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張笑春醫生關於用CT影像做為目前新型冠狀肺炎認定依據的提議?

明明


張大夫作為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一線醫務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肯定有許多的實戰經驗和心得體會,上述觀點的提出肯定是建立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的。個人傾向於支持張大夫的上述觀點,這是因為:

一、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具有確診的意義,但是該檢查得出結果所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檢查有結果受採樣、試劑等影響的可能。由於檢查試劑儲備不足,特別是在武漢地區,由於事發突然,短時間內大量病例暴發,剛開始一段時間很多人都是由於缺少檢查試劑,無法得到檢查和確診。

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性肺炎在胸部ct片下具有典型的影像學表現,這也是張大夫提出上述觀點的一個重要依據。

三、不管是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還是胸部ct檢查,都有其各自的優缺點。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兩者結合起來。胸部ct用於快速的檢查和篩查,而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用於進一步確診。

病號數量較少的地區,對於疑似患者可以採取隔離觀察治療,首先用胸部ct初步篩查。到達隔離點後,進一步行病毒核酸的檢測以確診。而對於病號數量較多的地區,例如武漢,用胸部ct檢查來初步的篩查疑似患者,可以有效的避免將大量疑似患者放回家中等待檢查結果,從而產生感染擴散的風險。

最後要說的就是,要相信國家對疫情防控的決心和能力,個人要努力配合好國家的號召,居家隔離,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到過疫區或者是與確診病人有密切接觸史的,要主動報告、登記、隔離觀察。


心電圖劉醫生


張笑春老師是武漢抗擊疫情的一線醫生,經驗豐富,仁心仁術,最近累得嗓子都沙啞了。

在武漢當地醫護人員的積極努力下,加上全國各地的援助,床位緊張問題已經得到很大緩解。

但張老師為代表的一切醫生髮現,潛伏期感染以及疑似病例的傳播,需要加大力度控制,避免病毒在家屬之間傳播。

為了更有效地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控制傳染源,早期診斷、早期隔離變得尤為重要。

一開始的確診病例依賴病毒核酸檢測,張笑春主任等一線醫生髮現,很多病人一開始核酸檢測可能表現為陰性,需要多次檢測,有可能造成延誤治療以及病毒播散。張主任呼籲將CT影像作為高度疑似病例篩查的主要依據。

有些病人已經表現出典型的病毒性肺炎的CT特點,但核酸檢測仍然有可能陰性,

2020.2.3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影像科張笑春教授在朋友圈中發出了“強烈推薦CT影像在2019nCoV肺炎”診斷的主要依據,立即被轉載到各大自媒體,獲得了傳染影像屆同仁及心胸應屆同仁和重點疫區網友廣泛關注和支持。

國家衛健委的領導也關注到張主任的呼籲,目前該呼籲已經被納入國家衛健委剛剛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將“疑似病例具備肺炎影像特徵者作為當前湖北省重疫區臨床診斷病例標準”。 感謝黨和政府,感謝衛健委的快速反應!

相信由各位一線醫務人員的艱苦作戰和勇於擔當,有政府統籌調度和管理、有全國人民的支持,有武漢人民的支持配合,一定會打贏這場“抗擊肺炎的人民戰爭”的!


影像科豪大夫


美國放射腫瘤學會院士張玉蛟呼籲:時間就是生命,懇請有關部門,儘早制定CT 在檢測新冠肺炎病人診斷原則與標準,同時向全國醫院範圍推出診斷指南。

及國內某些專家都呼籲制定CT 在檢測新冠肺炎病人診斷原則與標準。

因為核酸檢測不夠,況且核酸檢測也有假陰性,最近漳州就出現一例,CT檢查高度疑似新型冠狀肺炎,而核酸檢測前3次都是陰性,而第4次檢測才顯示陽性。

CT檢查屬於X線計算機斷層現象,很多疾病有其特徵性的表現,就像人,每個人都有其個性或者性格一樣,是能診斷的,比如大部分腎癌,典型的肺結核,肺炎......當然,診斷疾病,醫生會問病史、查體,輔助檢查,綜合判斷的。

所以個人建議,同意大家的呼籲,制定相關指南,如CT檢查非常典型的表現,又有流行病學史,也就是疫區的或者有相關接觸史,可以確診。如果發病早期,CT影像不典型,還是需核酸檢測。

歡迎評論區吐槽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