒大哭哀嚎:“我們要成為水中魚了,離死不遠了”。

不久,為了讓朱棣放心,撤出了守城的工具。然後派城中百姓,到燕王大營跪伏請降,百姓們先稱讚了朱棣一番,然後提出了請朱棣單騎入城,百姓們拿著酒肉來迎接朱棣。

朱棣不知是計,聞言大喜。如果濟南城降,那麼朱棣就佔有了整個中原地區。因此,朱棣只帶數騎護衛,過護城河橋,徑自西門(濼源門)入城受降。守城明軍都齊聚於城牆上。燕王朱棣剛進城門,眾士卒高呼“千歲”,門拱上的鐵板突然落下,可惜的是隻砸爛了朱棣的馬頭,朱棣換馬逃跑了。

朱棣大怒,以重兵圍城,鐵鉉令守城將士大罵朱棣。朱棣大怒,並用火炮轟擊城內,城將破,鐵鉉書寫許多的大批朱元璋神主靈牌,放在城牆上。古人講孝道,朱棣不便開炮。

相持之間,鉉又募壯士,多次騷擾襲擊朱棣的靖難軍。朱棣對濟南城束手無策。此時,平安率20明軍進攻德州,朱棣的糧道收到威脅,姚廣孝向朱棣建議暫時返回北平。於是朱棣撤軍了。

建文帝聽說了鐵鉉的事蹟後,提拔他為山東布政使,後又升兵部尚書。以盛庸代替李景隆為平燕將軍,命鐵鉉參其軍務。這年的冬天,盛庸在東昌大敗朱棣靖難軍,斬其大將張玉。朱棣返回北平。

後來朱棣靖難成功後,鐵鉉被抓,他背對朱棣大罵,後被凌遲處死。


閔不克


在“靖難之役”中,與朱棣作戰的大將李景隆大敗,守城的將領敗退或投降的很多。而原本督運糧草的山東參政鐵鉉,在濟南城危機之時,趕來與都指揮盛庸守城。他不但守住了城池,還打退了朱棣大軍,是“靖難之役”中表現比較出色的大臣。

朱棣在濟南城下吃了大虧,一是勸降不成,反被鐵鉉送他《周公輔成王論》,要他像周公輔佐侄子周成王一樣,輔佐好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二是三個月攻不下,發狠要掘黃河時,鐵鉉假意投降,朱棣單槍匹馬入城受降時,差點被城門上的千斤閘砸死。三是朱棣要用大炮轟城時,鐵鉉又把朱元璋的畫像和靈位放在城頭,讓朱棣無法開炮。同時,鐵鉉襲擊朱棣的軍隊,取得了勝利。最後,朱棣無計可施,不得不繞過濟南城,直接去攻打南京,而鐵鉉和盛庸隨後收復失地。因為在濟南保衛戰中立功,鐵鉉被建文帝升為山東布政使和兵部尚書。

朱棣攻下南京稱帝后,回過頭來攻下濟南,捉住了鐵鉉。而鐵鉉寧死不屈,被朱棣凌遲至死。還有說鐵鉉被割掉鼻耳,煮熟喂他自己,並下油鍋炸了,但他仍然沒有拜朱棣。鐵鉉的父母、兒子被髮配,妻女被送去當官妓,下場非常悲慘。

朱棣非常恨鐵鉉,殘酷地對待鐵鉉和家人,但朱棣也讚賞鐵鉉的忠義。明神宗時,為鐵鉉等建文朝忠臣平反並建廟紀念。


瀾石記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但是如果勝利者所傳歷史依然書寫,戰敗者的偉大,那麼這名戰敗者的史蹟多半是真的。

永樂大帝一生神武,但是對於靖難之役,建文朝忠臣的處理上卻是其一生的汙點,功是功過是過,不可相抵。而對待建文朝忠臣鐵鉉卻是現在看來是朱棣的不對,那麼為何朱棣對於鐵鉉如此恨意。

濟南保衛戰可以稱為守城戰的典範

在朱棣在北京宣佈清君側造反後,朱允炆派大將李景隆統兵五十萬前去平叛,此時滿朝文武都認為這不過是一場地區叛亂成不了氣候,李景隆也是朱元璋稱讚的大將,山東又有像鐵鉉這樣穩重的布政司官員負責後勤,但是誰也想不到北京在只有幾千的情況下居然在燕王世子朱高熾的指揮下守住了,燕王藉此回防北京,裡外夾擊,五十萬人大敗,將士們四散而討,李景隆討到山東後不久緊接這南討,鐵鉉在此情況下應該知道朝廷已經無法派兵北上了,距離北京十分近的濟南就成為了一座孤城,要麼南下往安徽江蘇跑,要麼只能死守,而鐵鉉的偉大就是明知是死局,依然不顧個人生死,這世界多的事知道趨禍避災的聰明人,像鐵鉉這樣立於危難的有智慧,有總義的人卻很少,于謙算一個,鐵鉉算一個,但是他們的下場卻都十分悽慘。鐵鉉清楚只要守住濟南,燕王兵,南下之路一旦受阻,他在偷襲後勤補給,燕王必敗,只可惜。結局不是他設想的那樣。

從圖可見朱棣如果比攻破濟南府,那麼南下時攻打南京有可能被合圍的危險。鐵鉉也是認識到這個問題,所以他認為,濟南城要死守,只可惜鐵鉉贏了戰役,輸了戰略。

朱棣的大軍在濟南城下猛攻三月沒有成功

濟南在鐵鉉和都指揮使盛庸的帶領下,頑強抵抗,朱棣看久攻不下,出策要堵塞黃河在引黃河水水淹濟南,如果此計成功,那麼濟南將成為一座死城,濟南百姓會鐵鉉一起赴死,這是鐵鉉不願意看到的,於是他詐降,有假裝的誠意騙取,朱棣進城,在將提前安裝好的重型鐵板,捆綁在城門上,想借此砸死朱棣,只可惜只砸到了朱棣的馬,朱棣在眾人的掩護下得以逃脫。

久攻不下朱棣只得班師回到北平。

正在愁眉不展時,黑衣宰相姚廣孝出了良策,直接放棄濟南,一路南下,拿下徐州,江蘇,進而直接攻入南京,兵貴神速。

朱棣採取了這個計策。一舉成功。在得到江山後有合圍濟南,鐵鉉知道在守下去沒有意義。投降,被朱棣施加極刑死時才38歲。朱棣晚年也承認,鐵鉉是忠臣,是人才。明仁宗時期為鐵鉉平凡

明神宗初年,下詔“祀建文朝盡節諸臣與鄉”,修鐵鉉等七位建文忠臣之廟。南明弘光帝時,追贈鐵鉉為太保,諡忠襄。清高宗追諡曰“忠定”。

如今在山東依然有很多鐵公廟都是百姓為紀念他的功勞建立的。


闡釋君


老四講歷史,今天來說一下靖難之役的那些事兒。

明朝傳承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朱重八是也。到了年老的時候,畢竟是身不由己,話說這些皇帝都好像在追求長生不老,什麼秦始皇嬴政,唐太宗,包括朱元璋,都在苦苦追求長生不老,可惜,事與願違,長生不老哪裡有那麼容易得到,你以為在看《神話》裡面的胡歌嗎?那套電視劇說的易小川和趙高都吃了長生不老不死的藥丸,然後在漢朝活到了現代,看個趣味就好了。都是比較扯的。

話說回到明朝這邊,朱元璋原來想把皇帝位給大兒子,不過這個大兒子體弱多病,早早就去世了。沒辦法只好給他最寶貝的孫子朱允炆。按照才幹以及輩分,其實應該把皇帝位置留給朱棣的,可是朱元璋比較疼這個孫子。


明朝皇帝叔侄

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有一個人比較器重,名為鐵鉉。鐵鉉足智多謀,英勇善戰,深得朱元璋器重。

朱元璋很早就想到了除去皇帝以外其他子孫的去處,就是封他們為藩王。隨著時間的推移,藩王的勢力與日俱增,建文帝做了皇位的時候,就想把藩王去掉。

藩王最厲害的就是自己的四叔朱棣,建文帝把朱棣視為眼中釘和肉中刺。

各種明的暗的手段給朱棣使去,朱棣當然不願意了,就反了,這對叔侄都是明朝的皇帝,他們的反目成仇是明朝最經典的戲碼。


鐵鉉戰朱棣

鐵鉉可是忠心耿耿的一個好將領,有一次他們打仗,朱棣在濟南這個地方,久攻不下,氣急敗壞。於是,就想出了一些陰招。

朱棣指揮一些士兵去把黃河堤部給弄開,引來很多水,打算水淹。鐵鉉為了百姓的安危,假裝投誠,其實鐵鉉是個忠心耿耿的將領,當年忠於朱元璋,後來忠於建文帝。

鐵鉉在城門上面佈置千斤閘,然後讓人假裝在城門哭泣。然後說好話恭維朱棣,說濟南人很膽小,害怕這些官兵,希望朱棣退兵。朱棣一聽有道理,就相信了他們。

然後一個人大馬金刀,單槍匹馬打算去接受百姓的擁護。鐵鉉知道朱棣中計了。剛剛進去城門,直接把鐵閘放下去,朱棣真是命懸一線,中了的話得變成肉餅,幸運女神光顧朱棣,朱棣沒事,可是他的馬變成肉泥了。幸虧附近還有他的馬,趕緊換馬逃跑。

然後朱棣派出大炮,打算攻打城門,鐵鉉心生一計,把朱元璋的畫像掛在城門口,朱棣看到,就停止了。好幾次交手,朱棣都吃虧了。



朱棣登基

後來朱棣就換地方打,鐵鉉畢竟只有一個人,沒有朱棣那麼多的謀士。終究是支持不下去。後來朱棣直取京師。建文帝逃亡失蹤,聽說做了和尚,朱棣直接登基。

鐵鉉苦苦的維持也是毫無作為,主子都跑了。然後整個國家被朱棣控制了,鐵鉉肯定鬥不過。朱棣直接將鐵鉉處死,不過後來經常讚賞鐵鉉忠心耿耿,鐵骨錚錚。


這鐵鉉也是鐵骨錚錚的一個將領,如果多幾個他這樣子的將領,可能朱棣不一定可以上位。老四他的功勞很大,沒有被誇大,例如濟南一戰,差點就可以取了朱棣的性命了。可惜後來死得太慘,朱棣將鐵鉉的耳朵,鼻子割下來煮熟再給他吃。還直接把鐵鉉炸透炸幹了。朱棣真是太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