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政委:逢“大考”有靜氣 資本市場監管理念和投資者日趨成熟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發,中國的經濟和社會正在經歷“一次大考”,而中國的資本市場也正在這一大考面前不斷走向成熟。

監管理念日趨成熟。面對疫情衝擊,在我國春節休市期間海外相關市場已出現連日下跌,加上普通企業延期復工,坊間由此曾出現延期開市的呼聲。面對預期中的下跌風險,管理層秉持“敬畏市場、敬畏法治、敬畏專業、敬畏風險”的精神,審時度勢,在多部委協調聯動、政策準備充分的背景下,做出瞭如期開市的決定。2月3日開市首日跌幅約7%,小於1月20日疫情之後境外富時A50估值期貨累計10%左右的跌幅。正常開市,避免了境外市場在無境內市場交易的“無錨”情況下持續風聞下挫,由此反過來可能會給遲遲無法開市的境內市場積累起巨大的估值和調整風險。同時,如期開市更避免了延期所可能給整個金融系統帶來的結算清算、合約履行、流動性“斷橋”等各種潛在風險與“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發生。由於首日風險釋放較為充分,第二個交易日市場即回穩反彈,境內市場的“定錨”對遏制境外市場可能的繼續無序下跌起到了一定作用。

投資者日趨成熟。此次疫情衝擊,並不改變中國經濟的長期向好趨勢;從歷史上看,疫情對資本市場的影響,也通常是較為短暫的。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短期的調整恰恰是長期投資的好買點。正是這些理性認識,成就了一些機構投資者從首日即開始加倉的“逆行”風采。在開市當日的市場下跌中,不少基金公司立即將旗下基金此前的“暫停大額申購”轉為了“接受大額申購”;同時公開聲明將投入大額固有資金認購旗下基金,截至2月4日,國內共26家公募基金管理人表示以固有資金及員工資金約21億元認申購旗下公募、專戶產品。同時,保險資金也積極加倉買入,以便利用好銀保監會“對償付能力充足率較高、資產負債匹配情況較好的保險公司,允許其在現有30%上限的基礎上適當提高權益類資產的投資比例”的新規定。正是這些機構的價值投資,使得市場在首日下跌之後,第二個交易即放量反彈。

贏得國際投資者信任。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程度持續提高,國際投資者對國內資本市場的參與日漸深入。截至2019年末,境外投資者持有境內股票規模2.10萬億人民幣,已略超數據顯示的同期境內股票型基金規模2.08萬億人民幣,成為境內資本市場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在開市首日市場下跌的背景下,當日北向資金卻淨流入180億人民幣,為有數據以來的單日第二高位,2月4日繼續淨流入70億人民幣。境外投資者的大舉買入,顯示了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和中國資本市場的信心。

市場基礎制度日趨完善。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初步取得成功,並開始向創業板推廣。全面啟動新三板改革。推動新修訂的證券法獲得順利通過,市場法治建設和投資者保護取得重大突破。實施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為發揮資本市場“晴雨表”功能夯實了基礎。(作者系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