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耶律楚材這句話有何深意?

“興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這一句話是誰說的呢?是耶律楚材說的。這句話出現在《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一百六十九》中的“理宗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嘉熙三年(蒙古太宗十一年)”,也就是1239年。

當時的蒙古是窩闊臺當大汗,耶律楚材從1231年開始任中書令,執掌蒙古天下大權,以他這樣的身份說出這樣的話,被記載在史書中,自然深有道理。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興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耶律楚材這句話有何深意?

耶律楚材說完這句話之後還加了一句證明自己這句話的正確性的補充材料。後面的這句話如下:

任尚以班超之言平平耳,千古之下,自有定論。後之負譴者,方知吾言之不妄也。——《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一百六十九》

所以要想理解“興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就必須要了解“任尚以班超之言平平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裡是有一個典故的。

班家在東漢很牛,班超的父親班彪是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超的兄弟班固是《漢書》的作者,一開始班超也有加入《漢書》的寫作工作,後來他覺得沒有意思,執筆從戎跑到西域去了。

班固的妹妹班昭也很厲害,被後世稱為“曹大家”,班昭對後世影響力最大的自然是《女誡》,“三從之道”和“四德之儀”,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三從四德”就是她所提。


興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耶律楚材這句話有何深意?

班超最厲害的自然是出使西域三十多年,為西域的和平以及迴歸東漢做出重大貢獻,他一共安撫了五十多個國家。

班超有胸脅疾,他覺得自己時日無多,所以上書皇帝希望自己能夠死在中土,在自己妹妹班昭的共同努力下。

皇帝批准了。

回到洛陽之後,班超的病就更加的重了,雖然有御醫醫治,皇帝親自過問,但也迴天無術,71歲離開人世。

他從西域回來,朝廷也派一個人去接替他的工作。這個人就是任尚。

任尚這個人很有才能,他曾經在對羌的迷唐部作戰,對匈奴作戰中都立下戰功。

他要去西域自然就要向班超瞭解情況順便求教經驗,因為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西域一片太平。

兩個人的對話就開始了。

興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耶律楚材這句話有何深意?

任尚一開始很謙虛,他說君侯,班超因功封為定遠侯。

您在西域三十多年,我現在接任您的職位,請您賜教。

班超見任尚態度這麼誠懇,自然也毫不保留。

他先給任尚分析了西域的情況。

他說西域的情況比較複雜,那些官吏並不是善男信女,他們大多是因為有過失才去徙補邊屯的。

西域各國與我們的習慣不同,班超用了這麼幾個字形容:蠻夷懷鳥獸之心,難養易敗。

接著他指出任尚的缺點。

他說任尚你性子比較急,所以這一點你需要調整的。

接著他給出的忠告就是:

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宜蕩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而已。——《後漢書·列傳·班梁列傳》

簡單一句話,抓大放小,不必事事必究。

興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耶律楚材這句話有何深意?

任尚一開始是滿懷希望,希望能聽到班超給他建設性的意見,沒想到批評了自己,也給不出什麼好的計策,所以離開班超府時,他說了這麼一句話:

我以班君當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後漢書·列傳·班梁列傳》

這就是耶律楚材所說的“任尚以班超之言平平耳”的來歷。

故事到這裡並沒有結束,任尚出使西域之後,幾年之後,一片太平的西域各國就紛紛反叛。

西域諸國叛,攻都護任尚,遣副校尉梁慬救尚——《後漢書·本紀·孝安帝紀》

他把事情搞壞了,就被東漢召回了。

班超經營那麼多年,他幾年就可以把事情搞壞,是他的能力問題嗎?

興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耶律楚材這句話有何深意?

當然不是,他的能力還是挺不錯的,不是不學無術,而是靠戰功上去的。

那為什麼有才之人會把事情搞壞掉呢?

因為他沒有記住班超說的這句話:

水清無大魚,察政不得下和。宜蕩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而已

這句話與耶律楚材講的:興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

其實是一個意思,兩種不同的說法。

任尚的經歷主要是在中土,他以中土的思維方式去看待西域所遇到的事情,他的性格又比較急。

此時他發現不合自己的眼緣或者理念的東西很多,他性子急,希望能夠雷厲風行。

問題是西域諸國還是他手下的官吏並不是這樣認為。

所以任尚的理念與下屬與西域諸國產生了糾紛,當貫徹不下去之後怎麼辦?

快刀斬亂麻,用急法苛令最有效,就是強行實施,施壓。但一旦施壓過度,自然就會激起反抗,所以這就是他搞亂的真正原因。

興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耶律楚材這句話有何深意?

俗話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道德經說的話也和上面班超告誡任尚,以及耶律楚材所說的話的意思都是一樣的。

人都有好惡之心,但你的好惡對錯並非就是天底下的對錯和好惡。

因為《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當以你的好惡去替代世間之好惡,你等於在挑戰與之相關的一切,你要付出的代價和阻力是很大的。稍有不慎輕則失敗,重則可能帶來災禍。

最典型的例子還有西周初期,姜子牙與魯伯禽治理諸侯國的差別。

姜子牙到了齊地,順應人民需要,幾個月就把齊地治理好。魯伯禽治理魯國卻花了三年,才初有成效,因為他把西周的那一套搬過去讓魯地之人適應。因為魯伯禽是周公的兒子,所以他有整個西周為他背書,就算折騰三年或者十年也沒有任何問題。

問題是這天下有幾人有此實力呢?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這篇文章寫的有些澀,將就看吧!昨天寫了一篇《三國時期發生在荊州的2次疾疫對孫吳疆域產生重大影響》過了一天才64個閱讀,有些受打擊,反思調整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