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遊記:太行川寨

王硇(音同撓)村地處河北沙河市西南部、太行山東麓,四面環山,景色迷人,更以建築風格南北融合的古石樓群聞名於世。去王硇的路上,手機百度一下,才知道“硇”是“碯”的簡寫字,方言意為山岡。

進入村內,一座座層次分明、山疊石壘的紅色石樓出現在我們眼前,其數量之多、排列之錯落有致,令人讚歎。這些古石樓最早始建於明代,現存建築中以清代、民國居多,飽經風雨洗禮,依然原汁原味,現有石樓130餘處、2000多間,建築面積達7.2萬平方米,牆面紋理自然,牆體篤厚,隔熱隔音,冬暖夏涼,歷史上經多次地震和洪水,卻無一受損,至今仍有村民正常居住。這些古樓家家牆體相依,院院暗道相通,平薄的石板罩頂,臨街石樓頂上都建有雕樓並留有瞭望孔,街巷相交之處可攻可防。個別院落還建有隱秘的地窖,地勢較高的石樓建有耳房,用來監視村莊四周動靜,一旦盜匪來襲,村民可在最短時間內安全轉移。

王硇村雖然因避難而建,在建築工藝上卻絲毫不見倉皇和敷衍。王氏祖先們自己燒瓦、燒石灰,幹石壘牆,白灰勾縫,青磚出簷,藍瓦蓋頂,建造出城堡般的石樓,而屋頂則青瓦覆面、龍首鴟吻,清雅流暢,整體建築風格既有北方建築的粗獷、古樸,也融合了南方建築的秀氣。最叫人驚歎的是王硇石樓特有的耳房,紅牆藍瓦,卷角張簷,隔扇花窗,明亮秀雅,形同江南水鄉畫舫,別有一番情韻。這種南北融合的建築風格,被人形象地稱作“太行川寨”。樓群佈局融合了五行八卦的風水理念,從巷角向裡望去,東南缺角的建築隨處可見,一排排石樓不是左右對齊,而是自前向後一座一座地閃去東南角一塊。這種建築藝術印證了“有錢難買東南缺”的風水俚語,以人生難得圓滿的寓意,激勵後人勵精圖治,永不滿足。在巷道拐角處,可以見到一方方半人多高的石碾,被村民稱作“青龍”,為鄉民們看守街口,驅除妖邪。為了讓馱著貨物的犟驢在小巷中自由穿行,村民把巷角的拐彎處下半部分砌成半圓,上面的牆角依然保留直角,遠遠望去,宛如牆壁被生生鑿去一塊,由此有了“拐彎抹角”的說法,體現了村民的生存智慧。

在這裡,每座門樓講究“門當戶對”。所謂“門當”,是指門樓上雕刻的圖案對稱,所謂“戶對”,是指門樓下的門墩兒成對,“門當”和“戶對”更能體現王硇村人的文化底蘊了。在街巷中穿行,鄉土氣息撲面而來,無論街頭的碾坊、院落中的水窖、村旁的水塘,還是正在轉動的吹糠風車,都能看到村民勞動、生活的身影。

清代四合院

村中有一座老宅是一進七全院,有東西南北上下左右八個大門,門外有碾子、水井、牛羊圈,是整個村子裡規模最大的建築。村中間有一處池塘,倒映著石樓,我們如一群孩子競相奔跑到池邊,立正拍照。與街頭的八旬老人交談,可得一種在城市裡沒有過的身心放鬆。還有幾處四合院,屋頂看上去已很破舊,常年不住人,周邊長滿了雜草,有些許淒涼,在下午的陽光下,還能恍惚看到舊時的光景。

王硇村多家村民的古石樓舊院,現在已經或正在著手整理成農家旅館接待遊客。走進堂屋,我看到了喚醒兒時記憶的土炕、老照片、老櫃頭、老梳妝檯、老紡車,彷彿回到了童年時代。屋裡絕少見到現代化的電器,有的只是普通的白熾燈泡。套間有樓梯,拾級而上,來到二樓,推開小門,走到配房屋頂,撫摸著屋頂的藍瓦片,端詳著翹角的龍鳳麒麟和獅子,誰會想到在現代化日新月異的今天,竟還有如此完美的原汁原味兒?

登上村外的奶奶山頂,環顧四面,近處是紅色的土壤,梯田縱橫有致,遠處是丹霞地貌的高山,群山掩映下,王硇古村房屋錯落,不時還能看到幾棵不知誰家院牆伸出來的蘋果樹,煞是美麗。在古堡一般的石樓下,長長的紅石板鋪成的小路靜靜延伸至遠方,像一位歷史的書記官,默默地記錄著曾經發生的一切,永遠守望著這些善良勤勞的村民。一口古井,一處廢園,一位老人,一次偶遇,都是千年不變的醉人風景。

Tips

地址:河北省邢臺市沙河市柴關鄉

交通:從沙河市汽車站乘坐12路公交車至柴關,西行4.5公里可至。

周邊景點:廣陽山、封巒寺、北武當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