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報父仇,44年不晚”,龐會將關羽滅門屬實嗎?這種做法值嗎?

龐德之死。

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生擒于禁、龐德。于禁貪生怕死搖尾乞憐,被關羽扔進了荊州大牢。龐德“抬梓決死戰”,受到了關羽的格外尊重。

“為報父仇,44年不晚”,龐會將關羽滅門屬實嗎?這種做法值嗎?

羽謂曰:“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早降何為?”德罵羽曰:“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遂為羽所殺。

關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降龐德,說“你的兄長龐柔現在蜀國為將,你的故主馬超也歸降了蜀國,希望你也能早早歸順,到我營中擔任大將”。龐德早就抱了必死決心,破口大罵,寧死不屈,最後被關羽斬殺。關羽感嘆龐德之忠義,將其厚葬。

龐德出征前,就命人打造了一副棺槨,放在廳堂。龐德喚出妻子以及兒子龐會,說:“吾今為先鋒,義當效死疆場。我若死,汝好生看養吾兒;吾兒有異相,長大必當與吾報仇也”!

“為報父仇,44年不晚”,龐會將關羽滅門屬實嗎?這種做法值嗎?

本文的主人公龐會(就是上圖中的那個小孩),當時尚且年幼,但父親的這番話,卻讓他銘記於心。所謂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仇恨的種子在鍾會心中生根發芽,歷時44年,龐會在他50歲左右(那個年代50歲算老人了)的時候,終於為父報仇。

龐會作為烈士二代,受到父親的蔭庇,被曹家加官賜爵,封為關內侯。

“為報父仇,44年不晚”,龐會將關羽滅門屬實嗎?這種做法值嗎?

太祖聞(龐德之死)而悲之,為之流涕,封其二子為列侯。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德墓賜諡,又賜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破蜀。龐會跟隨鍾會伐蜀,入駐成都。龐會幹的第一件事,就是衝入關羽家中,將關羽子孫滿門,盡皆屠戮。

蜀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然而龐會此舉,卻為他招致了千古罵名。筆者也不得不說,能幹出這種事來,確實是有失理智。

關羽、龐德,各為其主。

關羽對龐德給予了足夠的尊重,以理勸降,降則厚待,拒則斬首,這是古代戰爭中的普遍規則。關羽將龐德斬首後,沒有侮辱他的遺體,而是將其厚葬,成全其忠烈之名,足見關羽的仁義和對龐德的讚賞。

“為報父仇,44年不晚”,龐會將關羽滅門屬實嗎?這種做法值嗎?

這種事例很多,比如西蜀大都督張任,就受到了諸葛亮的這番尊重。

客觀的講,雖然是關羽斬殺了龐德,但是都是出於國事、戰爭使然,關羽、龐德毫無私仇。夏侯霸投靠西蜀時,後主劉禪出城相迎,就說了“令尊之死,出於國事”,而夏侯霸也對父親夏侯淵之死,沒有顯示出格外的芥蒂。

44年之後,關羽早已作古,關羽的後代與當年的樊城之戰毫無瓜葛,不應當受到滅門之災。知天命之年的龐會,殺盡關羽後人以報父仇,實在是毫無人道。

因此,龐會此舉,私認為並不值得稱道推崇。

質疑:“龐會滅門案”屬實嗎?

龐會滅門一案,歷來在民間廣為流傳,但是飽受史學家的質疑。那麼這件事情的真偽到底如何呢?

其一,在《三國演義》中並沒有龐會滅門的描寫。

在裴松之注《三國志》中,引用了《蜀記》中的相關記載。

其二,“龐會滅門案”的出處尚有異議。

存疑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地方:1.在陳壽《三國志》中,並沒有這段記錄。陳壽距離三國的真正歷史最近,他記錄歷史比較嚴謹真實,但卻沒有對此事的隻言片語;

“為報父仇,44年不晚”,龐會將關羽滅門屬實嗎?這種做法值嗎?

2.《蜀記》的作者為東晉史學家王隱,這本書很多地方受到史學界的質疑;3.鄧艾破蜀後,曾經為了穩定局勢,所以借魏帝之名,赦免蜀漢君臣。龐會的做法明顯與主流安撫政策不符,如果他幹出了滅門的慘案,很可能會造成人心惶恐。於情於理,都會受到阻止甚至責罰。

其三,關羽尚有後人在世。

另有其他相關記載,說關羽的後人有一支並未在成都為官,而是生活在民間。因此,關羽尚有後人在世。

綜上所述,該事件的可信度不高,還是應當以《三國志》的記載為主體,而裴松之註解時引用的《蜀記》中的原文,並不足以取信,讀者們當做暢想談資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