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打籃球半場打的很好,打全場反而什麼都不會了?

小成觀世界


作為一個打了接近15年籃球的老夥計來說,還是有資格發表言論的。當然,本文重點不是講的是我,是工作之後認識的一同事,身高178,體重75公斤。也是一位狂熱的籃球愛好者,我們都稱他為“半場龍,全場蟲”。

麥迪迷弟觀點:

打半場,最怕靈活的胖子,有身高,有體重,如果還有技術的話,那基本就是他的天下;打全場,最怕體力好的人,從比賽開始能跑到比賽結束,而且還不帶大喘氣的那種。全場下來,還要家跑2000米的人。我的同事,則是屬於靈活的胖子,但是他的體力不行,打全場打5分鐘,休息10分鐘的那種。

我們打半場,基本就是3對3,4對4的這種。我同事,既可以站在三分線投三分,也能持球衝內線,大風車打板。178的身高,外加150斤的體重,這樣的體型,在野球場上足可以讓對手聞風喪膽。在低位,同體型的人防守,他既可以接球轉身投籃,又可以持球虛晃上籃,對手防不勝防。如果遇到與他身材不對等的人,那更加直接,就是碾壓式的坦克上籃,大家一定能想想的出來。他的半場,打的真好,而且不費力的那種,有時候,我們都汗流浹背,他的球服還是乾的。沒辦法,靈活的胖子,真心不好防。比他高壯的,沒他靈活,比他靈活的,身體有沒有他壯。

打全場,有很多人會說靠團隊什麼的,其實打過球的都知道,只要隊中有一兩個比較突出的球隊,球就非常好打了。我們普通人打球,個人能力還是相當重要的;當然要說,我們普通人打半場,那一項最重要,那肯定是體力了。就算你個人技術在強,沒有體力,無法支撐你來回的往返跑,你還不是得去看戲,能否球隊提供多大的幫助呢?因此,體力好的人,至少能保持在場上時的關注度,並且持續給對方隊員壓力,這樣的球員,會是全場人員人選的香餑餑。


麥迪迷弟


這種現象雖然不是很多,但是卻實實在在發生在我身邊。大學的時候下午經常到野球場組隊,期間認識了一位半場高手,個子塊頭都不大,但是控球和技術非常好,半場跟他組隊完全就是遊刃有餘虐爆很多隊。



然而讓我掉眼鏡的是,有一次去看他打院裡的班賽,全場的。看得我是那個心累啊,跟半場完全就是兩個樣。平時騷爆的動作和運球根本看不到,跑起來也完全不像半場那麼神氣。那時候我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被稱為半場之王。

我粗略地想了一下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原因可能是:

1.半場距離比較短,攻防的轉換比較快可以防守到位,所以沒那麼累,體力各方面比較好掌控。而全場就不同,需要你較長距離的來回跑,當你把更多的體力和精力花在來回跑和防守上時,如果個人身體素質和耐力沒那麼好的話,就沒有更多的能量可以支撐你帶球和做動作。



2.半場往往是3對3或者4對4,進攻和持球的空間比較大,這就很適合那些喜歡做動作和需要突破空間的人發揮。而全場是5個人的,防水比較密集,而且另外4個隊友你也需要合理分配球權,不然根本就沒辦法玩,雖然你動作和過人都很厲害,但是你讓隊友來回跑看你表演是不現實的。



3.半場比較重要的是打速度,而打全場是很需要控場能力的,不一定越快越好,控制對手才是致勝的法寶。


看球的叔叔


體能。

拋開這個說團隊合作,戰術跑位都是耍流氓。

我自己就是親身例子。

打半場的時候,因為突破速度快,中投準,突破之後分球傳球視野也算開闊,不粘球,算是半場小王子。也許就因為這樣,所以經常打半場打一下午不帶休息的,別人坐下喝水我都在邊上運球投籃,自詡為體力怪。


可是後來一打到全場的時候,發現不對啊……

我去,我一個突破進去上進一個,轉身對方一個快攻還一個,然後來回幾次,問題出來了。我居然發現我跑不動了!是的,全身上下發沉。然後,在進攻的時候,很穩的中投飄了,防守的時候,只能看著對面的體力怪跑來跑去。


後來我想了很久,我自以為是的體力好,都是建立在半場的基礎上,因為局部爆發力強,我能從三分線輕鬆突到籃下。因為我知道即便是有人補防,我也能輕鬆傳給隊友。而在全場的情況下,已經不可能單單靠爆發力解決問題了,禁區裡全是人,如果碰上大胖子和大高個,你就要做好把自己扔出去的準備。


半場打一個球,大家還能說說笑笑,因為對方要等你發球;全場你剛進一個,馬上又是一個20米的衝刺,對方根本不打算讓你休息。而劇烈運動結束後,緊接著你就會發現平時賴以為生的中投不見了,最穩的還是籃下平時跟木樁一樣的中鋒吃餅,還有櫻木看不起的平民上籃。


所以為什麼半場強,全場鬼。你的體力太弱了啊!不要扯什麼戰術,真體力強到一定程度,再來扯這個。快攻的本質就是體力碾壓,欺負你跑不動。中投和三分不進的本質就是你腿軟,核心力量不足,而不是手臂力量不足。


所以,來問這個的同學,建議你多去田徑場健身房多練練體能吧。這個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終極辦法。而不是那些戰術和配合,真到了這個層面你也不會來問這個問題了。所有對這個還有疑問的人,統統都是體能不達標。


為什麼?我就是把自己扔進健身房狠操,現在打大場,你看我還慌嗎?雖然中投顏射快感剛剛的,可是體能碾壓的感覺也相當不錯啊。


萌萌的糯包子


相信很多喜歡籃球的朋友平時打球都是打的半場,很少有打全場的。我小時候就喜歡籃球,上學的時候經常和同學一起打半場籃球,3v3、4v4都有打,因為從小就喜歡,在同齡人中打的也算是好的,後來上高中,參加了籃球隊,才接觸到全場籃球。

剛開始打全場的時候,非常的尷尬,因為身高還算可以,教練讓我打小前鋒,進攻的時候我站在側翼,接控衛傳球,接到球后,我看著隊友來回移動伸手要球,中鋒在底線卡位要球,頓時我不知所措,當時我心裡特別的猶豫,我這球是該傳給誰呢?我左思右想沒想出結果,這時防守我的人突然向前一下把我的球給拍了下來,我愣了一下之後才反應過來,迅速追趕防守來彌補我的失誤,可惜為時已晚。之後,進攻時,控衛就不傳球給我了,我一個人在側翼傻傻的站著,防守時我就緊跟著斷我球的傢伙,幾輪下來,全場的來回跑動,我的體力就開始跟不上了,就這樣尷尬的結束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全場籃球。

後來,經過在籃球隊的不斷訓練,我終於對全場籃球有了瞭解。打全場籃球時,並不要求你技術有多牛,但必須要在球場上體現出你的價值。全場籃球更能體現出籃球是一項團隊運動,需要更多的戰術配合,進攻時,什麼時候擋拆什麼時候切入等等,防守時重點防誰,區域防守時你防哪個區域什麼時候包夾這些你都需要知道。而我們平時打半場籃球,沒有位置概念,沒有退防,沒有折返,大部分時間就是1對1的單打,你可能技術很好,一套華麗的拜佛過人輕鬆上籃得分,但少了1到2個人的半場籃球是教不會你進攻嗅覺的,你也不會知道什麼是空間感,什麼是位置感。

所以打全場籃球很牛的人,打半場籃球同樣很牛,而打半場籃球的人,打全場籃球不一定很牛。無兄弟不籃球,點擊關注,一起交流籃球心得吧!


瓢哥打籃球


我也談談我的經驗吧!

我打半場的時候,3對3的時候比較有經驗,然後打4對4的時候我就不行了。我覺得人多拉不開空間,就打的不好。打全場其實就是半場的5對5,那就是半場裡更多人了,你進去三分區那就是會被虐的很慘,因為各種手都來了。

當然其他人說的體力也是一部分,但是我覺得不是最重要的,體力差的他可以慢點跑,把注意力放在進攻那也可以啊!對不對?


生活攻略


作為一個打球超過10年,大學混跡於系隊替補的人,簡單談一談我的看法。畢竟,我也深受體力困擾。

什麼都不會的感覺,主要分兩塊兒來看。

一、全場比賽的難度較半場更難。

1.全場比賽會更累

這點之前的答案都已提到,體力的重要性無需多言。而且體力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

(1)受球場面積不同影響,倆者跑動情況不同。半場三分線6.75米,半場進攻和防守基本上就是低速運動後的一個加速運動;全場的話,球場長28米,運動員完成進攻需要維持一個較長距離、較高速度的跑動,在三分線附近甚至還要加速,同樣的進攻回合導致的體力消耗是截然不同的。

(2)失誤或轉換進攻球權。半場條件下,進攻方失誤後,因為球權轉換,防守方必須拉出三分線,此時進攻方基本上可以等在原地,或者“慢悠悠”晃到對方身前,重新組織防守即可,體力消耗少。而在全場條件下,尤其是進攻方運球過程失誤造成的球權轉換,因為要追快攻(跑動距離更遠)、防守(後退著跑,跑的更累),且會造成極易失分的情況。因此,體力上的消耗是多,這也造成了全場比賽中,運球不純熟的球員害怕運球,不敢運球,拿到球就抱住的情況。

2.受體力影響,全場比賽更容易導致動作僵硬


全場因跑動距離和方式的因素,肯定會較半場累。身體也會分泌更多的乳酸。這會導致肌肉痠痛,導致動作僵硬、緩慢。這就導致很多正常技術動作變形,腳步變慢,甚至接球都不穩的情況出現。

3.全場的防守強度會更大

全場因人數較多,在落入陣地進攻後,人員密度會較半場比賽高很多,會比較不利於突破得分。而投籃的話,受體力消耗影響,命中率也會下降。以至於如果投籃手感較差的話,甚至於防守方會越防越小。也就是說,整體來看,全場比賽防守強度會更大。

二、一般球員打全場、半場主觀感受不同

1.全場更考驗“籃球基本功”

(1)三大基本能力:運、投、傳

以運球為例。全場比賽中發生失誤後,影響更大。因此運球不夠穩的運動員是不敢運球的。半場的話,強調的是速度或者拉開一定空間出手即可,對運球的能力要求小得多。

(2)跑位意識、位置意識

另外,籃球的基本功不僅僅有運的穩,投的準。還要有更好的跑位意識,全場因為球權集中,對前、中鋒這點要求更高。

防守同樣,半場更強調站住位置,全場的話情況更加多變,對於體力差的朋友,還要考慮40分鐘的比賽中,如何分配自己的體力。

因此,大家習慣了半場比賽後,偶然打全場的話,很可能會失去自信:不敢運、不敢投;茫然無措:進攻不知道自己要跑到哪,防守不知道站到哪;跑兩圈就體力不支。

三、客觀的講,大家打半場的話,多是三五好友相邀,或者野球場組局,水平參差不齊。而打全場的話,一般都是比賽性質的,場上球員水平相對較高一些。因此,比賽難度本身就有一些差異。對於參與其中的我們來講,也會更難一些。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咱們可以互相關注、多溝通。

如果您不認同我的觀點,咱們更要多溝通,咱們一起熱愛體育,熱愛生活!


的英丁


不請自來:經常打球的人會發現有的人打半場很好,然而一打全場就不行了,這就是球友常說的“半場龍,全場蟲”現象,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首先,你得先了解半場與全場的區別:

這裡明確的告訴你:半場與全場的區別非常大。主要體現在下面幾點:






1.對體力的要求不同。

全場對體力的要求比半場要大的多,上場跑幾個回合就累的要死的人沒資格打全場的。

2.對籃球基本功的要求不同,打半場無法看出一個人的基本功是否真的紮實,比如:

有的人半場帶球秀的飛起,一打全場一帶就丟;

有的人半場傳接球非常穩,一打全場球卻經常脫手;有的人半場夢幻步伐,一打全場就走步失誤連續不斷。等等現象。

3,對基礎意識的要求也不問題,進攻時的傳球配合、跑位意識;

防守中掩護,擋人意識,等等。



在全場中人見人愛的都是“一招流”式隊友,

要不中投穩定、要不籃下兇悍、要不體能超好、要不能突善傳,不須要那些花裡胡哨的,只想要那些簡單高效的。

而半場只須會打籃球有一定配合,和技術就行。
大家覺得我說的不對的地方歡迎指證🤗


江南慕雨


這種現象我覺得特別正常,也特別普遍。其實也是條件限制下出現的情況,像作者本人,在沒有上大學前也不會打全場,是在上大學後有機會進校隊訓練後才打的好的。向我上的初中,高中學校根本沒有室內球場,更別說有籃球隊了。操場上籃球框就那麼幾個,咱們先不說能不能湊夠人打,如果都打全場了,能用來打球的場地基數就變少了,所以一般都是半場六到八人打。包括在大學裡這樣的情況也很普遍。

小編總結了三個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

第一點,半場我認為團隊配合展現的沒有全場展現得多,半場大多數人都會更多的選擇單打,而全場就更加講究配合。

第二點,體能的問題,半場奔跑的距離沒有全場長,不用太去考慮體力的合理分佈,而全場就不能這樣,太過於拼你會過早的體力透支。

第三點,就是持球者進攻的空間問題,全場別看著大,十個人在裡面打球,又能有多少開闊的進攻空間呢?半場一般都是3對3或者是4對4,進攻空間相對比較開闊。

以上三點就是我認為為什麼好多人半場打的多好,一到全場就懵逼的原因,歡迎大家在下方討論評論自己的觀點。感謝大家的閱讀。


Slam微籃


第一,全場基本都是5V5,而半場一般是3V3和4V4,很少見到5V5打半場的。如果打半場的人太多,也是分成幾個隊這樣子打。所以,半場比起全場,最明顯區別就是人少,球場空間更大。更少的人,更大的空間,就造成進攻更加容易,而防守更難。


第二,比如說突破吧,相對於全場籃球的10個人堵在半場,在3V3的時候,你會發現前面幾乎都是空地。就算是你技術不夠好,也比全場更加容易突破。如果你喜歡籃下單打呢,就會發現很不容易受到包夾。因為人少啊,大家離得遠。如果有人來包夾你,那麼他防守的人就會被漏個精光的。打全場,籃下單打非常容易被別人掏你的球。但是打半場,這種擔心就小得多了。

第三,題主說的“打籃球半場很厲害”的人,應該都是進攻厲害,而不是防守厲害吧?我還從未見過半場防守比全場更厲害的人呢。全場比賽,因為人多,大家離得近。協防和補防也比較容易,但是半場你去協防一次,跑動距離就大大增加了。而更重要的,打半場本來就不是正規比賽,有誰那麼賣力氣去防守呢?吃力不討好的事啊。


第四,半場的攻防轉換特別快。打全場,拿下籃板球打快攻,要從後場發動。而打半場,拿下籃板球,往三分線外一傳,直接就是快攻了好不好?每一次投籃,都可能伴隨著攻防雙方的轉換。這樣的話,得分就相對的容易很多。也容易造成“某某很厲害”的感覺。

第五,半場比賽大個子佔有很大優勢。作為一個身高190的大個子,我深有感觸。首先,半場比賽一般都沒有三秒違例規則。空間很大,也很有利於籃下的大個子進行空切。就算除去體能因素,別忘了速度因素啊。大個子速度慢,從球場一邊跑到另一邊,總要很多時間吧?而半場球呢?大個子只要一直站在籃下就可以了。搶到防守籃板,往三分線外一傳,隊友傳回來,就可以直接上籃了哈。


豬油鹼


籃球的半場和全場有相同之處,但其實不同之處更多。看籃球比賽我們經常會聽到評論員提到運動戰進攻,這是全場經常會遇到的情況,稍微接受過正規籃球訓練的朋友都會練快攻跑位傳接等基本戰術。所以很多半場高手到了打全場就不行了,首先是受制於體力。記得剛從學校畢業參加單位籃球賽,我們幾個學生軍幾個快攻回合下來就能拖垮那些經常打半場,技術、投籃都不錯的其他對手。


其次是半場的防守其實很難達到真正全場比賽的強度。大家都知道打半場更像是全場比賽中的陣地戰,但又和全場比賽中陣地戰不同,因為我們平時打半場也就是三對三,四對四,而且作為業餘愛好者也沒有專業球員的身高臂長,所以聚集在半片場地上的人少,每個人的控制面積沒那麼大,就會出現只要投籃能力相對強一點,突破能力好一點,就有機會輕鬆得分。而真正到了全場比賽的陣地戰,每個球員的出手空間都會被壓縮到很小,找出空位出手的機會要靠頻繁跑動加不斷掩護,突破上籃還要考慮補防球員,對技術的要求高,對戰術能力的要求更高。


所以說很多朋友平時打半場感覺得心應手,到了打全場卻總是難以發揮。也就是說打得好半場的不一定打得好全場,但大部分全場打得好的朋友,應該是半場也打得不會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