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軍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別酒流年


捻軍的由來:

"捻"其實是淮北方言,也叫"捻子",源於河南安徽一帶,起初人民捏紙,將油浸溼的紙點燃,燒油捻紙,達到驅除疾病攘災的目的。後期也有利用這些進行恐嚇斂財。史書記載,越是荒年歉收時節,入捻人數就越多,被清政府稱為捻匪。


捻軍活動時段: 1853年至1868年,共計15年。

分為兩個階段。1853年春至1863年3月為前期的捻軍,此後為後期捻軍。


活動範圍:

源於河南南部,安徽東部一帶,形成武裝勢力後,活躍在長江以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南四省部分地區,大概與太平天國同時期。

捻軍騎兵勢力範圍已經有很大的範圍了,曾經在安徽、江蘇、山東、河南、湖北、陝西、山西、河北等八省十餘年,兵力極盛時期據說達到20萬眾。

行蹤詭秘,難以捉摸,與太平天國常有聯繫。張樂行接受天王洪秀全封號,被封為成天義,後晉升為徵北主將,又封沃王。捻軍自己有著完全的自主權,並不聽從太平天國的調遣。

領袖及發展過程:

安徽亳州人張洛行、龔得樹等,推張樂行為盟主,號稱"大漢永王",以安徽渦陽縣城為根據地,並制定《行軍條例》等十九款條例。還搞出了跟清朝八旗制度相似的“五旗制度”分別成立黃、白、藍、黑、紅"五旗軍制"。總黃旗主由張樂行自己兼任。

沒過多久,捻軍的內部出現問題,藍旗領袖劉敬勇堅持回到淮北發展壯大勢力範圍,張樂行反對,結果被張示眾,處決。捻軍勢力開始分化,大部分回到了淮北。大清派親王僧格林沁來追剿捻軍多日,張樂行被自己人出賣被俘虜,曾格林沁攻下了捻軍巢毫州稚河集(渦陽縣),張樂行被殺,此時捻軍陷入低谷,但實力尚存。

誘殺清軍親王

僧格林沁心急進攻,被捻軍誘至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市)高樓寨,隨後陷入重圍,被張皮綆斬殺在麥田。

捻軍作戰指導盲動,分兵作戰,在李鴻章和左宗棠的兩股軍隊的夾擊之下,被逐個擊破,最終全軍覆沒。


大唐說史


捻軍(1853-1868年),與太平天國同時存在的農民起義隊伍,近代歷史學家把太平天國拔得很高,使後人忽視了和它同期存在,且更晚滅亡的捻軍。

捻軍的活動範圍在長江以北,太平天國在長江以南,它倆沒有直接關係,都是各自為政,在中後期時偶有合作,僅此而已。

長江以南是以太平天國為首的抗清運動,長江以北的捻軍開始了大發展,張洛行統領的各地捻軍採用“居則為民,出則為捻”的半農半軍的狀態。

從1857年開始,捻軍與太平軍正式匯聚於淮河,張洛行率領捻軍與太平軍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部聯合抗清,成為了太平天國有力的同盟軍或兄弟部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