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馬謖固然有錯,面對張郃五萬大軍,你認為有人可以守住街亭嗎?

遙想當年馬弓手


前言:街亭之戰,意義重大,按照諸葛亮最初的思路,是想切斷隴右與關中的聯繫,街亭失手後,魏國大軍源源不斷的湧入隴右,至此,諸葛亮北伐失敗。此戰,後人統一口徑,諸葛亮用人不當,馬謖當負主要責任。換句話說,如果當初不是啟用的馬謖,而是其他大將,面對張郃的五萬大軍,是否可以守住呢?我的答案是換做其他大將,也未必守的住!

一,街亭之戰的戰略意義:

諸葛亮出祁山北伐的戰略意圖就是拿下隴右,涼州地區。實現“西和諸戎”的隆中對構想,只有拿下隴右才能虎視關中。以當時蜀漢的實力若直取關中,即使拿下關中也要面對關東曹魏大軍,後方隴右涼州魏軍的兩面夾擊,出於這樣的戰略考慮,諸葛亮部署兩路大軍進攻魏國,第一路趙雲鄧芝領軍從斜谷道出發攻打扶風郡,第二路大軍由諸葛亮親自率領,出漢中,攻祁山,這裡就要說到,要想順利拿下隴右,那就必須切斷隴右與關中的聯繫,通往隴右的必經之路有兩條,攏山道,渭水道,陳倉渭水道路小容易被堵死,這樣一來,攏山道就成了必經之路,意義重大,因此派了馬謖鎮守,沒想到街亭失守,亂了諸葛亮的部署,魏國大軍源源不斷湧入隴右,諸葛亮計劃失敗只得退兵。

二,街亭之戰雙方兵力對比:

關乎街亭之戰,雙方兵力大致情況如下:蜀國諸葛亮大軍二萬五千人,守衛街亭的馬謖,王平軍隊八千人,而魏國曹真大軍約五萬,先鋒張郃大軍兩萬人。

表面上看張郃大軍是馬謖軍隊的2.5倍,兵力上不足以攻擊,佔著地利的馬謖軍,況且諸葛亮針對如何防守街亭也是做了一番部署的。

三,街亭之戰真的僅僅是馬謖的責任嗎?

街亭之戰馬謖有沒有錯,有,而且是大錯,鎮守街亭,諸葛亮是做出一番部署的,按照諸葛亮的說法,你只要依計而行,守街亭是無虞的。可偏偏這個馬謖作為參謀,紙上談兵頭頭是到,實際卻缺乏實戰經驗,自己自認為看過很多兵書,兵法策略瞭如指掌,因此,罔顧諸葛亮定下的部署,任性的決定屯兵于山上,想以居高臨下痛擊魏軍。沒成想此乃臭棋一步,山上沒有水源,一旦圍困斷水斷糧,則必敗無疑。果不其然,張郃大軍一到,看到馬謖據山而守,果斷命令大軍切斷水源圍山,斷水的馬謖軍很快喪失了戰鬥力。

馬謖的錯已經很清楚了,但是諸葛亮在戰略上有錯誤嗎?也有錯,雖說老話說的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你偏偏還是用上了紙上談兵的馬謖,《三國志、馬謖傳》,戰前眾議,“皆以宜魏延吳懿為將,亮違眾拔謖”。如此重要戰鬥,諸葛居然提拔派遣從無作戰經驗的老鄉馬謖為主將,荒唐兒戲。諸葛亮還有個錯誤就是明知街亭為重地,為決戰之地,應由主力出戰,但是卻只派了常年任參謀的後勤馬謖對戰名將張郃,張郃何許人也,“有五子良將”之名,不輸與蜀國的“五虎上將”,此人精通兵法武藝高強,你拿馬謖對陣張郃,豈不是送死。

四,街亭之戰換做其他大將是否可以守住

未必能守住,我們且不說其他大將另有任用,譬如前文說的第一路大軍,趙雲鄧芝領軍從斜谷道出發攻打扶風郡,魏延負責攻打郭淮把守的上邽。就算趙雲魏延等大將可以鎮守街亭,街亭就能守住嗎?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按照原先諸葛亮預定方案,馬謖失固守待援,馬為蜀軍贏得時間,馬謖守街亭的意義是堅守一個月,為蜀軍的集結贏得時間,諸葛亮主力乘機拿下隴右四郡,切斷雍涼和關內的聯繫,乘機進攻關中。因此,即便是趙雲或者魏延,在軍力上和張郃是不對等的,也就是八千對陣二萬,趙雲未必能勝,況且直至街亭之戰結束,也未見蜀軍救援,反而,魏軍卻源源不斷湧入,因此街亭失守只是時間問題,誰來都一樣。

其次,街亭雖然易守難攻,但是地勢相對寬闊,有利於大規模軍團作戰,四周高中間低,即便趙雲魏延把周邊的蜀軍全部集結也就兩萬多人,而魏軍卻有五萬人馬,即便先鋒張郃的兩萬人馬,大開大合之下,大兵團作戰,也未必能守住,更何況最主要是大將軍司馬懿親率十五萬大軍正往街亭方向趕來,三五日即達,因此街亭失守是必然結果,偏偏馬謖又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傢伙,加速了街亭失守的進程,或許真的啟用副將王平,或許還能多守幾天,但也只是時間問題。


唯戀無名


按照諸葛亮先期的設計:誰都可以守得住!馬謖只要按照諸葛亮設計來,馬謖都可以守得住,為什麼沒守住,原因是馬謖改了諸葛亮的設計。

且看諸葛亮對街亭戰的設計:

馬謖軍在街亭是一場防禦戰。其主要目的是阻擊魏軍的援軍,從街亭向天水郡、南安郡馳援,防止諸葛亮攻城拔寨部隊兩面受敵。

從時間上來看,馬謖軍先期到達街亭,有足夠的時間安營紮寨,建立堅固的固定陣地和陣地防禦體系。

而張郃軍是接到三郡發出求援信號,等待魏國上級決策層決策之後,命令張郃迅速前出,增援三郡作戰,屬於馳援部隊,魏國的準備時間就是馬謖軍安營紮寨的時間,具體計算中一下,從天水到洛陽報信,大部隊從洛陽出發,按照報信速度八百里加急處理(天水到洛陽共計里程2400裡),大概需要3天時間,大部隊行軍按照日行軍200裡計算(不能按照電視劇時間計算,一個鏡頭一切就打起來了)共需12天,魏國研究戰術,定下打仗決心5天,還有準備作戰物資,還需10天左右。按照這個水平計算留給馬謖軍安營紮寨,形成堅固工事的時間是30天左右。

從兵力上來看,馬謖部隊,先頭5000人,兩翼部隊各2500人,合計1萬人,按照防禦作戰配比模式,1萬人依託堅固工事,防禦5萬人進攻。而馳援張郃部隊,先頭部隊5000人,後續部隊4.5萬人,共計5萬人,兵力對比1:5,根據魏國比較流行的兵法——《孟德新書》,或或曹操注《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記載:“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翻譯成現代文:所以用兵的方法是,我十倍於敵,就實施圍殲,五倍於敵就實施進攻,兩倍於敵就要努力戰勝敵軍,勢均力敵則設法分散各個擊破之。兵力弱於敵人,就避免作戰。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依照這個模式計算,1萬防禦之兵對抗5萬進攻之敵,屬於實力相當。

從地形上看,街亭地勢(甘肅省莊浪縣西南,街亭古戰場)



街亭的衛星圖

張郃進軍方向只有一條路可走,道路崎嶇,不利於快速行軍,道路寬度有限,不利於大規模進軍。馬謖軍臨河卡谷,依託兩側山體構築堅強的防禦工事,可以抵禦來軍,是一場以逸待勞的防禦作戰。

從以上三個方面來看,兵力1:5設計,諸葛亮料定魏國可能在街亭的出動兵力最大也就5萬(街亭的地形太小,放不下更多的部隊,同時魏國最大兵力),或者更小,是一場持久戰。時間設計一個月時間,讓馬謖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工事構築;地形選擇非常有利於防禦,在一個谷口;諸葛亮對街亭的安排是萬無一失的,既是他穩妥性格的體現,也是他抱有必勝信心體現。不僅可以守得住街亭,而且是一場持久戰!

且看馬謖如何失去街亭的:

馬謖的第一個操作:改變諸葛亮的防禦戰成為陣地戰。

具體操作見《三國志 王平傳》:謖舍水上山。翻譯成現代文:馬謖遠離水源,上山佔據高處,居高臨下,準備和張郃進行決戰。



諸葛孔明留給馬謖的安營紮寨時間,依託山體形成堅固的防禦工事,他都沒有搞,他的目的就是把張郃放進來打,核心就是消滅魏軍,而不是按諸葛亮打防禦,打持久戰的意圖,消耗蜀軍!這和他立軍令狀的戰法完全不一致。

進攻和防禦戰鬥,進攻方是5倍於防守方的兵力,這樣是力量對等的,因為防禦工事是比較消耗敵方力量的。

現在馬謖這麼一干,即將對比變成了別人五個人打一個人,他的一萬人馬,人家五萬人馬,這如何來打,局勢完全扭轉了,是張郃壓著馬謖打,兵力優勢完全在魏軍張郃方面,失敗是必然的!

馬謖的第二個操作:南山布重兵,置之死地而後生,卻兵敗。

據《三國志 張郃傳》: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翻譯成現代文: 馬謖依傍南山紮寨,沒有下山佔據城池。

馬謖把賭注放在南山上,只要張郃軍途徑街亭南山,必被重創,但是事實卻是完全出乎馬謖的預料,張郃不合馬謖決戰,只是控制水源,一招將馬謖搞的被動異常,街亭被張郃輕鬆搞定,馬謖狼狽逃竄。

結論:如果按照諸葛亮的戰法,街亭會不會失手,結果真的未可知,因為防禦戰與進攻戰兩種截然不同的打法,努力的馬謖,雄心的馬謖搞了一道“美麗的馬其諾防線”,最後沒有用上,反而被打敗!

為什麼要斬馬謖,就是斬蜀軍的違抗軍令的這個風氣!以前關羽張飛敢違抗軍令,現在傳染給了馬謖,馬謖失去了街亭,讓諸葛亮的北伐大計,完全處於被動局面,苦心經營的勝利付之流水,馬謖的自信也隨著戰果隨之覆滅。

街亭到底沒不能守得住,如果按照諸葛亮的設計,還真是一個未知數,但是馬謖用他的辦法,證明了放進來打這個戰法是錯誤的,因為街亭失手了!


少華聊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要回答守住街亭的問題,我們就要看一下當時街亭的重要性,以及當時諸葛亮的部署,有哪些人可以出戰街亭。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戰略目標

街亭之戰爆發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期,當時諸葛亮的計劃是攻佔隴右地區,而不是攻佔長安。因為蜀國和魏國國力相差太大,直接拿下人家的核心城市是不現實的。

從人口來說,當時的蜀國人口不足百萬人,而魏國人口是500多萬人,蜀國能動員10萬人左右參戰,按照這個比例,魏國的動員人數在50萬左右,當然不會全部用來對付蜀國,防守吳國在20萬人左右,還有10萬人在全國各地駐防,尤其是靠近北方遊牧民族的地區,所以在長安戰區(包括隴右)能夠集中的兵力在20萬人左右。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先是派出了大將趙雲和鄧芝帶領一支偏師佯攻陳倉道,讓魏軍誤以為蜀軍主力進攻的是陳倉道。魏國中計,派出了大將曹真到陳倉抵禦,而諸葛亮則率領蜀軍主力走了祁山道,也就是這個地圖最左邊的那條道路。

祁山道的特點就是地勢平坦,便於大軍行動,但缺點就是到長安的話,是最繞的一條路。

諸葛亮大軍到了隴右之後,勢如破竹,當地守軍也沒有做好準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大部分城池很快就落入了諸葛亮之手。

當時隴右最重要的城市是隴西城,諸葛亮派魏延、吳懿帶兵包圍了隴西城,只要隴西城拿下,那麼整個隴右就落入了諸葛亮的手上。而隴西城高大堅固,一時強攻不下,於是就採取了圍而不攻的策略,等到城中糧草耗盡,那麼隴西城就拿下了,只是時間問題。

那麼拿下隴右有什麼意義嗎?當然是有很大的意義。

一是隴右產糧,如果拿下隴右,那麼諸葛亮北伐最大的問題,糧草問題就可以解決,不再為糧草擔心。後來諸葛亮數次北伐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往往糧草不濟,要知道從蜀中運糧到北伐前線,路途非常難走。

二是隴右產馬,拿下了隴右就可以組建一支騎兵,這為將來與魏國在平原地區決戰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隴右到長安的兩條道路都是平坦的大道,適合大軍的行動,這與從漢中到長安的路線有著本質的不同。

四是獲得了新的兵員徵集地區,拿下隴右就可以獲得隴右地區的人口,這在當時也是非常寶貴的戰略資源。

街亭之戰的形勢

好了說了以上情況我們看看街亭之戰的背景。

當時魏國皇帝曹睿得知了消息,立馬坐鎮長安,調來了駐守荊州的大將張郃。他令張郃帶5萬騎兵部隊迅速馳援隴右地區。

從長安到隴右有兩條路:分別是陳倉渭水道和隴山道。

在陳倉渭水道,諸葛亮的主力正在這裡同郭淮對峙,如果張郃要迅速馳援隴右就只能走隴山道。而街亭是隴山道的必經之路,守住街亭,就可以阻止張郃對隴右的馳援,所以街亭之戰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如果能夠守住,那麼另一邊的魏延吳懿部就能拿下隴西城,整個隴右地區就落入了蜀國手上。如果守不住,那麼張郃就可以馳援隴右,那麼在整個隴右地區的蜀國部隊就只能撤退,所以街亭之戰關係到整個北伐的成敗。

當時諸葛亮能派出的將領有哪些人呢?

之前說過,趙雲被派到了陳倉吸引魏軍主力,此時的魏延和吳懿在隴西城前線,諸葛亮賬下有馬謖、王平和姜維。當時的姜維剛投降蜀國,所以還不能被委派這樣的重任。

諸葛亮之所以選擇了馬謖,是因為他認可了馬謖的才能。

畢竟馬謖在諸葛亮南征南中的時候曾經建議諸葛亮攻心為上,諸葛亮採納了這個建議,很快就平定了南中。而且諸葛亮和馬謖幾乎無話不談,經常聊到深夜,再加上馬謖也加入蜀軍多年,也是深得諸葛亮的信任的。

而王平也畢竟是魏軍那邊投降過來的,之前也沒有多少戰功,此次被任命為了副將。

結果也如大家所看到的,馬謖到了街亭之後,沒有按照諸葛亮的部署當道阻擊魏軍,而是選擇了上山,結果被魏軍包圍幾乎全軍覆沒。

馬謖之外的人選,王平

那麼回到我們的正題,除了馬謖之外,還有誰能勝任呢?

我們這裡就開啟了上帝視角(當時的諸葛亮可沒有這個視角),如果我們開啟上帝視角,最合適的應該是王平。

實際上王平最擅長的就是防守,而且形式非常地穩當。後來王平就曾經擔任漢中太守多年,擋住了數次魏軍的進攻。有一次曹真來襲,王平就在路上設伏,不但打退了曹真的進攻,還殺傷了大量的魏軍。

在整個街亭之戰的表現來說,王平也是可圈可點的,正是在他的努力之下,撤退的時候製造了聲勢才使得張郃不敢追擊他們,從而保全了部分軍隊。

當然,駐守街亭首選的還是趙雲、魏延、吳懿這樣的老司機,但畢竟當時他們都不在場,無法參加街亭之戰,所以,也就只能是王平了。


老威觀史


蜀漢軍隊的街亭之敗,馬謖肯定是第一責任人。但犯了錯誤的並不只是他一個人。那麼,如果他不犯錯,或者換一個人,街亭能守住嗎?

但答案是街亭是守不住的!

接下來,我們就根據史料來回答這個問題。(《三國演義》的內容不能當論據)

諸葛亮出祁山根本目的是要拿下對隴西地區的控制權,而且蜀軍先期的補給必須依靠從大後方運輸。這嚴重的制約了蜀軍所能出動規模和能支撐的時間,所以蜀軍需要以最快速度要攻取隴右。

這樣就必須做好兩件事:1快速襲取各要點郡縣,2成功阻截曹魏來自關中地區的援軍。

而魏軍的援軍從關中地區出發,蜀軍阻截魏軍的最佳地點只可能是隴山山口。這裡正面不但狹窄,而且在其背後還有一定面積的平原可以囤積兵力與物資,更利於屯兵阻截魏軍。由記載也可見馬謖所率領的僅僅是諸葛亮大軍的前鋒,前出在諸葛亮之前,加速行軍以求先於魏軍到達隴山山口。

但是魏國方面反應的迅速超過了諸葛亮的預期,張郃統領騎兵部隊已經越過隴山,到達了隴西地區,並在街亭與馬謖部會戰並擊敗之。換而言之,街亭之戰並非是一場預備的防禦戰,而是一場雙方得到預警之後的遭遇戰。

當時街亭的兵力大致如下:

張郃被任命為魏軍援救隴西打通關隴道路的指揮官,總共統兵步騎五萬,但突進到街亭位置的,應該是一萬人左右規模的精銳騎兵。

馬謖作為蜀軍先鋒官,帶領的應該是少量精銳前鋒。考慮到魏軍多過蜀軍,後者又缺乏戰馬,所以馬謖的兵力應該弱於張郃,而且應該以步兵為主。

當然,馬謖能得到諸葛亮本部的援軍。但張郃可以得到其本部另外的四萬兵馬。而且,魏明帝曹睿也已趕到關中,魏國將動員數量遠超過的蜀漢北伐軍總兵力的大軍,前來與諸葛亮大戰。

而蜀軍的補給要依靠祁山大營從後方轉運而來的物資,同時加上收服三郡的庫存,但是不能長時間支持大軍的行動。魏國的補給就容易的多了。魏國背靠關中,補給線本來就比蜀漢要便利很多,關中地區為了應對蜀漢與西涼,平時就有很豐富的儲備。

所以在兵力和後勤兩方面,馬謖都不佔優勢,而且在街亭突然遭遇張郃的精銳騎兵。

這時,馬謖有兩個選擇,原地防守,或者主動出擊。而史書上記載了馬謖之後的行動,“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郃所破。”即舍水上山。而魏國方面記載,“拒亮將馬謖於街亭。”一個“拒”,而不是“”,說明上山其實是一種攻擊準備,目的那就是要引誘張郃來攻,以地利擊破之。

結果常年作為參謀的馬謖,缺乏帶兵經驗,沒有讓士兵在街亭補充飲水,結果上山最後部隊很快便斷水,失去的戰鬥力。而汲水的道路又為魏國騎兵截斷。在飢渴和和魏國精騎的雙重打擊下,蜀漢先鋒速敗於街亭,諸葛亮多年的謀劃失敗了。

那麼,如果馬謖原地防守呢?可以肯定的是不會敗得那麼慘,但街亭還是守不住。因為真正能阻擋住魏軍的關鍵地方是隴山山口。

所以,當張郃越過隴山,到達街亭之時,諸葛亮的隴右攻略在戰略上已經失敗。因此,諸葛亮在戰後也意識到了這點,請求自罰。


冷兵器研究所


當然有人能夠代替馬謖守街亭,但是這個人選非常少,魏延算一個,因為魏延資歷不淺且戰績可查,並且魏延是一個老行伍,對於突發情況往往會有較好判斷,最重要的是,魏延如果真的鎮守街亭,以魏延的性格“進攻型的武將”必然會尋求與來勢洶洶的張頜大軍一決雌雄,能不能守住街亭暫且不論,就這倆,真要是在街亭尋求決戰了,定然是一場非常激烈的大戰,極有可能左右整個北伐戰局的走向。


那麼在交戰之後的魏延還能不能守住街亭呢?我們看問題一定要理論聯繫實際,首先要意識到一個重要關鍵,那就是為什麼一定要守街亭?

為什麼要守街亭呢?因為街亭這個要塞庇護著整個北伐戰局的後方,秦末群雄逐鹿之時,斷敵人的糧草而使敵人崩潰的經典戰術在此時依然有效。三國時期著名的官渡大戰,眾所周知,曹操能夠反敗為勝的關鍵點也在於抄了袁紹的烏巢——袁紹的大後方。

在實際情況下,一旦街亭失手,諸葛亮必然會遇到後方有失的魔爪,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知道馬謖失敗後,不得不忍痛斬殺馬謖,隨即撤軍回師的原因。而馬謖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只要是個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作為中規中矩的副手王平,建議按照諸葛亮的建議安營紮寨,準備防守,但是馬謖作為主將堅持要舍水上山,馬謖這一招一直被人詬病愚蠢,簡直蠢到家了,可事實上真的是馬謖愚蠢嗎?

馬謖其人之所以被諸葛亮器重自然有他自身常人所不能及的優點,馬謖擅長謀略贊畫,每每提出一些建議總是能夠得到諸葛亮的讚許,這麼一個人,卻被後世抹黑成了廢物,實在是不正常,在當時那種情況,按照馬謖的想法,諸葛亮交給他這麼穩的任務,而且又有足夠的精銳與靠譜的副手,這就是個鍍金的好機會,王平的建議的確是有道理的,按照要求做的確萬無一失,那我能不能把這場大戰變成一場轉守為攻的更大勝果呢?這就是馬謖上山的根本原因——他想大規模殺傷魏軍。



有人可能很不理解,你說馬謖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他想轉守為攻,那為什麼你一開始又說如果換進攻型大將魏延就能大概率成功守住呢?

這其實涉及到能力問題,馬謖的轉守擴大戰果的思路其實問題不大,畢竟十拿九穩,贏得太順並沒有什麼成就感,但是正如韓信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他用就問題不大,別人一用,就全軍覆沒,何也?紙上談兵也,這裡列舉一段話“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馬謖的威望到底是不夠,而且馭下能力確實低下,注重實際情況老於軍伍的魏延呢,則大概率有這個轉守擴大戰果的機會。



除了魏延,還有誰能夠守住街亭呢?王平,就是街亭之戰中馬謖的副手,前文已經分析了許多,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如果按照王平的說法老老實實的安營紮寨,憑藉著王平這種一刀一槍從沙場中歷練出來的防禦能力一流的“牙門將”,不說擴大戰果,擋住張郃問題不大,畢竟,王平可是實打實“打敗”過張郃——在街亭慘敗的情況下,馬謖駕馭下屬不成而眾盡星散的情況下,張郃拿只有幾千人的他一點辦法都沒有,王平帶領所部且戰且退,竟然全身而退。

所以說,馬謖要為街亭之戰付出主要責任,他能力實在不夠,實踐機會太少,一開始不能交給“前參謀”如此重大的軍事任務,而適合駐守的有魏延和王平這一種進攻型和防守型老將。


夏目歷史君


翻開地圖看,街亭沒有有利地形可以佈防,因而蜀軍以少戰多抵抗魏軍,長期來講是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諸葛亮必清楚街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必然明白街亭一旦失守的危害,必然更清楚守衛街亭的難度。他把守衛街亭的任務交給馬稷,讓馬稷以劣勢兵力去抗衡張郃,難道是讓馬稷白白送死嗎?答案當然是否。

後世的人們研究街亭之戰,各種信息大致上是清楚的。諸葛亮的大軍大約兩萬五千,守衛街亭的蜀軍人數只有大約八千。而曹真軍隊大約五萬,張郃的先鋒軍隊大約兩萬。在街亭攻防戰中,張郃軍隊大約是馬稷軍隊2.5倍。古人云: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張郃的軍隊人數並沒有能夠達到可以攻擊馬稷軍隊的程度,只能想辦法分化之,再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而馬稷憑藉工事固守,張郃短時間也奈何不了馬稷。

但張郃極可能並不清楚馬稷兵力多少,兩軍接觸後不可能輕舉妄動。馬稷據城而守以逸待勞,還是可以一戰的。張郃必然不敢輕敵冒進,最大可能就是與馬稷的蜀軍呈掎角之勢,然後用少數兵力進行試探性進攻,等魏軍大部隊到來後再相機而動。這樣魏軍在街亭就會被牢牢拖住,這正是諸葛亮期望的結果!諸葛亮利用這個時間,足夠其佔領隴西並最大限度整合隴西人力財力。有了這個根據地,諸葛亮就有了可以跟魏軍抗衡的資本。

馬稷是一個好參謀,幫忙出謀劃策可以,但其心理素質嚴重不過關。他清楚自己的兵力,但對於張郃的兵力則不清楚,很可能被浮誇的人數嚇住了。街亭沒有什麼有利地形,唯一的高地就是附近的孤山。他擔心據路安營紮寨導致兵力分散,容易被張郃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事實上張郃即使有這個膽也沒有能力做到),就想把所有軍隊集中在一起在孤山上,無論怎麼攻打都牢不可破。這個似是而非的想法很不幸,跟今天的鍵盤俠的紙上談兵如出一轍。

現在我們來具體分析將兵力佈置山上的危害:

一、將全部軍隊佈置山上,相當愚蠢地暴露了己方兵力有多少,並且也暴露了領兵將帥的實際能力。假如是諸葛亮囤兵山上,司馬懿可能會根據諸葛亮一貫小心謹慎的特點,猜疑街亭有伏兵。但可惜統兵將領是馬稷,司馬懿就敢大膽進攻了。

二、蜀軍集中在山上,理論上講要完全包圍之,只需要軍隊將山腳圍起來就好了,這個包圍圈相當小,需要兵力並不多。假如蜀軍沿路紮營,這個包圍圈不僅沒法合攏,即使合攏了,包圍圈的直徑也會非常大,魏軍所需要投入的兵力會非常多,反而容易被蜀軍各個擊破。

三、蜀軍在山上,則進攻面在整個山腳,則一次進攻有效投入的人數相應就多。這樣的戰鬥對更願意速戰速決的人力佔優的魏軍是有利的。如果蜀軍沿路紮營,則魏軍每次能夠投入的有效人數只能集中在兵力一端,蜀軍根據工事據守,魏軍大部隊只能乾著急而不能用上力。

四、正如戰鬥實際發生的,蜀軍在山上,一旦被切斷水源,自己都先亂了,更不用說派人攻打。

五、即使張郃的蜀軍不跟馬稷發生戰鬥,只要用少數兵力把蜀軍圍困在山上,那麼街亭地盤就實際上完全控制在張郃手裡了,張郃可以輕鬆切斷蜀軍糧道,甚至還可以分兵狙擊諸葛亮。

五、鑑古以知今,解放戰爭時期,張靈甫被包圍在孟良崮,其實也是犯了跟馬稷同樣的錯誤。假如張靈甫沿路佈防,儘量拖延解放軍的攻擊時間,那麼雖然損失慘重,但極可能跟最終趕來的國民黨援軍匯合,對解放軍實現反包圍。當然,歷史不能假設,錯誤卻經常重犯,這也是後來用兵者應該引以為鑑的。


深隱者


若當道下寨必能守住!分述於下:〇①守街亭是馬謖主動請纓,並非孔明分派。第95回,孔明在祁山寨中,聞知司馬懿撤兵到長安同張郃引兵出關,大驚曰: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我咽喉之路,誰敢引兵去守街亭?參軍馬謖曰:某願往。孔明說:街亭雖小,干係甚重!你雖深通謀略,但此地無城郭,無險阻,守之極難。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馬謖說,某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之?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魏主親來有何懼哉!…立完軍令狀,孔明撥二萬五千精兵和上將王平,交與馬謖共守街亭,並囑咐道:下寨必當要道之處!接著又安排高翔魏延二人統兵協助防守。〇②,到街亭後,馬謖不聽王平之言,放棄在五路總口下寨的正確佈署,屯兵於側面山上。王平說,參軍差矣!當道紮寨,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但馬謖未聽。〇③,司馬懿探知街亭有兵把守,又聽兒子說蜀軍二二未在當道下寨,而把兵屯于山上,懷疑不可能,是夜穿便衣親自巡哨一遍,知是馬謖守街亭,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先命張郃引一軍當住王平來路,又令申耽,申儀引兩路軍圍山斷水。〇④,馬謖屯兵于山上,想置之死地而後生,是有條件的!如果有糧有水,身邊有幾員上將,此法可行。山上無水,本人是文官,身邊無將只有兵,就一員上將王平又在山下被張郃擋住,只用兵能衝動嗎?真是無知透頂!〇⑤,若是聽王平話,在五路總口下寨,伐木建成2~3米高的柵欄,設寨門,有王平親自指揮,寨內有糧有水,25000精兵,準備弓箭,不主動出擊,守住營寨,必保街亭不丟!因此,我認為,如果諸葛亮不批准馬謖主動請命,安排有作戰經驗的戰將去守街亭,只要在當道下寨,不出寨攻擊,只守營寨,必能守住街亭(這個咽喉要地)。


張永科38


若說誰可拒敵張郃,王平足可勝任。因為,張郃與王平的兩次交手中,結果王平均略勝張郃一籌。

馬謖與張郃的真實兵力對比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已盡起傾國之兵,也僅有5萬餘人。因為,蜀漢總兵約為13.2萬人,而防禦的重點:漢中防北、南中御南,兵力分別為3萬、2萬,再除去各郡縣駐守的常用兵力外,劉備所能動用的極限兵力也就是5萬,而且此戰中大軍幾乎損失殆盡。

諸葛亮北伐時動用的主要是漢中兵力,李嚴鎮守的江州3萬兵力需要防守東吳,所以不能動用。雖然,自劉備病逝後,蜀漢通過了3年的修養生息,但是國家戰鬥力依舊難以恢復到當初的巔峰狀態。

可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總兵力絕對不會超過4萬,如果再減去5千—1萬的糧草兵,真正的戰鬥兵員只有3萬—3.5萬的樣子。當時,諸葛亮的作戰策略是分兵兩路。即:第一路,以趙雲、鄧芝為疑兵,據守箕谷,吸引曹真的主力大軍,因為兵力太少容易被破,所以兵力至少應該在3千—5千;第二路,諸葛亮自提大軍出兵祁山,並先後佔領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就在形勢一片大好之時,諸葛亮聞報曹魏遣大將張郃率領一軍出兵街亭,欲與曹真夾擊蜀軍。

《三國志·曹真傳》:諸葛亮圍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應亮。帝遣真督諸軍軍郿,遣張合擊亮將馬謖,大破之。

因此,諸葛亮委派馬謖為主將、王平為副將前去街亭阻擋張郃的兵馬,為自己建立祁山根據地爭取時間。而此時,蜀國新得三郡,人心未附,需兵力鎮守,若每郡至少3千兵力,再減去趙雲一路疑兵數,諸葛亮手中的機動兵力僅有2萬左右。同時,以諸葛亮謹慎的行事風格,通過細作探報的情報,也絕對不會令馬謖的兵力和張郃的兵力太過懸殊,畢竟街亭是關乎第一次北伐成敗的關鍵。此外,馬謖也是自己看重之人,他也不允許其失敗。如果分給馬謖1萬大軍,諸葛亮作為進攻主力則會名存實亡。所以,綜合衡量之下,能派給馬謖的兵力最多會有5千。

由於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帶有極大的突然性,當隴右三郡丟失後,曹魏才急忙遣大將軍曹真率領大軍前去抵擋諸葛亮,接著又調派張郃率領一路偏師和曹真夾擊蜀軍,以化解隴右之圍。正所謂:救兵如救兵火。所以,張郃所率偏師應該是輕裝簡從、倍道而進。同時,又以諸葛亮派給馬謖的兵力數量來推算,張郃的兵力最多會有1萬。

《三國志·王平傳》: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

如果馬謖能夠聽從王平的建議,於險道多設阻礙,雖以1比2的兵力對比,不用他人,僅馬謖就能率兵抵住張郃的前進步伐。遺憾的是他要一意孤行,棄天賜要道於不用,反而選擇山頂紮寨,結果被圍斷其水道,大軍自亂,豈能不敗。

王平兩退張郃

《三國志·王平傳》: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幹人鳴鼓自持,魏將張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當馬謖街亭兵敗後,張郃正要率領大軍乘勝追擊,王平適時命令1千兵士擂鼓吶喊,張郃擔心埋伏,因此不敢相追,王平這才收攏潰散的士卒,不慌不忙退走。因此,諸葛亮對王平大加稱讚,加拜參軍,統五部兼無當飛軍統領,進而又擢升為討寇將軍,封亭侯。這是王平和張郃第一次交鋒,王平的謀略應該稍勝張郃一籌吧。

《三國志·王平傳》:九年,亮圍祁山,平別守南圍。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合攻平,平堅守不動,合不能克。

章武九年(公元229年),諸葛亮製造出了木牛流馬,方便糧草運輸。因此,諸葛亮發動了第四次北伐戰爭。期間,司馬懿攻打諸葛亮的營寨,張郃攻打王平的營寨,結果王平堅守不出,張郃一點辦法也沒有,無奈只好退軍。王平和張郃的第二次交鋒,王平依舊略勝張郃一籌。

王平鎮守漢中2萬餘兵力,退曹魏10萬大軍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春,曹魏大將軍曹爽率領10萬餘大軍征伐漢中,且前鋒已打到駱谷一帶,而漢中的守兵僅有2萬餘人,諸將領聞信後,心下大驚,皆有退守漢城、樂城等待援軍之意。這時,王平奮然而起,堅決反對,並提出親自率領1千奇兵,繞道敵軍身後,假意斷敵歸路,敵聞報後必然驚慌退走。接著,丞相費禕和涪城的援軍陸續趕到漢中增援。很快,曹爽便得到探報,後路發現敵軍,歸路有被斷的危險,同時漢中的援軍已經到達,因此曹爽急忙率領大軍敗退而回。從而,又為蜀漢爭取到了一段難得的休養生息良機。

由此可見,王平足可勝任街亭抵擋張郃之職。


祥子談歷史


當年的情形應該是這樣的:

蜀軍已從祁山道出擊至天水一帶,魏軍還有堅守待援的城池。張郃軍從關中出發,屬救急性質,應輕裝急進,士兵只能依靠自身攜帶糧食,參照志願軍韓戰例子,也就七天口糧。如張郃軍突破街亭,與堅守的城池匯合,則軍糧問題可解決(城池中應有存糧),五萬援軍進入隴西地區,則蜀軍勝算很小。

守住街亭,則援軍糧草後援無繼,如從關中運糧,需翻越隴山,在古代遠距離糧食運輸,尤其是山區,是很耗費人力和糧草的,一般很難持久。可參考曹軍進攻漢中戰役,當部隊在漢中與蜀軍形成相持局面後,需通過秦嶺褒斜道運糧,最後無奈撤軍(雞肋事件殺楊修後)。

可見守住街亭,則蜀軍勝算大增。

街亭到底在何處?大多數說法是秦安縣隴城鎮,但筆者覺得存疑:隴城鎮地形,有資深軍事愛好者考察過,結論是“五路總口,是沒有的,且地勢平坦,無險可守。”

另一小眾說法是麥積區街子古鎮,倒是頗有可能。筆者去過街子數次,該處有路可通寶雞,鳳縣,漢中,據說民國時駝隊尚多,進陝入蜀,生意興隆,街子古鎮上諸多雕樑畫棟的門面房也說明曾是交通要衝,剛好也是渭河一級支流東柯河與它的另一條支流的交匯處,交匯處還有一座獨立的高山,山上有一古堡平安堡,從街亭出發向南行,過燕子關可進入花廟河,順流而下進入永川河,再進入嘉陵江,可至兩當,鳳縣,漢中,或寶雞。比較符合“五路總口”的描述,起碼是多條道路交匯的要衝。而且該處屬小隴山區,地形險要,當年河流水大,道路不會太寬,張郃軍人多但施展不開,如當路下寨,以伐木結柵等方式阻住路口,是有可能守住街亭的。


非想非非想處天


諸葛亮首次出祁山,伐魏國,得先機之下,用人不當,錯失街亭,揮淚斬馬謖。

向來對讀罷三國的後人們,深感惋惜。很多因讀羅貫中《三國演義》,產生傾向蜀漢的讀者,更是為之扼腕有嘆。認為街亭如若不失,諸葛亮定會更多的一展復漢大略,而不必後面的數次北伐受阻。

諸葛亮要是派別人,魏延了、馬岱了也行啊,馬謖要是聽令,佔據路口下寨,也行啊。真是可惜。馬謖空有腹談,不堪重任,真是可嘆。

失街亭,真的是馬謖一人之過嗎?換上別將,就不至兵敗嗎?

竊以為,戰術上是馬謖大錯,貽害軍機。戰略上,終還是諸葛亮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從宏觀上看,戰爭打的歷來是經濟、資源{人力、物力}的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處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都未能憾動曹魏,使其遭受重創。這說明什麼,兩國開戰之初,就沒在一個級別上,曹魏地多人多,政治經濟發展穩定,蜀漢一州之地,資源不均。

諸葛亮是有一腔匡扶漢室之心,但實際付諸到行動中,也只能是在現有的力量準備下,展開打一步看一步的實施。而當雙方一旦打成消耗戰,諸葛亮縱然再神機高明,也會蹙眉。

《三國演義》在前半部把諸葛亮描寫的幾盡神人,出山博望坡、新野、赤壁三把火,借東風,氣周瑜、擒孟獲。按這邏輯,北伐曹魏,不說打的北方喘不過氣來,也得狼狽不堪吧。好在羅貫中寫三國,還是在尊重史實上演義的,諸葛亮確實數次無功而退。就是退,羅貫中也大用了筆墨美膚了諸葛亮、美膚了蜀漢。以至帶偏影響到很多後人,惜諸葛亮不成功,憐蜀漢人才不濟,而忽視了曹魏的原本強大。

細看看,伐魏數戰,魏國實則是人才濟濟。曹真、張郃、司馬懿、郭淮、孫禮、郝昭、鄧艾等等,層出不窮。而蜀漢一方,人才帥才,掰指可數。

戰略方面,諸葛亮首伐曹魏,奔得是掠地掠物,搶城搶人。而不是想的有效的殲擊曹魏有生部隊。以至於每次退兵後再來,掠地搶糧成了惡性循環。這點上還不如後世的軍事家提到過的,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重要的是打擊敵人有生力量。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曾點評過諸葛亮,說他是治世理政之良才,可與管仲、蕭何相類比。然而連年動兵,沒能成功,是因為軍事謀略變化方面,並不是他最擅長的。{原文: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陳壽的評語,我一直認為很中肯,尤其陳壽出仕過蜀官,距離諸葛亮時期很近。有人說陳壽與諸葛亮之間有怨,出言有假。我認為是偏言。作為相才不是帝王,陳壽單獨為其立傳,別人都是合傳,可以看出陳壽對諸葛亮是極其尊重和敬慕的。

後世經過街談,評話,不斷把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演義推向到高峰,羅貫中小說再已成書,戶曉萬家,民間更是先信重了諸葛亮的軍事奇才。但不斷具有發散思維的現代的我們,不難從小說《三國演義》中發現,諸葛亮不少軍事謀略的描寫,實則都被羅貫中用了“美顏相機”。

這裡無意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華,諸葛亮在行軍打仗上肯定有他一套過人的能力,但在當時之世,單就軍略而言,能與他比肩,不分伯仲的人,肯定也有不少。諸葛亮絕不是象小說中那樣唯一的佼佼者。

話題再回到北伐,馬謖失街亭上,就算諸葛亮沒用馬謖,換他將守住街亭,諸葛亮得到空間,兵力迴旋聚集,同理,曹魏援兵也會大量跟上,冷兵器時代,還是會打成消耗戰。還是會出現國力,經濟後援的大因素上。結局應該還是打成了騷擾戰,而不是一口就能啃掉大腿粗的魏國。

另外說個細處,諸葛亮用馬謖,還是有點私心考慮的。哪個老大都想有自己的班底,諸葛亮格外信任馬謖,也是想馬謖藉此建功,後面更加委以大任。戰前也是立排眾議,一意推出了馬謖。可是誰成想,馬謖不爭氣,好平臺沒抓住,誤了軍機誤了性命。

如果說諸葛亮用人不當是失誤,那麼他沒有更好的固本強基,養息蓄力,就去發動兵事,未免也是戰略上的一種失策。縱然他秉承先主劉備匡扶漢室的遺志是值得肯定的,也未免動之有早。

妄言了幾句,難免偏頗。但絕無低譽諸葛亮之心。諸葛亮庶事精煉,鞠躬盡瘁。後世人極為讚譽敬佩。唐杜甫有詩《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每讀,我也常懷唏噓。

我是愛看古書的散發弄舟,歡迎同好關注交流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