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軍隊為什麼在投降清朝之後,戰鬥力暴增?

閃擊伯爵2


明軍早在明初就衰落了,要不然燕逆也不會憑藉幾千蒙古騎兵就推了明軍,並從北京一路推到南京。

而造成明軍過早衰落的原因是戶籍制度和衛所制度,把軍士變成了農奴,不僅要承擔朝廷攤派的田賦,還要承受各級長官的剝削。其結果就是導致軍士們愈發赤貧,甚至都有人因為冬天沒錢買棉衣被凍死,所以軍士們進而喪失了對朝廷的認同感和戰鬥力。而且作為一個明軍士兵,你老婆也不能太漂亮,一旦被哪個軍官看上就被搶走啦。

穿不起鞋的明軍士兵

所以明軍在戰場上的表現能是什麼樣已經不言而喻了,矮子裡拔大個的也先太師都能刷出個史詩般的土木堡大捷。當然明朝也知道自己的軍隊有多麼廢柴,所以就默許了將領通過招募家丁的方式改善戰鬥力。

家丁最初的來源就是軍戶當中的精壯者,但是數量並不夠,畢竟合格的太少了;再者由於明朝的北方對手基本都是一個個四分五裂的小部族,以女真為例人口過千都算是大族的選手,明軍也需要主動出擊,賺幾個人頭哪怕是無武裝的平民人頭來升官發財,所以現實決定了家丁會持續擴大。

所以,蒙古人就成了家丁的第一大來源。這也沒什麼奇怪,蒙古騎兵一直是明軍騎兵的主力。

蒙古騎兵

當然家丁不止有蒙古人,還有女真人乃至於日本人,甚至還有部分南方將領僱傭黑人當家丁。

在南方山地叢林,明朝經常徵發少數民族土司武裝,因為這些武裝都屬於性價比頗高的山地步兵。

不過家丁制度在有限的提升了明軍戰鬥力的同時也加速了明軍的衰落:首先是明軍軍士更加赤貧,因為軍戶的軍餉都被剋扣用來養活家丁啦;

其次是明軍缺乏大兵團作戰的經驗,因為家丁的數量畢竟不大,再加上對手規模有限,因此只要會玩快速突擊戰術就可以基本解決戰鬥;第三是明軍將領軍閥化,因為家丁遊離於明軍體系之外,所以家丁只效忠將領個人;最後就是明軍徹底成了廢物,基本喪失了野戰能力,也只能依託工事憑藉遠射兵種作戰,喪失了肉搏能力。

畢竟,戰爭打的是體系而不是少量的精銳部隊。相比之下,清軍雖然數量不大,入關前充其量只有十萬壯丁,但是其軍事體系卻十分完善,輕重步兵、輕重騎兵、工兵、火器部隊編制合理。更主要的是,滿洲大汗能夠調動各個階層、各個民族的勞動積極性,以增加凝聚力和認同感。

比如,剃頭投降過去的明軍軍餉就能做到足額髮放,行軍時候還能獲得和滿洲八旗同樣標準的口糧待遇,還可以同樣享受分享戰利品的權利,這對於處於奴隸地位的明軍軍士來說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因為滿洲大汗能讓勞動獲得相應的報酬,畢竟忠誠和戰鬥力都是和報酬劃等號的。

雖然明軍和清軍先後掌握了紅衣大炮的製造技術,但是明軍重金培養的炮手和鑄炮團隊卻因為待遇問題跟隨孔有德集體反水投奔了滿洲大汗,從此清軍在火力上幾乎完勝了明軍。

以松錦大戰為例,明軍雖然有數千件火器,但是大部分都是聽個響壯壯膽的炮仗,只有16門紅衣大炮能威脅到清軍;清軍雖然只有60門紅衣大炮,但是每次齊射都能打到明軍頭上,最後把明軍打到崩潰。

當然,這裡也有氣球問題,就像是《古惑仔》裡說的那樣。明軍軍士就是跟了衰鬼的古惑仔,直到後來跟對了大佬。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讀明末的歷史你會發現,清兵入關的時候只有十二萬人,而且這其中還加上了漢軍八旗的所有數量。但是又為何就是這區區十來萬人最終橫掃天下了呢?其實這裡面大部分的功勞都是投降的明軍立下的。

我們不禁會問,為什麼明軍明明有如此戰鬥力怎麼還打不過清軍呢?

明朝統治階級已經腐敗

明朝末期,朝廷財政嚴重赤字,遼東等地駐軍常常缺餉,士兵經常餓著肚子。反觀京城的王公貴族錦衣玉食、醉生夢死,家裡錢糧堆積如山。更甚者是,軍餉被層層盤剝,最後到將士手中十不足一!

如此環境之下,前線的將領擁兵自重,將士只知道統兵官不知有皇帝,命令得不到執行,只懂得索取錢糧。如此軍隊,如何能夠上陣殺敵?又談何戰鬥力?清兵入關後,清軍足額髮放軍餉,大大調動了士兵的積極性,自然戰鬥力就高了!自古戰不如飢兵正是這個道理。

新投降將士需要立功站穩腳跟

雖然說關寧鐵騎不如女真騎兵,但是也是身經百戰的軍隊,並不是李自成的農民軍可比的!吳三桂投降後,在新的陣營需要功勞來讓自己站穩腳跟,他手下的將士也不例外。新的陣營和上升平臺,功勞越大,以後封賞越多,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以後的人生將士們肯定會努力去拼。

這遠不是身為明軍時候的混吃等死的生活可比的,更何況明軍立了功勞不僅看不到晉升甚至會有殺身之禍!袁崇煥等人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一種心理作用

論單兵作戰能力,女真八旗的戰鬥力可以說是遠勝明軍,長期下來給明軍一種心理上的暗示:打不過。投降過去的明軍會給沒有投降的明軍一種壓力,覺得對上了清軍,必死無疑了。兩軍對戰,還沒開戰呢心理上便輸了!

此外,投降的明軍會有一種自我的優越感!覺得自己身後有大樹撐腰,底氣足,所以就更加勇猛。此消彼長之下,頭降的明軍自然可以碾壓對手了!

空餉嚴重

明朝末期,軍隊將領吃空響嚴重,左良玉等人的沿江四鎮,還有關寧軍,沒有一個不是虛報冒領的。號稱十萬鐵騎,但是實際上有八萬就不錯了,十萬的戰鬥力只有八萬甚至都沒有,又怎麼會看起來不弱呢?

據《明史·袁崇煥傳》記載:“文龍一匹夫,不法至此,以海外易為亂也。其眾合老稚四萬七千,妄稱十萬,且民多,兵不能二萬,妄設將領千。”

也就是說,史文龍士兵只有四萬七,且很大一部分是老幼民眾,卻虛報十萬,多吃了一倍的空餉。但是不虛報也不行,設置了上千的將領,虛報士兵領取空餉,怎麼養活將領呢?

而投降清軍後,清軍對投降軍隊進行了整頓、淘汰、重新訓練,自然戰鬥力明顯提高!

為自己而拼

曾經明軍為的是守江山,而且還是替一群屍餐素味的貪官汙吏守,自然積極性不高甚至可以說不造反就不錯了!而投降之後,他們是在打江山!以後很有可能就是開國功臣甚至封侯拜相、成為一方諸侯!這關乎自己未來的發展,如何不拼?


俗話說,愣的怕不要命的。為了自己的富貴,不拼一把怎麼對得起自己?

另外,自己投降了,名聲上不好,如果不能把前朝剷除乾淨,那以後自己一輩子都被指著唾罵,那還不如讓老東家徹底成為過去!這樣自己不僅可以在新東家處享受更多好處還可以擺脫罵名!

結語:不是明軍戰鬥力不強,而是戰鬥意願不強!既然投降了,沒有退路了,那就一直幹到底!再加上清朝統治者的優厚待遇,耶能不拼命?說到底還是明廷無能所致!


六郎侃歷史


這個問題就尷尬了,其實不是投降滿清後的明軍變猛了,而是他們所面對的主要對手戰力變差了。

事實上,在明朝末年,明軍的戰鬥力的差是相對於強悍的八旗軍而言的。

明末時期,深陷雙線作戰的明軍,不得不在關外八旗軍和關內農民軍之間疲於奔命,最終耗盡元氣而亡。而在對陣關外八旗軍的戰鬥中,明軍似乎總是被動挨打。尤其是在野戰中,一旦碰上八旗軍,基本上就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

但如果是在關內剿滅農民軍的戰場上,明軍的戰鬥表現就完全不一樣了。別看明末農民軍的數量十分龐大,往往數倍於明軍。但在大部分時間,明軍其實都佔據著戰場的主動權。

在明末官軍系統中,邊軍體系的戰鬥力是最強的,這當中尤其以這幾支軍隊最具戰鬥力:

首先,最強最精銳的當屬鎮守山海關-寧遠一線的關寧鐵騎,這可是明末官軍的精華,是明朝唯一能與強悍的八旗軍硬抗的精銳部隊;其次,便是孫傳庭的秦兵,這是由明朝陝地邊軍身經百戰的老兵組成的部隊,是明朝對內鎮壓農民軍的主力;再來便是盧象升的天雄軍,全軍由是鄉親朋友、兄弟家人組成,極為團結,戰鬥意志也十分的強,活躍於鎮壓農民軍和抵抗八旗軍的戰鬥。明軍中除了這幾支精銳外,其餘的地方駐軍,尤其是南方的軍隊,戰鬥力都相當有限,還比不上李自成的農民軍主力。

而這三支最為強悍的明軍部隊,在面對更加強悍的八旗軍時,其實也是無法佔據優勢的。但要是與關內農民軍對戰,卻又具備壓倒性的優勢,往往以一敵幾,都尚能將農民軍擊潰。

比如盧象升的天雄軍,就曾以兩千兵力擊敗高迎祥的上萬重甲騎兵,在滁州城外,又一戰擊潰高迎祥主力,並將其殘部追出五十餘里。然而,盧象升最後卻在與八旗軍的交戰中,因援軍不發而力戰至死,壯烈殉國。

由此可見,按戰鬥力來排的話:八旗軍>明軍邊軍>農民軍>地方明軍。

明朝覆滅後,投降滿清的明軍主要都是戰力強悍的明朝邊軍,而他們的對手則是以農民軍舊部和南方明軍組成的南明軍隊。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農民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此後,以吳三桂為首的明朝邊軍都紛紛選擇投降滿清。

如此一來,當時中國戰鬥力最強的八旗軍和明軍邊軍就聯合在一起了。而此時的南明軍隊,所能依靠的主要戰鬥力,其實都不過是被前兩者擊敗的大順軍舊部,而為數眾多的原明朝南方軍隊,基本上都是戰五渣。

因此,我們也就能看到投降滿清後的明軍,在滿清一統天下的過程中表現出相當出眾的表現。



這些歷史要讀


在歐洲足壇有兩大笑話,一個是覺得英格蘭很強,一個是覺得意大利很弱。在我們的歷史認知中也存在這麼一個笑話,那就是覺得明末的明軍很不給力,很弱雞。

其實事實恰恰相反,明末的明軍戰鬥力還是非常強的。他們在打農民軍的時候,其實是很給力的。明末的農民軍是在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中逐漸壯大的,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明朝朝廷的應對失當,這才抹殺了前線戰士們,辛苦拼殺而換來的局面。

而面對與農民軍更強的滿清,吳三桂領導的關寧軍雖然在野戰上沒有佔據優勢,但是也擋住了八旗鐵騎的滾滾洪流,這個戰鬥力絕對不算低。

那為什麼明軍在後來表現出了疲軟的態勢,原因很簡單,俗話說皇帝不差餓兵,這個定律被崇禎皇帝華麗麗地打破了。這些明朝士兵享受和中國男足大牌球星同樣的待遇,被自己的東家欠薪。

明朝的滅亡,歸根結底就是財政崩潰,民富國窮,政府拿不出來養軍隊,誰願意餓著肚子為你拼命?這些士兵也不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他們也需要養家餬口,既然連軍餉都拖欠,那還打個什麼勁?

反觀他們投奔了建州女真之後,足額髮放薪水,打贏了後還能搶劫,你說這些士兵的積極性會不會被調動起來呢?

其次,大家有沒有發現大部分人調動了工作崗位之後,到了新的單位,新的部門,他總會夾起尾巴做人,表現的特別勤懇,希望給新的上級帶來一個好的印象。那些投降的明軍也是如此,他們的將領也需要給新的主子一個投名狀,這樣方便他們以後在圈子裡混。

所以以前的常敗將軍到了清朝那裡,終於展現出了他一個軍事將領的基本素養,能夠打勝仗了,而且是一個接著一個的打。和以往在大明朝體制內混吃等死的狀態完全不同。

還有一點就是清軍對於投降的明朝軍隊進行了裁撤,左夢庚率領湖廣大軍投降之後,幾十萬人馬被縮編,大量的老弱被裁汰,只保留了數萬精銳,好吃好喝的供著。沒有那些裹挾的士兵的拖累,這樣的軍隊才是真正的軍隊,才有真正的戰鬥力。

最後那就是一種心理上的暗示。其實這些明朝軍對投降之後作戰後面也會跟著清軍辮子兵,一方面是助威。戰事不利的情況下,這些八旗子弟也會拿起大刀上來砍人,另一方面則是監視的作用。

許多明朝的士兵,其實沒有什麼文化,他們以前打不過清軍,覺得滿清騎兵相當的厲害,戰無不勝。現在好了,有八旗兵在後面壓陣,我們就負責往前突就行了,實在不行,八旗兵也會上來和我們一起打,這怎麼可能打敗仗呢?於是就產生了一往無前的勇氣,作戰更加兇猛。

一些明白點的明軍士兵更不敢懈怠,因為他們知道後面這些八旗兵是監軍的作用。明朝投降軍如果作戰不勇敢,那些八旗子弟砍掉自己的腦袋,絕對不會猶豫半秒鐘。在這種複雜的心理的作用之下,明君迸發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在面對昔日的同僚時,可謂是威風八面。

所以說明軍不是一下子變強,而是明軍本來就很強。只是他們在明朝打工時,就像在國企一樣,幹多幹少都一樣,到了清朝時,他們就像個體戶,每個人都為自己而幹,所以才迸發出了主觀能動性,在戰場上的表現有了天差地別。


歷史評說




後勤與夷兵。

之所以明朝軍隊在投降清朝後會有戰鬥力飆升之感,主要就是兩個原因:後勤與夷兵。

雖然有江陰、嘉定這兩座堅決抵抗的江南城市,但是清軍南下時江南士大夫正在鄉間飽受“奴變”之苦;徐霞客的一個兒子就死在徐霞客自己家奴僕和佃戶發動的動亂中,大家可以猜猜看,最後是誰給徐霞客的兒子討回的公道?誅殺了鬧事的徐家奴僕和佃戶?

猜對了,清朝派出的縣令。

而清軍迅速控制了江南地區後,就讓江南的清軍有了一個穩定的後勤基地,這個後勤基地可以持續穩定的向與明軍作戰的清軍提供糧食和一切軍隊需要的物資。


而相比南明軍隊,以鄭成功軍隊為例,鄭成功為什麼在清軍南下廣東的時候還要攻打忠於南明的州府?除了鄭成功自己搶地盤的野心外,更重要的是鄭成功依託福建那點地盤養不起那麼多兵,只能通過攻擊廣州州府來籌集物資。

同樣李定國和孫可望作為大西餘孽,之所以能成長為南明棟樑,除了本身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李定國和孫可望有云南這個後勤基地,在清軍與南明軍鏖戰時,李定國和孫可望埋頭種了兩年田,手裡有物資。

但是雲南畢竟貧瘠之地,很難供養李定國十幾萬大軍在南中國與清軍鏖戰。而清軍不僅僅依託江南,還依託整個長江以北地區。


第二個就是更重要原因:夷兵

明朝軍隊投降以前他們要面對的是清軍,而明朝軍隊投降後他們只需要面對漢人軍隊。

直白的說,明朝上下確實存在“懼胡”情緒。

這有許多史料可以證明。

比如在明成祖時代就歸順大明,漢化了200年的北直隸達官軍,到了崇禎十二年,對於農民軍依然還有威懾力:


“賊首王仲尚等探聽,如系真定夷漢丁及鞏、固兵至,則遠走散去;如系別枝兵,竟自聚眾打帳。”

而另一則例子是江陰反正的導火索是剃髮令,而在剃髮令下達時,江陰的清朝委任的縣令手下只有兩個冒充滿人的蘇州衙役,這兩個蘇州衙役還自創了一套“滿語”,把江陰士紳唬得一愣一愣的。如果不是清朝委任的江陰縣令和那兩個蘇州衙役對待跪著請願的江陰士紳太過於簡單粗暴,那麼江陰還會不會成為歷史上的江陰還真是說不清楚。

以上例子我想可以充分說明明朝南方地區對於滿人的恐懼,這種恐懼不可能只在民間蔓延而不在軍隊裡流傳,畢竟我們也很難想象南明軍不會從民間徵招士兵。

所以,明軍投降清軍後,他們也就不需要面對讓他們恐懼的清軍,而是和滿人一塊進攻漢人軍隊,這樣他們的勇氣值大概率會倍增。


蘭臺


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套用到解放戰爭中,為什麼國民黨的士兵一轉變到解放軍陣營就比之前勇猛的多!

用通俗的話來講,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那麼要是最高統治者熊呢?自然是熊一國。

明朝官兵缺餉少糧,餓著肚子凍著身體拼命,明崇禎不但沒有賞賜,統兵大將還常有性命之憂!崇禎在位十七年,文臣武將殺了多少:

揚鎬,兵部侍郎,崇禎二年因薩爾滸戰敗被殺。

劉策,薊遼都御史,崇禎三年因遼東之戰失利被殺。

袁崇煥,督師,遼東巡撫,崇禎三年被殺。

揚一鵬、熊文燦、鄭崇儉、薛國觀,陳新甲等等及其以下下級官員不下百十來人。而且崇禎至死都不認為是自己的錯:朕非亡國之君……

呵呵,這等神操作還不是亡國之君,難道就因為他深宵不睡,勤於政事就算明君?不客氣的說,他要是懶一點或許大明王朝還不會垮得那麼快——又無治國之能,又無識人之明,還剛愎自用,雄猜陰狠,不亡他亡誰?

前線浴血奮戰,既無錢糧支撐又無後援,還要防著後方的屠刀,這樣的仗誰有心思打下去?

降清之後則不同了,面對的對手從虎狼之師的清軍變成了毫無鬥志的殘明,而且既為降兵那就需要納投名狀,要好好表現不拼命行嗎?再者,他們身後可是戰無不勝的滿軍鐵騎,這是他們堅強的後盾。而且再也不用擔心缺衣少食了。

所以人還是那些人,只是換了個主子,降清的那些明軍就從兔子變成了老虎。南方大半個中國幾乎都是明朝降兵降將幫大清打下來的!崇禎如果死後有知真不知會作何感想!


亂灑風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根本原因是他們的對手不同。

之前明軍,其實是遼東明軍的對手是八旗兵。

而當時八旗兵的戰鬥力非常強悍。大家注意,八旗兵是步兵和騎兵配合,但衝擊的核心力量是騎兵。

而當時明軍的火器很多,比如三眼銃之內裝備率非常高。三眼銃在近距離可以連射3發,對於騎兵的威脅是很大的。正常來說,只要明軍手持三眼銃很穩定,近距離是可以打死或者重傷1個騎兵的。

雖然八旗騎兵可能有鐵甲,但三眼銃發射的是霰彈,鐵甲也攔不住。

然而,八旗騎兵衝鋒都是毫無畏懼的,就是分為幾層硬衝,前面的騎兵被打死,後面的就可以衝入明軍步兵陣營內砍殺,一樣會大勝。

而明軍騎兵沒有這種鬥志和作戰技巧,雙方騎兵相差很遠。

遼東的明軍對付不了八旗兵,然而遼東明軍戰鬥力卻也是全國最強的。

南明的那些軍隊基本都是烏合之眾,很多屬於武裝難民,當兵都是混口飯吃當做救災。

這種軍隊基本沒戰鬥力,不要說實力很強的遼東明軍,就算任何一支正規軍也可以擊潰他們。

所以,不是明軍投降以後戰鬥力猛增,主要是他們的對手完全不同。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之前明軍是打戰鬥力強悍的日軍,後來的打的則是菜鳥級別的偽軍。

第二,他們的底氣不同。

投降明軍任何一次作戰,背後都有八旗兵押後。

八旗兵雖然是監視,關鍵時候也會出手。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在一片石本來已經佔據上風,殺得吳三桂招架不住。然而八旗兵突然出現,李自成的部隊就垮了。

當時八旗兵戰鬥力強悍,入關以後很少打敗仗。

這種情況下,投降明軍心裡的底氣很足,知道戰鬥必勝,自己打不贏還有八旗兵呢。

這樣一來,士氣就完全不同,當然會打贏了。

第三,他們的待遇不同。

即便是遼東明軍,軍餉被拖欠半年以上是尋常事。

明軍不是孤兒,他們都要錢養家的。由於軍餉拖欠,家人都活不下去,哪裡有士氣打仗。

同時,軍糧不足,明軍士兵吃飯都是半飽,還怎麼打仗。

這就是古語說的“兵無糧草自散”“無錢不能養兵”。

但到了滿清麾下,滿清可以通過劫掠保證軍餉的發放,甚至軍餉還有大幅度提高,並且存在獎金。


薩沙


這實際上是清朝的制度決定的。

明朝軍隊人數雖多,許多是湊數的,到了明末,為了壯大勢力,佔更多地盤,各路總兵紛紛拉壯丁,短時間內就能擴充出幾十萬兵力,事實上已經軍閥化。

但這些軍隊,既沒有鬥志,又缺少訓練,跟土匪也差不多,還能打一打的,也就是原來的一些老兵。

明軍投降後,清朝官員會先對投降官兵進行沙汰,淘汰掉那些臨時拉來的壯丁和缺乏戰鬥力的人員,這個比例相當巨大。

比如,左良玉之子左夢庚,在九江帶著餘部20多萬降清,經過挑選,只留下2萬多人被編入綠營,其他都被淘汰,可以想見二十萬裡有多少渾水摸魚的人。

對於那些富有戰鬥經驗的將領,清朝通常會繼續使用。像李成棟、李本深、金聲桓、李國英、田雄、馬得功、徐勇等人,原來都是江北四鎮或左良玉的手下,本來都是行伍出身,打仗對他們就是職業,戰鬥力都不差。

這些挑選出來的兵將,隨後被納入清軍軍事體系,以清軍的軍事標準來要求,成為了綠營。

當然,清朝是不放心降將單獨率領軍隊的,通常都會派八旗將領和一些八旗兵進行監督管理,比如吳三桂身邊的李國翰、李成棟身邊的佟養甲,都是這樣的角色,相當於監軍,在政治和軍事上對他們進行管理。

挑選出來的綠營,本身戰鬥力已經不差,再用清朝的制度來管理,戰力就進一步被激發。

最明顯的,是李成棟、佟養甲攻佔廣東的戰役。

李成棟進攻廣東,總共只有一萬多人,其中的主力是他原本手下舊部,一共有4131人,其中有騎兵300名,隨著他一路從浙江殺到福建,再從福建出兵,打了一場閃電戰,兩個多月就拿下了廣東。

“職所統原部北來官兵吳淞舊額四千一百三十一員名,歷浙抵閩以及入廣,萬里馳驅,衝鋒破敵,險阻備嘗,病故及陣亡者,人馬已損失過半矣。”

其他的兵力,只有佟養甲的不到1000的八旗兵,還有徵發的當地福建的兵馬,總數不過6000多人,這些兵,大多是原來鄭芝龍的舊部,戰鬥力“脆弱不堪,無資戰守”。

從李成棟身上可以看到,被納入清軍軍事體系後,在八旗官員佟養甲等節制下,這些原來的明軍戰鬥力也很強。

同樣以李成棟為例,在他反正以後,手下的明軍大部分是原來兩廣地區的明朝軍隊,在明朝的軍事體制下,雖然將領相同,但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清朝調來譚泰率領的滿漢八旗與他交戰,李成棟兵力雖多,卻毫無贏面,很快就兵敗身死。

這就是制度的差距。

不得不承認,八旗制度在當時,確實有其先進性與實用性,而明朝的制度已經腐敗,脆弱的不堪一擊,延伸到軍事上,就表現為明軍和清軍的戰鬥力差距。


小院之觀


明朝末期的軍隊,還是有些戰鬥力強的,明朝北方的邊軍就比南方的軍隊有戰鬥力,將領的親兵家丁是戰鬥力最強的。


一、將領的才能

袁崇煥在任遼東督師時,努爾哈赤進攻寧遠,被袁崇煥用紅衣大炮轟傷而死。

吳三桂在不到20歲,因為父親所部被八旗兵包圍,他愣是帶著20來個家丁衝進八旗上萬人的包圍圈,將他父親吳襄救出來。

二、邊軍以外的明軍實在弱雞

闖王李自成曾經攻佔開封殺了萬曆皇帝最愛的兒子福王。攻佔安徽鳳陽朱元璋的老家,明朝的龍興之地,一把火燒掉明朝祖陵,如入無人之境。所到之處明軍不堪一擊。

三、玩命打下天下交投名狀

投降清朝異族已經自絕於天下,明朝那邊恨他們,只能一條道走到黑,向清朝那邊交投名狀,攻下明朝的土地,消滅明軍。換取在新朝的榮華富貴。

總的來說不是清朝多厲害,是明軍自己已經不行了


0度觀


讀了南明的歷史,你會發現一個問題。1644年,清軍首領明軍基本全部投降。過去,這些人在反對清軍和李自成的戰爭中十分低能。但是當他們一投降,就兇猛如虎。

這主要有四個原因。簡而言之,首先要選好將軍,選好士兵。比如吳三桂的關寧軍,就是明軍的頭號精銳軍。清朝投降後,清軍還從4萬官兵中挑選1萬人向西進攻。而左孟庚,23名將軍,80萬部隊投降。


清軍也只選拔了4名將軍,不到3萬名士兵。這就保證了所有官兵都是精銳的、健壯的。第二點,清軍沒有拖欠軍餉和糧食,待遇比明軍好。對於一個駐軍士兵來說,明朝軍隊一年只有12英石。事實上,石粒只有五六種,經過各種顏色的變化,還經常拖欠一、二年。

在清軍綠營裡,除了糧食的及時足額髮放外,還有一個騎兵每月有1-2兩銀子,他們就出去打仗。動員的糧食在明軍是自費的,清軍是官費,還有額外的獎金。第二個原因是治療上差別太大。


三是清初法律嚴厲,就地退卻的處罰非常嚴厲,家產經常被沒收。一個小小的錯誤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比如把從家裡逃出來的奴隸藏起來。這種小事直接導致了耿仲明自殺,廣西省省長郭朝基處決。所有的家庭財產都被沒收了。

這是第三個原因。明朝,那些傲慢霸道的將領都是被控制和服從的。第四個原因是八旗軍在後方監督編隊,這使這些人有戰鬥的勇氣,不敢逃跑。當時,八旗軍是不可戰勝的象徵。跟著他們去打仗,讓這些明軍士兵有了根據地。


我認為,強大的明朝不是不堪一擊,而是明朝氣數已盡了。在萬曆年間的三大徵,尤其是抗倭援朝戰爭,雖然明軍英勇作戰,把倭寇軍隊殺得大敗而歸,然而,明朝和倭國幾乎沒有贏家,豐臣秀吉集團戰敗回到日本之後,不久日本幕府就崛起了;而明朝,遼東數萬遼東精銳損失殆盡,明朝的國力幾乎被戰爭耗盡,才導致了關外防禦鬆散,壓制不住後金的崛起。短短20年之後,後金就開始對大明朝發起了對抗。我覺得這些這才是最直接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