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立春擠紅布?

用戶8374853145975


謝謝悟空老師小秘書邀請:

為什麼立春擠紅布?

這個問題我們重慶好象沒有在立春擠紅布的習俗……

不過我們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所以各地的民風民俗習慣還是有的,立春擠紅布可能是代表一年紅紅火火,順順利利,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在此感謝悟空老師小秘書,我的今日頭條不知何故有些為什麼發不出去,[祈禱][祈禱][祈禱][玫瑰][玫瑰][玫瑰])





平安1134256707


  立春,在冀南的農村是個隆重的節日,當然也有很多習俗,譬如系紅布條、吃小鏊煎餅等。

  系紅布條不知是什麼時候傳下來的習俗。媽媽也不知道為什麼要系紅布條,只說她小時候,她的奶奶就讓她們系,所以她也給我們系。

  在立春這天早上,家家戶戶大大小小的門鼻兒上要繫個紅布條,小孩兒的扣眼上也要繫個紅布條。講究些的人家,秋天院子裡結的葫蘆曬乾了,這時候也在葫蘆腰上繫個紅布條。在農村,紅布條不難找。村裡的孩子小時候,基本上都是紅棉襖、綠棉褲的裝扮。棉襖棉褲這些針線活又都是媽媽、奶奶、姥姥們自己縫製,所以家家基本上都有剩餘的紅布頭。

  立春的早上,媽媽會把紅布扯成一條一條的,讓我們去系在門鼻兒上,再往我們釦眼兒上系一個。於是我們家大大小小的門鼻兒上都飄揚著一抹紅色,當時家家戶戶門鼻兒基本都是鐵匠鋪打製的,常年日曬雨淋鏽跡斑斑的都成了深褐色,但配上紅布條,那就很是好看了。

  印象中立春那天多是春節過後,寒假期間,天氣都很和暖,正所謂“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村裡的小孩兒們就會到村頭的空地或者誰家的麥地裡三三兩兩成群結隊的玩遊戲,跑圈兒、打沙包等等。大家都穿著過年時新買的衣服,五顏六色的,釦眼兒上都繫著紅布條,瘋跑起來,紅布條也隨著春風忽閃忽閃的飄揚,就像迎風飄揚的小旗子,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立春這天家家都要攤小鏊煎餅。小鏊是一種很有特點的攤煎餅工具,不同於烙大餅的餅鐺。不知智慧的老祖宗什麼時候發明的。小鏊是一種鐵製食器,由鏊體和鏊蓋兒兩部分組成,鏊體成凸半球體,邊緣有鏊崖兒。鏊蓋兒也是凸半球體,正好蓋在鏊體上,卡在鏊崖兒裡,烙大餅的餅鐺就沒有鏊崖兒的設計。這與小鏊煎餅的製作方式有關。小鏊之所以叫小鏊,可能與它的大小也有關係,小鏊並不大,放在蜂窩煤爐上正好。

  製作小鏊煎餅有帶餡的和純煎餅兩種。無論是帶餡兒的還是純煎餅都要先製作麵糊。小鏊煎餅的麵糊必須是白麵加玉米麵兩種麵粉,發好的白麵加上玉米麵粉,兌上溫水攪拌成稠稀剛好的糊狀,判斷的方式是用湯勺舀起拉開來有一定的韌度又不至於太黏稠。

  如果是純小鏊煎餅就可以在麵糊里加些糖或者鹽拌勻。將小鏊放在蜂窩煤爐上,小火加熱,鏊子熱後,用擦蘿蔔絲剩下的胡蘿蔔根兒蘸上油在鏊子上刷一層薄薄的油,之後舀一湯勺麵糊倒在鏊子上,因為鏊子是凸半球形的,所以將麵糊倒在鏊子上後,麵糊會自然流下來,不用像攤煎餅那樣需要推開面糊,麵糊從上流下來後,因為有鏊崖兒的設計,正好節流多餘的麵糊,但麵糊不能舀的太多,否則就會從鏊崖兒溢出。倒好麵糊蓋上鏊蓋兒,大約三分鐘左右,當聽到幾聲“茲茲”的聲響,掀開蓋子,這時朝上的一面兒煎餅呈現米黃色且暄軟、像發糕一樣,與鏊體接觸的一面兒因為刷了油所以金黃香脆。將一個圓形的小鏊煎餅對摺成半圓,就出鍋了,剛出鍋趁熱吃,香脆鬆軟,口感極好。

  如果吃夾餡兒的,就需提前拌好餡兒料。將少許豬肉餡兒用甜麵醬炒熟,白蘿蔔和胡蘿蔔擦絲兒剁碎擠出水分,將家裡鹽水醃製的油炸滷水豆腐切小丁,乾粉條過油炸後切碎,將所有食材倒入瓷盆中加鹽、五香粉、香油、醬油等作料攪拌均勻,餡兒料就製作完成了。

  夾餡兒的小鏊煎餅同樣是先舀一湯勺麵糊倒入鏊體蓋好蓋兒,大約一兩分鐘左右面糊固定成型,這時打開鏊蓋兒將餡料平鋪於煎餅上,再蓋上蓋兒,約一分鐘後聽到“茲茲”的響聲,打開鏊蓋兒,將冒著熱氣醬香撲鼻的夾餡兒煎餅對摺出鍋,趁熱吃,外焦裡嫩,簡直是人間美味,比西方的漢堡等快餐不知要好吃多少倍。

  吃這種小鏊煎餅必須趁熱,所以每年立春那天,大家都排著隊圍在蜂窩煤爐前候著,出鏊一個吃一個,輪到誰媽媽就給誰,因為我吃的比較慢,輪到我的時候,上一個剛好吃完,但是哥哥弟弟他們就需要等一會兒了,所以會很著急的豎著耳朵聽那“茲茲”的信號聲什麼時候響起。

  後來舉家定居內蒙古,再沒有了這種煎餅,儘管有時大街上會有擺攤售賣的,但味道總不如媽媽做的好吃。有一年春節回河北,爸爸愣是生生的把既重又佔地方的小鏊擠上春運的火車背到了內蒙古,可惜這裡沒有蜂窩煤爐,煤氣的火候媽媽又掌握不好,所以不是糊鍋就是熟的不太透,但也是解了嘴饞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說書將軍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卜塵古。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因為大多數的立春都是在正月裡所以又叫正月節。立春的習俗有很多,擠紅布,打春牛,吃春捲,貼春字等等。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說一說這些習俗的來源和寓意。

擠紅布

擠紅布,又叫打春。民間習俗在立春這天,要將紅布條拴綁在門環上、紐扣鼻兒上、樹枝上、鞭子上等,這種民間習俗叫做“迎春”、“接春”。

打春在民間象徵春天來臨,萬物復甦。寓意象徵新的一年日子紅火;預示生育繁殖力旺盛;祈求驅災避邪除瘟祛穢;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打春牛

打春牛也是立春這一天民俗的一種,打春牛又叫鞭春。

注意:此處的春牛並不是真的牛,而是以桑木為骨架的土塑品(不過增加了很多工藝的填充)。

打春牛一般都是在立春的前一天,奉祀後用彩鞭鞭打,再把“春牛”趕回縣府,設酒果供奉。民俗中的男女老少牽“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豐年,也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嚮往和追求。

吃春捲

吃春捲,又稱“咬春”“咬春”則從飲食上體現了人們對於春天的希冀。相傳,歷史上最早的“咬春”飲食是“五辛盤”,由五種辛辣的食物拼成盤,不過現在已經很少見到了。在民俗中吃春捲要卷芹菜或韭菜,因為他們認為吃了會使人們勤(芹)勞,生命長久(韭)的意思。

貼春子

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其實也有一部分人喜歡把春字帖倒了,寓意和帖倒的福一樣預示著福到、春到的意思。

以上就是我對為什麼立春這一天要擠紅布的解析,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最後也祝你事事順心,謝謝!


卜塵古



憨憨閱讀


我們這裡叫“掛紅”,有“迎春接福”之意。立春為節氣之首,四季之頭,象徵一年真的開始,人都盼望有好的開始而得善始,所以在立春之際,以“掛紅”示之,表達內心願望。


自古以來,我國人對紅色就有著自然崇拜的心理。因為紅色是太陽色,血色,火色。萬物生長靠太陽,誰下需要陽光普照?血是生命之源,血為紅色,誰不需要?火是文明的象徵,誰不想文明,不想紅紅火火?崇紅拜紅思想幾千年來根深蒂固地存在於國人心中,視紅色為新鮮,吉利,喜慶,以紅色來增添吉祥慶喜。紅色代表著鮮活,吉祥,喜慶,成功,正義,忠勇,好運,熱烈,所以紅色代表著好的善的有生氣的吉祥的東西,無喜可添紅代喜,有喜添紅更喜上加喜。紅色還有驅邪護身作用,可以驅魔逐鬼,辟邪消災,帶來好運。所以國人都崇尚崇拜紅色,喜用愛用紅色,立春掛紅,有喜貼紅就屬正常,也是習慣成自然的了。


火屬陽,邪魔鬼怪屬陰,自然怕火怕陽光,所以紅色可驅邪治魔,所以著紅衣,戴紅帽,扎紅繩,貼紅,掛紅等等,一方面代表喜慶有福,吉祥安康成功正義等,一方面又代表驅邪除妖求平安吉慶的。


樹德漢碩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以立春為歲首,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秦漢以前,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曆一月初一,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納福祈年、驅邪攘災、除舊佈新、迎春和農耕慶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後幾天舉行,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

民間習俗在立春這天,要將紅布條拴綁在門環上、紐扣鼻兒上、樹枝上、鞭子上等,這種民間習俗叫做“迎春”、“接春”。

寓意:象徵新的一年日子紅火;預示生育繁殖力旺盛;祈求驅災避邪除瘟祛穢;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Aa參天大樹



青花韻律185098660


每個地方風俗習慣不一樣,紅布條的具體尺寸可以詢問當地年齡大一些的人們。

打春是立春的俗稱,是春回大地的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

立春是中國傳統節日。在周代,這一天天子親率三公九卿等到東郊迎春,祭祀。唐宋時,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表示勸農春耕和祈求豐收,明清以來,有食青菜、迎土牛、浴蠶種、喝春茶等,具有濃厚的傳統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


名稱過於寬泛


象徵春天來臨,萬物復甦。民間習俗在立春這天,要將紅布條拴綁在門環上、紐扣鼻兒上、樹枝上、鞭子上等,這種民間習俗叫做“迎春”、“接春”。

寓意:象徵新的一年日子紅火;預示生育繁殖力旺盛;祈求驅災避邪除瘟祛穢;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旭日正陽門


寓意喜氣祥和,日子紅紅火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