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以幾副鎧甲起家,數年間平定整個江東,為什麼青梅煮酒時曹操還是不承認他是英雄?

醉文史


歷史上曹操評價過的人甚多,袁術、袁紹、劉表、張繡、張魯、韓遂等人,但這些人都被曹操擊敗,而唯一評價比較高的只有劉備。

但作為新起之秀,曹操為何不認同孫策是英雄呢?

如果我們回顧三國曆史就可知道,建安四年時孫策雖然擊敗了廬江太守劉勳、劉表部將黃祖,但這些人的實力並不大,也就是說孫策的舉動併入不了曹操的法眼。

當時曹操擊敗呂布後,帶著劉關張回到許昌,此時的曹操四十四歲,劉備三十八歲。曹操很自負,因為他有才華,而對於後起之秀孫策,曹操自然看不上,他覺得孫策不過是小打小鬧。因為在曹操的眼裡,袁術、袁術、劉表等人隨便哪個實力都強過孫策。

很多人都把“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隱射孫策身上,也就此引出孫策為什麼不英雄的疑問,但曹操或許並非真心人劉備是英雄。

煮酒論英雄,試探劉備

曹操的謀臣曾勸說殺掉劉備預防日後其做大,曹操雖然說:“實在吾掌握之內,吾何懼哉?”。但心裡還是有些擔心,他知道劉備仁義世人皆知,關張二人武力超群。

於是,就出現了曹操考驗劉備“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則一幕,但也是因為曹操這句話才讓劉備脫離的曹氏集團。

能在三國亂世中混的下去的都是牛人,曹操的這句話劉備自然明白其深意,在仔細思量後他明白曹操已經難容自己,遂與董承等人同謀,恰好曹操派遣劉備截擊袁術,劉備就此脫離曹氏集團。

曹操先前是看不起孫策,但在一年後就被打臉。

“官渡之戰”開始時,孫策趁曹操無暇顧及江東,迅速統一了江東,面對孫策如此迅疾之勢,曹操說了一句:“猘兒,謂難於爭鋒”,這句話時曹操打心裡說出來的,也證明曹操在這個時候已經對孫策開始重視了。

“猘”是狂犬、猛犬的意思,曹操看待孫策的行為猶如猛犬一樣迅捷、兇猛統一江東,心裡也是驚歎。

但歷史總不盡人意,江東小霸王最後竟然死在許貢三門生手上,這不免讓人惋惜。假如孫策沒有被刺殺,那麼當時他已經秘密整頓軍隊,趁曹操與袁紹互鬥之時奇襲許昌,然後迎回漢獻帝實現自己的目標。

如果計劃成功,那麼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的結局可能就不一樣,三國的歷史也必然被改寫。


大國布衣


曹操為什麼在煮酒時不認為孫策是英雄呢?

首先,曹操不認為孫策是英雄,這只是他個人看法,孫策經過數年平定江東,不管曹操認不認為他是英雄,孫策的能力都沒有改變。

所以曹操不認為孫策是英雄也只是他個人的看法。

其次,在曹操眼裡,不管孫策如何的厲害,但畢竟不是他自己白手起家的,而是繼承他父親的基業。

他父親孫堅死的時候,手下已經有了一批忠心耿耿的人,也有一定的威望。讓曹操覺得孫策是藉著他父親的基業發家的,所以曹操不認為孫策是英雄!

最後,曹操曾經和劉備孫堅一起討伐董卓,知道孫堅的能力,跟孫堅是同事的關係,作為孫堅的兒子孫策,曹操當然不會把他放在心上!

所以曹操不認為孫策是英雄!

當然孫策到底是不是英雄也不是曹操能說的算得,這只是他的個人看法!


中孚鑑


“小霸王”孫策當然算是英雄,只是與曹操所說的英雄類型不同,曹操與劉備討論的是雄才大略,爭雄天下的英雄,而孫策只是類似於項羽、呂布之勇的匹夫英雄。

孫策起家,不可能只靠幾副鎧甲就能完成,孫氏在江東的地位一直很顯赫,自孫策的父親孫堅起,孫家三代都在江東幾郡為官,而且官聲、威望都很高,到了孫堅這一代,漢室勢弱,地方官員和地方權貴逐級取代了朝廷在當地的勢力和地位。

孫氏家族在江東算是豪門望族,到了孫堅這裡,他轉為了武將,而且很有天賦,孫氏家族在江東的起家基本上都是靠孫堅掙出來的。

孫堅在天下諸侯討伐董卓,平亂黃巾軍時期非常厲害,也是出力最多的一路諸侯,同時也為他撈足了本錢,既有政治上的,又有實惠的地盤和人員,孫堅在討伐董卓後,打算回到江東,途徑荊州,被劉表所伏,戰死。

孫堅死後,其子孫策繼承了孫堅的勢力,雖然實力大減,但是遠遠比幾副鎧甲要多,至少兵馬錢糧是不少,孫堅留給孫策的主要遺產就是江東的孫氏聲譽以及跟隨孫堅南征北討的忠實部屬。

孫策統領部屬曾經難以立足,投奔過袁術和劉表,都得不到他們的重用,袁術甚至幾次三番的利用了孫策,讓其幫著打地盤,討仇敵,直到後來袁術打算稱帝,並與袁紹的摩擦越來越大,孫策才藉機脫離了袁術回到了江東地區。

回到了江東,孫策憑藉自己勇武之力和原來孫堅留下的忠實部屬,短短几年時間內就基本平定了江東的其他割據勢力,在江東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地方政權。

雖然孫策取得的成績比其父孫堅更大,但是他卻不是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人,並且過度的自信和膨脹,絲毫沒有對天下局勢有清醒的認識,只想偏安江東一隅,最後被仇家許貢的門客刺殺身死。

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時候,正是打算出徵袁術的時期,此時的孫策其實已經在江東打下了一片地盤,可以說天下英雄他應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曹操看來,他不過是憑藉了其父孫堅在江東的餘蔭,而且孫策不過是

“猘兒(惡犬),謂難於爭鋒”,只有匹夫之勇,毫無英雄之謀。

其實,從孫策的死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曹操對他的判斷是多麼的準確。孫策雖然明面上統一了江東各郡,但是依然有很多的敵人存在,作為當時最高的統治者,對於政治上的鬥爭沒有絲毫的警覺,反而放縱自己,把自己置身於危險境界,出去打獵,脫離了衛兵的保護,自認為當時無人可以謀害與他,這種自大、狂妄的心態不可稱之為真英雄。

《三國志》中,曹操的重要謀士郭嘉曾經評價孫策:

“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這段評論非常中肯的說明了孫策只是一個匹夫英雄,其謀略、眼界、胸懷等毫不入當時真正的英雄曹操的眼。


沉墨I方之城


孫策,字伯符,孫堅長子,孫權哥哥。

孫堅戰死後,孫策投奔袁術。孫堅死後,他的一些舊部依附了袁術,父亡子在,袁術把這部分人馬交還給孫策統轄。孫策勢單力孤,所以暫時屈身於袁術帳下。

孫策驍勇過人,而且治軍嚴厲,將士們很敬畏他,在軍中威望甚高。袁術曾感嘆道:“如果我有孫策這樣的兒子,死亦無憾啊”!由此可見袁術對孫策是多麼器重與激賞。

袁術當初曾經許諾讓孫策作九江太守,後來卻將這個官職封給了陳紀 。袁術曾經向廬江太守陸康借糧,被陸康拒絕,引起袁術怨恨;孫策也去拜訪過陸康,陸不願見他,讓手下人出面接待,駁了孫策的面子。陸康牛逼哄哄,連續得罪了袁、孫二人。

袁術對孫策說:“我以前錯用別人為九江太守,如今追悔莫及。你若能攻取廬江,擒獲陸康,九江、廬江這一大片地盤就是你的”。孫策信以為真,就率部一舉攻克了廬江,俘虜了陸康,袁術卻再次食言,讓親信陸勳去作太守,孫策愈發失望。

孫策見袁術氣量偏狹,言而無信,而且在暗中還一直猜忌自己,知道在他帳下不會有多大作為,便向袁術請求率部回江東討伐劉繇 。嫉賢妒能的袁術樂得賣個人情放他走,就給他封了個折衝校尉的軍職,行殄寇將軍,還撥給他許多財物軍械,數十匹戰馬,願意跟從他回江東的數百吏卒也一併放行。在回江東的路上,孫策千里轉戰,渡過長江後一路所向披靡,無人能擋其鋒芒,許多人聞風來投,到江東歷陽時,隊伍已經發展至五、六千人馬。

孫策到江東後,如魚得水,沒多久就蕩平了各股割據勢力,聲威大震,於是自任會稽太守。

他還任命舅父吳景為丹陽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 堂兄孫賁為豫章太守。此時,袁術自稱皇帝,孫策立馬和其絕交。曹操是袁氏兄弟的死對頭,一直覬覦二袁的地盤,袁術此時又正忙於和兵多將廣的兄長袁紹鏖戰爭鬥,無暇顧及江東,樂得做個順水人情,任命孫策為蕩寇將軍,封為吳侯,目的是利用能征善戰的“小霸王”孫策來牽制咄咄逼人的曹操。

之後,孫策剿滅嚴白虎等數萬盜寇 ,克會稽,屠東治,用數年時間平定江東之地,江陵以南盡歸其所有。孫策自然不滿足在江陵割地自雄,他還想向中原拓展,闖出更大的名堂。

彼時的曹操已經率軍離開許都,正在官渡一帶與袁紹展開決戰。孫策打算率軍北上,偷襲許都,端了曹操的老窩,迎接被其挾持的漢獻帝。正在他秣馬厲兵,籌辦作戰物資,訓練士卒,還未正式出兵前,卻突然遭遇意外,被人行刺身亡。

原來,孫策在平定江東的征戰中曾殺死了前吳郡太守許貢。許貢的小兒子和幾位忠心耿耿的門客逃到江邊藏匿起來,這些人發誓要為主人報仇,一直在等待復仇機會。正好某日孫策出門打獵,他的馬快,把隨從侍衛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單人獨騎在前追趕獵物,突然間與許貢小子以及家客遭遇,幾人一擁而上,大砍大殺,孫策雖然悍勇絕倫,但事出意外,猝不及防,又寡不敵眾,中箭中刀,傷得很重,就在快要斃命時, 程普等親隨侍衛策馬趕到,三下五除二就將幾個刺客解決掉,並將頭部中箭,身負重傷的孫策抬了回去。

孫策傷勢太重,便急招張昭等人囑託道:“中原戰亂不休,曹操、袁紹無暇南顧;憑吳、越兵多將廣、以及長江天險,完全可以坐觀天下成敗,再伺機而動,希望諸位好好幫助我弟孫權”!又叫來孫權,將大印交給他,佩好綬帶,對弟弟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孫權涕泗橫流,悲痛莫名,表示一定要繼承並保住父兄打下的基業,不負兄長重託。當天夜裡,孫策死去,年僅26歲。

孫策在父親孫堅遇害後,20郎當歲就領軍東征西討,北攻南伐,獨當一面。他勇冠三軍,屢建奇功,讓袁術器重與忌憚,也使雄才大略的曹操側目。

曹操、袁術和孫堅是同齡人,是孫策的長輩,孫策能以初出茅廬的後生小輩而讓曹操這樣已經名噪天下的大英雄另眼相看,不能不說他年輕有為,早成霸業,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實為一大憾事。不過,後來孫權之所以能獨霸江東,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因為其兄孫策早已為他的事業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並未見諸於正史記載。小說《三國演義》裡之所以有此渲染,大概是因為孫堅、孫策父子雖然一生都轟轟烈烈,悍勇無匹,但在胸懷大志、文韜武略俱佳的曹操眼裡,只能算是亂世梟雄,最多相當於呂布,和他眼裡的真英雄劉備不能相提並論,所以才有“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說辭。孫策能征善戰,武藝驚人,但智略不足,缺乏冷靜鎮定,還有浮躁冒進的性格軟肋,並恃勇逞強,麻痺輕敵,這才招來殺身大禍,多少和他驍勇寡謀的自身素質有關。於是在目光如炬的曹操眼裡,和胸懷大志、文武兼具的劉備比,他算不得真英雄。話雖如此,但誰也不能否認孫策是東漢末三國初披堅執銳、攻城略地、勇冠三軍的虎賁之士,一位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大英雄。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曹操為什麼不認為孫策是英雄

玄德曰:“有一人血氣方剛,江東領袖:孫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曹操當時僅用了借父成名四字,便否定了幾副鎧甲起家,平定江東的小霸王。認為他算不上英雄。



那麼孫策真的是靠父親的名聲才盡得江東之地嗎?

孫策立業之路

孫堅在亂世中是一個十足的英雄好漢,討董卓,斬華雄,威名遠播。只可惜在征討劉表時不幸戰死,結束了血性的一生。

可他留給了孫策什麼?只有老小婦嬬,和些許的舊將殘部,甚至都沒有一個落腳點能留給兒子。在他去世後,孫策先投吳景,再投袁術,方能得安身之所。

孫策藉機擺脫袁術後,會合周瑜,一路招兵買馬,才慢慢將自己的隊伍拉起來。



孫策自身作戰勇猛,轉戰各地,無一不捷。且治軍有方,軍令嚴明,所到之處百姓無不夾道相迎。

敗劉繇,襲廬江,一步步打下了江東之地。可以說孫策在立業的道路上,所仰仗的是自己的能力和勇武,其父孫堅之名並沒有給他多大幫助。

因此毋庸置疑,孫策正如劉備所說,是一個實至名歸的英雄。曹操所謂的借父成名之說是不成立的。

曹操在青梅煮酒之後,也曾評價孫策:

“猘兒難與爭鋒也。”

可見在曹操的心裡,孫策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對手,也承認孫策是英雄的。

但在青梅煮酒之時,他為何一口否定孫策呢?我們先不妨看看青梅煮酒背後的玄機。

暗藏殺機的鴻門宴

當時劉備身在許昌,正是在曹操眼皮底下。雖被天子表為皇叔,但在曹操眼裡與囚犯無異,若有個風吹草動,想殺劉備反掌之易耳!

劉備雖素已匡扶漢室為己任,但此刻身在矮簷下,如何敢抬頭?



便每日裡栽花種草,在菜園裡忙的不亦樂乎,裝作對天下事莫不關心。以此來麻痺曹操,使其對己輕視。才好脫身而去,大展宏圖之志。

曹操是何等樣人,豈會輕易相信?便藉故邀來劉備,名為採青梅煮酒,論天下英雄。

自來會無好會,宴無好宴。劉備小心翼翼,將天下諸侯提了個遍,都被曹操一一否決,再無人可提時:

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誰能當之?”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這番話才是曹操邀他青梅煮酒的真正意圖,故意將劉備與自己並列,共稱英雄,一為試探劉備,二為警告劉備:

你雖然不務正業,以栽種為樂。但我知道這是你裝的,你是一個能幹大事的人,瞞不過我。

劉備之前所答的確是在裝傻,難道他不認為自己也是英雄嗎?只是沒法說,不敢說,才一再推舉別人,絕不提己。等曹操點破之後:



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操遂不疑玄德。

幸得雷聲轟鳴,劉備忙以此為由,掩蓋內心的驚慌,才瞞過了曹操的這次試探。

結語



歸根到底,這次所謂的煮酒論英雄。只是曹操針對劉備一人,故意設的局。

劉備也心知肚明,所以一再裝傻充楞。曹操則是抱定想法,不管你說誰,我都否了。單說天下英雄僅你我二人,看你什麼反應,還能裝下去嗎?

如此一來,孫策雖是英雄,自然在此局中也只得淪為配角了。便是當時其父孫堅在世,若被劉備提出,必然也會被曹操拿理由否定。

談三國故事,看三國英雄。我是Ad哥哥,期待你的關注。

Ad哥哥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按照演義裡的說法,曹操、袁紹、劉備、孫堅等都是同一輩的豪傑,都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聚會上露過面。

在曹操劉備二人青梅煮酒評論當時豪傑的時候自然要有一個標準,我們來看劉備最早提到的幾位:淮南袁術,兵糧足備;河北袁紹,虎踞冀州;荊州劉表,名稱八俊,威鎮九州;

這幾位都可以算是當時最大的幾個割據勢力了。

但是一一被曹操否決。曹操的理由也很充分:

袁術是“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袁紹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劉表是“虛名無實,非英雄也。”

然後在看看孫策後提到的幾位:益州劉璋、張繡、張魯、韓遂等。。。這幾位要是當世英雄的話,三國故事恐怕就會變成五代十國故事了。

曹操聽到劉備竟然提了這幾位當英雄,忍不住鼓掌大笑:“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掛齒!”

恐怕大家都看出劉備已經被嚇的在胡說八道了。

要知道青梅煮酒的故事發生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這個時候的袁術因為第一個稱帝的原因,被大家聯合起來打的很慘,雖然貌似勢力很大,但明眼人都看出袁術不行了。

但是袁紹這時候可以說是如日中天,袁紹剛剛擊敗公孫瓚,統一了河北,正在籌備一鼓作氣擊敗曹操,把漢獻帝搶過來。在這一個時候,曹操說袁紹不是英雄,可以說是極有氣勢了。

劉表和張繡則是屢次騷擾曹操南方,雖然打不贏,但是一直牽制著曹操的精力,讓曹操很是頭疼。

除此之外,劉璋、張魯、韓遂等人目前還沒有和曹操發生戰爭。

那麼題目中提到的孫策呢?江東小霸王算不算英雄?

我們來看劉備的原話:“有一人血氣方剛,江東領袖——孫伯符乃英雄也?”

曹操的評價:“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其實小霸王孫策要是在建安五年的時候,指不定還會被曹操高看一眼。但是如今的孫策剛剛佔據會稽郡,周圍還有袁術、劉表這樣的大型勢力,以及劉繇、太史慈、劉勳、黃祖等小的地方割據勢力。孫策因為攻打袁術的功勞,加上孫策屢次給朝廷送上厚重的禮物,才被曹操認命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

在曹操看來,年僅二十五歲的孫策,雖然氣血方剛,銳氣十足,但是比起袁紹、袁術、孫堅這種和自己一起經歷過董卓之亂的老油條還是差遠了。

所以曹操認為孫策只不過是靠他的父親遺留的威望才得以佔據江東,所以還稱不上英雄。


青梅煮酒論的各位英雄中,袁術、袁紹等人可以說都一一應驗了,只有孫策,在青梅煮酒第二年的時候,給了曹操一個大驚喜!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正在忙著和袁紹決戰的時候, 孫策已經陸續打敗了劉繇、劉勳、黃祖,收復了太史慈,完全吞併了江東。

曹操聽到這個消息後雖然很想行動,但是自己面臨這和袁紹決戰的壓力,只能長嘆:被孫策撿了大便宜,這下以後難於他爭鋒了!

曹公聞策平定江南,意甚難之,常呼“猘兒難與爭鋒也”。

如果這個時候,還有人和曹操青梅煮酒的話,孫策恐怕也要成為曹操口中的英雄了,不過孫策年輕氣盛,以為勇力代表一切,不想卻被刺客所殺,年僅二十六歲。

孫策死後,曹操放心大膽的平定了冀州,打敗了匈奴、烏桓。之後才帥軍南下,準備一統中國,但是沒想到本來的大對手劉表病死,輕鬆得到了荊州,但是沒想到二十六歲的孫權反倒是給了曹操沉重一擊,這就是後話了。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曹操之所以看不上孫策,很大程度上是曹操對二代這個集體的鄙視。

曹操認為孫策只是個二代

曹操在煮酒論英雄時,他是這麼評價小霸王孫策的,他認為孫策是靠著父親留下來的班底成功的,算不得英雄好漢。在曹操的心目中,只有白手起家的人,才能算得上真正的英雄。

在曹操的周圍,太多的像袁術這樣不學無術,眼高手低的二代了,這讓曹操對於這個集體,都存在一些鄙視。很顯然,曹操把孫策也當成了這樣的人,自然而然對孫策存在一定的偏見。

曹操可能對孫堅這個人是比較瞭解的,畢竟在反董卓聯盟的時候,大家曾經聯手奮戰。他知道孫堅在江東地區是非常有群眾基礎的,江東的很多大家族都是支持孫堅的,當孫堅的兒子孫策重回江東創業的時候,這些父親的老關係,自然會給他大開方便之門。

從這一點上理解孫策不是白手起家,是藉助著父親的威望,打下一片江山的也說的過去。可以說,曹操對孫策的瞭解是比較片面,他完全沒有認真去了解孫策,打下江東基業的艱辛,很有可能他覺得孫策是個二代,心中就存在鄙視,也就沒有認真去了解孫策的事蹟,更何況孫策遠在江東,對他來說構不成威脅。

其次,孫策被袁術屢次戲弄,使得曹操對孫策的評價降低

在父親時候,孫策投靠了袁術。袁術曾經許諾讓孫策當九江太守,然而,驍勇無比的孫策打下九江之後,袁術食言而肥,把這個太守位置送給了自己的小兄弟。袁術在後來故技重施,又一次戲耍了孫策。

照理說袁術有過這樣一次記錄,沒有人再會信任他,可是沒有想到孫策卻像泰國前總理一樣沒人信他信,又一次白白的為袁術這個二代出了一把力。

這個情況肯定會被正在全力與袁術做對的曹操得到,這毫無疑問,更加證實了曹操對孫策的看法,就是一個有勇無謀的官二代。

還有一點就是小霸王孫策打仗往往喜歡衝在第一線,率隊衝鋒。這在曹操的眼中覺得很不可思議,正所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作為一隻軍隊的主帥,

孫策應該穩坐中軍帳中指揮若定,至於衝鋒陷陣,這些事情不應該是許褚和典韋這種有勇無謀的人乾的嗎?

所以光憑這一點,曹操更加加深了對孫策的不屑。所以在煮酒話英雄時,曹操對於孫策這個威震江東的大老虎打心眼裡是看不起的。

  


歷史評說


其實在曹操心中,只有他自己才是真正的英雄。其他人都是碌碌之輩,不足道哉!

曹操一直是這樣認為的,什麼袁紹、袁術、公孫瓚、張繡、張魯、馬騰、韓遂、劉表、劉璋、孫堅、孫策,在曹操看來,都是酒囊飯袋,難稱英雄。

煮酒論英雄之時,天下最強、擁有北方四州之地、雄兵數十萬的袁紹,曹操都不放在眼裡,又怎會把偏居東南一隅的孫策放在眼裡?曹操有這個自信。

那為什麼曹操要稱讚劉備是當世英雄呢?

只不過是一種吹捧和試探的手段罷了。

一般收買人心,無非是兩種手段。一是在物質上極力滿足,二是在精神上極力滿足。曹操對關羽就是如此,物質上不斷賞賜金銀珠寶;精神上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推崇讚美,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感動了關羽。

稱讚劉備是當世唯二的英雄,其實就是吹捧他,希望從精神上滿足劉備的虛榮心,從而讓他真心投靠曹操自己。

同時也是一種試探,曹操對劉備多少有些猜疑。故意用英雄的定位來試探劉備,看他的反應,就能猜測他的真實想法。

最後試探的結果,曹操感覺到劉備多少有點野心,但是他自信的認為劉備只不過是一個窮途末路的小軍,閥,翻不出什麼大浪。因而放鬆了警惕。

曹操為什麼看不起孫策呢?

上文說過,其實曹操內心真的誰也看不上。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孫策的功績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他能夠征服江東,靠的是他爹孫堅留下一幫武將和2000人的老底子,又有他的舅舅吳景這樣的江東豪族全力支持。孫策的對手,實力非常弱小。什麼鄒倫、錢銅、王晟、嚴白虎,都是很小的割,據勢力,最厲害的劉繇,也不堪一擊。孫策用六年時間打敗這些人,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別說曹操看不上,就是劉備也未必瞧得起。假設是劉備到了江東,恐怕不出半年就能橫掃江東了。(參考劉備收江南,半年時間平定荊州四郡。)

曹操就更加看不上了。曹操起家的時候打的都是什麼人呢?袁紹、董卓、呂布、劉備、張繡、劉表,這都是底盤千里的大土豪啊。一個善茬子都沒有。曹操經過這樣殘酷的廝殺,成為最後的贏家,他當然會驕傲,當然會看不起孫策了。


上將噯福斯


其實呢,很多人之所以有這樣的疑惑,是因為根本沒有讀懂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的真正目的。

當時,青梅煮酒發生的時代背景,是曹操和劉備聯手將呂布殺死,隨後劉備跟隨曹操來到帝國都城,被曹操奏表封為豫州牧、左將軍。

此時,曹操已基本上統一黃河以南的司、徐、兗、豫這四州,袁紹則基本佔據黃河以北的青、幽、並、冀這四州,官渡之戰已經呼之欲出。在這種背景下,曹操集團內部各種反對他的勢力也開始在蠢蠢欲動。

比如,這個時候董承已經在暗中拿著漢獻帝的衣帶詔聚集人馬,只等曹操和袁紹正式交戰後,就可以趁機在曹操背後捅刀子。類似的行為還有很多,因為對於曹操的反對勢力來說,這是他們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當時的劉備,早已經名動天下,在徐州等地又有著非常深的影響力,並且他也是當時唯一一支在曹操境內,卻還沒正式歸附曹操的軍政團體。對於曹操的反對勢力來說,劉備這樣的軍政強人,自然是他們優先拉攏的對象。

同樣,對於曹操來說,他想要打贏袁紹,保證後方的穩定,也需要籠絡更多的勢力來加盟自己、為自己效力,所以劉備也成為他拉攏的對象。



在這種背景下,先是董承拿著漢獻帝的衣帶詔來邀請劉備加盟。

但問題是,劉備一生小心謹慎,在沒有絕對把握之前,絕不輕易冒險,更不會當別人的炮灰,所以他拒絕了董承的邀請,不過為穩住董承,他還是選擇在衣帶詔上簽名,也算是表明自己的態度。總而言之,自己是擁護漢室、反對曹操的。

在董承拉攏結束後,曹操也開始來拉攏劉備。當然,作為政治人物,尤其是曹操還不確定劉備的真正想法之前,肯定不會赤裸裸的公開拉攏劉備加盟自己,因為這會讓曹操和劉備都陷入比較尷尬的境地。

比如,如果曹操直接開出條件讓劉備加盟自己,結果劉備拒絕,那曹操多沒面子。更重要的是,接下來曹操該怎麼做?劉備又該怎麼做?這很容易讓雙方迅速產生一道裂痕,從而逼得雙方成為敵對勢力,所以這種事情只能比較委婉的表達出來。

在這種背景下,就有了後來的“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在曹操和劉備的交談中,曹操問劉備,當今天下誰才稱得上是英雄?劉備給曹操先後例舉了袁紹、孫策、劉表等人,結果先後被曹操否決。



表明上看,好像是曹操看不起他們,或者說他們和曹操想必,好像確實算不上英雄。但其實呢,曹操當時否決他們,一方面是不把他們放在眼裡。當然,曹操這種立志問鼎天下的人,又何曾會真把誰放在眼裡呢?就是後來的劉備,也經常被曹操嘲笑是織蓆販履之輩。

同樣,對於劉備、孫策、袁紹這些人來說,也不會把曹操放在眼裡。所以,在當時的背景下,曹操這番話的背後,只是為了引出他後面的那句話: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換句話說,只有我曹操和你劉備,才能稱得上英雄。

曹操的這句話,表明上看是在誇獎劉備的能力,但其實呢,它更多是在拉攏劉備。因為,曹操的這句話,如果端到檯面上,它就是說,當今天下的英雄雖然有很多,但只有你劉備能夠和我曹操並列。換句話說,我手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你劉備。

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說,只要你劉備肯歸順我,你就可以直接在我集團內部做第二把交椅,甚至而言,你劉備和我曹操都可以保持某種程度上的平等。從這層意義上說,曹操給劉備開出的歸順條件,那絕對堪稱是大手筆。

雖然說,曹操的這番拉攏的話,說得非常含蓄,但但是混跡官場的人,誰也能聽出來,劉備自然也能明白。但問題是,劉備那也是志在問鼎天下的人物,又豈能當別人的小弟,所以他就借用雷聲來表明自己膽子小,總而言之,自己能力有限,擔不起這個重擔!算是委婉拒絕。

當然,曹操這一次拉攏失敗後,很快又有了第二次拉攏,那就是攻打袁術時,面對劉備的主動請纓,雖然荀彧和郭嘉都反對,曹操卻還是欣然同意,一方面是因為劉備能力出眾;但另一方面,又何嘗不是曹操想再給劉備一次機會呢?總而言之,自己對劉備那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但可惜的是,劉備那是寧死也要當大哥的人物,所以他轉身就在曹操背後來了一刀。


我是趙帥鍋


我是三維策論,對青梅煮酒時曹操認為孫策不是英雄的原因有些自己的看法,在這裡回答你的問題。

孫策不符合曹操對英雄的定義,因此曹操認為他不是英雄!

第一點:曹操認為英雄是能屈能伸的

曹操認為英雄是能大能小,能升能隱的。在順境的時候能夠迅速爆發驚人的實力,在逆境的時候也能夠很好的保護自己以待將來。英雄的一生應該是起起伏伏的,而能在命運的起起伏伏之下生存下來的才能稱之為英雄。

三國演義上記載: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孫策自借兵征戰江東以來,很少遇到挫折。他為人處事一味的剛強,在收復江東的過程中孫堅的舊將都來輔佐他,這才使得他能夠快速佔領江東。曹操認為他能大,未必能小,能升未必能隱。成功只是一時的,但是一旦遭遇失敗就是萬劫不復。因此曹操覺得他不是英雄。

而劉備和曹操都是遭遇過慘敗,經歷過興衰的。並且都還百折不撓,屹立不倒。

煮酒論英雄之前,曹操汴水之戰被徐榮所敗,譙沛兵亂曹操隻身而逃。壽張之戰曹操兵敗差點身死,濮陽之戰曹操墜馬又差點丟了小命。陳地之戰曹操又十分驚險地被袁術的手下追殺。曹操敗了這麼多次,他還是站起來了。他覺得自己這樣的才是英雄。

劉備早年討伐黃巾軍時,受傷倒地,敵人以為他死了沒再理會他,他才得以倖免。之後劉備遭遇不公,鞭打督郵,又棄官逃命了。徐州戰場劉備先後被呂布和袁術所敗,最後更是被呂布奪了徐州。劉備征戰多年,敗多勝少,可他百折不撓,依然可以聚集起自己的一方勢力。這樣的人只要不死,是一定能夠成就大業的。

曹操、劉備、孫策三人一經比較,我們可以發現,曹操和劉備在經歷上是非常類似的。而孫策當時只有意氣風發,還沒有遭遇挫折。曹操評論孫策有一句話:藉父之名,非英雄也(見三國演義)。這裡不但是說他是藉助父輩的關係才打下江東的。也還有另一層意思:孫策是溫室裡的花朵,生長在父輩的餘茵之下。孫策當然是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這裡的溫室裡的花朵,指的是精神層面。他出道以後沒有經歷過磨礪。

第二點、曹操認為英雄是智勇雙全、心懷大志的。

三國演義上記載: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孫策是一員猛將,從他小霸王的稱號中就能看的出來。他性格剛猛,缺乏權謀。而身為一方之主,你可以不會衝鋒陷陣,也可以不會運籌帷幄,但是不能不懂政治鬥爭啊。小霸王欠缺的恰恰就是這一點。他當時眼光只侷限於江東一隅,在曹操看來這就是短視,志向有限。因此,曹操認為他不是英雄。

而我認為,在這些身處於亂世之中的能人中,野心勃勃,想要割據一方的謂之梟雄。剛正不阿,想要匡扶天下的謂之英雄。奸滑事故,想要稱霸天下的謂之奸雄。

孫策當時所做的事情與其他諸侯並無分別。只是搶佔地盤而已。乃是梟雄。劉備心懷天下,匡扶漢室乃是英雄。曹操雖是奸雄,但他自稱英雄。因此,曹操才會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經解答了題主的疑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