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探訪“靜默”溫州的24小時:防控持續“升級”千萬人口“蟄伏”

新華社記者探訪“靜默”溫州的24小時:防控持續“升級”千萬人口“蟄伏”

3日清晨8點,戴著嚴密口罩的溫州市民林女士出門買菜。與平日不同的是,林家兩天內只有一人次出門採購的機會。街上商鋪關門閉戶,就連溫州商業地標五馬街也行人稀少。政府的倡導態度鮮明:市民一週不要出門。

截至2日24時,溫州累計報告確診病例291例,是浙江確診人數最多的地市。

從2日18時至發稿時的24小時裡,新華社記者置身溫州,體會一個“靜默”城市的呼吸。24小時裡,記者在高速口、村莊、菜場、隔離點、傳染病醫院、肯德基、便利店、酒店、市政府等場合簽過到,被測試體溫30來次。

當曾經的車水馬龍迴歸“馬車”“步行”,時間彷彿被撥慢,但人們防控的意識正在上緊發條。

慢下來的溫州,緊起來的防控

從北向南,細雨中的浙江籠罩在氤氳霧氣中。從杭州一路南下,往日擁擠繁忙的諸永高速異常暢通,能遇到的車輛屈指可數。

2日18時15分,記者車輛來到溫州北收費站,被告知已封閉。原本溫州境內有55個高速出口,從2日10時起,臨時關閉了46個,其中溫州市區出口只保留了溫州東和溫州南。

“測體溫”“出示身份證”“從哪兒來”“這裡登記”……剛駛進戒備森嚴的溫州東入城口,記者的車輛馬上被十來雙眼睛盯住了。觸目皆是標語橫幅,未進城區,已能感受到氣氛的凝重。

進入城區,街上行人車輛寥寥,絕大多數店鋪關門閉戶,只有極少數連鎖超市、藥店亮燈。

以“商行天下”聞名於世的溫州,如今面臨巨大的疫情防控壓力。記者獲取的信息顯示,溫州市人口近千萬,其中在武漢經商、務工、就學的人員有18萬,前期排查出武漢及周邊重點地區返回溫州人員4.88萬人。

截至2日24時,溫州累計報告確診病例291例,是浙江確診人數最多的地市。從延遲上班、開工、上學,到將2萬多人從居家隔離轉為集中隔離,面對“三返”新壓力,溫州防控措施步步升級,為的是集合全社會之力,打贏這場疫情防控保衛戰。

從“居家隔離”到“集中隔離”

入城第一站,記者直奔溫州鹿城區五馬街道一個集中隔離點。隔離點由一家快捷酒店改造而成,從外看一樓的窗花還簇新,門口的紅燈籠仍高懸,春節似乎還在。不過,6位“白大褂”和多名保安的把守,讓記者一下子回神兒:要時刻做好防護。

五馬街道黨工委委員孫朝青告訴記者,這座酒店從大年初四被徵用,目前隔離對象有112人,房間已住滿,絕大多數是有武漢接觸史和往來史人員,最小的3歲,最大的年逾80歲,目前還未出現疑似病例。

老年人由社區醫生測量體溫,年輕人每天自測兩次。“超過37.2℃,就要馬上打120,送去定點醫院。”孫朝青說。

溫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姚高員說,為防止居家隔離可能帶來的家庭感染,溫州要求居家隔離全部轉為集中隔離。截至2日晚,全市集中隔離達2萬多人,佔應隔離人員的九成多。排查的密切接觸者則100%實現了集中隔離。

大年初一,溫州人林碧和親戚聚餐,初七親戚被確診,林碧便主動申請集中隔離,“這裡待久了也枯燥。好在每天都會和家人通話,身體也不錯,再過9天就能回家。”還有個小夥說,“他們真辛苦,出來後我也要當志願者。”

類似案例成為市民活生生的教材。春節期間,溫州餐飲企業處理退訂20.5萬桌聚餐。“這特別重要,否則一個聚餐可能傳染一片人。”姚高員說。

“隔著口罩也能笑”

巷口一次,門口一次,記者兩次量體溫、兩次登記,才被允許走進農貿市場。

3日,記者暗訪溫州主城區多個社區、超市、菜場發現,入口都有網格員和社區工作人員值守,居民出入需要測體溫、登記姓名去向等信息。

溫州明確要求,每戶每兩天可指派1人出門採購。這是繼湖北黃岡之後,全國第二個城市實施此舉措的城市。

溫醫二院附近的一家十足超市,春節不休每天24小時營業,賣得最好的就是泡麵,每天近300包。“周邊醫護人員上夜班多,我們如果關門,他們買個泡麵都麻煩。”安徽籍店主井志說,“雖然大家隔著口罩,但也能互相微笑。”

“市裡硬隔離、硬管控的力度很大,代價也很大,但我們覺得非常必要、別無選擇。”溫州市中心醫院黨委書記黃建平說,即將到來的是“三返”壓力,去年來自湖北的員工有33萬人。“只要將這一波管好,溫州的疫情防控就能穩住。”

在農貿市場外,鹿城區蒲鞋市街道居民林笑笑說:“該封的封,該檢查的檢查,政府的措施我們理解,也願意配合。大家齊心協力,疫情能快點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