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補鐵、寶寶聽音樂、開發寶寶的右腦能提升智力嗎?答案在這裡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每天獲取育兒乾貨,陪寶寶成長哦!

文|老涵的爸B

怎麼提升寶寶的智力?

市面上流行著數不清的方法,個個都聲稱來自科學研究,但它們到底靠不靠譜呢?

比如:

1、給孕婦補鐵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嗎?

2、給寶寶聽音樂能提高其智力嗎?

3、開發寶寶的右腦,可以提高他的智力嗎?

我來告訴你,答案是“No,No,No”,這三個方法都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智力。

這麼說有人肯定不服氣。“這些方法都來自已經發表的科學論文,說明是有效的!”

我的回答是:科學論文裡面也有很多坑,你要會讀論文,才能準確掌握它的意思,不然就很容易被人誤導,掉到坑裡去。

孕婦補鐵、寶寶聽音樂、開發寶寶的右腦能提升智力嗎?答案在這裡

學會辨別靠譜科學

真正的科學態度是什麼呢?

是要讀到論文里科學實驗的限制條件,不誇大也不隨意擴大,還要看看其他科學家對這篇論文怎麼說是不是有人重複了這個結果,或者有多少反對的意見。

科學界對於怎麼有效提升孩子的智力,其實已經有了相當的積累。有很多研究者對智力提升的論文進行了歸類和篩選,得出了一些科學界的普遍共識。科學家朋友們建立了一個循證(evidencebased)導向的新型科學養育計劃。從字面意思上你就能看出來,我們要以證據為基礎。

哪些提高孩子智力的研究能用在我們養育計劃的數據庫裡呢?

第一,我們會注意研究推論的邊界。

比如,這個研究的實驗對象是多大年齡的孩子?適用於學齡孩子的方法,不適用於嬰幼兒。針對特殊兒童的研究發現,也不能隨便用在正常兒童身上。在歐洲中產階級兒童中做的實驗,其結果不一定能照搬到亞洲偏遠地區使用。

第二,證據之間也有層級區別。

一般性的證據,是質性研究、臨床經驗或專家委員會報告的權威意見。而更高級別的證據,來自隨機雙盲實驗,它是嚴格的、可控制的實驗,結論的可靠性更高。具體是什麼意思呢?隨機就是把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然後對實驗組進行目標干預,對照組不進行干預,觀察兩組結局的差別;雙盲則是研究者和研究對象都不知道誰屬於哪一組。

有些研究就沒這麼嚴格。比如有個研究是這麼做的:把一群孩子招進來,做6個月的訓練,然後測他們的智商,果然提升了。這能說明訓練有效嗎?其實,即使不做訓練,孩子在6個月裡本來智力就會向前發展。這樣的研究,結論可靠性顯然不夠。

第三,智力提升效果必須不是臨時的,而是能持續一段時間。

用科學術語來說,應該有重測信度。有些所謂的智力提升方法其實是應試技巧,讓你在智商測試時表現好點,但你的智力本身真的提升了嗎?沒有。隔兩天換個方法再測,提升的智商又退回去了,這種訓練有什麼用?所以這些方法也不靠譜。

孕婦補鐵、寶寶聽音樂、開發寶寶的右腦能提升智力嗎?答案在這裡

現在我們就可以回到開篇講的那幾個所謂的“智力提升法”了:

1、給孕婦補鐵,能提升嬰兒的智力智商?

不能,給6個月大的嬰兒補鐵也沒有用。

2、聽音樂能提升智力智商?

不能。雖然有傳說中的“莫扎特效應”,說給胎兒或者寶寶聽莫扎特的作品會讓他更聰明,但這個傳說的源頭是針對成年人的研究,而且其對成年人的效果極其微弱,對寶寶和孕婦就更沒有效果了,所以您可以省點錢和精力了。當然,給孕婦聽點舒緩的音樂,讓她們心情放鬆,倒是可以考慮的,但提升胎兒智力智商還是算了吧。

3、開發寶寶的右腦,就完全是對實驗的誤解了。

裂腦實驗是在癲癇病人身上做的,做這個實驗的科學家斯佩裡曾警告:總的來說,在實驗中觀察到的左右半腦認知方式的巨大差異,是一種容易失控的觀點……在正常的完整大腦中,兩個半球往往作為一個整體緊密合作,記住這一點非常重要。

什麼樣的智力提升法才靠譜?

第一、豐富適宜的刺激,增強大腦驅動力

那麼有效的方法是什麼呢?

其實也有很多。比如,給孕婦和新生兒補鐵雖然無效,但是補充ω-3脂肪酸和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魚油和深海魚油)是有效的。當然,也不是越多越好,補夠了就行了。

給孩子聽音樂雖然沒什麼效果,但是帶著節奏給孩子唱童謠是有用的。你看,同樣是給小孩聽東西,聽什麼東西很重要。讀書、親子閱讀、面對面的語言交互,都很重要。還有上幼兒園,尤其是有語言訓練課程的幼兒園,會有效提高孩子智商。

<strong>這裡先說一件基本而又重要的事情,是你可以為孩子做到又能有效提升智力的,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豐富的環境,可以不斷地刺激他的認知能力發展。

為什麼呢?

因為“神經可塑性”。

通俗來說,連接人的大腦神經元的部位叫“突觸”。兒童早期發展過程中,突觸的數目甚至超過了成年人。但後來,很少被刺激到的神經元會喪失突觸,從而被削弱甚至裁剪掉,即突觸削減(synapticpruning)。這個削減非常厲害,在整個兒童期和青少年期,一共要削減大約40%,而經常被刺激的腦網絡的突觸會被加強,這就是“神經可塑性”。好消息是,我們每個人一輩子都有神經可塑性,而0-6歲孩子的神經可塑性最強。給予大腦刺激,就是增強大腦的驅動力。

不用緊張,這個刺激不是說給大腦來一下電擊,或者喝點神奇的刺激性藥水。刺激就是孩子看到的東西,比如動畫片,這是對視覺系統的刺激;聽到的東西,比如音樂,這是對聽覺系統的刺激;也可以是體育運動,這是對腦部的運動系統的刺激。

<strong>

所以,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你給他的大腦的刺激不夠多,不夠豐富,就會影響到其大腦的發育。科學家根據這個原理,設計出了一些干預方法。他們從那些給孩子刺激比較少的家庭裡選了一些媽媽,她們的孩子是3-4歲。科學家教這些媽媽什麼呢?很簡單,就是怎麼在家裡給孩子更多的智力和語言刺激,比如用一隻襪子做個玩偶跟孩子玩,用雜誌上的圖片教孩子如何給東西分類,教給媽媽一些兒歌讓她們回家跟孩子一起唱,還教她們可以跟孩子玩的手指遊戲,也送給她們一些書、拼圖遊戲等,讓她們帶回家給孩子玩。

聽上去是不是很簡單?可是過了幾個星期之後,這些媽媽的孩子的能力有了顯著變化;而對照組,也就是沒有使用這些干預方法的家庭的孩子,變化並不明顯。這就說明,孩子智力的發展,需要家長給他的大腦以豐富的刺激。

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我們前面既提到智力又提到智商,那智力和智商的區別是什麼呢?

智力指廣義上人的認知能力、心智水平,包含多個方面;而智商是測量智力水平的一系列標準測試得出的分數,很多智力研究會用智商數據作為指標。

神經可塑的過程就是提供刺激、培養孩子大腦的過程。這可以說是育兒方面最重要的科學原理之一,它不僅會決定孩子的智力,也會決定孩子在情緒、運動等各方面的發展。

孕婦補鐵、寶寶聽音樂、開發寶寶的右腦能提升智力嗎?答案在這裡

第二、創造豐富的認知刺激,讓孩子更聰明

<strong>一、在家裡,給孩子適宜的環境刺激

有一次我跟朋友講起要給孩子豐富的刺激,朋友說:“這我知道我給孩子買了很多玩具,顏色明快活潑,還有會發聲的,牆上貼著刺激視覺發育的圖片。”聽了她的話,我趕緊誇她:“你很厲害,知道視覺和聽覺都兼顧。不過,還有更多要注意的地方。”

1,允許孩子用多種感官感受立體的世界。科學家認為,孩子的各種能力是自下而上建立的,初步能力是高級能力的基礎。就像蓋房子,要先打地基,然後豎柱子,接著建牆壁,屋頂留到最後修。感官能力可以算是孩子的地基,語言和運動有點兒像柱子,高級的神經認知能力是牆壁和屋頂。

你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早期的學習以感官系統為主,他們聽聲音、看圖像、觸摸紋理、品嚐味道和質感,建立對世界的最初認知。相應地,你可以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感官的刺激,來幫助孩子認識世界。這裡有一個“小坑”,由於成年人的大多數信息來源是視覺和聽覺,所以很容易過於重視視覺和聽覺,而忽視其他感官。

當孩子拿起一個東西往嘴裡放,你的第一反應很有可能是“趕緊放下,別吃!”其實,那是孩子在用口腔觸覺感受物品。當孩子把盛麵條的碗打翻,又用手把麵條捏碎,還抹在餐盤上、衣服上、臉上,你很有可能要抓狂大喊:“停下!太髒了!”實際上,這是孩子在用小手的觸覺和肢體動作“學習”麵條的特徵。

孩子大了也一樣,他拿著樹枝在土堆上跟小夥伴們打打鬧鬧,玩得滿身泥土,你看了直皺眉。其實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遊戲,除了感官,還要動用更高級的語言、動作和情緒識別等技能。關鍵在於,你要允許孩子自由地去感受。

2,鼓勵孩子把感知到的信息關聯起來。給孩子提供刺激豐富的家庭環境並不難。對孩子來說,環境中的點點滴滴都融入了豐富、有益的新體驗。不同顏色的玩具、循序漸進的繪本,甚至家裡的傢俱,都能給孩子視覺刺激;聽撥浪鼓的聲音,聽媽媽念童謠,還有聽爸爸媽媽回家的腳步,孩子都在動用小耳朵聽;爸爸的胡茬硬硬的,毛絨玩具軟軟的,玻璃桌光溜溜、涼冰冰的,孩子都可以用觸覺去感知。

不過,我們認識事物的時候,一般不太可能只動用單一的感官,只聽、只看、只摸,一定是同時接收多種渠道傳來的信息,綜合識別和判斷。鼓勵孩子探索世界的時候,同樣要幫助他全面地認識一個事物。比如吃蘋果,可以看到蘋果紅紅的、圓圓的;摸起來硬硬的、滑滑的;咬一口,是脆的、甜的,還有“嘎吱嘎吱”的響聲。

孕婦補鐵、寶寶聽音樂、開發寶寶的右腦能提升智力嗎?答案在這裡

<strong>二、在戶外,擴展孩子的學習資料庫

上面主要說在家裡怎樣給孩子適宜的環境。那麼在戶外呢?可做的事情一樣多。

<strong>

<strong>

1,開放多感官,讓孩子接觸不同類型的信息。孩子天生懂得用概率來思考,從觀察中學習,他們大量地看、聽、接收外界的信息,然後放到自己的概率樣本庫中。如果樣本庫過於單一,就容易形成偏見。出去玩兒,是給孩子提供多樣的觀點、擴大樣本庫的好時機。

旅途上看到不一樣的文化風俗,南北方的甜豆花、鹹豆花,給孩子說一說;看到不同文化的人,少數民族、外國人、信仰不同宗教的人,給孩子講一講。幫助孩子把更多可能性納入知識庫中,他們樣本庫的概率分佈越合理,對世界的判斷就會越準確,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越強。既然選擇帶孩子出去,就不要牢牢拴著他,只要不危險,就應該儘量鼓勵他去觀察。看到孩子在一動不動地觀察小雞或小鴨吃東西,不要打斷他,這時有關這些動物行為的各種數據正在迅速湧入他的大腦,他正在學習這個世界的規律。

對孩子來說,去旅遊不一定要去國外,去有名的景點。只要有父母陪伴,去小公園、去博物館或者去鄉下走一走,都是非常好的學習經歷。

2,從視覺出發,刺激空間認知能力的發展。出去玩還是鍛鍊孩子空間認知能力的好時機。空間認知就是我們對空間位置關係的理解力,這種能力是數理能力的重要基礎。

孕婦補鐵、寶寶聽音樂、開發寶寶的右腦能提升智力嗎?答案在這裡

<strong>三、刺激不是越多越好

孩子的成長需要豐富適宜的刺激,但並不意味著我們給孩子的外部刺激越多越好。一般來說,正常的家庭環境都能為孩子提供足夠的刺激。我現在比較擔心,有些家庭可能出現刺激過多的情況。

大腦跟我們身體上的肌肉很像,它會響應身體的訓練,變得更強大。但強度過大的訓練會造成肌肉拉傷。同樣,超出孩子承受範圍的刺激,也會讓孩子的大腦“受傷”。

比如,玩具太多,會干擾孩子的注意力發展,導致孩子根本無法沉浸下來專心玩一個玩具,注意力被扯得七零八落。我家的做法是,把大部分玩具都收起來,一個時間段只拿出幾種玩具供孩子選擇。過段時間,如果其中某個玩具孩子好久沒玩,就換一個。

另外,大人的過度“關注”,同樣會干擾孩子。比如,孩子在專心搭積木的時候,家長一會兒問孩子問題,一會兒又讓孩子喝水,雖然是好心,卻對孩子無益。

還有一種過度刺激,是過度依賴“視覺輸入”。有的媽媽讓很小的孩子跟著音頻節目學習,把孩子交給電子產品。有的媽媽帶孩子外出時,在嬰兒車上掛各種鮮豔的玩具。其實,美國兒科學會指出,戶外環境對孩子已經是豐富的刺激,沒必要再畫蛇添足地給孩子增加視覺干擾。

孕婦補鐵、寶寶聽音樂、開發寶寶的右腦能提升智力嗎?答案在這裡


最後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更需要了解科學的兒童發展規律、正確的科學育兒方法,這樣才能知道孩子什麼能力要早培養、什麼階段要提供什麼刺激、削減哪些、留下哪些,因為這些都是後天養育可以塑造的。要特別強調,現代科學之所以科學,是因為它是可證偽的,也就是說它不是絕對正確,而是不斷迭代更新的。

我提倡的養育態度是這樣的:

第一,循證;

第二,不斷迭代更新自己的知識;

第三,無論我的知識庫如何變化,對孩子的愛和陪伴永遠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