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勢漲停!雙黃連合縱連橫,太龍藥業面對的其實是跟自己的戰役


逆勢漲停!雙黃連合縱連橫,太龍藥業面對的其實是跟自己的戰役

逆勢漲停!雙黃連合縱連橫,太龍藥業面對的其實是跟自己的戰役


一則看起來頗似烏龍的消息,大大提振了太龍藥業。但重要股東的火速減持,也考驗著人性。這是一場人類與病毒的鬥爭,是股民與市場的對抗,也是太龍藥業和自己的戰役。


文丨顧小白 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正經社


一則來自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的關於“雙黃連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消息迅速引起高度關注。儘管飽受質疑,但卻成了醫藥股的“救命藥”。


截至2月5日,A股包括哈藥股份、太龍藥業等多隻醫藥股繼續逆勢漲停。其中,太龍藥業在近7日收穫了5個漲停,股價自2019年以來漲幅高達61.89%。但二股東在危難之際的火速減持,套現600萬股離場,卻被外界解讀為“發國難財”。


無論是口罩還是雙黃連,緊張情緒在讓股市波動的同時,也在考驗著人性。


01

雙黃連拯救了誰


1月31日深夜,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對外宣佈: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消息經官媒轉發後迅速發酵,各大藥店的雙黃連口服液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但隨後,雙黃連對於病毒的作用遭到質疑。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李蘭娟院士指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用於預防和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換言之,雙黃連口服液是否能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暫無定論。


在遭到多方權威闢謠後,上海藥物所對外坦承,該所證實雙黃連口服液可以抑制病毒的說法是準確的,但“也不能太拔高”,其對病人如何有效,還要做大量的實驗。


儘管這則消息目前看來更像是一個烏龍,但卻大大提振了醫藥股。


正經社查詢東方財富網數據瞭解到,受疫情影響,醫藥板塊一反去年的萎靡不振,在近一個月內表現得異常活躍。


鼠年首個交易日,滬深兩市跳空低開,3200多隻股票跌停,兩市市值蒸發5萬多億元。但在雙黃連信息的影響下,太龍藥業等醫藥股卻一字漲停,買單封板量超過百萬手。


隨之而來的,就是股東的套現熱情。2月3日晚間,太龍藥業發佈股東減持計劃稱,持股6.02%的第二大股東吳瀾,擬在15個交易日後的6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不超600萬股。按照當日股價,此番減持最多可套現超過4000萬元。


這一舉動,被外界稱為吃相難看,“發國難財”。


事實上,自疫情爆發以來,太龍藥業的股票就一路飄紅。2020年以來,太龍醫藥股價從4.54元/股漲至2月5日7.35元/股,漲幅高達61.89%,且在1月20日之後收穫了5個漲停板。


02

太龍藥業關聯了誰


除此之外,太龍藥業與上海醫藥所的關聯關係亦引發高度關注。公開信息顯示:


太龍藥業旗下全資控股子公司新領先醫藥改制於中科院下屬研究院,與同屬於中科院的上海藥物所出自同門;


2014年,太龍藥業正是從上述減持二股東吳瀾和另一關聯人高世靜處,斥資3.2億元購得新領先醫藥。


如此巧合,難免讓人浮想聯翩:上海醫藥所此番有營銷嫌疑,而太龍藥業則因新領先醫藥與上海醫藥所這層關係陷入質疑風波。


尤其是,上海醫藥所還是一個有“前科”的知名研究所。


不久前,上海藥物所宣佈同中國海洋大學和上海綠谷製藥有限公司聯合研發了治療阿爾茲海默症新藥“甘露寡糖二酸(GV-971)”,並稱該藥物對阿爾茲海默症有改善效果,並且未發現相關毒副作用。該藥物於2019年11月一經上市就被搶購一空。


但這一藥物引發了一連串質疑,且該藥物核心研究員耿美玉遭到了知名學者的舉報,稱其數據造假。


同時,耿美玉的另一個身份,是綠谷集團董事長呂松濤控制的一家名為斯內華管理諮詢(上海)有限公司的監事,該公司是的母公司即是“甘露寡糖二酸(GV-971)”全球開發許可權的擁有者。


03

業績壓力挑戰了誰


拋開輿論因素,太龍藥業的業績也並不亮眼。


正經社查詢公告發現,太龍藥業預計2019年實現淨利潤4200萬元-5000萬元,扣非淨利潤2530萬元-3330萬元,實現扭虧為盈。歷年財報顯示,太龍藥業2016年-2018年間營收分別為9.53億元、11.68億元、11.95億元;三年來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卻只有0.04億元、0.05億元、-1.15億元。


其中,2016年-2018年,太龍雙黃連口服液的銷售量分別為2.07億元,1.66億元、2.07億元,佔總營收比21.72%、14.21%、17.32%,並不算高。


根據太龍藥業2019年半年報,藥品製造為公司營收主要來源,在2019年上半年貢獻了4.83億元,佔整體營收的81.35%;毛利率為34.73%,而整個醫藥製造行業的平均毛利率為53.86%,落後了近20個百分點。


和太龍藥業類似,同樣受到雙黃連輿情影響而股價大漲的哈藥股份,雙黃連類產品對業績的作用也並不大。2018年財報的數據顯示,2018年度哈藥股份的雙黃連口服液銷量為1.90億支,生產量為1.91億支,在生產量和銷售量均比上一年度下降的同時,庫存量反而增加了80%。


除了業務增長乏力,太龍藥業的債務壓力也不小。截至2019年三季度,太龍藥業賬上有5.43億元長期借款。參照2018年度業績,這個數字達到了其全年營收的一半。


另外,太龍藥業2019年前三季度應收票據和預付款分別為1.06億元、8673萬元,同比增長57.89%、66.36%,在市場上的話語權也在逐漸減弱,業績壓力不小。


一次偶然的雙黃連概念爆發,讓太龍藥業從一個沉默的中藥企業站到了舞臺的中央。


這是一場人類與病毒的鬥爭,是股民與市場的對抗,也是太龍藥業和自己的戰役。

【《正經社》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