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要一有動亂,唐朝的皇帝就往四川跑,而不是其他地方?

仲龍講歷史


唐朝的皇帝中有兩位曾跑到四川避難,一位是躲避“安史之亂“的唐玄宗,另一個是躲避黃巢起義的唐僖宗。

安史之亂爆發後,安祿山一路往京城長安殺奔而來,唐玄宗抵擋不住,趕緊跑到四川去避難。後來在藩鎮割據的時候,唐德宗避朱砒之亂,也跑到四川。然後唐僖宗避黃巢起義,再一次跑到四川去避禍。

為何逃亡四川呢?原因在於四川地理條件好,四川是我國最封閉的地形,沒有之一。四川盆地西面是青藏高原,南面是雲貴高原,敵人根本不可能從這兩個方向攻擊,只要守住東面的門戶重慶,掐住長江三峽,守住北面的劍門關和米倉道,就能保證四川盆地的安全,而且四川盆地內部是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成都平原,水利設施完善,糧食產量穩定充足。無論是偏安一隅還是伺機反攻都綽綽有餘。加上四川還有一種品質。就是當這個朝廷還在的時候,四川人是特別忠誠的。


Sylar弈


盛唐有一個不太光彩的記錄,就是歷朝歷代中皇帝被迫逃離京師的次數最多。網絡上不少“唐朝黑”們喜歡提的一點就是“國都六陷、天子九遷”,但是因為統計標準各有不同,個人更贊成七次逃離京師的說法。在這七次逃離中只有兩次是往四川逃跑,所以並不能說唐朝皇帝總往四川跑,只能說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更傾向於往四川跑。

唐朝皇帝的七次逃離京師

  • 第一次也是最著名的一次。安史之亂爆發後,公元756年,唐玄宗得知潼關被安史叛軍攻破,倉皇逃離長安,一路跑到四川。
  • 第二次是唐玄宗的孫子唐代宗時期。雖然唐代宗結束了安史之亂,但是在他統治時期卻被吐蕃王朝偷襲攻破長安。公元763年,唐代宗在得知吐蕃兵臨城下之際,倉皇逃到陝州(現河南三門峽)。
  • 第三次是唐代宗的兒子唐德宗時期。他在位時期爆發了“涇原兵變”,公元783年,唐德宗逃到奉天(現陝西乾縣)。
  • 第四次也是比較著名的一次。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逼近長安,唐僖宗狼狽逃亡四川。
  • 第五次還是唐僖宗,剛剛收復長安不久,唐僖宗又因為宦官與藩鎮的爭鬥,惹怒了強大的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迫與宦官一起逃往鳳翔(現陝西寶雞)。
  • 第六次是唐僖宗的弟弟唐昭宗,他在公元895年惹怒了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在李茂貞的進攻下被迫逃往河東,但是中途被藩鎮扣押在華州(現陝西華縣)兩年。
  • 第七次還是唐昭宗,已經任人擺佈的他在公元901年,因為朱溫的進攻,他被宦官強逼逃往鳳翔。此後更是被朱溫徹底控制,並被帶往洛陽。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皇帝的七次逃離京師都是發生在安史之亂之後,其中逃往四川的只有兩次,其餘幾次都在陝西境內,而且逃往四川的往往時間較長。除了黃巢起義和吐蕃偷襲之外,其餘五次都有藩鎮的影子,甚至可以說七次都有藩鎮的因素。因此我們分析唐朝皇帝逃亡的選擇就必須綜合考量這些因素。

玄宗幸蜀圖

為什麼四川成為唐朝皇帝逃往的首選

剛才我們提到雖然唐朝皇帝的七次逃離京師,只有兩次真的逃到了四川,而其餘幾次都沒有,但是四川的確是唐朝皇帝逃亡的首選。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政治格局導致四川成為了唐王朝的大後方。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其實沒有多少可以選擇的逃亡地點,畢竟當時潼關已破,潼關以東除了長江以南基本是安史叛軍控制的地盤,所以唐玄宗只能選擇往西逃,畢竟往江南去道路難走,且極易被安史叛軍中途截擊,因此往西是最安全的選擇,而往西最好的地方就是四川。此後儘管安史之亂被平定,但是河北的藩鎮基本類似半獨立王國,唐王朝能夠有效控制的地盤幾乎就是安史之亂爆發後的情況,所以當唐王朝的京師保留在長安的話,四川就是唐朝政府最安全的後方。

  • 四川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他成為唐朝皇帝逃跑的首選。四川是個盆地,四周的高山環繞成都平原,因此四川幾乎是中國最適合割據自守的地方。中國歷史上但凡大內亂時期,四川幾乎都有地方性割據政權就是明證。也正因此,唐朝皇帝逃亡時只要條件允許當然會將四川作為首選。


以上就是四川成為唐朝皇帝逃亡首選的普遍性原因,當然具體到每一次就會有具體的原因,同時唐朝歷史上的幾個重要轉折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涇原兵變

唐朝皇帝逃亡的第一階段

這一階段應該包含唐玄宗安史之亂到唐德宗“涇原兵變”導致的逃亡,即第一次到第三次。這一階段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開始,此時唐王朝能夠有效控制的區域主要包括長安附近的關中地區、江南地區和四川地區。

  • 第一次的唐玄宗逃亡,剛才已經提過,往東是安史叛軍的追兵,去江南怕被安史叛軍截擊,往西北是苦寒之地且有吐蕃和回紇的威脅存在,因此玄宗選擇逃往四川。但是入蜀的缺點是極易被叛軍封鎖,最終失去收復京師的希望,最終成為困守四川的割據政權,於是肅宗選擇往西北逃以保留對安史叛軍的威脅是正確的。

  • 第二次的逃往實質上是一個帶有偶然性的偷襲,吐蕃從西而來,猝不及防的唐代宗根本沒有多少反應的時間,慌亂中選擇往相反的東邊逃也是可以理解,好在吐蕃只佔領長安十五天後就退出長安,逃到河南三門峽的唐代宗返回長安。

  • 第三次就更加偶然,一支奉命從西往東路過長安去鎮壓淮西藩鎮反叛軍隊,因為對朝廷的慰問封賞不滿,直接向長安發動進攻。措手不及的唐德宗倉皇向西逃,結果被包圍在奉天(現陝西乾縣)。後來解圍後,唐德宗繼續向西逃到漢中,實際上也有在形勢如果繼續惡化就往四川逃的打算,幸好後來局勢穩定下來,兵變平定後唐德宗返回長安。

綜上,第一次和第三次叛軍從東而來,因此唐朝皇帝向西逃跑,第二次是吐蕃從西而來,因此唐代宗就向東逃,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事發突然,因此唐朝皇帝逃跑並沒有過多的謀劃,只是臨時應變反應為主。

黃巢起義時唐僖宗逃亡入蜀

唐朝皇帝逃亡的第二階段

這一階段實質上只有第四次唐僖宗因為黃巢起義逃亡四川。這一次和唐玄宗的逃往非常類似,起義軍流動作戰,轉戰大半個中國,後來北渡長江之後開始一路向西,勢如破竹,對局勢已經有所預料的唐僖宗開始著手安排逃亡四川的準備。後來也按照自己的逃跑計劃逃到了四川,但是正如肅宗往西北保留的收復京師的希望一樣,唐僖宗逃亡入蜀的時候,朝廷中諸如鄭畋的大臣不僅極力挽留唐僖宗留在陝西領導反攻長安,甚至在唐僖宗不顧勸阻執意入蜀時也爭取到了全權留在陝西組織反攻的權力。

唐末藩鎮割據圖

唐朝皇帝逃亡的第三階段

這一階段就是最後三次的唐朝皇帝逃亡,這一時期的突出特點就是唐朝皇帝開始喪失最後的權力和威信。藩鎮(尤其是關中地區的藩鎮)開始直接威脅皇帝的安全,同時朝廷中央的宦官集團和地方藩鎮的矛盾糾葛在一起。

  • 第五次就是發生在唐僖宗從四川回到京師長安不久,宦官田令孜與藩鎮發生利益衝突,最終實力強大的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加入,宦官勢力抵擋不住,帶著皇帝只得往西逃。

  • 第六次和第七次時期就更加明顯了,宦官勢力、皇帝、關中的藩鎮矛盾重重,關東勢力強大的李克用和朱溫等強藩又經常西入關中干預。唐昭宗已經成為傀儡,往哪逃幾乎都由不得他了。

而且這一時期還發生了唐昭宗派出王建等人去四川平定叛亂,結果王建控制了四川,實質上開始向四川獨立王國發展,而這個王建就是後來五代十國中前蜀政權的建立者,由此可見實質上這時期唐朝皇帝已經不可能往四川逃了。


圍爐品茗人


提問設置的前提(”唐朝皇帝一有動亂就往四川跑,而不是別的地方”)並不全對。

唐朝多動盪,皇帝屢次外逃避難。在唐朝皇帝避難史上,唐玄宗因安史之亂而避難成都,唐僖宗因躲避黃巢大軍而避難成都,這兩次的入蜀,因為時間長、而且波及面很廣,留給人們的記憶深一些,給某些讀史者以印象,似乎“唐朝皇帝只逃往四川”。

其實不然。

唐朝歷史上,皇帝出逃時,還曾經選擇其他地方:

(一)唐代宗避難陝州(763年)。

廣德元年(763年)秋,吐蕃軍隊自西向東長驅直入,十月佔領奉天(今陝西乾縣),直抵都城長安。唐代宗招架不住,向東倉皇逃到陝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避難。這是唐朝皇帝第二次逃離都城。

吐蕃佔領唐朝京城達半個月。所幸的是,吐蕃軍隊沒有繼續大規模東進,在長安擄掠一番之後即西撤而去,長安僥倖重新回到唐朝懷抱。

十二月,代宗結束流浪,返回長安。

(二)唐德宗避難奉天(乾縣)、梁州(漢中)(783年—784年)。

唐德宗在位前期,783年,涇原兵變,引發朱泚、李懷光先後大舉作亂,首都長安落入叛軍手中半年多。唐德宗匆忙出逃至奉天(陝西省乾縣)。這是唐朝皇帝第三次逃離都城。

不久,因奉天也危急,唐德宗繼續南逃,興元元年(784年)二月赴梁州(今陝西省漢中),在此躲避。

在梁州期間,唐德宗一度有繼續南逃成都的念頭,被嚴震勸阻。

唐德宗為表示對避難之地梁州的感謝與器重,特意將梁州升格為興元府(這是歷史上首次以年號命名一個地方)。

當年夏,叛亂失敗,官軍收復京城,唐德宗得以結束流浪,七月重返長安。

此次逃難乾縣、漢中,唐德宗在兩處累計逗留了半年多。

(三)唐僖宗逃至鳳翔(陝西寶雞)、興元(陝西漢中)(886年—887年)

公元885年,唐僖宗好不容易從流浪地——成都返回長安。可是,好景不長,長安很快陷入軍閥混戰,886年,唐僖宗不得不再次踏上流亡之路,這次的目的地先後是鳳翔(寶雞)、興元(漢中)。次年(887年)返回京城。

經歷這麼多折騰,唐僖宗在第二次返京不久即病逝(僅二十六歲)。

(四)唐昭宗逃亡華州(陝西華縣)(896年—898年)

唐昭宗是歷史上著名的悲劇皇帝,命運多舛。他曾兩次出逃。第一次是因躲避李茂貞而出逃華州,落入小軍閥韓建的掌中。

(五)唐昭宗逃難鳳翔(寶雞)(901年—903年)

這次出逃,是為了躲避朱溫對長安的進攻。唐昭宗在鳳翔落入大宦官韓全誨與大軍閥李茂貞的掌控。

此後,唐昭宗返回京城,隨即淪為朱溫的傀儡,被朱溫逼迫著遷往洛陽,最後慘遭朱溫殺害。唐昭宗”洛陽之遷”已經完全不屬於逃難性質,此不贅述。

總之,唐朝皇帝累計七次逃離都城,在外地避難,其中,兩次逃到成都,四次逃到今陝西寶雞、漢中、華縣,一次逃到今河南三門峽市陝州。


曉帆輕舟


主要是因為唐朝的都城就在陝西西安,能夠威脅到西安的地方只有從東邊來,這個要先攻克潼關;另一個是從北方來,這個要先攻克北防重鎮安定城。一旦東邊的潼關被佔就已經切斷了皇帝東逃的路線,而向北逃的話則是進入草原異族地區,這根本就不可能。所以呢,一旦西安被攻克之後就只能往南逃了。

當時的西安是一個相當安全的地方,東有潼關為屏障,西有大散關為屏障,北方有安定嵋城為屏障,南方有陳倉城為屏障,而在這個封閉區間裡還有一個渭河平原,土地肥沃水利發達,這裡一直都是古代的四大糧倉之一。只要守住四個險峻入口就可以高枕無憂,當時的秦國就是憑藉這個地利之便最終才滅六國奪佔天下,所以長安城才被列為定都第一選擇。

從西安往南逃除了其他地方無路可走之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要進入四川還有三大屏障,一個是陽平關,一個是劍門關,一個是蒹葭關,這些都是相當險要的地方,巔峰蒙古帝國也用了45年才全部攻克,這足以保證皇帝的安全。

其次,成都平原也是四大糧倉之一。當時的成都地區坐擁地利之便,又經千年開發,水利發達,農業興盛,可以給軍隊集結提供大量的糧草軍需,這有利於唐皇反擊中原。


優己


這個問題咱們說的簡單些。

既然是逃命,也沒有那麼多講究,最主要是安全,另外如果避難所生活條件能有所保障,那就再好不過了。

其實皇帝逃難和老百姓遇到兵災時的“跑反”,情況是差不多的。為了保命,當然是離敵人越遠越好嘍。




當時的安祿山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大概區域在遼東、河北、山西一帶,建立“大燕”,並定都洛陽。要知道,唐都長安距離洛陽非常之近,從洛陽經今三門峽過潼關,長安就已近在咫尺。



安祿山的叛軍攻破潼關後,位置在長安城的東北方向。怎麼能離叛軍遠些呢?北方是去不得了,等於是自己送上門,只有向南或向西跑。西面是甘肅,南面就是四川了。



兩地相比,作為避難所四川要優於甘肅。川陝交界處本就地勢險要,隔著崇山峻嶺,易守難攻。有多難攻?從三國西蜀北伐就能略知一二,光是得到漢中,就費了多大的勁,再難寸進,這還是劉備集團具有川中險隘,由川入陝的困難度。再看西蜀末期,魏國名將鄧艾取成都的困難度,壓根就沒想正面攻擊,而是經甘肅、四川連接處的“陰平小道”,方才偷襲得手。



另外四川的物產豐富,氣候環境也不錯,萬乘之尊的皇帝們,即使是逃難,也是要少吃些苦頭的。

唐朝自唐玄宗起,兵禍不斷,唐玄宗、唐僖宗是入川避難,還有幾位只是在陝西省境內暫避一時,這個跟“賊勢”規模有關。唐玄宗面對的是安祿山,唐僖宗躲的是黃巢,自然要跑得遠一些,那樣才會有安全感。


史海尋蹤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向四川跑的原因其實第一位的是四川是易守難攻,四面環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四川軍事上,很難打出來,但是也很容易守住,這就是最大的原因,安全!而且歷史也多次證明,要攻打四川是非常難的,從秦惠文王,到曹操,劉秀,一直到後來,幾乎都是如此,包括當初抗日戰爭的時候,蔣介石把重慶作為陪都的原因也是如此,這個地方太難進入了!堵住了日本人的侵略,即使日本當時對重慶進行了多次的空襲,仍然是打不下重慶!

其次就是四川是天府之國,富庶之地,從秦代的李冰建設了都江堰之後,四川就成了天府之國,還有蜀錦,非常名貴!在唐代的時候益州可以說是僅次於揚州的第二富庶的地方,皇帝們過去當然好了,可以繼續享福了!呵呵


鵬程日誌


因為當時一旦有動亂,基本上都是從東面的函谷關攻進來的,四川在當時的環境下屬於大後方,自古以來易守難攻,而且當時的四川相對於動亂的中原,穩定富庶很多。

唐朝三百年二十二帝裡面,一共也只有兩位皇帝去過四川避難,一個是安史之亂時期的唐玄宗。另一個是黃巢之亂時期的唐僖宗。


小川讀歷史


因為四川偏!山高路遠,安全


qinshiminyue


天府之地!人勤地豐!氣候適易,環境優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易守難攻!


大汗153851451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四川地勢易守難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