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面無私“包青天”,一生娶了3個老婆,為何傳宗接代的是丫鬟?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包公剛正不阿,忠言直諫的故事,我們都聽說過。

有這樣一個關於宋仁宗和包拯的小故事。
宋仁宗這個皇帝命不好,生的兒子都命不長,閨女倒是有幾個。
於是接班人的問題就凸顯了,快四十歲的宋仁宗,只能將堂哥的一個兒子接到宮裡,一面培養大宋的接班人,一面自己暗暗努力,想讓眾嬪妃給生一個自己的娃。結果眾嬪妃也是給力,不是生的男娃夭折,就是老生女娃。

宋仁宗不甘心啊,於是就懸著太子的問題,就不立太子,就是要無語問蒼天。

都快五十了,不能總是不立太子吧。
包拯都等不及了,有一天給宋仁宗說:“東宮虛位日久,天下以為憂,陛下持久不決,何也?”就是說,天下人都等著你立個太子呢!仁宗心裡罵著,皇上不急太監急!一面拉著臉盯著包拯問:“卿欲誰立?”(你想讓誰當太子?)包拯可嚇了一跳,趕忙說:“臣不才備位,乞預建太子者,為宗廟萬世計也。陛下問臣欲誰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無子,非邀福者。”

包拯像

立太子的事情,可不是大臣能說的,搞不好這可是讓皇上生疑的死罪啊,包拯連忙辯解:你問我立誰,這事哪是我這個做大臣能說的?這是你們皇家自己的事,我只是給你提一個醒,皇上你這麼問我,是不是懷疑我?我老包今年快七十了,而且沒兒子,我還能為自己的未來打算嗎? 皇上聽了,就冷冷地說:這個事以後再說吧。

注意包公的回答,年快七十了還沒有兒子。

包拯原配是李氏,李氏並沒有給包公生個兒子。後包公又娶了董氏,總算生了個兒子,取名包繶,很快包拯的兒子也成家了,包公也有了孫子。不幸的是兒子和孫子紛紛先於包公而去,白髮人送黑髮人,包拯也是命苦啊。

命不該絕後,五十八歲高齡的包拯竟讓丫鬟孫氏懷孕了,丫鬟也是爭氣,給包拯生了個兒子,就是包綬。包家因為包綬,總算沒有絕後。六十歲大壽之時,包拯看到襁褓裡的親生骨肉,應當是感覺老天有眼,人生從此圓滿了。

包綬像,長得挺像老爹的~

生不生兒子,什麼時候生,這在古代真是天意啊,天意莫測。還好,普通人沒生兒子也算了,畢竟不是每一家都有皇位要繼承。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包拯在民間享有盛譽,但他的家庭並不如意,白髮人送黑髮人,已知的,包拯就送了兩次

第一個是他的長子包繶

包繶19歲成婚,娶了淮陽大戶崔氏女,郎才女貌門當戶對,很是如意。然而,大好年華,包繶卻於20歲時意外病故,只留下不知道滿月與否的幼子包文輔,也就是包拯的孫子,那一年包拯54歲

第二個是包文輔

長子死後,包家就剩兩個男丁,一個是幼子包文輔,一個是包拯本人。有道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承載包家繁衍重任的包文輔並未活到成年,在四五歲的時候,也隨他爹去了,那一年包拯59歲左右

兩次白髮人送黑髮人,包家除了包拯本人,再無男丁。如果不想想辦法,包拯這一脈就絕嗣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包家為了傳承後代,想了兩個辦法

一個是包繶老婆崔氏從包家本宗中收養個男孩,作為過繼子傳承包拯一脈。崔氏女這人很不簡單,當年丈夫過世兒子也過世,包拯勸其趁年輕趕緊改嫁,崔氏並沒有答應,一心為包繶守節,為包拯夫妻養老送終

過繼來的男孩取名包永年,後來順利長大結婚生子,為包家傳承了一脈

另一個辦法是包拯納妾,重新開枝散葉。作為包家唯一男丁,在老婆和兒媳婦的勸解下,將近六十的包拯納了一房妾室,這名妾室姓孫,稱作孫氏。婚後不久,孫氏因為不知名原因,讓包拯趕回了孃家。包拯當時並不清楚,孫氏其實已經懷孕,後來孫氏生下兒子

這兒子在包拯六十大壽時,被崔氏抱回了包家,取名包綬,也健康長大,傳承了包家包綬一脈


靈石蘊珠寶


包拯在民間享有盛譽,但他的家庭並不如意,白髮人送黑髮人,已知的,包拯就送了兩次 第一個是他的長子包繶 包繶19歲成婚,娶了淮陽大戶崔氏女,郎才女貌門當戶對,很是如意。然而,大好年華,包繶卻於20歲時意外病故,只留下不知道滿月與否的幼子包文輔,也就是包拯的孫子,那一年包拯54歲 第二個是包文輔 長子死後,包家就剩兩個男丁,一個是幼子包文輔,一個是包拯本人。有道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承載包家繁衍重任的包文輔並未活到成年,在四五歲的時候,也隨他爹去了,那一年包拯59歲左右 兩次白髮人送黑髮人,包家除了包拯本人,再無男丁。如果不想想辦法,包拯這一脈就絕嗣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包家為了傳承後代,想了兩個辦法 一個是包繶老婆崔氏從包家本宗中收養個男孩,作為過繼子傳承包拯一脈。崔氏女這人很不簡單,當年丈夫過世兒子也過世,包拯勸其趁年輕趕緊改嫁,崔氏並沒有答應,一心為包繶守節,為包拯夫妻養老送終 過繼來的男孩取名包永年,後來順利長大結婚生子,為包家傳承了一脈 另一個辦法是包拯納妾,重新開枝散葉。作為包家唯一男丁,在老婆和兒媳婦的勸解下,將近六十的包拯納了一房妾室,這名妾室姓孫,稱作孫氏。婚後不久,孫氏因為不知名原因,讓包拯趕回了孃家。包拯當時並不清楚,孫氏其實已經懷孕,後來孫氏生下兒子 這兒子在包拯六十大壽時,被崔氏抱回了包家,取名包綬,也健康長大,傳承了包家包綬一脈


誰會記得給我


包青天娶了三個老婆不假,在古代這樣的情況是允許的。最後給他傳宗接代的是個丫鬟,而且還是孩子出生五年之後才知道的。難道包大人是個渣男?

包拯孫子夭折,正房要給包拯納妾!

包拯的第一任妻子是李氏,但是第一任妻子去世的早,還沒有留下任何男丁,便早早地撒手人寰。古代不像現在,如果沒有傳宗接代,都沒有臉去見地下祖宗。

後來在家裡操辦下,包拯又娶了第二個老婆董氏。董氏也是一個大家閨秀,包拯在外面忙著斷案,董氏就負責打理家裡的事務。終於在包拯35歲的時候,兩人有了一個兒子。

包拯中年得子,當然非常高興,給孩子取名包繶。好不容易長大成人,也娶了名門之後崔氏。但是天不遂人願,兩個人在結婚兩年之後,包繶因病去世,崔氏成為了一名寡婦。

當時包拯看到這樣的情況,有感於崔氏還比較年輕,所以就勸她趕緊改嫁吧。但是崔氏死活不願意,甚至說出“生是婆家的人,死是婆家的鬼。”包拯一看說不過她,乾脆就放任她自己去吧。

雖然包家沒有留下一個男性後人,包拯對這件事情也沒有說什麼,但是董氏看不下去啊。雖然有了一個兒子,但是現在兒子死了,不就相當於以後包家要斷後了嗎?

於是董氏就張羅著給包拯納妾的事情,其實古代只有這樣的情況下才可以納妾。也就是三四十歲還無後,在正房的操辦下可以納一個小妾。小妾怎麼選?其實古人也有講究的。


小妾基本上都是從傭人裡面, 或者是正房帶來的丫頭裡面選。為何要這樣?是因為正房害怕以後自己地位不保。自己帶來的丫鬟,基本上是知根知底。就算是做了小妾,也不敢翻上天來。

在眾多的丫鬟當中,董氏選擇了孫氏,這個時候包拯已經58歲了。沒想到仍然是老當益壯,沒多久便讓孫氏懷了孕。但是剛剛懷孕的時候,卻出了一場岔子。

因為孫氏做的一件事情不如包拯的意,包拯就說了她兩句,剛懷孕的人就比較容易生氣,結果就和包拯吵了起來。包拯一生氣,感覺她只不過是個小妾,我這麼大年齡也生不了孩子了,索性把她打發回家裡面了。

古代就算是小妾,被主家打發回家裡面,也是沒臉見人的事情。不過回家之後沒多久,孫氏竟然發現自己懷孕了。到底生還是不生?這個時候包拯的兒媳婦崔氏登場了。

原來在包家的時候,孫氏雖然是董氏的陪嫁,但是後來被包拯安排到去照顧崔氏,而且兩人年齡相仿,所以感情非常好。再加上後來包拯兒子去世,兩個人反而更親密了。

崔氏得空就來看被打發回家的孫氏,懷孕的事情肯定瞞不過她。她當時就勸孫氏把這個孩子生下來,不過可以先不告訴包拯,看一看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再說。



懷胎十月之後,孩子終於出生了,而且還是個男孩。崔氏勸孫氏趕緊回去吧,是個男孩子。但是孫氏還是慪氣,既然都已經被休了,還回去幹嘛?索性就把孩子交給了崔氏,讓她帶著回去了。

崔氏把孩子抱回去之後,告訴包拯這是自己領養的。正好包拯家也沒有孩子,所以就把他收留了起來,還給他取名叫包誕。轉眼的時間,孩子已經5歲了,而包拯也因為年紀大病入膏肓,眼看著就要不行了。

這個時候崔氏知道不能再瞞下去了,要不然可能自己公公死了,都不知道自己還有後人。就把事情告訴了他,最後的結果是皆大歡喜。包拯也沒有斷後。

包拯後人有四人,其中一脈成富商!

1973年的春天,文物局接到了群眾的反映,說是發現了一座古墓。經過搶救性挖掘之後,發現竟然是包青天的。由於年久失修,原有的幾塊墓誌銘也模糊不清,勉勉強強只能看個大概。

結合墓誌銘和有關史書記載,最後發現包拯有過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兩個兒子就是我們之前介紹的,至於說兩個女兒,一個遠嫁給了陝州硤石縣主簿王向,一個許配給了國子監主簿文效。

不過由於古代女子的地位比較低,而且普遍認為女子不是自己家的,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所以說等到女兒出嫁之後,包拯的族譜當中就很少記載女兒的事情了。

而有關於包拯的後人,都是我們之前所講的小妾孫氏所生的包誕。他也沒有讓包拯失望,在這之後開枝散葉,如今後人主要分佈在這幾個地區。


安徽的舒城和桐城,此處有著一本包氏家族的族譜。在族譜中記載,他們是明朝初年的時候從合肥搬到了桐城,後來在這裡開枝散葉。

另外在江西的南城,也有說是包家的後人。但是他們這一脈比較可疑,雖然手上有族譜,但是族譜上面記載不明。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全國各地流行大修族譜,所以難免有攀龍附鳳的嫌疑。

不過還有一脈是最肯定的,浙江鎮海橫河堰河甬東的船王包玉剛。他在1984年遊覽江南藏書樓天一閣時,在天一閣當中有著一本珍藏的《包氏族譜》。根據族譜的記載,包玉剛是包拯的29代孫。


史之策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關於鐵面無私的包青天,她傳宗接代的女人卻是給丫鬟這件事其實只能說是一個巧合,只能說包拯的運氣太差和太好了。


包拯一生有兩位夫人還有一個滕妻。

包拯的原配張氏在與包拯結婚一年多久去世了,也沒有留下子嗣。

然後,包拯又娶了一個妻子董氏,這個還好,董氏一個生下了一子和兩女。長子叫做包繶,包繶娶了妻子叫做崔氏,崔氏又生下一個兒子叫做包文輔。

但是不幸的就是,長子包繶在和董氏結婚沒多久,也就一兩年過後酒病逝了,包繶的兒子包文輔也在五歲的時候就夭折了,也就是卓,他的兒子這一脈也就沒有後代。

當然他還有兩個女兒,這兩個女兒倒是沒有什麼事,而且也嫁得很好,兒孫這些也還有。但是在古代,女兒嫁出去就是潑出去的水,是已經不能算在包拯家了,也就是不能認為是包家後代。


包拯還有一個滕妾,滕妾也就是陪嫁的丫鬟做了妾。而包家的後代也都是這個妾所生的後代。都是這一脈的=所繁衍來的。

包拯的滕妾這個人叫做孫氏,脾氣不好,經常與包拯吵架,包拯也就將孫氏趕回了孃家。但是在這時,這個孫氏有了身孕,回孃家沒多久就生了一個兒子。而且因為孫氏與包拯的關係不好,孃家人也沒告訴包拯。

後來包拯年事已高,以為自己沒有子孫,每天都是鬱鬱寡歡,在包拯60歲生日的時候,兒媳崔氏給包拯帶來了這個有孫氏所生的兒子,告訴包拯他還有後代。也讓包拯高興了一回,可謂是老來得子。

所以說在最後來說,包拯是幸運的,在60歲以為自己斷後的時候發現自己還有個兒子。


江水趣談


首先,包拯一生娶了2個老婆而不是3個老婆,包拯原配李氏早卒,繼室董氏,後受封永康郡夫人。

董氏生了包繶,包繶(1033—1053)是包拯的長子,英年早逝,去世的時候只有21歲,這一年包拯55歲,包繶是他的獨子,白髮人送黑髮人,再加上包繶沒有兒子,眼看包家要絕後。

4年後的仁宗嘉祐二年(1057),包拯的侍妾孫氏生下一子,幼名包綖,後改名包綬,這個幼子成為了包家的獨苗。

包繶的妻子也就是包拯的長媳崔氏是北宋名相呂蒙正的外孫女,她撫養了包綬,在關於包公的傳說中,他父親早逝,有一個嫂子也就是包勉的母親,長嫂為母撫養了包拯長大,而真實的歷史中包拯的父親包令儀在1030年或1033年左右去世,此時包拯已經是而立之年,並非幼孤,也沒有記載有兄長,所以這個故事的原型,或許是借鑑了包拯長媳崔氏撫養包拯幼子包綬這件事。

包拯在1062年去世,此時包綬只有6歲,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嫂子崔氏成為了嫂娘,崔氏在包家守節20餘年,後來宋哲宗下旨加封她為永嘉郡君,詔書由蘇軾撰寫,即收錄在《東坡全集》中的《故樞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

包綬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軍州事,娶名臣文彥博的女兒為妻,說起來,現在的包拯後人比如香港船王包玉剛(包拯的第二十九世嫡系子孫)應該也都是包綬的後人。


談古論金


在我們中國的源遠流長的歷史有著各種各樣的傳奇,而這些傳奇的故事如今都通過了熒幕呈現在了大家的眼前。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一個歷史人物便是包拯,人送外號“包青天”,包拯給我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斷案如神,鐵面無私,是百姓心目中的就是救世主一樣的存在。但是包拯也是有著自己的私生活,一生娶了三個妻子,這三個妻子都是何許人也呢?


李氏

包拯的結髮妻子李氏,包拯和自己的妻子十分的恩愛,可是不幸的是在婚後不久,李氏便不幸的去世,這就讓包拯過上了孤單的生活。可是在古代三妻四妾的大環境之下,包拯為了延續自己家族的香火又不得不另娶一位。

董氏

歷史上對於包拯的這位妻子並沒有詳細的記載,而這位董氏是出身於官宦世家,從小受盡教育,知書達理,董氏對包拯來說可以說是一個非常賢惠的賢內助,包拯一生忙於朝政大事,哪裡有冤屈,哪裡就會有包拯前來洗刷冤屈,包拯一生都將自己奉獻給了國家。但是古代最崇尚的便是孝道:子欲養而親不待,包拯想到了自己家中的父母,於是便告老還鄉,辭官回家,孝順父母。



包拯一生,感情之中實在是有著諸多的不順心,包拯辭官回家,董氏自然也是跟隨他一起回到了老家,由於包拯做官之時得罪過很多的人,在這些方面都是自己的妻子董氏出面所解決的,終於董氏由於勞累也因病去世。



包家沒有延續香火這讓包拯不得不娶自己的第三個妻子,第三個妻子的身份並不是那麼的高貴,而是一個陪嫁的丫鬟,古代的制度就是小姐嫁過來之後那麼她的陪嫁丫鬟也就隨之一起嫁了過來,雖然陪嫁丫鬟身份低微,但總算是給包拯生了一個孩子,延續了包家的香火。


司徒歷史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辯忠奸┅┅”,每當聽到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時,我們就會想到剛正不阿、為民請命的包青天包拯。千百年來,包拯在歷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我們只知道包拯的清廉和鐵面無私,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家庭。包拯一生娶了三個老婆,但最終為他傳宗接代的卻是丫鬟,這是為什麼呢?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1、鐵面無私“包青天”的一生。

包拯,字希仁,出生於999年,廬州合肥人,北宋名臣。1027年包拯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 ,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父母年邁,包拯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縣)監稅,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幾年之後,他的父母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今屬安徽)知縣。 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第二年逝世。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鐵面無私、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多次論劾權貴,敢於替百姓申不平,頗有政績,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他為開封府尹,用三把鍘刀,上斬皇親國戚,下斬刁鑽惡棍,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

2、包拯的三位夫人。

據記載,包拯一生有兩個夫人,一個媵妾。

第一位夫人是李氏,是包拯的原配,很早就過世了。

第二位夫人是包拯續娶的董氏,後封永康郡夫人。董氏原是官宦之家的小姐,從小知書達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她和包拯成婚後,對包拯說過:“大丈夫當為君上效力,家裡自有我來照料雙親。”1973年,合肥文物部門對包拯及其家族墓地進行清理,從包拯墓葬中出土了包拯遺骨及其墓誌。

董氏在包拯的事業上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屬於包拯事業有成的強大後援。她是出自大戶人家的小姐,自小就已經接觸詩詞文學這方面的知識,所以在見識上也比較廣。在包拯去科舉的時候,董氏在家中照顧包拯的父母,董氏對丈夫的父母照顧得無微不至,有什麼重活都是她幹了,為包拯解決了很多煩惱。

包拯在京城獲得了一些成就的時候,他想要回家照看自己父母,他的妻子是無條件地支持他,根本沒有埋怨過幾句。董氏跟其他家庭中的女人不一樣,她沒有她們那麼小氣,只想把丈夫束縛在身邊,董氏是相反的例子,她很體諒丈夫這樣子做。在包拯當官時期,由於包拯整天忙於政事,所以也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她,可是董氏還是沒有抱怨過,依然做好妻子的本分。他們的生活過得很幸福,之後還生了一個兒子。沒想到兒子在青年的時候卻早早離開了他們。對董氏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一時接受不了,導致長病不起,沒過多久也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第三位夫人媵妾。所謂媵妾,指陪嫁的女子,或指姬妾或陪嫁丫頭。媵妾的地位要比妾高很多,有正式的身份,可以出席正式的宴會等等。媵妾孫氏是第二位夫人董氏的陪嫁丫鬟。

除此之外,包拯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長子包繶,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先於包拯去世。次子包綬,幼名包誕,包拯幼子,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長女包氏,嫁陝州硤石縣主簿王向。此女包氏,嫁國子監主簿文效。但是,古代女兒嫁出去後,生下的後代一般不能認為是包家後代。

3、為何說傳宗接代的是丫鬟?

因為包拯與第二位夫人董氏生的兒子包繶,成年後因病去世。

據記載,1、包繶,出生於1033年,北宋名臣包拯長子,生母董氏,十九歲時娶淮陽崔氏為妻。崔氏是當過三朝宰相的呂蒙正外孫女,因此包家與崔家算得上是門當戶對。包繶因父親包拯官居高位,自幼便受到特殊的蔭補,年紀很小的時候就獲得宋仁宗趙禎賜封為太常寺太祝,但還未上任便於婚後第二年病故。包繶與崔氏生有一子包文輔。崔氏傷心欲絕,誰知禍不單行,數年之後,五歲的兒子包文輔又夭折,崔氏與包公失去了唯一的長子和長孫,心如刀絞。

但包公夫婦畢竟是開朗之人。不希望崔氏年紀輕輕便在家守節,勸她再嫁,但崔氏執意不從,公婆失去獨子已夠悲傷,自己再離開豈不叫老人家們更添一層痛苦。便說:“公公是天下盡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養翁姑,心滿意足矣。”此後崔氏在包家守節二十年,後來宋哲宗下旨加封她為永嘉郡君。嘉獎詔書為當時大文豪蘇軾所撰,收錄在《東坡全集‧故樞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堪為一段佳話。

在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包拯是有名的大孝子,為創承香火,根據古代的婚姻制度,在董氏死亡後,媵妾孫氏自動過渡為第三任夫人。包拯把對董氏的虧欠全轉移到孫氏身上,但媵妾孫氏脾氣不好,經常與包拯發生口角,後被包拯打發回孃家了。不想這時,孫氏已有身孕,回家後不久生下兒子包綖。但是,因為包拯和孫氏不和,怕影響孩子,就沒告訴包拯生孩子這事。直到1059年,包拯60大壽的生日宴會上。包拯的兒媳婦崔氏抱來一個兩歲小孩,非說是包拯的親兒子。包拯有點懵逼,按時間推算這是57歲高齡播下的種子。後來得知是被他打發回孃家的媵妾孫氏生的,崔氏一直幫他補交贍養費。包拯很罕見的笑了,他給小兒子取名包綬。於是,他再次擁有一個溫暖的小家庭。

據史書記載,包綬,幼名包綖,生於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卒於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享年四十八歲,北宋名臣包拯次子。生母是包公身旁侍妾媵孫氏,但未出世,生母孫氏便被包公打發回孃家,多虧大嫂崔氏知悉孫氏懷有身孕,便揹著包公夫婦,私底下不斷派人送錢財衣物等到孫家。孫氏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將男孩抱養在自己房裡,名為長嫂,實為養母,翌年,在包公六十歲大壽之際崔氏將還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送到包公面前,包公夫婦大喜,遂將此子取名包綖。

現在,包拯的後代都是這個媵妾孫氏和包拯所生的兒子“包綖”這一脈繁衍而來。

綜合包拯的家庭變故,所以說,鐵面無私的“包青天”,也是一生坎坷,雖然一生娶了3個老婆,但最終為他傳宗接代、開枝散葉的卻是最後一位夫人媵妾孫氏,也算是第二位夫婦董氏的陪嫁丫鬟了。但不管怎麼說,好人有好報,一代清官包拯壽終正寢,也有後代傳承香火。包拯的臨終遺言: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吾孫也,更值得我們學習。





葛大小姐


這個問答看上去就很有誘惑性,正所謂,鐵面無私包青天,那麼這樣的包青天如果有一些違揹我們現代人常識的行為,似乎就顯得那麼的與眾不同。


在現代人常年累月受到影視劇影響的情況下,似乎古代的好人們就應該一夫一妻。但實際上在古代,在這方面一直是比較松的。


並不是說這個人是好人,他一定只有一個老婆,實際上納妾這個都屬於當時比較常見的一種行為,而且妾室也是可以扶正的。包青天之所以出名,還是因為他剛正不阿正直無私,並不是因為什麼家庭的原因。

包拯一生有兩位夫人還有一個滕妻(丫鬟),但是由於古代的醫療水平比較差,所以很多時候英年早逝是一件很常見的事,包拯的原配張氏在與包拯結婚一年多久去世了,也沒有留下子嗣,這種情況其實就屬於早逝。



然後,包拯那個封建禮教非常深重的時代,他能怎麼辦?難道就要一人守一輩子嗎?這顯然不可能。


所以又娶了一個妻子董氏,很不幸的是,這位也病逝了,這兩位妻子都沒有給他留下後代。後面迫於父母的壓力,所以讓丫鬟生下兒子,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後人抓住這件事情大做文章,不知道如果包青天泉下有知會作何感想。


戴老師講歷史


包青天確實有三房太太,這在古代實屬正常,古代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有且僅有一個,小妾可以娶任意多個。

在古代,只要你有錢,想娶多少娶多少!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男女人數是差不了多少的,一個男人配一個女人,社會才能和諧,倘若一個男人擁有許多女人,那註定有許多男人打光棍。


這多不公平啊,但古代就是有錢人說得算的,窮人只能乾瞪眼!

包青天娶了三個老婆,第一任是李氏,可是李氏命太薄,還沒生出來孩子,就一命嗚呼了,包青天傷心之餘,很快又在家人的撮合之下,娶了第二個老婆董氏。

董氏十分爭氣,沒過幾年就生了個兒子,包青天給他取了個名字,叫作包繶。

包繶在父親的庇護之下,快樂地長大了,到了十九歲的時候,包青天給他娶了個大家閨秀,三朝宰相呂蒙正的外孫女崔氏。

第二年,崔氏生下了兒子,但就在同一年,包繶突發疾病死了,白髮人送黑髮人,包青天那叫一個悲傷欲絕。


幸虧,包繶好歹留下一個兒子,也算留下了一點餘脈,包青天望著一天天長大的孫子,心裡稍微有一絲安慰,然而,孫子長到了五歲之後,突然夭折了。

包青天仰天長嘆,老天,你為何如此對我!

然而,此時包青天已經五十好幾了,董氏也年紀不小了,失去了生育能力,為了讓老包家留個血脈,董氏力勸包青天再娶一房小妾,老包說不行咱們領養一個吧?董氏堅決不同意。

PS:董氏真是深明大義之人,這樣的老婆上哪找啊!

緊接著,董氏就給包青天張羅了,找誰當小妾呢?小妾要知根知底,又要身體健康,更關鍵的是,絕不可威脅董氏正妻的地位。

後來,董氏在眾多丫鬟中,挑了一個模樣一般,身體健康,性格溫順的女孩,她姓孫。


董氏為何不挑個模樣漂亮的呢?

原因很簡單,老包此時都五十八歲了,奔六十了都,身體大不如前了,倘若找個如花美眷,他身體扛不住啊!

然而不到一年,這對“爺孫戀”婚姻亮起了紅燈,具體什麼原因,咱們不得而知,也許是性格不和,也許是有代溝,也許是……

後來,孫氏大吵大鬧了一頓,就賭氣回孃家了,包青天也是個犟脾氣,當然不會屈尊去請孫氏回來的,二人就這樣僵持了下來。

過了沒多久,孫氏發現自己懷孕了,肚子一天大過一天,又過了九個月,生下了一個男娃。

消息不脛而走,崔氏知道此事後,趕緊來到了孫家,一個勁地勸孫氏回去,但孫氏堅決不同意,說了句:“這個孩子是老包的,你抱回去吧!”


崔氏就屁顛屁顛地把孩子抱走了,包青天問這是哪來的娃娃,崔氏騙他說是領養的,包青天定睛一瞧,這娃娃皮膚白皙,額頭上沒有月牙,一看就不像自己,就信了崔氏的話。

兩年之後,包青天過六十大壽,這時候,崔氏告訴了包青天的真相,老包聽說了之後,噗通一下跪倒於地,對著老天磕了三個響頭,大笑三聲,我老包有後啦!

這個孩子叫包誕,他是包青天唯一的骨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