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定律:不會“借錢”,你永遠也成不了有錢人,你怎麼看?

媒體大律師


陳文觀點:


在《窮爸爸富爸爸》裡面反覆提到的兩個詞語就是“資產”和“負債”。這本書的主旨就是告訴讀者“儘可能地積累資產和避免負債”。

然而到底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其實這本書講的並不是很詳細,而且,其實資產與負債之間總是會有一定的聯繫和區別,而這種聯繫和區別往往就是區分理財達人和普通中產的關鍵。

01 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

資產就是“可以為你產生財富”的東西,負債就是“使你不斷失去財富”的東西。

大多數人對這句話其實並不是特別理解,會有人傻到總是去找那些使自己不斷失去財富的東西嗎?

其實很多人都在做這件事情,包括我自己也是,這個世界上可以被稱之為“資產”的東西其實極少,因為資產的增殖意味著勞動的積累,也就是資產的存在就對應著奴役和剩餘價值,因此在考慮人性的前提下,資產的存在其實並不是穩定的。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區別就在於參考系選擇的不同,資本主義以一般等價物作為參考系,而社會主義則以勞動作為參考系,因此在這兩方面看來對方都會有潮汐漲落。

舉個例子來說,典型的資產包括現金、股權、債權、存款等,這其中對應的就是“自己的勞動”、“公司員工的勞動”、“借貸方的勞動”、“社會的勞動”幾方面。

其實現金由於自己不能增殖,不能夠算是非常典型的資產。

如果以社會主義的角度來看,也就是將“勞動”作為參考系,則這些股權債權存款則會有著隨著時間而波動,因為其中包含的勞動量變化了。勞動並不是無償的、也不是無成本的,因此,勞動和相對應的資產之間就會有類似的交叉出現,而交叉線的上方和下方其實就是“資產”和“負債”的分界線。

02 如何將負債轉化為資產?

《窮爸爸富爸爸》常說,“中產階級工資很高,但他們把錢都拿去買遊艇豪車大房子,四處旅遊買首飾名錶,最終以為自己一直在積累資產,事實上卻只是在不斷積累負債而已”。

這句話本身是沒有任何毛病的,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這些看起來高調奢華的東西其實全部都是在不斷地從你的錢包裡把錢掏出去。

例如,遊艇豪車的保險和油費,房子的養護和房產稅,旅遊的消費,首飾名錶的保養,這些全部都是將錢從自己的兜裡掏出去的重要因素。但是,仍然有一種方法可以把這些所謂負債變成資產,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注入勞動”。

所謂“注入勞動”,意思就是把這些本來只是在消耗勞動的事物加入勞動的補償,通過這些事物對勞動進行增值從而對這些事物消耗的勞動進行補償並且獲得剩餘勞動價值,這樣一來就可以將這些事物從“負債”變成“資產”了。

例如,遊艇豪車、首飾名錶,如果只是自己使用,那麼就會成為負債,可是如果將其出租並且能夠獲利,那麼這些事物就變成了典型的資產。

其實一般來說,因為有各種產業的存在,其實這些所謂的“負債變資產”的單一行為很難實現,例如租車公司的豪車、租船公司的遊艇、影樓的首飾名錶衣服包包,因為規模效應的緣故會極大壓縮成本從而保證利潤率,普通人一般是沒有辦法競爭的。

但是根據曼昆教授對市場覆蓋的研究,由於市場的規模在相互相切之後達到最終的六邊形的這段時間,邊際時間和成本都會迅速變大,所以在這些小型的縫隙之中,仍然有普通人生存的空間。

03 我的資產也會轉化為負債嗎?

同樣,資產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負債,例如股權,如果公司破產了而且責任並非有限,那麼那些負債也就同樣轉移到了股權持有人的頭上;如果公司或債務人持續入不敷出,為了自己的債權能夠按時兌現,債權人有的時候也不得不持續不斷地向其中投入資金擴大債權,這就是為什麼《窮爸爸富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最後也沒有逃過破產命運的原因。

既然資產和負債可以相互轉化,那麼只積累資產和資產方面,不積累負債和負債方面可以嗎?其實答案是否定的。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很清楚什麼東西能為我們持續不斷地創造財富,什麼東西只能持續不斷地流失財富,然而只積累狹義的“資產”而不積累狹義的“負債”,就會有另一種負債出現,也就是在“空”的情況下依舊存在的——消費。

消費,顧名思義就是為了滿足生活需要而進行的從錢包裡掏錢的行為。日常消費包括各種各樣有型的或者無形的消費,其本質目的都是為了滿足生活需要。

從這一點上來看,“生命”這種東西,本質上就是一種負債,當然生命同時承載著勞動,而勞動則是資產的積累的本質來源。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的語境下,個體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用自己的勞動積累資產補償自己的生存帶來的負債。

04 如何正確積累資產並減少負債?

負債的存在意義,是將本來由生命本身帶來的負債變化成了有型的物質,從而使用一部分其他人的勞動來代償自身消費造成的支出。

例如,一個人一無所有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在野外隨時都會遭遇死亡威脅。然而,如果他現在身上穿著衣服,那麼他在活著度過一個寒夜的可能性就遠遠高於赤身裸體。

衣服有兩種來源,一種是自制,另一種是自帶。

自制相當於將自己的勞動凝聚進入衣服當中,用勞動產生的資產彌補自身熱量散失導致的負債;而自帶則相當於使用別人的勞動進入自己的衣服,用其他人的勞動產生的資產來彌補自身熱量散失導致的負債。

如果不去買大房子,那麼就要花錢去租,買了大房子如果不租出去,那就只能不停支付養護費和房產稅,而同等時間內養護費和房產稅與房租的差值,就是大房子凝聚的建築工人的勞動的價值。

其實這個問題重新迴歸到普通人身上來說的話,“積累資產,減少負債”仍舊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指導思想,然而關鍵在於,能否將資產固定在“增加勞動數量和質量”,將負債固定在“凝聚較少或較低質量的勞動”上,也就是我們常常提起的“多快好省”,這樣才能將“積累資產,減少負債”這句話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

在現在這個年代,在各國爭相貶值自己本幣從而拒絕全球化的前提下,積累資產對於普通人來說並不容易,當然自身勞動例如本職工作能夠提供搖身一變成為資本家的機會。

在資產累積這方面,其實並沒有那麼多訣竅,只有儘可能發掘資產的回報方面(和資產增值無關)、摒棄資產的支出方面(至少拒絕入不敷出)、在無資產的消費方面做好權衡(資產的存在與否是否能夠補償消費而不至於使自己付出遠大於消費的勞動),才能夠最大程度地將負債轉化為資產,避免將資產轉化為負債。


陳文聊商業


其實我真覺得這句話有一點道理,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不敢跨出這一步!

我有一個親戚以前在農村就是種地的,後來有朋友拉著他承包魚塘,當時找親戚借了大概4萬元,湊和朋友一起10萬元承包了一個2000平米的魚塘,一年下來的收入總共有20多萬,我這親戚每年能分到10萬元左右,要知道這可是在2000年的時候,後來我這親戚又想投資工程,但是需要一兩百萬,他沒這麼多錢,後來就找親戚朋友做房屋抵押貸款,當時找銀行大概貸了100多萬,後來做工程又掙了一筆錢,現在我這親戚開的都是50萬的車,在市裡面買了兩套房。

我這親戚就是典型的白手起家,自己沒錢,但有勇氣找親戚朋友借錢,可以說是完全的空手套白狼,當時找親戚房屋抵押貸款,就給我另外幾個親戚吃了一頓飯而已,賺錢了也沒給借錢的親戚紅包利息之類的,幾個親戚都抵押了差不多20萬左右,這在10年前不算是小錢,即便是現在也不算是小錢。

其實很多人都不敢像我親戚這樣借錢,覺得借別人的錢欠別人的人情,即便是有比較好的投資項目在眼前也不會借錢做,除非自己的存款足夠,這是大多數人平庸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這也不是什麼壞事,畢竟真正能夠成功的人都是少數,投資也有風險,一旦還不上就慘了。

我一叔叔以前是做滷菜生意的,一個人一年也能掙個10多萬,後來跟朋友去搞工程,但款項一直收不回來,找銀行借了四五十萬,總計虧了七八十萬,後來不得不把房子賣了還款,要不是及時止損,估計會虧更多,現在滷菜生意也沒做了,如今在工廠裡找了份四五千的工作維持生活。

怎麼說呢,要想富,在某些環境裡確實要懂得去借錢,我一同學在一企業打工,那時候企業是盈利的但是要發展缺資金,就鼓動員工投資,我這同學找爸媽借了10萬元入資,現在企業的銷售額已經從以前的年銷售額五六百萬做到了現在的年銷售額兩三千萬,我這同學每年除了工資以外還能分到10多萬的分紅,這可是在三四線城市裡。

所以我們不得不承認一點就是,錢生錢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只要方向對掙錢的幾率很大!如果你不敢借錢,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會措施一些致富的機會!


樓盤網


有句話這樣說的“富人從銀行借錢投資,窮人從銀行存錢保值”!這句話已經充分說明不會借錢永遠也成不了有錢人的做法,其實這句話就是告訴大家一個大道理,要學會投資,學會錢生錢,這樣才能成為富人的最好捷近,下面說說我個人看法。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個實際例子,就是在2005年之時,我舅舅在深圳花了幾十萬購買一套房子,隨後過了幾年又把房子賣了,隨後把這套房子賣的錢付個首付,然後去買更大的房子;之後又等著升值了,之後又把房子賣了;買了這套房子升值後又賣掉,當中首付買更好,更大的房子,就這樣循環的去炒房,截止當前房產已經超過1000多萬了資產,就這樣一買一賣,藉助銀行的錢為自己賺錢。

通過我舅舅的這個炒房事例,從幾十萬元的資金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變成千萬資產的富人;從這裡例子就是可以說明兩個大道理:

其一:錢生錢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是一種為資金賺取更大財富的一種方法;

其二:窮人要想成為富人,要學會借錢來投資,這樣才能真正的成為富人的可能性;

舉例子:

假如有兩個人同時永遠10萬的本金,其中一個人就把這10萬元存銀行,年利率是4%,一年下來有4000元利息,覺得非常划算了,隨後自己去上班拿份工資收入。但另外一個人拿出了自己10萬元,隨後再度向銀行借了10萬元,總共有20萬元的本金去接手了一家快遞承包片區;10年之後,這兩個人就是天差地別的,選擇存款的人最終只有50萬以下的存款,而另外一個人資產已經高達300多萬,同樣的本金起步,一個是存錢的,另外一個就是借錢的,兩個人之間最終的資產差異非常大,這就是現實的生活。

總之這個社會貧富差距這麼大的真正原因就是,窮人都是把錢躺在銀行吃利息,為了就是保值;而真正的富人就是研究投資,研究哪些項目能賺大錢,自己只要有錢就用來投資各種各樣的投資,藉助銀行的錢為自己生財。

所以富人定律不會“借錢”,你永遠也成不了有錢人,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這個也是告誡很多普通人想要成為富人的真正捷近之路。


老金財經


2000年左右,具體日子記不太清了,我身邊老張就是這麼幹的。當初,他家樓下自建了一間門面房,位置還比較好。當年也租不了幾個錢,那會兒,老張就是個賣襪子,販內褲的小商販,也想把生意做大,卻借不到錢。於是,在高人指點下,老張和我們省內一家啤酒廠聯繫上了,願做經銷商。當時和廠家談好半年還是一季度一結帳。。。於是,整車整車的啤酒拉往他家。還別說,生意非常火爆。有多火爆?在我們這個城市,數一數二。後來,大家發現了其中的奧秘,這老張是微利或保本乃至賠錢在賣,不圖賺錢。比如啤酒從廠家進價是1.05元,他就加個3分5分,很多時候索性就發個1.05元,還有時1元也批。別的經銷商不敢這麼幹。。。生意是火的不得了,年底老張一算帳,基本上沒賺錢。但是,沒賺錢是沒賺錢,老張卻眉開眼笑,這生意做了好幾年。後來,眾人才知道,這老張壓根就沒指望賣啤酒賺錢,而是另有項目。他在某房地產項目入了一股,這錢從哪來呢?他就靠這賣啤酒籌資,因為有幾個月的還款空檔,他就左手倒右手。不要小看這幾個月時間,動輒就有上百萬。當然,這小子發了。。。再講這幾年發生的一件事,也是身邊一個朋友乾的。這小子大概12年吧,看中了某市中心一塊3000平商場,負一層。房東說租金一年200萬,他考慮了一下,加上員工,裝修,自已有點啃不動,便又找了兩個合夥人,三人一塊把這商場包下來,約好房租半年一交,即100萬。下來,便開始裝修,找廠家,由於他本來就是圈內人,且那幾年生意還非常好,他主要是賣鞋服,各廠家也非常踴躍。具體就是他負責招聘員工,負責賣貨,各廠家免費提供鞋櫃,衣櫥,還有各品牌裝修。並且,由於他信譽較好,所有商品幾乎均是賒銷,一月回款。於是,一個3000平,200左右員工的鞋服超市便誕生了。。。初期,這超市生意也是很火,顧客人山人海,各種活動整天舉行。並且,在14年,3人又在另外一個城市開了一間同樣規模的超市。但是,15年,兩間超市均遭斷崖式崩盤,虧損已達300萬。。。怎麼辦?3人一商量,找房東降房租,遭房東斷然拒絕。3人一琢磨,索性不幹了。但是此時,累計還欠各經銷商1300萬貨款。於是,便挨個給廠家打電話,實話實說,要求各廠家第二日均來商場共議善後。這善後怎麼處理的?我朋友開門見山,即現在手頭資金不多,只能按70%回款。如果同意,現在簽字,明日將帳打過去。若有異議,下來另談。各廠商面面相覷,不到5分鐘,意見統一:就這麼辦。。。這事結束之後,各廠家非但無人指責我朋友,反而紛紛豎大拇指:是個漢子。並私下表示,今後如果東山再起,大家依然全力支持。。。


大力牛魔王之龍在天涯


借錢不一定就能成為有錢人,但有錢人大都有過借錢的經歷,從來沒有借過錢的人很難成為有錢人。

這個社會借錢人借錢的目的和用途也分很多種。

很多普通人借錢並不是為了投資,要不就是為了透支提前消費,要不就是為了生計需求。

其實透支提前消費的也並不完全是壞事。比如我一個同事,在1998年的時候,口袋裡只有2萬元錢,碰到一個房地產中介人員向他推銷房子,在那中介人員的慫恿下,用自身的2萬元,再到銀行借了幾萬元,按揭了一套房子。當時都說他不自量力,但現在看來,房價都翻了好幾倍,他當年的提前消費變成了一筆不錯的投資。

除了像那位同事那般通過借錢買房子獲得不錯效益的以外,很多借錢透支提前消費的行為真的就不值得提倡。有的借錢人甚至借錢買豪車、買奢侈品來享受生活,搞得最後欠下一屁股債而失去信用的,就有點得不償失。

而那些有錢人去借錢就是為了“讓錢生錢”,做的就是經營“錢”的生意。其實很多成功大老闆的融資行為就是一種借錢行為。只是他們在融資之前,搞過系統規劃,做過風險評估,承諾了分紅股份,所以有人願意與他們承擔風險責任借錢給他們。

最後想跟大家說的是:有錢跟借錢沒有必然的關係。普通人想做生意,在沒有風險評估,沒有把控經營能力的情況下,不要輕易去跟人借錢做生意。在心裡能虧得起多少就做多少錢的生意,不要盲目樂觀去追求搞大搞強。

我是裁縫方師傅,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您有借錢的經歷嗎?借錢又是為了什麼?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


裁縫方師傅


我覺得負債不可怕,可怕的是連負債的勇氣都沒有,因為年輕的時候不負債,我至今也沒有富有過,說真的關於負債我是人到中年才悟到的。接下來我支持我女兒負債。

高收入和低收入因為不負債如今的差別是低收入的完勝。現在就來說說我和我哥兄妹倆的負債故事。



我哥嫂比我早來上海,他們至今一成不變的在一個單位裡上班,工資到現在也不高,目前還是我嫂子的收入比哥哥高,但一年兩個人最多也就15萬的年收入,這個已經是一直慢慢漲上來的,但我們的情況是好多年錢就年入10幾萬的家庭收入了。我哥哥家2個女兒,我就一個女兒。買房是我先買,因為我那時候賺錢多一些,也就攢夠了買房的錢。我買了房後哥嫂也著急,那時候為了兩個孩子將來能在上海讀書落戶就去郊區先買了第一套房,那時候郊區的房子真的是白菜價,說起來誰也不信,真的是,哥嫂的錢還不夠就出去借錢,全額付了後給大侄女辦了藍印戶口,後來馬上又去更遠的地方買了一套也是為了辦戶口的,大部分錢都是兄弟姐妹湊的。


那時候我們都還年輕,哥哥他們後來孩子的戶口全部辦好後,過了幾年賣了郊區的房子,也是漲了很多倍了。然後去市區首付一套貴點的房子,餘下的全部貸款,兩套房子都這麼幹的,先後賣了在同一小區買了兩套,顯然全部靠負債才得以郊區換市區。而我住著市區的房子卻不欠一分錢貸款,如此這般我錯過了二套房的購買最佳機會以至於至今我就擁有一套房卻無欠債。


沒有欠債的我資產就一套房子,這套房子真的是不動產,在我這裡變成了動不了資產,因為就一套剛需要住的房子,怎麼樣也不能為自己帶來收益,還要支出,比如住在裡面的一切支出。


再來看我哥嫂因為負債盤活了資產,從很偏遠的郊區將兩套房變成市區的兩套房,郊區的兩套房成本價在20萬元,沒有錯,2000年的時候真的就價值20萬左右兩套房。剛開始價格也低然後因為要辦藍印戶口所以不能貸款,那時候錢差不多都是兄弟姐妹借的。過了好多年,那邊的房子也分別漲價了,這樣正好賣了就付市區的首付,如此哥嫂又在沒有限購的時候分別的時間裡置換了兩套房,就成就瞭如今的資產,那時候買的是一套100多萬,還有一套200多萬,如今第一套價值380萬,第二套價值400多萬,資產一下子就翻了好幾倍。。。


如果沒有負債,哥哥是買不起市區兩套房的,所以負債讓他們享受了房產升值的空間。負債讓他們的資產翻倍的增長。而我這個還說自己會理財的人卻不去負債,然後資產也就沒有機會增長了,雖然我住的一套房也是漲價了,但漲再多似乎也跟我沒有關係,我又不能賣了...我只是想說明很多時候可以利用負債來讓資產增值的。


誰解花語


我同意這種關點,舉個例子來說,我有個朋友買的是單位福利分房,而且是新裝修房子,十幾年前有一次因為需要用錢就把房子賣了,價格特別便宜,幾萬元錢就被另一個人買了,買房的這個人當時就是看準時機借錢買的,買了之後,就把它出租了,租金就用來還還賬,一直到現在,房子價格翻了幾倍!這個例子就充分說明了富人定律!但是前提是要借得到錢💰才行!


羅密歐的VLOG


先舉一個例子:

回到5年前,有兩個人,各有100萬,當地的房子100萬一套,A用全款買了1套,B付首付買了3套。

到現在,當地的房子值200萬一套,A賣了1套房子變成200萬,B賣了3套房子變成600萬,付掉一些利息,算550萬吧。除出本金,那麼A賺了100萬,B賺了450萬。B賺的錢是A的4.5倍。

我們不談這個例子的合理性和其它因素,至少從中可以看出一個槓桿的力量。

B付首付,銀行願意為你放出貸款,這是一種很普通的融資方法,並沒有太高風險,像這種融資方式具有富人思維的是不會放過這種機會的。

我們反過來想,我現在有100萬,想做一個要投資200萬的事情。你借100萬去做和等到賺夠200萬再去做是一樣的,因為借100萬獲出的利息成本和你再去賺100萬獲出的時間成本比要少得多。

問題只在於你借錢來做的事情是否有把握。從理論上說,借錢是一個成本最低快速增加財富的方法。


股道商道


不會借錢,就永遠成不了有錢人,說的就是 “以錢生錢”和通過“加杆槓”賺錢,從財富本質角度來看,經營“錢”的生意就是最賺錢的生意。

為什麼多數人不會“借錢”來發財?因為第一,沒有條件,銀行不會借給你,因為你的信用低,因為你沒有流水支持銀行貸款給你,因為你沒有可抵押的資產。從這主要幾個方面來看,就不具備像銀行貸款的條件和能力。

而從具備這些能力卻不敢貸款的人的角度來看,他們眼裡只看到風險,看不到機會,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格局和層次不同,接觸到信息層次不同。就比如說買房,多數人看到的都是一樣的“房價太貴”,而從“房價太貴”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永遠存在。而差別只在於“太貴”的本質原因是什麼?以後會不會“更貴”?而看到後者的人,只要具備條件就會貸款買房,甚至多套房。而看到前者的人,可能連自住房都不買或者買不起。

從商人的角度去看,“錢”不能停在賬戶上,應該去“賺錢”,也就是“錢要生錢”。甚至自己的錢還不夠,要借貸去賺錢。而從百姓的角度去看,“錢”是“血汗錢”,不能亂花。要“存起來”。於是,“商人”的錢在加快週轉速度,在借雞生蛋,而百姓的錢躺在銀行裡“吃利息”的同時在貶值。

從貨幣購買力的角度去看,錢,永遠都在貶值,按照十年前的100萬,十年後只值46萬來看,只有“借錢”和加快週轉速度,才能跑贏貶值和通脹。 對比“借錢的人”,不但逃避了“貶值”,還同時“借錢”從貶值了賺到了貶值的錢。

因此,不會“借錢”的人永遠成不了有錢人,從上述角度來看,是完全正確的。尤其是在“通脹”和“貶值”造成的長期實際“負利率”(相對名義利率而言), 則是“窮人”存款“借錢”給有錢人去賺錢,長此以往,貧富差距怎麼不會持續擴大?


屠龍刀fei0598


蔣老師觀點:負債不一定能夠成為有錢人,但富人一定存在著合理的負債。

美國信用卡大王沃爾特有1497張信用卡,信用額度高達170萬美元,還因此創下世界紀錄,獲得“神奇塑膠先生“的稱號。

他的做法,哪怕放在這個可以包容一切、接納一切的新中國來說,可能依然會有人認為他瘋了,而且瘋的徹底。

他瘋了嗎?恰恰相反,他很聰明。幾十年來,沃爾特的信用記錄依然完美,從不逾期。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他每個月只會使用一張卡,並且一定會在月底前付清。這就是他的生財之道,他的風險控制。

他算富人嗎?1497張信用卡,170萬美元總額度,相當於1200萬人民幣,而且都是現金流。毫無疑問,他是行動和思想的巨人,對於可以預見的風險評估和控制,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那麼這1200萬可以幹什麼?這點應該都不用我說了吧。投個資、開個店、投個定期,再不濟酒放餘額寶裡,每天就躺著每個月也有十來萬的利息可以拿,何樂而不為。

以上只是一個供大家閱覽的例子,不支持也不建議你們辦太多的信用卡,量力而行也是風險控制的其中一部分。

《富爸爸窮爸爸》裡面有一句話寫的非常好:“富人獲得資產,而窮人和中產階級獲得債務,只不過他們以為那些就是資產”。

如題所說的“借錢”,更多的可以理解為用錢來生錢,那麼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什麼是由資產引發的負債,什麼又是由負債轉化成的資產,這幾個問題,希望大家考慮清楚。

綜上所述:

這就是所謂“富人”和“窮人”最主要的區別,我們要做的是先改變自己固有的慣性思維,懂得並利用槓槓原理去實現“錢生錢”,思維改變了,你的階層、圈子、資金都將必然能上升一個大階梯,並將永遠不會落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