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言論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白話幾句。
古裝片中,俠客帶劍滿地走,吃飯從不為錢發愁,也從不見上茅房,晚上睡覺聽到外面有動靜,不走窗戶不走門,非要從房頂飛出去,話不投機就拔劍,殺人從來不償命......這便是俠客風範!
很多人看過電視之後,認為古人行走江湖,要麼身背寶劍,要麼肋挎寶刀,總之長短兵刃都能帶,一言不合就開打。
事實上真實的歷史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你以為古代就沒有管制刀具條例嗎。
早在春秋戰國之時,兵器管理不嚴格,一些達官貴人、文人學者等上流社會的人物,為了彰顯身份,出門多佩戴寶劍。例如孔夫子,他出門就佩劍,據說孔子會武藝,也是個練家子,但武功造詣究竟如何,我想只要他老人家自個兒知道了。
秦代之時,兵器受到嚴苛管制,除了一些有身份的人之外,凡夫俗子是絕對不允許佩戴兵刃上街的。沒事拿口寶劍或寶刀上街,你要幹什麼?這玩意兒說好聽了是防身武器,說難聽了就是兇器,更嚴重點,打你個謀逆造反之罪。
漢代跟秦代差不多,平民依舊沒有佩戴武器上街的權利,但官吏可以佩戴武器,哪怕是一個小小的亭長,都有佩戴武器的權利。
到了唐代,管制刀具條例有所放寬,因為胡人有佩刀的習慣,因此大唐子民也有權佩戴刀劍,這也就是為何李白可以仗劍走天涯的原因。另外唐代之時,百姓可以自己打造兵器,只要在規定數量之內,你隨便打造。就如美國普通家庭可以配槍一樣,唐代百姓家裡可享有自己的武器。有戰爭之時,由民變兵,拿起刀槍就可以打仗。
宋代之時,武器管理再次嚴苛起來,但老百姓仍可擁有自己的武器,出門也可攜帶武器防身,只是有規定不許超過尺寸,這也就是為何宋代流行朴刀的原因之一。這種刀製作比較粗糙,沒有刀鞘,杆和刀頭可以分離,刀損壞後,杆可以做杆棒使用。在《水滸傳》中,對朴刀多有描述。
元朝之時,對待刀具管理異常嚴苛,漢人絕對不允許帶刀出入街市。但僧道有佩戴權,蒙古人和色目人不受約束。
明朝延續元制,對刀具管理很嚴苛。清代延續明制,同樣對刀具管理嚴苛。當然,這兩個朝代還不是最嚴苛的。最嚴苛的是哪一朝呢?我不說你也知道。
大獅
關於這個問題,我曾經也回答過。
一,在先秦的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國家處於分裂時期,戰亂不斷,各個國家並不禁武,人們為了自保,很多成年男子,一般都會佩戴一把劍來防身,滿大街佩劍的人隨處可見。
二、到了秦朝,國家統一。為了防止平民叛亂,秦始皇收天下民間之兵,鑄成了著名的十二銅人,這個時期是嚴格禁止士族之外的人佩戴任何武器的,發現了是要治罪的。
三、到了漢代,統治者也基本沿襲了秦國的這個政策,沒有一定地位的人,任何武器都算是違禁品,一樣受到刑法的制裁。
四、而到了三國時期,國家又是分裂的狀態,隨著冶鐵技術的成熟,青銅武器完全退出了戰場,加上戰亂不斷,普通百姓又可以私自攜帶武器用來防身了,刀劍的製作也愈發精良,但一般百姓是以環首刀為主要武器的,因為刀比劍更實用,劍更重要的角色是代表身份和作為裝飾,防身只是一個附加屬性。
五、兩晉時期,人們崇尚士族風儀,大袖飄飄。劍已經純粹作為裝飾品而存在了,這個時期,包括後面的南北朝,國家是不禁武的,同時,出現了直刀的雛形。
六、到了隋代,上到官員貴族,下到百姓,隋直刀已經基本取代了劍的地位,人人以擁有一把製作精良的長刀為榮,而劍只是作為一種禮儀器械而存在,當然,作為象徵君子的寶劍也仍有大批粉絲,但無論在戰場上還是綠林,劍已經很少有露臉的機會了。
七、到了唐朝,皇家儀仗中,劍已經消失了,取代它的是儀刀,軍隊已經徹底看不到劍的影子了,反倒是在民間開始盛行劍舞之風,劍作為一種舞蹈的載體,再次盛行於世間。
八、宋代不用說了,看過水滸的人都知道,除了特別人物,基本人手一把朴刀,劍也只有一些用劍高手之流才會佩戴,因為你的劍術不佳,對上朴刀後,真的是嫌命長。
九、元朝全期和清朝初期,百姓也是禁止擁有武器的,因為外族入主中原,總是那麼底氣不足,隨時怕有人造反,一把切菜的刀,都要幾戶人家輪流用,佩劍只能會被抓起來治罪。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只是本人的一點淺見,還有很多不足,望大家指正。
我是攻書學劍語,堅持原創,拒絕粘貼複製。
攻書學劍語
你好,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吧,首先也要帶一根哨棒。這不是浪漫,也不是野蠻,而是防身活命的必要裝備。但隨身攜帶的兵器,各個朝代各有不同,先秦戰國,多帶長劍。兩漢多帶鐵劍,到了三國兩晉以環首刀為主了。對於文人來講,長劍是最常見的攜帶兵器,原因有二,第一長劍的殺傷力小,一般不列入違禁兵器;第二,有古風,有古意。另外各朝各代對民間兵器都有一定的規定,譬如唐律把甲、弩、矛、具裝等都列入違禁武器,但橫刀,佩劍和弓箭是可以隨身攜帶。到了宋朝,各個時期有不同的規定,但朴刀一般來講可以攜帶,所以水滸的好漢們出門都會帶一把朴刀一根棒杆,遇到危險的時候將朴刀綁到棒杆上變成長柄刀來用。自元朝以降,據說菜刀都違禁,就只能攜帶木棍了。當朝,一指長的水果刀都不能攜帶。
唐代法律規定:在公共場所鬥毆中,對於武器的管理越松。在漢代以前。古代社會最有地位、最受人們尊重的是讀書人,只會打打殺殺的武人社會地位很低。古代什麼人穿什麼衣服:不準結集社眾練習武藝,違者教師。 另外,古代有連坐法,強行收繳了漢人的弓箭、刀槍。 由上可見,雖然歷朝歷代關於武器的法律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可以看到、甲冑、彈弓等一切可作為兵器的物械。又規定漢人、商人禁止製造。韓信的胯下之辱這個故事大家都熟悉,韓信受辱的其因就是因為他當時社會地位低,偏偏整天隨身佩把劍。結果地痞們看著不順眼,一般百姓也沒有財力買把武器整天帶在身上炫耀,才故意跟韓信叫板:你要有本事就拔劍殺了我,要不敢殺我就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衡量了利弊,選擇了接受胯下之辱。這說明當時韓信如果殺了那個地痞,必然被捕處死,看到別人犯罪而不告發者。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後,對於武器的管理越嚴。古代的武器是很貴的。即使與別人發生了矛盾,也不會輕易拿兵器往別人身上招呼,因為動用武器傷人者,要負更大的刑事責任。使用武器傷了人,多數是跑不掉的。如果不想動用武器,也要負連帶責任、買賣、使用和隱藏上述器械。甚至想收繳農民工作用的兩股鐵叉,只是因為農民生產需要才作罷。祭神時也不能使用真兵器,要用紙木製作的假武器。
小楊童裝
武俠劇主要為了是突出俠義精神,行俠仗義需要武力作為基礎,故而武俠劇中無論功夫大小,總歸都要有適用的武器,諸如刀、劍、矛等之類擅長武器作為防身或戰鬥所用。
而最為常用的就是劍了,劍屬於兩邊都開刃、一端尖,左右均可傷人,劍端可刺殺。且可長可短隨身攜帶方便,比之刀的大又寬厚美觀上強不少,有寶劍贈英雄的美說。在我國古代冷兵器時代,有許多名劍至今仍鋒利無比。諸如史料記載的干將、莫邪、龍泉寶劍、湛盧等絕世名劍。
然而事實上在古代並非是人人都能佩劍到處招搖過市的,在古代劍有時候代表的就是身份。只有一些達官貴人、武將、文人政客為了才能佩劍,如孔子、李白文人都愛佩劍。佩劍一是為了防身,二是為了凸顯身份地位。佩劍的人都有一種超然於世、兼濟天下的氣質。
而在民間普通人是不能佩劍的,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百姓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誰還能再有哪些裝X的心思,如果有佩劍上街,書不定就讓官差抓壯丁的,去充軍打仗了。況且在一些朝代寶劍相當於命令,尚方寶劍代表著皇權,皇帝至高無上。用沒聽說過上方寶刀吧?
因此古代民間都不可能如武俠劇裡那樣人人都佩劍。武俠劇源於小說,屬於藝術類,既然藝術就會在小說基礎上升華藝術性。
大智若愚WJW
古代老百姓不能隨意佩戴刀劍過市。
大部分朝代對刀劍佩戴有嚴格限制。刀劍也不是人人都能攜帶的。比如普通老百姓就沒有提刀帶劍的習慣,佩劍的一般都是一些上層階級,用來顯擺用的,而非防身。就算老百姓想攜帶刀劍,從政府維護治安方面考慮,也不會任由百姓想帶就帶,雖然不會如現在的社會這麼管控嚴格,但也會加以限制。
電視劇中武林大俠佩戴刀劍都是為了劇情需要虛構出來得。不要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