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留給朱允炆一支王牌軍隊,為何靖難之役中朱允炆不動用?

無聊芒果


題目所說的王牌軍隊是指在雲南的沐家軍。在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的時候,唯獨對雲南的沐英沒有下手,這是因為,沐英是真心擁護朝廷。



之所以這樣說,還要從沐英小的時候說起,沐英逃難遇見朱元璋,被朱元璋收為義子,當時朱元璋與馬皇后還沒有子嗣,所以對待沐英非常好,視如己出,歲改名為朱沐英。

雲南沐王府



自此朱沐英一直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取得了一系列戰鬥的勝利,成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同時,朱沐英與太子朱標關係非常要好,在朱標去世的時候,朱沐英悲傷而咳血,馬皇后深受感動,自此更加信任朱沐英。而朱沐英也以自己的忠誠回報著朱元璋,由於其兢兢業業,苦心經營,長期保持了雲南的穩定和發展,為鞏固明朝的邊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然,如果朱允炆要調動沐家軍來抵抗朱棣當然可行,但為何朱允炆沒有調動這支力量呢?

影視劇中的朱允炆



朱允炆不會那麼傻,有王牌軍而不用,之所以沒有用,是因為後來想調動的時候為時已晚,遠水已解決不了近渴,即便詔令發到沐府,等沐府派兵前來估計南京也已陷落。

影視劇中的朱棣

在朱允炆和朱棣之間的戰爭中,一開始雙方互有勝負,在一段時間朝廷的軍隊佔據上風,但後期因用人不當,導致軍隊的大面積潰敗,雖然朱棣取得了勝利,但是其損失也非常嚴重,何況朝廷的物資保障、兵源補寄等上佔據著相當優勢,也許正是因為此原因,朱允炆沒有調動雲南沐家軍。

朱棣之所以能夠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還是因為朝廷內部一個內臣告密,說南京空虛可圖,所以其改變戰略,曲線南下,最終攻破南京,奪得皇權。



朱元璋臨終時曾留給朱允炆一支王牌軍隊——沐家軍,這是由朱元璋的義子沐英親自培養的、一支擁有30萬精銳的“敢死隊”。

朱標病逝後,朱元璋根據嫡長子繼位的原則,越過眾兒子們立了朱標的長子、自己的長孫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朱允炆一上位就對自己的叔叔們實行削藩。

朱允炆的四叔朱棣身經百戰,所向披靡,他本來就對朱允炆的繼位心中不服,這次朱允炆削藩更觸動了他的底線,他藉機“清君側”發動靖難之役,攻打建文帝朱允炆,併成功登上皇位,成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而朱允炆的結局是在一場大火中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關於“清君側”本來是朱元璋賦予藩王的權利,目的是防止權臣篡權。

《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朱元璋萬萬沒想到自己的苦心成了朱棣奪權的藉口。

有很多人不免對正統的皇帝朱允炆心生可憐、可惜的感嘆,另外對朱允炆手裡那一支30萬的精銳部隊——沐家軍抱有希望,如果這30萬大軍過來,朱棣根本不是對手,那麼在危機的關頭朱允炆怎麼就不用這些精銳呢?

首先,沐家軍離的太遠來不及趕到。沐家軍起初是沐英帶領的,固守西南邊疆雲南,離京城數千裡,長途急行軍確實不便,另外面對朱棣大軍壓城也已經來不及。



其次,沐家軍的領導人更替頻繁,當時的領導者對朱允炆的衷心遠遠達不到祖輩們對皇帝的衷心,所以他們不願調動沐家軍。其實沐英和朱標的關係很不錯,可惜朱標病逝,沐英也因此悲痛而死。沐英死後他的長子沐春接替父親帶領沐家軍,可是不久沐春也死了,就有他的弟弟沐晟接替掌管沐家軍。

再次,沐晟對沐家軍的領導權和朱允炆上位在時間上差不多,而此時西南叛蠻刀幹孟多次叛亂,分割佔據很多地盤,朱允炆命沐晟隨時鎮壓叛亂,護衛好西南陣地。此時如果調動沐家軍怕雲南會有新的叛亂出現,危急邊疆局勢。



另外,朱允炆太自信。起初朱允炆認為沒必要調動沐家軍,朱允炆在和朱棣戰爭前期勝算在握,他認為動用沐家軍多此一舉,就沒有調動,後來想調動時已經來不及。

最後,站在沐家軍的立場上看,他們的確不好出面。老朱家的人內鬥,沐姓作為一個外姓摻合進來對自己百害無一利。他如果站在朱棣一邊的話,打贏了,自己雖能保全,但可能會留下不忠的罵名;如果站在朱允炆一邊,贏了還好,如果輸了整個沐家軍都會被株連。而保持“按兵不動”的話是忠於職守,無論他們誰贏誰輸他沐家軍保衛的都是朱家的江山,朱允炆和朱棣誰在皇位上對他們來說都一樣。



事實也是如此,沐家軍得到保全。朱棣登基後對沐家恩重如山,他封沐晟為黔國公,歲祿三千石,賜世襲的鐵券,此外朱棣還將自己的心愛的、恭慎有禮的五女兒常寧公主下嫁給了沐英的幼子沐昕。

《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十四》:論功封黔國公,歲祿三千石,予世券。

而沐家軍也一直對朱家江山忠心耿耿,堅持守衛到明朝滅亡的那一刻。


小姐姐講史


朱元璋確實給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軍隊,這就是朱元璋養子沐英(原名朱英,朱元璋登基後擔心兒子們對養子有敵意,改名沐英)的沐家軍,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沐家軍正在雲南鎮守邊疆。

為什麼說這是一支王牌軍隊,而朱允炆又為何不用呢?接下來我繼續為你詳細分析。


一、王牌軍隊沐家軍

沐家軍的創始人沐英,也就是朱元璋養子,他8歲時就被朱元璋收養,從小與朱元璋最喜愛的兒子朱標在一起玩耍,兩人關係親密,情同手足。


沐英12歲就跟隨朱元璋四處征戰,18歲被朱元璋授予帳前都尉,1376年,與鄧愈一起去征討吐蕃,立下戰功,被朱元璋封為西平侯。

1381年,沐英與傅友德、藍玉三人率兵30萬,征討雲南,這支部隊先後征服雲南臨安、曲靖、廣南、浪穹、土著首領思倫、東川土酋、貴州普安、建昌等數地的叛亂。

1389年,沐英率領三萬精兵大戰思倫三十萬大軍,結果大獲全勝,同年冬天,沐英率軍出征景東,再敗麓川,思倫發乞降進貢。此後,雲南徹底平叛,沐英奉命留在雲南鎮守邊疆。

1392年,沐英在雲南病逝,朱元璋命令歸葬京師,追封沐英為黔寧王,賜諡“昭靖”,侑享太廟。沐英死後,長子沐春襲封西平侯,代替沐英鎮守雲南。

沐英的四個兒子沐春、沐晟、沐昂和沐昕從小是在南京長大,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建文帝)關係很好,這也是沐家軍是王牌軍隊的原因之一,信任度高。

雖然沐家軍失去創始人沐英,但是戰鬥力並沒有衰退,依舊能力非凡。比如1397年,幹孟造反,沐英長子沐春親率沐家軍前往鎮壓,很快就取得勝利,可見這支軍隊戰鬥力保持完好。



可惜沐春英年早逝,年僅36歲就死去(沒有兒子),讓弟弟沐晟繼承爵位,繼續帶領沐家軍在雲南鎮守邊疆,當靖難之役發生的時候,沐家軍統帥正是沐晟。


二、為什麼朱允炆不用沐家軍?

通過以上對沐家軍的分析,我們會發現沐家軍不僅戰鬥力十足,而且沐家軍統帥與朱允炆關係還十分親密,可信度很高,有這樣一支30萬大軍的王牌軍隊,為何朱允炆不加以使用呢?其實原因主要就以下3個。

1、朱允炆輕敵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是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口號發動的,之所以要說清君側,主要是因為朱元璋留下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當時所謂的朝中奸臣就是齊泰和黃子澄,所以以此為由發動靖難之役。

作為燕王,朱棣雖然在北京有十幾萬大軍,可始終也只是一個地方軍隊,朱允炆控制的是全國200萬左右的大軍,試想一下10萬對200萬,怎麼可能勝利,朱允炆當然沒有任何必要動用朱元璋留下來的王牌軍隊沐家軍。

可是朱允炆確實輕敵了,朱棣這個傢伙運氣好得很,再加上朱允炆的殘忍削藩,引起各地藩王的不滿,如今朱棣揭竿而起,很多藩王都在隔岸觀火,靜待佳音。


所以朱棣很快就取得不錯的勝利,尤其是北京周邊的城市,基本都是不戰而敗,直接就歸順朱棣,讓朱棣的信心大增。

2、考慮到雲南邊疆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叫沐英的沐家軍去鎮守雲南是有很多原因的,雲南當時叛亂很多,而且連通周圍很多小國家,朱元璋擔心那些小國家攻打雲南,才派強悍的沐家軍去加以鎮守。

如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正是危機重重,要是朱允炆不是特殊時候就把沐家軍從雲南調動過來支援自己,而讓雲南處於失守狀態,萬一周圍國家趁虛而入,豈不是得不償失,與朱棣爭來爭去江山始終姓朱,要是雲南被其它國家佔據,那朱允炆不是成為千古罪人。

在面對這種大是大非問題上,朱允炆斷然是不會輕舉妄動的,除非實在迫不得已,才可能調動沐家軍。


3、來不及調動

朱允炆怎麼也想不到,自己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居然會被朱棣一個地方軍給搞得措手不及。

靖難之役剛開始的時候,朱允炆派出56歲的老臣耿炳文帶領13萬大軍去平叛朱棣,結果朱棣老奸巨猾,採用游擊戰術突襲,搞得耿炳文猝不及防就失敗損失幾萬人馬。

意識到情況嚴峻的耿炳文提出守城不出,熬死朱棣的措施,可惜朱允炆覺得方法不妥,就在黃子澄的建議下任用沒有作戰經驗的年輕將領李景隆。

李景隆太年輕,沒有實戰經驗,更是節節挫敗,導致朱棣有時間緩衝去到內蒙古把弟弟朱權的八萬大軍借來一起反抗,這個時候朱棣的實力大增。

但是區區不到20萬軍隊,還不是一個國家的零頭,按理來說朱允炆勝算還是很大,可是朱棣不按套路出牌,直接繞過山東直逼首都南京,一下子朱允炆懵了,來不及調動前線部隊回來支援。


原本好好的一場勝算巨大的戰爭,就這樣在朱棣攻打南京之時發生逆轉,朱允炆意識到問題嚴重性打算調動遠在雲南的沐家軍,發現已經來不及,因為從攻打南京到拿下南京朱允炆不知去向,總共也就幾個月時間,在那個時候,從雲南去到南京,搞不好就要半年一年的時間。


結語

朱棣的勝利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謀略的運用恰到好處,結果遇上沒有經驗的朱允炆,還有一群傻乎乎的大臣,這樣的戰爭,簡直就是天助朱棣,沒辦法不勝利啊,等到朱允炆恍然大悟,一切早已浮生若夢!



嗔痴歷史觀


在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因為嫡長子朱標早逝,只能傳位給皇長孫朱允炆。為了防止朱允炆即位後過於年輕,難以駕馭開國老臣們,朱元璋在最後的幾年當中,大肆屠戮功臣。尤其是軍方,更是幾乎被完全清洗了一遍。

所以,後世很多史學家也戲稱,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是一個無刺的王朝

然而,凡事有利就有弊。朱元璋徹底清洗過軍方之後,開國的將領近乎被全部清洗。這就直接導致朱允炆即位之後,手裡可用的軍事人才,非常稀少。而朱允炆手裡沒有可靠將領的這個缺陷,後來更是直接導致了靖難之役的發生。

但是,朱元璋在去世之前,真的就沒有想到這些,沒想過給朱允炆手裡留下足夠的軍事人才這件事嗎?

當然不是!

實際上,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軍事力量,非但不弱,而且可以說是非常之強。將領方面,朱元璋清洗掉了如傅友德、藍玉之流的善於進攻的將領,但是卻將很多善於防守的將領,如老將耿炳文之類,全都留了下來。而在軍隊方面,老朱更是留下了一支堪稱王牌的地方軍隊,只要朱允炆調動,足以鎮壓一切。

這支軍隊,就是大名鼎鼎的沐家軍

沐家軍的開創者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深受朱元璋信賴。所以在朱元璋一統天下後,便讓沐英統領雲南,建立了赫赫有名的沐王府。沐家對雲南的控制,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可以說是與國同休了。

但奇怪的是,靖難之役爆發的時候,朱允炆卻並沒有調動這支王牌軍隊,沐家軍也沒有揮師勤王,這又是為什麼呢?

1.當時雲南自身不穩

朱允炆之所以沒有選擇調動沐家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沐家軍太過重要,不能輕易調動。

和其他地方軍隊不同,哪怕朱元璋已經一統天下數十年後,雲南這一帶,依然不算太平。明朝初期的雲南,和今天的雲南可不一樣,不但地處明朝邊境,而且算是半個蠻荒之地。

沐家軍的存在,不但肩負了戍邊之責,更需要鎮壓當地的土著興風作浪。靖難之役發生的時候,如果朱允炆大規模抽調沐家軍的主力,很容易導致沐家軍軍事力量空虛,繼而導致雲南不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時沐家軍的處境,和秦末時期秦王朝手中最強大的嶺南軍隊類似。都是最強大的一張底牌,但卻又都不能輕易動用。

另外,靖難之役發生的時候,沐王府內部,也不是很太平。靖難之役爆發於建文元年,也就是1399年。而云南沐王府的建立者沐英,在七年前就已經去世了。當時繼承沐英位置的,是沐英的此子沐晟。因為種種原因,沐晟在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1398年,才剛剛順利繼承沐英的爵位,統轄雲南。靖難之役爆發的時候,沐晟還在盡力接管雲南,很難抽出太多力量北上勤王。

2.靖難之役剛爆發的時候,朱允炆沒必要動用沐家軍

實際上,靖難之役剛開始的階段,朱棣並沒有任何勝利的把握,甚至連半點勝利的機會都沒有。當時朱棣手裡,不過只有原本隸屬於燕王府的兩三萬主力。哪怕後來朱棣成功綁架了寧王,接管了寧王手裡的朵顏三衛,主力部隊也不過五萬多人而已

相比之下,朱允炆手裡能動用的,卻是超過六十萬大軍。

六十萬比五萬,就算是純粹用人命去填,朱允炆也能輕鬆勝出了。靖難之役一共持續了四年,但是前邊三年的時間裡,朱棣最多也就只打到了山東濟南,戰爭也只侷限於很小的範圍內。

但是,朱允炆過於迂腐的性子,卻成為了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派遣軍隊剿滅叛軍的時候,朱允炆甚至要求將領,不得傷害朱棣。

靖難之役最關鍵的一個轉折點,就在於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軍進入山東後,並未選擇正面進攻,而是選擇繞過了重兵防守的濟南,選擇直接偷襲南京。

這個決定,成了靖難之役勝負的關鍵。

僅僅五個多月的時間,燕軍就打到了南京城下。從時間上來看,根本來不及從雲南調集沐家軍,遠赴千里之外的南京勤王

另外,更重要的是,就算朱棣兵臨城下,當時建文帝仍有一戰之力,而且勝算較大。當時南京城內,尚有近十萬軍隊。距離南京不遠的淮安,更有前朝駙馬梅殷統帥的十餘萬大軍。而朱棣打到南京城下的主力,人數不足五萬。只要朱允炆能夠堅守南京城超過兩個月,朱棣的主力,絕對會被從各地調來的勤王軍隊耗死

然而諷刺的是,朱允炆明明佔盡了優勢,可是當朱棣兵臨城下的時候,守將李景隆卻直接開城投降,使得朱棣不費一兵一卒,便打下了南京。

靖難之役前期,朱允炆沒有必要去調動遠在雲南的沐家軍。但是等朱棣兵臨城下,李景隆直接開門獻降的時候,朱允炆已經來不及調集沐家軍了

3.沐家軍未得宣召,不能擅自入京

在古代,外地官員和藩王,不得擅自入京,這是一條鐵律。尤其是帶兵入京,更是大忌中的大忌。

像雲南沐王府這種世代鎮守邊關的大將,更是隻有在得到天子詔令後,才能率兵入京。否則的話,便會被視作叛亂。

而在作為皇帝的朱允炆心中,遠在雲南的沐王府,未必就比已經起兵造反的朱棣更加可信。靖難之役發生的直接原因,就在於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客觀來說,朱允炆的削藩對象,雖然大多是皇族藩王,但對於遠在雲南的沐家,朱允炆說不定比對幾大朱姓藩王更加忌憚

這種局面下,朱允炆自然不可能草率的宣召沐家軍來勤王。歷史上邊關大臣進京勤王,最終把持朝政的事情,也不是沒發生過,比如東漢末年的董卓,便是如此。

所以,在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朱允炆是絕不可能讓雲南的沐家軍來勤王。

總之,靖難之役朱允炆之所以會失敗,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他的性格過於愚直。甚至可以說,朱允炆是將朱元璋留下的一把好牌,活生生給打的稀爛。朱棣剛剛起兵時,手裡不過萬餘人馬,朱允炆手裡則有超過百萬大軍,依然僵持了四年,最後被兵臨城下。所以,就算沐家軍能夠及時趕到,多了這遠道而來的十幾萬邊軍,最後能不能改變結果,也未嘗可知。


深藍妖火


看過小說《鹿鼎記》的人,應該對裡面的沐王府印象深刻,在小說裡,它可是影響力很大的一派江湖勢力。

其實沐王府並不是真正的王府,它的主人世襲“黔國公”,始祖就是明初的著名將領沐英。只不過,沐英後人一直鎮守雲南,保衛當地的黎民百姓,出於尊重,大家就稱它的府邸為王府,言下之意就是把沐家人的爵位拔高了一個等級。

沐家世代為大明效忠,所以在《鹿鼎記》裡,已經失去爵位的沐家人,還在一直從事著“反清復明”的活動,這多半就是在尊崇祖訓。

沐英——朱元璋養子,和朱標感情深厚

沐英不但軍功累累,而且與朱元璋的私人關係不淺。他八歲的時候,遇到朱元璋,並被其收為義子,朱元璋夫婦待其如同親子,長大後就隨同朱元璋征戰四方,並立下赫赫戰功。大明建立後,被朱元璋派到雲南去鎮守,為明初局勢的穩定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沐英比朱標大了十一歲,但兄弟倆的感情非常好,朱標死後,沐英痛苦萬分,僅僅兩個月後,就在悲痛中病逝。從南京到雲南,即便快馬傳遞消息,也需要花費很長的時日,可以想象,沐英正是在接到朱標噩耗之後不久去世的。

沐家軍——傳說中朱元璋留下的一支王牌軍隊

也就是說,沐英與朱標一樣,都是死在了朱元璋之前。然而近些年來,網上卻有一種說法,說是朱元璋臨死之前,特意給朱允炆留下了一支王牌軍隊,以備不時之需,可是朱允炆到死都沒有運用,這支王牌軍隊,正是沐英率領的幾十萬大軍。很顯然,這種說法完全沒有道理的,靖難之役發生之時,連朱元璋都已經死了,更何況死在他之前的沐英?

不過即便如此,王牌軍隊一說也不見得就完全錯誤,畢竟沐英雖死,其子卻可以為繼,就是換了一個將領而已,在必要的時候,朱允炆仍然可以調用。再者,以沐英和朱標的關係,他的兒子也應該與朱允炆關係很好才對。可為什麼靖難之役一連四年,卻不見沐家軍的身影呢?

靖難之役時,沐家已不復當初

要說這裡面,還真有值得探究的地方。沐英死了之後,接替他位置的是長子沐春,這個人的志向與父親一樣,也是太子朱標一黨,更與朱允炆關係非同一般。然而可惜的是,朱允炆繼位才幾個月,沐春就因病去世了,比他老爹沐英還要短命。沐春無子,於是由其異母弟沐晟接位。

所以說,靖難之役發生之時,遠在雲南的沐家軍其實正在經歷一場輪換,而且是突然發生的輪換。沐春死時才三十六,正常來說,作為弟弟的沐晟是沒有可能接班的,更不可能在此之前就做好接班的準備。

哥哥死後,沐晟肯定要做一番整頓,以便樹立自己的威信。在這種情況下,恐怕就是朱允炆主動調他勤王,他也得掂量掂量,畢竟內部的整合都是個問題,他又怎敢輕易離開雲南的大本營呢?

鞭長莫及,朱允炆有心無力

另一方面,鎮守雲南本身也是一大要事,倘若朱允炆貿然調離沐家軍,恐怕南方後院就會立刻失火。如此一來,北有強敵,南有叛亂,他這皇帝還怎麼當?

所以說,除非是情況特別危急,朱允炆是斷然不會調動沐家軍北上的。然而真到了危急時刻,就算他想動用沐家軍,也是毫無可能的,畢竟雲南離南京實在太遠,聖旨傳過去,就得一兩個月,再等到沐家軍北上勤王,恐怕局勢早就翻轉了。

不過據野史記載,朱允炆並沒有直接死於靖難一役,而是逃到了雲貴一帶躲藏起來。倘若這份傳言為真,那至少可以說明,沐家軍在朱允炆的心中,始終是一大依靠,以至於他失敗之後,也會優先逃向由其鎮守的地盤。從這個層面來看,朱元璋留給他的王牌軍隊,也確實是“派上用場”了。

《明紀》等


汗青正浩


“靖難之役”,從1399年7月朱棣誓師出征,到1402年6月南京城陷、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終,時間長達近3年之久,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這支王牌軍隊——沐家軍,完全有機會調動,朱允炆又為何不動用呢?

為何說沐家軍是一支王牌軍隊呢?

8歲時,沐英被朱元璋收為義子,12歲跟隨朱元璋四處征戰,18歲被授帳前都尉。1376年,以副帥身份,隨同鄧愈征討吐蕃,因功受封西平侯,賜丹書鐵券; 1381年,他與傅友德、藍玉率兵30萬,征討雲南。這支部隊先後征服雲南臨安、曲靖、廣南,浪穹、土著首領思倫、東川土酋,貴州普安,建昌等數地的叛亂。

可以說,這支30萬的大軍經過數十年的南征北戰、血與火的考驗,已然成長為一支王牌勁旅。雲南平定後,沐英便率領這支30萬大軍鎮守雲南。

  • 1388年,麓川國主思倫發動叛亂,入侵摩沙勒寨,沐英遣都督寧正率軍將其擊敗;次年,思倫率領大軍30萬,再次侵犯定邊。沐英親率3萬精騎前往救援,並下令“今日之戰,有進無退”,大軍英勇出擊,驚退蠻軍象兵部隊、斬下敵軍左帥首級、斬首4萬餘人,思倫僥倖逃脫,沐家軍大獲全勝。
  • 1389年冬,沐英率軍出征景東,再敗麓川,思倫發乞降進貢。之後,沐家軍再次平定阿資叛亂,至此雲南諸番盡皆前來進貢。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在雲南任所病逝,朱元璋倍感痛惜,命歸葬京師,追封黔寧王,賜諡“昭靖”,侑享太廟。此後,其子沐春襲封西平侯,代替沐英鎮守雲南。
  • 1393年,維摩十一寨叛亂,沐英派瞿能征討平定。
  • 1394年,平定越巂蠻,立瀾滄衛。
  • 1397年,麓川宣慰使思倫為其屬刀幹孟所逐。沐春以徵虜前將軍身份,率何福、徐凱進行征討,於南甸大敗賊眾,斬酋首刀名孟。接著,夜渡怒江,擊崆峒寨,愛降7萬於人,刀幹孟乞降。

令人遺憾的是,年僅36歲的沐春突然病逝,因其無子,其弟沐晟繼承爵位。

沐晟鎮守雲南期間,同樣不墜父兄之志,於永樂元年打下重鎮多邦,平定廣西胡一元父子叛亂,因功受黔國公。

所以說,雲南的這支沐家軍,絕對是一支王牌軍隊。

朱元璋為何獨對沐家軍信任?

朱元璋向來生性多疑,為何獨對沐家軍如此信任,並將這支王牌部隊留給孫子朱允炆呢?

原來,沐英和皇太子朱標感情非常深厚,如同鐵哥們一樣。所以,當他得知朱標病逝後,痛哭數日,因過度悲傷,不久也在雲南任所病逝,年僅48歲。

同時,沐英的四個兒子沐春、沐晟、沐昂和沐昕,從小在京城長大,又和皇太孫朱允炆關係非常親近。當沐春病逝後,朱允炆直接任命沐晟繼承爵位。

因此,朱元璋才將雲南的沐家軍留給孫子朱允炆,以備不時之需。

朱允炆為何不動用呢?

“靖難之役”期間,朱允炆之所以沒有動用這支王牌沐家軍,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是沒有動用的必要;二是想動用時,已失去了動用的機會。

為何會說沒有動用的必要?

1399年,朱棣設計擒殺監視自己的北平布政使張昺、正二品都督指揮使謝貴,接著令燕王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連夜領兵奪取北平九門。待完全控制北平後,他便以“靖難”之名,誓師出征。

起兵之初,燕軍僅有北平一隅之地,勢小兵弱。對於朱棣的反叛,朱允炆任命古稀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13萬討伐燕王。同年8月,燕王於滹沱河北岸大敗耿炳文主力部隊。

同年9月,朱允炆又調集50萬大軍,任命紈絝之弟李景隆為大將軍,駐紮河澗,征討燕王,又被燕王大敗,李景隆“乃棄兵糧,晨夜南奔”。

1400年4月,李景隆會同郭英、吳傑等集合兵將60萬人,同燕王戰於白溝河,燕軍受挫。同年5月,由於南軍政令不一,李景隆又被燕王所敗。當燕王追至濟南,被濟南都督盛庸、山東布政使鐵鉉阻攔,連續三月難有寸進,無奈撤回北平。

同年10月,盛庸率南軍於東昌(今山東聊城),對戰燕軍,並大敗燕軍,燕王親信將領張玉戰死,燕王被困。幸虧朱能援軍拼死相救,這才得以突圍。

1401年2月至年末,雖然燕軍屢戰屢勝,攻佔多處重鎮(如:順德、廣平、大名等地)。但是南軍兵多勢大,常常得而復失,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府得以保全。

為此,燕王非常苦惱,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南京宮廷中的一名太監因對建文帝不滿,遂給燕王送來一封密信,說到:“南京城防禦空虛,可以直取。”

1402年正月,燕王採納姚廣孝的建議,決定繞過山東,直取南京。當燕軍已過徐州時,山東守將盛庸這才急忙進行追截。四月燕軍抵達宿州,被南軍於齊眉山(今安徽靈璧縣)大敗。

也就是說,到了這個時候,建文帝的優勢依舊非常之大。所以說,根本沒有動用沐家軍的必要。

為何沒有機會動用?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建文帝竟然將徐輝祖的部隊調回南京,從而削弱了前線的軍事力量,而南軍的糧草又為燕軍所截,因此南軍又被燕王大敗於靈璧。同年5月,燕王率軍突破南軍的淮泗防線,順勢攻下揚州、高郵、通州(江蘇南通)、泰州等要地。

這時,建文帝想同燕王議和,以長江為界,各治南北,但被燕王拒絕。6月13日,燕軍攻至南京的金川門,守衛李景隆和谷王開門迎降,南京城陷,建文帝不知所蹤。接著,燕王進城,文武百官紛紛於道旁跪迎,並在君臣的擁立下即皇帝位,史稱明成祖,年號永樂。

由此可見,從建文帝由強轉弱,再到燕王攻佔南京,用時僅有一個多月。如此以來,建文帝就算想要向4000裡外的沐家軍救援,顯然已是鞭長莫及。其實,縱觀整個“靖難之役”的經過,建文帝的失敗並不在於有沒有沐家軍,而主要在於他用人不當所致。


祥子談歷史


朱元璋曾留給朱允炆一支王牌軍隊,為何靖難之役中朱允炆不動用?(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學過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朱元璋去世之後,傳皇位於皇太孫朱允炆,沒過兩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發起了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攻進南京城,致使朱允炆生死不明,朱棣順利篡奪皇位。歷史上,朱元璋曾留給朱允炆一支王牌軍隊,為什麼在靖難之役中朱允炆沒有動用,而導致自己的失敗滅亡呢?事情還要從這裡說起。

1、“靖難之役”發生的原因。

中國自古繼皇帝位者大多數都是皇長子,也就是咱常說的嫡長子繼承製,說白了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才有資格做皇太子。朱元璋當皇帝時立的太子是朱標。但這太子短命,三十多歲就去世了,並且朱元璋的二兒子、三兒子也相繼去世(可能是皇子們整天花天酒地不注意鍛鍊的原因吧),於是朱元璋又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太子,這使得皇四子也就是燕王朱棣心裡相當反感,況且朱棣文韜武略、戰功赫赫,資歷比皇長孫朱允炆強得多,更適合太子之位,但朱元璋就是我行我素,偏偏立朱允炆為太子。以至於朱棣與朱允炆產生了矛盾。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力封賞自己的幾個兒子為各地藩王。其中以秦、晉、燕諸王實力最強。朱元璋做出這個決定,名義上獎賞,實則是為鞏固自己的大明功業。一方面,天下初定,各地還有不少殘存的抗元勢力,分封兒子們為藩王,坐鎮一方,有利於國本穩固。另一方面,將各個兒子“發配”到各地,他們遠離了朝野,也就不會威脅到朱標的太子之位,有利於政治穩定。誰知,太子朱標短命,朱元璋頓時亂了方寸,事態脫離了自己的掌控。東宮無主,朝野必定動盪,朱標之子被選為繼位人選,史稱“建文帝”。為給這位柔弱的皇太孫掃除一切障礙,晚年的朱元璋濫殺功臣,監督秦、晉、燕王的一舉一動。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秦王、晉王在太子朱標去世後相繼因病去世,形成了燕王朱棣一家獨大的局面。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朱允炆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不但和父親一樣性情寬厚,而且身上也帶著理想主義的色彩。他被立為皇太子的時候外邊的藩王已經有很多都手握重兵,而燕王朱棣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削藩可以說是朱允炆最想做的一件事。

藩王勢力如此做大,建文帝與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商量削藩之事。齊泰、黃子澄以諸王權勢過大,恐難駕馭為由,力主削藩。在削藩順序上,齊泰認為應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但黃子澄反對,認為燕王有功無過,為了爭取輿論支持,應該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建文帝支持黃子澄,遂先後廢除五位親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因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與燕王沆瀣一氣,於是決定先廢周王。時周王次子朱有爋告發父親謀反,於是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之名經過開封,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朝廷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 兩個月後,明廷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

由於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與朝廷開始決裂,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眾藩之首。而朱允炆與朱棣之間的博弈亦正式激化。

2、“靖難之役”的原意。

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後來的朱棣即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故而靖難之役中朱棣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

這其中,“靖難”的意思:“靖”指平息,掃平,清除。“靖難”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亂,掃平奸臣的意思。不過太祖的成法裡面還有一條就是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剷除奸臣後要五日之內離京。所以這不過是朱棣想要奪取皇位的一個藉口而已。

3、 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神秘王牌軍部隊。

當年朱元璋早就想到他死後可能會有人謀反,為了預防這樣的事情,他專門給朱允炆留下一支神秘的部隊,這些人能夠幫助朱允炆翻盤。他們便是鎮守在雲南的30萬沐家軍。這支軍隊為什麼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呢?

這支鎮守西南的沐家軍有三十萬之多。沐家軍的首領沐英是個孤兒,後被朱元璋收養,認作義子。他從小就跟隨在朱元璋的身邊,朱元璋將他看做自己的親生孩子,教他讀書寫字,還教他如何帶兵打仗。

沐英長大後屢立戰功,洪武三年被封為鎮國將軍,後來又掌管天下兵馬,沐英行事果斷,總是能及時解決問題,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再後來沐英平定雲南之亂,此後一直鎮守雲南。沐英和朱允炆的父親朱標是生死之交,他聽到朱標的死訊後,十分難過,最後甚至因傷心過度去世了。沐英的兒子沐晟從小也生活在南京,而且深得朱元璋的寵愛,與朱允炆私交甚好,可以說是生死之交。朱允炆繼位後,立刻就把沐晟封為侯爺,讓他帶兵去雲南平叛,鎮守雲南。

4、朱允炆為什麼不動用這支強大的沐家軍。

一是朱允炆錯判形勢,沒必要動用沐家軍。朱棣挑戰朱允炆,從實力上來講,朱棣一點兒勝算都沒有,因為朱棣是地方對抗中央,雖然他手下有十萬軍馬,即使擴軍也不過二十萬,而朱允炆手下的將士達到了百萬之上,因此朱允炆佔據著優勢是非常明顯的。所以,朱允炆認為燕王是以卵擊石,以至於錯判形勢,而沒有調動王牌軍隊。

二是盲目相信李景隆,沒及時動用沐家軍。朱允炆因為親戚的關係,對於沒有才能又不忠誠的李景隆非常的信任。李景隆在朱棣攻打南京的時候,本來可以防守一段時間,但是李景隆卻下令打開城門,迎接燕王,這使得朱允炆反敗為勝徹底無望了。朱允炆沒有想到李景隆會敗的那樣迅速,朱棣的大軍會那麼快的攻入京城,他根本沒有時間去調動鎮守雲南的沐家軍。因為他知道沐家一定會幫助自己,所以出宮後他向西南逃去,就是想讓沐家保護自己。

三是朱元璋的鎮守遺命。朱元璋曾下令,沐家軍要世代鎮守在雲南,不得離開,如果朱允炆為平息內亂,而使國家邊境失守,就真的是內憂外患了,如果這樣做,朱允炆就成了明朝的罪人,所以他沒有調用沐家軍。

四是雲南離南京路途遙遠,通信不便,來不及調用沐家軍。在對戰朱棣軍隊上,一方面是錯信李景隆,另一方面朱允炆的中央軍中很多將軍是燕王朱棣曾經的手下,面對朱棣這曾經的統帥根本就是不戰而降,朱允炆的部隊面對朱棣的大軍潰敗的實在是太快了,再加上雲南距離南京實在是太遠了,古代的通信不便,從傳遞消息到他們出兵到達南京勤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朱棣的軍隊實在是進攻的太快了,很快就兵臨城下,朱允炆根本就沒有去調兵的機會。

總之,小編認為,朱允炆在此之前有很多次機會是能夠獲得勝利的,但是他太過猶豫,太過優柔寡斷,白白浪費了大好時機,再加上朱允炆沒有戰鬥經驗,無論是政治手段還是軍隊影響力都不如燕王朱棣,並且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30萬沐家軍雖然強大、忠心,但離得太遠,不利於勤王,所以最終導致了朱允炆失去了江山。

不知道,大家看完後如何評價朱允炆,有什麼感想和看法?假如你是朱允炆,你會怎麼做?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很高興能回答您這個問題,您問題中所謂的王牌部隊指的是雲南沐王府吧。我們先來說一下這個沐王府的來歷。

沐王府的主人是沐英,他是朱元璋的乾兒子,沐英從小就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可以說是戰功赫赫,深得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喜愛,由於和太子朱標是同齡人,他們兩個關係也非常好。1381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封沐英為副將軍,跟隨徵南將軍傅友德征討殘留在雲南的元朝勢力。兩年後,雲南初定,朱元璋召回傅友德和藍玉等人,而把沐英留在了雲南。沐英不但打仗是一把好手,管理地方政務也得心應手,他安撫夷越百姓、發展教育和生產,社會風氣持續向好,雲南在他的管理下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

至於靖難之役時,沐王府為什麼沒有參與,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 當時沐英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沐春繼承了他的位置,朱允炆和沐春的關係沒有那麼好,不像朱標和沐英那樣是發小(據說沐英聽說朱標死後,也吐血而亡)。

2 朱允炆當時是要削藩,他們沐家在雲南勢力很大,如果朱允炆削藩成功,他們自己的利益也會受到影響。

3 也可能是雲南太遠了,遠水解不了近渴。

再加上這是老朱家的內亂,不管最後誰做皇帝,他們忠的是大明王朝,所以沒有在這場皇族貴族中的戰役中站隊,估計也還來不及站隊。所以說所謂的留給朱允炆的王牌部隊這一說是不存在的,準確的說法是留給大明一直王牌部隊。人們都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沐家的後人做得也很夠意思,在明朝滅亡後,沐家人一直反清復明上百年,甚至還幫助救國。


淵源歷史小課堂


這支王牌軍隊就是指鎮守雲南的沐英,但是題主的問題並不正確,因為他並不是朱元璋留給任何皇子的軍隊,既不是朱標,也不是朱允炆。

而且,“靖難之役”整場戰爭打下來根本用不上沐英,為什麼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沐英鎮守雲南的意義

當時雲南大部分被段氏佔據(就是金庸小說裡的那個大理段氏),於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命令藍玉、傅友德以及沐英帥兵進攻大理,並取得了成功

但是雲南的形勢比較複雜,藍玉等人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他們一離開就立馬發生了叛亂,最終沐英返回平定了叛亂。

出於長期維護雲南以及邊疆的政治安全,朱元璋於是下令沐英世代鎮守雲南。這一點沐英和秦始皇時期派遣五十萬軍隊南征嶺南,鞏固邊疆的意義是相同的。


師出無名的朱棣

隨著朱允炆上臺,他開始著手進行削藩政策,朱棣藉著《皇明祖訓》中“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的名義打出了“誅齊黃,清君側”,或“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起兵。

但實際上朱棣一開始就出師無名,因為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明確規定須“天子密詔”,而且必須“既平之後,收兵於營,王朝天子而還”。

所以,哪怕朱棣最後擊敗了朱允炆,但是他也不能自己當皇帝,最多隻能懲治奸臣。所以,朱棣後期才會大量誅殺朱允炆時期的官員,以便使自己的皇位合法化。


靖難之役初期朱允炆佔據優勢

“靖難之役”爆發後,朱允炆積極調派軍隊圍剿朱棣一方,在初期的作戰中,朱允炆一方的南軍實際上佔據了許多優勢,燕軍從北平起兵,一路南下,雖然擊敗了朱允炆一方的耿炳文,但是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不久便退回北平。

不過,朱允炆聽說耿炳文失利後,就換了“寡謀而驕,色厲而餒”的李景隆做帥,可以說正是這一步棋走錯了。

耿炳文是沙場老將,早年擊敗張士誠,跟隨徐達、常遇春征戰多年沙場。儘管在和朱棣的作戰中屢屢失利,但是比起李景隆這個完全不知運籌帷幄的紈絝子弟,至少耿炳文有經驗,有一定能力。

李景隆上臺後,朱允炆一方節節敗退,戰爭形勢急劇轉下,但我為什麼說朱允炆一方依然佔據優勢呢?

●兵源充足,輜重充足

●人心所向,師出有名

●形勢有利,朱允炆是以一國之兵剿一藩王

相比較於朱允炆,朱棣一方各方面都顯得不足,臂如病源不足,常常攻佔了一個地方,卻無法流派士兵駐守,只能是打一個丟一個,無法有效擴大領地。

所以,“靖難之役”一直是打打停停,一會談判,一會打仗。


中途換帥後朱棣屢屢受挫

鑑於李景隆的無能,朱允炆換了盛庸上臺,並且在“濟南之戰”中險些活捉朱棣,在接下來的“東昌之戰”中,朱棣也是屢陷險境,屢次差點被捉,

但都因為朱允炆的一句“毋使朕有殺叔父名”,讓士兵陷入了被動。

因為既不能傷害朱棣,但是又難以一下子活捉到他,這麼一來,朱棣反而成了一個自由人,士兵看見他也沒辦法,只好讓他自由活動了,可見戰場是不能有半點仁慈的。

就這麼著,朱棣在盛庸的手下吃盡了苦頭,雙方各有勝敗,但朱棣根本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最後他決定不再和朱允炆駐守在各國的軍隊糾纏,轉而進攻京師,這才較為順利。

來不及的朱允炆

而這時候朱允炆再想調派沐英北上勤王已經來不及了,或者他根本就沒有想到要沐英勤王,因為“靖難之役”實際上並不是全面戰爭,而是一場局部戰爭,很多人都覺得朱允炆會勝利,他佔據了太多優勢。

實際情況也表明朱允炆一方在戰爭上具有很大的優勢,但最後朱棣回過神來直搗黃龍,這倒打了朱允炆一個措手不及,從建文三年十二月到建文四年六月,僅用不到七個月的時間朱棣就攻進了京師,但真正算起來,朱棣的轉機是在五月才出現的。

五月發生了的“靈璧之戰”使得朱允炆一方的主力軍隊受到重創,說起這個“靈璧之戰”還有一個巧合,當時深陷困境的朱允炆軍隊決定以三聲炮響為突圍信號,而朱棣一方也決定以三聲炮響為進攻信號,慌亂之中,朱允炆的軍隊誤把對方的信號當成自己的信號,士兵都忙著逃命,軍隊大亂,朱棣因此獲得了勝利。

自此直到六月十三朱棣進入南京,只有了一個月左右,朱允炆一方就徹底戰敗,形勢之快,根本來不及調動沐英。因為在五月之前,朱棣和盛庸的軍隊一直處於膠著狀態,當時朱棣一方失利,士兵甚至要求返回北平休整,但被朱棣拒絕。


可見,朱允炆並不是不想調動沐英,而是他根本來不及,或者壓根就沒有想到要調動沐英北上勤王。而朱棣也違背了“清君側”的旗號,也違背了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的遺訓

“在京不過五日而還”,進入南京的朱棣不到半個月就登基做了皇帝。

實際上,所謂的“清君側”從一開始就是徹頭徹尾的謀反。


圍爐談史


1392年,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去世以後,朱元璋為了不讓他的其他兒子因為皇位骨肉相殘,同年,朱元璋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了儲君。

1398年6月30日這天,朱允炆在南京繼位,也就是史書中所說的建文帝。

朱元璋在世時,為了能讓朱允炆坐穩皇位,他不僅殺了很多手握重權的大臣,還留給了朱允炆一支特種軍隊——沐家軍。

可是在“靖難之變”,朱棣兵臨城下時,朱允炆也沒有調用沐家軍,來維護自己的江山,這是為何呢?
(朱允炆劇照)


沐家軍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他們到底會不會聽朱允炆的?

其實沐家軍最早的統帥是木沐英,朱元璋後來雖然猜忌功臣,而沐英功勞又很大,朱元璋卻從不猜忌他,其實是有原因的。

沐英跟著朱元璋時,只有8歲,朱元璋收他為義子,從小都是由馬皇后負責教育。後來沐英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屢立戰功,但他是朱元璋看著長大的,所以朱元璋很清楚他的秉性,自然也就十分信任他。

1381年,傅友德和沐英一起帶兵出征,平定雲南戰亂。這次沐英讓一些精兵猛將游泳渡江,打了敵人措手不及,取得全勝。

1383年,朱元璋命沐英留守雲南,其實他這也是想讓沐英在雲南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萬一南京有變,那麼沐英也可以帶兵勤王。

沐英後來48歲就去世了,他的沐家軍由兒子沐晟帶領,繼續擔任大明的特種部隊。
(朱棣劇照)


“靖難之變”,朱允炆為何不調用沐家軍?

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他改變了朱元璋以前的酷吏嚴刑,開始施行仁政。不過他發現自己的幾個叔叔,也就是當時的藩王,勢力太大,在黃子澄等的建議下,朱允炆採取了削藩。

當時燕王朱棣是駐守在北平的,朱允炆借軍事調兵,準備拆減朱棣的軍隊。這下朱棣不幹了,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

朱棣畢竟只是一路藩王,勢力遠不如朝廷,所以起初朱允炆派耿炳文北伐朱棣。不過耿炳文卻並不是朱棣的對手,最終戰敗。

耿炳文敗了之後,朱允炆換李景隆為帥,繼續與朱棣作戰。李景隆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他和朱棣兩人僵持不下。不過沒多久,李景隆還是節節敗退。

1401年,東昌之戰時,朱允炆的軍隊取得勝利,朱棣身邊最得力的大將張玉戰死。朱棣本人也被包圍,可是誰曾想此時朱允炆下了令“毋使朕有殺叔父名”,他手下將士害怕傷了朱棣,朱棣這才逃走。


(朱允炆劇照)

所以起初朱允炆認為自己完全有能力對抗朱棣,他自然也就不想動用殺手鐧沐家軍。事實上朱允炆也確實有實力。

不過朱棣敗退後沒多久,就捲土重來,這次朱棣來的突然。朱棣這次採用了“閃電戰”,來的十分迅猛,1402年6月8日,朱棣就兵圍南京城。朱允炆還來不及調兵,7月13日,朱棣的軍隊就進了南京城。

其實,朱允炆不調用沐家軍,主要是因為起初他手中的軍力數倍於朱棣,他完全可以與朱棣對抗,等他反應過來自己不是朱棣對手時,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