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_紅林
誰家語文老師會這麼教?
“滄桑變幻”,重複麼?
“細語輕聲”,重複麼?
“斗轉星移”,重複麼?
“日新月異”,重複麼?
“萬語千言”,重複麼?
漢語“不講邏輯”的地方也確實有,比如:
“打掃衛生”,把衛生打掃掉留下不衛生?
實際上“打掃”和“衛生”就是重複的。
再深入,“衛、生”,衛是保護,生是生存環境,動名結構的詞組被我們演化成名詞了,所以感覺彆扭。
還有些習慣問題,比如:
“看病”,我去看病,是我去醫院,讓醫生給我看病,中間省了一大堆話。
老外叫“看醫生”,好像更合“邏輯”,去看醫生,它把後邊醫生治病的一堆話也省了。
之所以用“看病”這麼不合邏輯的話,也能溝通,前提就是雙方都不是白痴,接受了“看病”這種語言習慣,乍一聽臺灣腔的“看醫生”,以及把“我曾經”說成“我有”,這種英式漢語,會比較彆扭,不過再聽多也就又習慣了。
最後,我們有很多表達方式,蘊含著一種民族特色,比如:“再見”。
它是“再會”、“後會有期”的白話。
我們別離時是不說離別話的,而是直接跳到下次相逢,中間兩人沒交集的這一段時光被省略掉了,這就是暗藏在日常語言中的“不看時人花兩寂,看花時人花兩明白”。
看,我們不知不覺中就很王陽明瞭,哈。
n是名n
三水三心觀點:語文老師說“凱旋歸來”是病句沒有錯,我們實際生活中的口語說“凱旋歸來”也沒有大問題,但書面語中不能出現。
作為資深專職語文教師,我來談談針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第一,“凱旋歸來”確實是病句,語文老師的判斷完全沒有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的是常見病句中的“重複囉嗦”的問題。在語言中,常見的病句類型,共有十種,比如,成分殘缺,搭配不當,語序顛倒,前後矛盾等等。為什麼重複囉嗦是一種語病呢?因為,我們的運用語言,最基本的要求是
規範、通順、簡潔,然後是連貫、得體,最高的要求是美。那為什麼說“凱旋歸來”是重複囉嗦呢?這要從字義入手。
“凱”,其實是一個名詞,意思是“軍隊得勝回來奏的樂曲”,我們經常說的“凱歌”,就是指它的本義,還有一個成語叫做”奏凱而歸”,意思是“奏著凱歌回來了”,很明顯,意思就是打了勝仗回來了。
旋[xuán],有六個義項,分別是“ 轉動”“ 回,歸”“不久” “ 表示與各方來往或來往於各方之間”等。比如,《扁鵲見蔡桓公》一文當中,"(扁鵲)望桓侯而還走"。這句話裡的"還"是通假字,"還"通"旋",意為:來回走動。
這樣看來,“凱旋”的本來意思就是打了勝仗回來,你在加上一個“而歸”,那字面意思就是“打了勝仗回來,回來”,無疑,就是重複了。
當然,有些文學作品,又當例外。比如,柯巖的著名詩歌《周總理,你在哪裡》:
周總理,我們的好總理,
你在哪裡呵,你在哪裡?
你可知道,我們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這裡運用的事反覆地修辭手法,表達的是一種強烈的感情。
"第二,在口語中使用“凱旋歸來”,涉及到的一種語言習慣。
那我們為什麼口語當中經常還要說“凱旋而歸”呢?其實,口語,對於語言的使用要求,並不是特別嚴格。比如,“喝一杯”,走,今天我們去喝一杯。你說,你會把杯子喝了嗎?
也就是說,一般來說,書面語要求相對來說嚴格,而口頭語,只要大家彼此明白意思,不影響交流,就一切ok。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詞語的意思,也在逐漸發生變化,有些約定俗成的,甚至長期使用之後,把原來的意思都改變了,有的還截然相反。比如“爪牙”,古時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屬於褒義。 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而現代漢語中的"爪牙"則是"比喻壞人的黨羽和幫兇",為貶義。
前段時間,網絡流傳要把很多字的讀音改掉,從語言運用的角度,我贊同改,從語言文字的發展的角度,我反對改。但最後究竟如何,個人以為,不管你改不改,老百姓都這樣說,自然就改了。
“凱旋歸來”也是一樣,經常用經常用,最後,約定俗成,就正確了!
三水三心
為什麼語文老師說“凱旋歸來”是病句?
在我就讀師範二年級的時候,漢語言文學的老師告訴我們:“‘凱旋歸來’這個詞組搭配其實是錯的,因為凱旋已經包含了‘歸來’的意思,而在‘凱旋’的後面再加一個‘歸來’,那這個詞組豈不是成了‘歸來歸來’了嗎?如果一個句子當中用‘凱旋歸來’這個詞組,那麼這個句子無疑是一個病句。”
一個句子中用到了“凱旋歸來”這個詞組,就真的會變成病句了嗎?
(一)嚴格來說,“凱旋歸來”這個詞組確實有點不太嚴謹。
剛才查了女兒書包裡的新編小學生字典,瞭解了一下“凱旋”這兩個字的意思:“凱”——勝利的音樂或歌曲;“旋”——返回,歸來;“凱旋”——唱著勝利的歌曲歸來。原本對“凱旋”這個詞不太瞭解的時候,大部分人感覺“凱旋歸來”就是一個很簡單的詞語,甚至把它當作一個成語;但是,理解了“凱旋”這個詞的意思之後,發現“凱旋歸來”,既不是詞語,更不是成語,而是一個不倫不類的詞組:如果在“凱旋”的後面再加個“歸來”,總感覺說這個詞組的時候有一種特別彆扭的感覺。
對於“凱旋”這個詞,我的印象是比較深的——在小學語文課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中有這麼一句話:
“我們與爸爸相約,等爸爸凱旋的那一天,我們要帶著最美的鮮花迎接他。”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個句子之所以用“凱旋”這一詞而不是用“凱旋歸來”這個詞組,作為語文教材的編者,他們當然懂得“凱旋歸來”這個詞組不夠嚴謹,搭配起來存在一定的瑕疵,存在爭議的詞組,能不用就儘量不用。
(二)口語與書面語不同,書面語比較嚴謹,口語只要言可達意就行。
書面語,特別是受眾面比較廣的書面語,對用詞是非常嚴謹的,哪一個詞語或者詞組可能存在問題幾乎都是不容許的。特別是教科書之中的書面語,幾乎是必須要求編者做到精益求精,絕不容出現一絲一毫的差錯。在書面語當中,“凱旋而歸”這個詞組一般是不能出現的;而在口語當中,基本上就沒有那麼多忌諱,甚至一些電影中主角的臺詞都經常用到“凱旋而歸”,而一些比較低端的電視臺節目,主持人也會在不經意中用到“凱旋而歸”這個詞組。這是因為,雖然書面語講究嚴謹性,但口語只要言可達意就可以了。
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去商店裡買一瓶豆腐3.5元錢,用書面語應該這樣說:這瓶豆腐的單價是三塊五毛錢一瓶;而用口語表達就比較隨意了——“豆腐三塊五”,五個字就能把意思說清楚,因為大家聽了這句話之後會想當然地覺得豆腐一瓶三塊五,而不是一塊豆腐三塊五,或者一整箱的豆腐才三塊五。
(三)一個詞成為公眾的常用詞,“眾口鑠金”之下有可能會“化偽為真”。.
以前考普聽話等級證書的時候,“呆板”這個詞是讀作[ái bǎn],有些同學把這個詞讀作[dāi bǎn]就被扣分了。後來,把“呆板”這個詞讀成[dāi bǎn]的人越來越多,於是,[dāi bǎn]這個原本被當作錯誤讀音的“白字音”就變成了最為正確的拼音,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四個字,眾口鑠金!如果“凱旋歸來”這個詞絕大多數人都這麼用,那麼很有可能這個詞組也會演變成一個既單純又正確的詞語。
你覺得“凱旋歸來”這個詞組有沒有毛病呢?歡迎留言探討。
微雨潤苗
說凱旋歸來是病句,是因為"旋"本就是歸、還的意思,再加上歸來就重複了,所以說"凱旋歸來"是病句。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在人們平常的談話中,總是說凱旋而歸、凱旋歸來。比如某人圓滿的完成了某件事,或勝利完成了某件工作,人們總是習慣說:你真是凱旋而歸啊。如果說:你真是凱旋啊,就會覺得怪怪的。
這是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凱旋而歸這種說法,習慣成自然。這也許就是"約定俗成"吧。
從語法上說,把凱和旋分開看的話,"凱"是一種狀態,是形容詞,"旋"是旋轉、歸、還的意思,是動詞,把凱作為主語,凱旋就是主謂結構,這是不錯的。從這個角度看,凱旋歸來確實有重複之嫌。在正式的行文中儘量避免。
但是從約定俗成的角度來說,大家一致認為是對的,那就是對的。畢竟老百姓的村言俚語,是不用講究什麼語法的。我們見面時問"吃了嗎"就缺少主語,這句話從語法上講是有語病的。但被問的人都理解這是問:飯吃了嗎,而不會理解成別的意思。這就是約定俗成。
其實生活中許多東西都是約定俗成的。我們就以"普通話"為例來解說一下。"普通話"的定義是:
"以北方話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典範的古典文學為語法規範的漢民族共同語"。這就是"普通話"的"約定",全國人民都認可了這個約定,"約定"就俗成了,就成了"普通話"的標準。
其實語法最初也是約定俗成的,久而久之,經過加工修正,逐漸確立了語法的標準,大眾都認可了就成了"語法"。
8232354703122老三屆
語文老師說“凱旋歸來”是病句,這是語文老師錯了,“凱旋歸來”很正常,一點病也沒有,並不是有人認為那樣是“重複多餘”“重複累贅”,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構詞方式。
首先,“凱旋歸來”不是句子,也就談不上是病句。病句是相對句子而言,不是相對詞語、詞組而言的,所以語文老師說“凱旋歸來”是病句,自己就忽略了“凱旋歸來”不是句子。
其次,有人認為“凱旋歸來”有問題,說是病句,主要理由就是“凱旋”是回來的意思,“歸來”也是回來的意思,所以前後兩個分詞語的意思重複了。
但是,重複就是病嗎?並不是這樣的,我們漢語詞彙裡有很多這樣通過這種構詞方式構成的詞語,一點病也沒有,非常規範。比如“陳舊”這個詞語,“陳”就是“舊”,前後兩個詞素意思重複,有病嗎?沒有。
這種類型的詞語很多,比如保衛、蹦跳、冰凍、出現、躲藏、分散、豪傑、歡樂、緘默、饋贈等。
也許有人會說,你舉例的這些都是兩個字的詞語,人家那是四個字的詞組。其實都是一樣的,四個字的詞組的構成方式跟兩個字的詞語是一樣的。比如:“胡言亂語”,胡言跟亂語的意思不是一樣的嗎?風馳電掣、崇山峻嶺、流光溢彩、見多識廣、甜言蜜語、引經據典,等等,多了去了。
綜上,筆者以為,“凱旋歸來”並非所謂的病句,理由有二,一是“凱旋歸來”只是個詞組,並不是句子,連句子都不是,也就談不上什麼病句。二是“凱旋歸來”前後兩個分詞的意思相近,並非重複累贅,而是漢語的一種常見的構成方式。所以,語文老師說“凱旋歸來”是病句,是錯誤的。
當代師說
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經上演過一部《凱旋在子夜》的電影,也是少有的幾部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電影,片名很嚴謹!
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經有一首《再見吧,媽媽!》的歌曲很流行,歌唱家李雙江深情地演繹了這首歌曲,也唱出了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捨生忘死可歌可泣的英雄氣概!歌曲中唱到“當我從戰場上凱旋歸來,你會看到盛開的茶花……”!
以上的“凱旋”和“凱旋歸來”都是一個意思,只是各自表達的意境不一樣罷了,語氣的用法不一樣而已。古時文人們用詞很規範很講究的。仗打贏了,勝利者得勝還朝,稱之為“凱旋”;仗打敗了,失敗者落荒而逃,謂之“敗北”。所以“凱旋”一詞更多的時候是用於正文,其使用範圍僅限於書面文字表達,以達到語言的精闢與利落;而“凱旋歸來”這個詞組,只不過是人們在說話的時候,為了更加豐富語言美感的延伸,以至於這句話讀起來不會顯得呆板僵硬,給人以生冷的感覺。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意思相同的詞組是可以相互組合在一起的,比如形容都是一樣的,我們常常會說成“一律清一色”;形容辦事麻利,我們也會說“乾脆利落”;再如我們大家平時說的“美麗”這個詞,都是“好看”的意思等等等等,這些語言往往疊加在一起,同時以“孿生兄弟”的形式出現,很好地展現了中國語言多姿多彩的力與美!
所以說“凱旋歸來”並非病語,我們大可不必為是否正確而糾結。如果一定要認為有問題,那您一定是個學者,正是您學術研究的範疇!
(謝謝閱讀!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配圖來源於網絡。)
手機用戶早知道了
十幾年前,我縣教研室的主任——曾經是一位語文老師,愛咬文嚼字——當上了教研室主任之後,更是有了“咬文嚼字”功夫,他就曾指出“凱旋歸來”有語病。
他的意思大概是說“凱旋”和“歸來”,都有回來的意思,屬於意思重複。
“凱旋歸來”是否病句姑且不論,先看看“歸”和“來”的意思。
“歸”的幾種意思中,其中有一個意思是“返回”,這意思表示的是“出門在外的人回家,或者是離開原地的人返回原地”,所以“歸”應該是出自於“出門在外的人或離開原地的人”之口。如:歸去(回去)、歸家、歸國,再如說鳥“歸巢”等等,這時“歸”相當於(即可以替換為)“回”。
“來”的幾種意思中,其中有一個意思是“來到”,按人物行為講,它表示“以在家裡的人的視角,看出門在外的人,從外面回來了”。
也就是說,“歸”和“來”是不同的人處在不同的立場(位置)上說的。
而現在“歸來”放在一起,演變成了只適合在家的人說。在外的人只適合說“歸去”、“回去”。
現在回到“凱旋”與“歸來”,就不難理解了,“凱旋”的意思是“得勝而歸”,除卻“得勝”,它表達的是“歸”,是在外 的人說的。但是當它和“歸來”放在一起之後,意思同樣發生了變化,變得說此話的人一定是在家,也就是說“凱旋歸來”,不是在外得勝的人說的。所以在這裡,“凱旋”裡包含的“歸”的意思,與“歸來”一詞中“歸”的意思一樣,被弱化了,弱化到了只有“來”的意思了。
如果上面的解釋還不足以說明,“凱旋歸來”不是病句,那麼還有另一種有力的證明。
這裡不得不說的是,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又被忽略的兩個詞:“同義複詞”和“反義複詞”。
何為同義複詞?同義複詞就是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詞組成的詞。如:災害、戰鬥、治理。這樣的詞在古詩文中就有很多,只不過被人“熟視無睹”,如:李白《贈汪倫》中的“李白乘舟將欲行”,“將”、“欲”都是“將要”的意思;《觸龍說趙太后》中的“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愛”、“憐”都是“愛、疼愛”的意思;《鄭人買履》中的“反歸取之”,“反”、“歸”指的都是“返回”。
所以說“凱旋歸來”,其意思就是“得勝回來”,所以人們常說:歡迎×××凱旋歸來!
至於說“反義複詞”它就是指有兩個意義相反或相對的詞組成的詞。但是反義複詞只是表示組成它的兩個詞其中一個詞的意思,另一個詞則意思弱化或無意義。如:他失業了,他的嫂嫂也冷言冷語,人情冷暖,可見一斑。//他失勢之後,嚐盡了世態炎涼的滋味。
句中的“冷暖”和“炎涼”分別突出強調的是“冷”、“涼”,“暖”和“炎”意思則可以忽略,在這裡也只是起個對比、襯托的作用。
綜上所述,“凱旋歸來”不是病句!
超敏教育
關於“凱旋歸來”,我想談談我的個人見解。按照語文老師的說法,我認為只對了一半。為什麼說只對了一半呢?因為語文老師是從語法修辭的角度來分析詞與詞之間的成份關係,以及一句話應有的邏輯關係,從這方面而論,語文老師說的是對的。但是,如果我們僅用“凱旋"這個詞,在書面組詞並以此組成句子的時侯,便會很狹窄,能與匹配的詞語,似乎不多。單獨來看它的意思,我認為是:高唱凱歌,勝利歸來。如果不用"歸來",僅用“凱旋"又該怎樣組詞組句呢?這使我想起有部電影的名字叫《凱旋在子夜》。這樣的組合和搭配,我認為既規範又順口,絕對沒有問題。它的意思是,(官兵們)在子夜時分,勝利歸來。那麼,如果沒有去掉或在“凱旋"的後面不用“歸來”,從詞句的完整性和流暢性方面來看,雖然“凱旋"沒有語法修辭方面的問起,但是要使它與其他詞語搭配組合,現在可供參考的例句似乎並不多,我也不想在此你詳盡的分析。單從語言的完整性和流暢性來看,“凱旋歸來"或“凱旋而歸”並無不妥。
用戶9009248596490高
凱旋,就是得勝而歸。所以,凱旋歸來,重複了。歸,就是回來。所以,歸來,也是重複的。所以,凱旋歸來,就是得勝回來回來回來,三次重複。
漢語的問題遠不止這個,幾乎到處都是,可以信手拈來。請看:
親眼看到,看到必然是親眼,不用自己的眼睛是看不到的。所以也是重複。
曬衣服,沒錯。曬太陽,把太陽拿來曬?
救命,不讓生命消失。救火,不讓火消失?
答案,回答的方案過案卷。如果只需要答一個字,也是方案、案卷?
考試,是甲考乙,甲是主考一方,乙是被考一方。乙就不能說,我要去考試。只能說,我要去被考試。
渴,就是想喝水。渴水就是重複。可以說,我渴了。不能說我渴水了。
吃,就是把東西塞進嘴巴。說吃飯可以,吃東西就是重複。
飛機,會飛的機器。導彈、衛星就不是會飛的機器?
手槍,可以拿在手裡的槍。衝鋒槍、機槍就不能拿在手裡?
手機,可以拿在手裡的機器。手錶、遙控器怎麼回事?難道不能拿在手裡?
打米機,打擊大米的機器。你打擊的穀子吧?準確來說,打的是大米的殼吧?那打穀機服氣嗎?
簡直亂成一鍋粥啦!
青蔥依舊
當年我在詩歌創作過程中,是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要研究的。我深深體會和懂得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和領略了其中的美。那期間,詩歌創作幾乎成為了我的全部。
就凱旋二字來看,凱是勝利的意思,旋是歸來的意思。凱旋二字具有舉著旌旗,浩浩蕩蕩,甚至手舞足蹈,高興的不能自已般的迴歸的意思。因為旋有旋轉,有蜿蜒,等等意思。但在這裡,凱旋歸來,的確是重複了,因為這一句中已經用了三次“歸來”的意思了。凱旋一次,歸一次,來一次。
通常一個意思重複兩次就已經算是比較多的了,倘若人們聽了之後,還勉強接受的話,比如凱旋而歸就不是病句。但是一個意思同時在一句話中出現三次,就顯得多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