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有哪些歷史文化名人?

小丸子的囧事兒


安徽六安名人:帶兵有方,率領營部過草地只減員兩人

安徽西部有個市叫六安市,是個人傑地靈的寶地,歷史上名人輩出,如春秋戰國時期擔任楚相的孫叔敖,漢朝時期跟隨劉邦征戰天下並與韓信共滅項羽的英布,民國大軍閥、曾執政北洋軍政府的段祺瑞等等。近現代史上,六安更是出了很多將才,比如上將洪學智,中將皮定均、陶勇、徐立清等人,其中六安市金寨縣還因為出了59名開國將軍而位列“十大將軍縣”之列。

今天我們介紹的這位名人叫楊國夫,是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人,家中世代務農,十分貧寒,很早就參加了農民協會,後來加入紅軍。由於戰功卓著,楊國夫1934年冬升任團長,並在長征開始前參加了嘉陵江戰役。懋功會師時,楊國夫編入紅3軍團紅4師10團副團長,楊國夫欣然領命。

在紅4師開始過草地的時候,楊國夫奉命親率一個營的兵力,沿途負責整個紅4師的收容任務。草地是個危機四伏的地方,沼澤地隨時可能吞沒人的生命,有時候天降冰雹根本無處可躲,有些傷員連路都走不動。就這樣,楊國夫帶領士兵一路走來,相扶相攜,不拋棄不放棄,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成功地走出草地。令人稱奇的是,在當時很多軍隊過草地時都有不同程度的犧牲相比,楊國夫的營,僅僅減員兩個人!楊國夫也因此受到全師的讚揚,令很多將士十分敬佩。

從長征過草地僅減員兩人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楊國夫是十分愛護手下的,同時又能夠培養出戰鬥力非常強悍的軍隊。抗日戰爭時期,在山東打游擊戰的楊國夫,見到了時任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五軍的領導人馬耀南。第五軍是一支起義部隊,成分很雜,既有知識分子也有農民,既有散兵遊勇,也有土匪。當時很多人都在爭取這支隊伍,但是隻有楊國夫和馬耀南可以暢談一夜。馬耀南佩服楊國夫的為人和民族大義,同意投靠我黨,隊伍整編為山東縱隊第三支隊,並由楊國夫擔任副司令員,馬耀南擔任司令員。

1939年,在與日寇的一次血戰中,馬耀南不幸犧牲,楊國夫繼任為司令員,繼續帶領抗日隊伍馳騁在齊魯大地上,同日偽軍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楊國夫帶領的隊伍成長很快,不僅在抗日戰場上屢立戰功,在後來的解放戰爭中,楊國夫帶領的這支縱隊,一部分成為“攻堅老虎”的17師,一部分成為以擅長阻擊戰聞名的28軍,為解放戰爭立下不朽的功勳。

今天的六安,風景美麗,經濟發展也很快。能有今天安定的生活,應當感謝老一輩革命家的付出。緬懷先烈!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皋陶(上古時代)傳說中上古之人,高陽氏之子;皋陶被孔子列為上古“四聖”之一。據(史記)記載:堯時皋陶為士,與禹、契、後夷、夔、龍、益、彭祖共侍帝堯,未有分職。帝舜繼位後,任命皋陶為“士”,即六工之長(相當於今天的最高法官)。他與禹共輔帝舜,明刑弼教、頗有政績,帝舜曾贊曰:“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維明能信。”舜逝世後,禹即位,根據皋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並授政於他,但皋陶不幸早逝,禹便把英六一帶封給其後裔。遠在新石器時代,六安就有人類活動。上古時,六安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動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於六(音lù)。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史記·索隱》記載:“六安國六安,咎後偃姓所封國”,故六安又稱“皋城”。

楚相:孫叔敖(生卒年不詳)壽縣人。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國力。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


英布(公元前195年)六安市人。西漢諸侯王。英布少年時受黥刑(黥面),故又稱黥布。陳勝起義,英布隨鄱陽今吳芮起兵,勇敢善戰,常以少勝多,為眾軍之最,並助項羽獲得鉅鹿大捷,被封為九江王。後英布叛楚歸漢,又以“淮南之眾”與韓信、彭越會師,形成垓下之圍,致項羽全軍覆沒。漢興後,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以六為都。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與英布齊名的韓信、彭越先後被劉邦以謀反罪殺害,英布恐禍將及身,遂舉兵反漢,不久戰敗被殺。



文翁(生卒年不詳)舒城縣人。西漢景帝末年蜀地郡守。文翁重視教育,提倡“教化”,在成都創辦學校,為漢朝開創了一代教育新風,使蜀地成為“天下模範郡”。漢武帝命天下郡國都要仿效蜀郡,設立學堂。漢代地方教育的提倡和建設,一直推文翁為首功。《漢書》稱:“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三國名將:周瑜(公元175—210年)舒城縣人。三國時東吳名將。漢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周瑜被孫策授為建威中郎將,時年24歲,後人因此稱他為周郎。孫權繼位後授周瑜為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國事。漢建安十三年,孫權授周瑜為大都督。時年9月,曹操舉兵南下,周瑜與諸葛亮合謀,在赤壁火燒曹營,大獲全勝,史稱赤壁之戰,由此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舒城現存有周瑜城、周瑜橋等遺址多處。

“宋畫第一”:李公麟(1049—1106年)舒城縣人。自號龍眠居士,北宋著名畫家,被推為“宋畫第一”。他作畫善用線描,運筆如行雲流水,多不設色,人稱“白描”,尤其擅長畫馬。蘇東坡曾稱讚他:“龍眠胸中有千駟,不惟畫肉兼畫骨”。在我國繪畫史上,李公麟是位承前啟後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作品甚多,僅《宣和畫譜》所錄的作品就有107件。1961年,被中國畫院列為我國十大名畫家之一。

獸醫鼻祖--元亨兄弟:兄喻仁,字本元;弟喻傑,字本亨。生卒年均不詳。六安市人。元亨兄弟生活於明代末年,是我國曆史上最為著名的獸醫學家。兄弟倆所著《元亨療馬集》,刊行問世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全書集古代獸醫之大成,內容豐富,診療精微,其針灸學更屬獸醫界獨創,成為我國流傳最廣的獸醫學鉅著。在清代被收入《四庫全書》珍藏,並傳往海外。經後世獸醫各家多次翻刻,增刪類編,現在留世版本已達70餘種。

一代帝師:孫家鼐(1827—1909年)壽縣人。清末名相。咸豐九年(1859年)參加殿試時,被皇帝硃筆點為頭名狀元。光緒四年(1878年),受命授光緒帝讀書,任內閣學士,擢工部侍郎。光緒十六年授都察院左都御使、工部尚書兼順天府尹。戊戌變法時,孫家鼐參與康有為創立的強學會活動。光緒二十四年,任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掌管學務大臣,主持創辦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後官至太子太傅。

石德寬(1885--1911年)壽縣人,黃花崗72烈士之一。1907年,他東渡日本,就讀於同文書院,不久加入同盟會,是年齡最小的會員。1908年秋,受命回國至安慶,按照孫中山先生指示,參加新軍,聯絡軍隊,參加反清組織"嶽王會"。11月19日,發動了(我國第一個依靠拳軍士兵來發動的)馬炮營起義。1911年2月,石德寬經香港去廣州,參加由黃興等領導的黃花崗起義,不幸犧牲,年僅26歲,遺體安葬於黃花崗。民國初年,安徽為紀念這位開國元勳,把安慶門外的一條街命名為“德寬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