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院士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院士

通過“四抗二平衡”療法,H7N9患者得到康復。


防治H7N9禽流感戰役,讓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被更多的人熟悉。作為我國傳染病學領域傑出的領軍人物,李蘭娟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已經40年,她是我國人工肝的開拓者,創建的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肝炎曾獲得重大突破。她首次提出感染微生態學理論,從微生態角度來審視感染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為感染防治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在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們見到了匆匆從病區查房回來的李蘭娟。等待時,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李院士工作繁忙,經常半夜還在實驗室,一早就出現在病房了,每天睡眠不超過6小時。


幹練短髮,柳葉眉,面帶微笑。沒有寒暄,我們直奔主題。

“能走到今天,我要感謝很多人。”說起自己的成長曆程,李蘭娟有太多的感慨,她說如果沒有那麼多熱心人幫助,或許如今的她還是一名山村“赤腳醫生”,而不會有今天的成績。

靠助學金讀完了中學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院士


李蘭娟出生在浙江紹興夏履鎮夏履橋村,家境貧寒,父親因患眼疾無法勞作,全家生活靠母親賣山貨維持。她自幼喜歡讀書,但她的求學之路並不平坦。

1960年,成績優異的小蘭娟從夏履小學被保送到紹興第一初級中學(現在的紹興第三中學)。1962年,母親突然把小蘭娟叫到跟前,告訴她家裡已經沒錢供她讀書了,讓她收拾行囊回家。面對母親的哀求,懂事的蘭娟淚如雨下,儘管她讀書的願望那麼強烈,但想到母親為全家人揹負的巨大生存壓力,想到母親每天挑著山貨步行30多公里做買賣的辛苦,蘭娟選擇了放棄。

“後來,很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我準備離開學校那天,向班主任告別時流下了眼淚。班主任問我:‘你自己是不是很想讀書?’我說:‘是的。’於是班主任讓我不要退學,而是讓我請假一個月,把行李鋪蓋等放在學校。聽了班主任的建議,我回家後一邊在家自學一邊勞動,一個月後重返學校已近期末考試。這一年,我的考試成績非但沒有落後反而考得很好,說明自學很有成效。之後,我靠著助學金讀完了初中。”


能繼續讀書讓李蘭娟對學習倍加珍惜和努力,中考時,她以全市名列前茅的成績考入了省重點高中——杭州第一中學(現在的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50年前的一幕讓她至今難以忘懷:“開學前,媽媽拿出了家裡僅有的5元錢讓我帶到省城去讀書。我先到紹興第一初級中學拿了行李,再到杭州,5元錢已剩下不多了。當同學們都為去新學校高興得不得了時,我卻為學費發愁——剩下的錢根本不夠付學費,報到、註冊都成了問題。老師知道我的困難後立即給予解決,讓我先領課本,後來不僅減免了學費,還發助學金讓我維持日常生活,我就這樣堅持讀完了高中。”

自學成才的“赤腳醫生”

順利高中畢業的李蘭娟,還沒來得及參加高考,“文ge”就開始了。

響應號召的李蘭娟積極報名去黑龍江,沒被批准,便回到了老家夏履橋,鄉里安排她到夏履中學做代課老師。業餘時間,她用針灸為鄉親治療腰背疼痛。她說,山區鄉親們因常年勞累,多數人患有腰背疼痛毛病,聽說針灸能治療疼痛,為了能為鄉親們做點好事,在回鄉前她便聯繫浙江省中醫院學起了針灸。短短几個月時間,她將整本經絡書背得滾瓜爛熟。“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醫學,在這之前,我對醫療知識完全是個門外漢。”李蘭娟說。

教了三個月書後,村裡組建農村合作醫療,因為李蘭娟會針灸療法,大家都希望她來做合作醫療的“赤腳醫生”。“當時真的很矛盾。代課老師每個月的工資是24元,相當於每天能有8毛錢,而‘赤腳醫生’每天只有5個工分,相當於1毛錢。收入相差甚遠,家裡日子又捉襟見肘。但對醫學的摯愛,讓我無怨無悔地選擇當‘赤腳醫生’。”

山村的“赤腳醫生”並不好當,資金有限,設備簡陋。為了節省開支,李蘭娟與幾位懂草藥的鄉親一起跑到山上採草藥。

半年多時間裡,她認識了幾十種藥材,哪些能治療傷寒,哪些能用來消腫,哪些能用來敷跌傷,她都記得清清楚楚。零成本的草藥不僅節省了合作醫療的開支,而且效果不錯,很多村民在喝了李蘭娟煎服的草藥後康復了。全村400多戶人家,只要哪家有人生病,不管颳風下雨,不管深更半夜,李蘭娟都會上門診治。有一次,村裡年輕媳婦分娩,李蘭娟也硬著頭皮當起了臨時“產科醫生”。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院士

敲開醫學殿堂大門

“與同齡人比,我是幸運的。1970年,我被推薦到浙江醫科大學讀書。”能獲得第二次讀書的機會,是因為李蘭娟付出了比同齡人多得多的努力。因為成績優異,李蘭娟大學畢業後留校,被分配到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工作。

上世紀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達80%。李蘭娟一心想要救人,苦於治療方法有限,只能看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逝去。“有個20多歲的年輕人進院不到10天,黃膽迅速上升,消化道出血,昏迷,沒小便,人很快沒了。”李蘭娟說,“當初,我們工作的314重病室似乎是被施了魔咒一樣,進去的人很少能活著出來。”

不久,又一位重症肝炎病人因為消化道大出血,離世時渾身血淋淋的,連家屬都不敢接近。李蘭娟為病人擦洗身體,穿好壽衣,在胸前別好記錄紙。在幫忙搬運遺體時,她的手指不小心被別針戳破了。李蘭娟迅速將血擠掉,將遺體送入太平間後,再給自己打預防針。“我沒有治好他,得讓他一路走好。”回憶往事,李蘭娟語氣仍很沉痛。

不甘心的李蘭娟,義無反顧地投身到肝炎治療這一難題中。經過10餘年的反覆探索、實驗,1996年,李蘭娟及其團隊終於創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Li-ALS)”,使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治癒好轉率從11.9%上升到78.9%,開闢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療新途徑。Li-ALS研究獲1997年及2006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中國高校科技二等獎。此後,她還將Li-ALS應用於肝移植圍手術期,為肝移植創造了時機和條件,有效減輕了術後排異反應,為肝移植前、後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從此,李蘭娟聲震全國,成為我國人工肝技術的開拓者。從2001年起,李蘭娟每年舉辦一次人工肝的推廣班,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治療方法無償教授給更多醫生。“全國有那麼多病患,不可能都跑到浙江來就醫,在當地得到及時的治療,才是最好的結果。”如今,人工肝技術已推廣至全國31個省市,她還多次舉辦全國暨國際人工肝會議,被譽為“國際上最大的人工肝組織的領頭人”。

李蘭娟還在肝病微生態和感染微生態領域開展創新性研究,首次揭示肝病腸道微生態變化規律,闡明腸道微生態變化與重型肝炎發生、發展的關係,豐富了重型肝炎發病機制的理論。她提出B/E值為腸道定植抗力的新指標,為腸道微生態基礎和應用研究提供了客觀依據。她對感染和細菌耐藥做了深入研究,創建了“感染微生態”學新理論,主編了中國首部《感染微生態學》專著,用微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感染的發生、發展及轉歸過程,改變更新了抗感染策略,提出由純粹“殺菌”轉向“殺菌同時需促菌”的感染微生態治療新觀念。“感染微生態學建立和應用研究”項目先後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院士

設“樹蘭基金”獎勵青年人才

一路走來,李蘭娟深知,一個想要擁有健康的民族,一個想要躋身世界醫學之林的國家,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優勢,必須擁有一大批醫學名家大師。因此,她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在臨床、科學、教育、管理等各方面盡心竭力,對年輕人才予以提攜和幫助。

為了推動中國醫學學科發展和人才培育,2012年5月25日,李蘭娟與同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丈夫鄭樹森一起捐資,聯袂社會各界力量成立了“樹森-蘭娟院士人才基金”,以獎勵和提攜在醫學科研和臨床領域取得突破性創新成果的中國傑出科技人才。為了確保評選的公平、公開和公正,李蘭娟夫婦委託中華醫學會成立評審專家庫,參照國際慣例組織評審,對“樹蘭醫學獎”的候選人進行審核、初評、終評和頒獎。

首創“四抗二平衡”療法救治H7N9患者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院士


H7N9禽流感肆虐時,李蘭娟臨危受命擔任國家應急指揮辦專家,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H7N9禽流感病毒是個新面孔,但與病毒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李蘭娟並不慌。

“四抗二平衡”療法降低病死率

李蘭娟工作所在的浙大一院,共收治了40例H7N9禽流感患者,收治人數排全國第一。如何讓病人度過危險期?李蘭娟想到了自己創建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當用於肝功能衰竭患者身上時,可以暫時替代肝功能。於是,在H7N9患者出現呼吸衰竭,連呼吸機都不能維持氧氣供應的情況下,李蘭娟創造性地應用人工肝技術清除了患者體內堆積的炎症因子,抑制了炎症反應,讓重症患者渡過器官功能衰竭的難關。

李蘭娟團隊針對患者出現的重症肺炎、“細胞因子風暴”現象、多器官衰竭等,首創了“四抗二平衡”治療策略,即“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癥和AR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抗感染;維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和微生態平衡”。當這一療法應用於浙大一院收治的38例H7N9重症患者時,病死率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撰寫論文為全球認識H7N9提供支持

在H7N9禽流感顯現初期,李蘭娟團隊聯合香港大學就對浙江省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重症病例展開了深入研究。

他們從病原學、免疫學、遺傳學、臨床診斷、救治技術、治療和預後等多方面進行分析,撰寫的論文《人類感染活禽市場來源的新發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臨床分析和病毒基因組特徵》於2013年4月26日在世界著名醫學期刊《TheLancet(柳葉刀)》第一時間在線發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Marion Koopmans(馬里昂·庫普曼斯)教授認為,這一研究“在國際上首次證明人感染H7N9病毒與活禽市場雞分離的病毒高度同源(同源性超過99.4%),證明活禽市場是人類感染H7N9的主要源頭;在國際上首次發現H7N9病毒複製系統的重要基因出現突變,包括PB2Asp701Asn(與哺乳動物適應性有關),該突變使病毒更容易感染哺乳動物;首次發現H7N9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有類似SARS病毒感染的細胞因子風暴,而輕症患者無此現象”。

在H7N9禽流感病例數逐日增多、病死率快速攀升之時,李蘭娟團隊及時聯合全國7個省市30家醫療機構,對中國早期11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人的人口學特徵、症狀、體徵、實驗室檢查、影像學變化和自然病程等臨床特徵進行了系統性描述及分析研究。研究論文《111例H7N9流感病毒感染病人的臨床特徵》在國際頂級期刊《TheNew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頭條在線發表。這一論文總結了全國臨床診治研究成果和經驗,是中國臨床學者聯手為全球認識H7N9流感的發病規律、建立規範的診療體系提供的重要支持。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院士

低調的“鐵人”

曾有媒體記者稱李蘭娟為“鐵人”,他記錄道:4月8日晚8點半,剛剛開完重要會議的李蘭娟接到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領導電話,說鎮江一位H7N9危重病人是懷孕五個月的孕婦,需要李蘭娟去急會診。李蘭娟帶領專家組立即出發,趕到那兒已近凌晨1點。在詳細檢查了病人情況後,李蘭娟針對患者病情給當地醫生介紹了“四抗二平衡”治療原則,讓他們按照方案治療。會診結束她立刻趕回杭州,此時已是早上6點多。小憩了1個多小時,上午8時李蘭娟又出現在會議室……

當這位記者寫好稿件準備發表時,被李蘭娟婉言謝絕了。她認為,此時不是個人出風頭的時候,醫務工作者中,拼命的大有人在,“我的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是這麼做的,沒什麼特別的”

當衛生廳長時力推“數字衛生”

李蘭娟始終認為,農民的健康對國家的穩定很重要。在擔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期間,她在實施農民健康工程中,重點抓了三件事:一是每兩年為農民進行一次免費健康體檢,讓醫院閒置的X光機、B超機等運轉起來,病人病情得以早發現,醫療費用也在無形中降低了。二是全面推進浙江的合作醫療,當時每人每年40元,病人選擇在社區看病,可以報銷50%,讓社區醫生接觸更多的病人,醫療技術能得到提升,農民健康也有保障。三是實施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當年村民每人每年支出15元,可以享受責任醫生免費上門服務4次,包括三大方面12項公共衛生服務,該項目正在全國推廣。除了農民健康工程,李蘭娟團隊還推進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工程、社區健康促進工程、科教興衛工程、強院工程和中醫藥攀登工程等。

此外,李蘭娟感到,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衛生信息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也凸顯出一系列問題。例如,缺乏標準統一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缺乏符合標準的國家、省、市、縣衛生信息平臺;省市級醫院、縣級醫院、社區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缺乏能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聯動的區域醫療協同服務;醫院信息系統之間相互獨立,導致了“信息孤島”的產生,共享不方便。

於是,李蘭娟團隊致力於“數字衛生”的發展,使得浙江在全國率先提出了衛生現代化和“衛生強省”的發展戰略,得到了中央領導和衛生部的高度評價。

李蘭娟:從“赤腳醫生”到院士


早在2007年,李蘭娟就聯合多位國內知名院士專家學者,結合醫改的實際需求,針對突出問題,提出“健康面對面”行動計劃,利用計算機和新一代網絡技術,構建區域數字衛生體系。2009年,由李蘭娟院士領銜,國家“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數字衛生關鍵技術和區域示範應用研究”項目(下簡稱“國家數字衛生”項目)啟動。經過1000多名科研人員歷時三年多的努力,2012年項目通過了國家科技部組織的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研究設計科學合理、技術先進,在國內外取得多項創造性或創新性成果,成果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為我國13億人民提供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提供了科技支撐和應用示範。”

李蘭娟介紹,“國家數字衛生”項目通過建立統一標準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交互式衛生信息平臺、城鄉社區與醫院雙向轉診、遠程診療、遠程教育和健康諮詢等系統,進行數字化醫療衛生資源共享、數字化醫療服務、數字化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數字化公共衛生服務和保障等區域示範。一來可以有效提升疾病預防控制、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能力,二來能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改善服務可及性,三來推進衛生改革發展,和諧醫患關係、保障人民健康,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國家數字衛生”項目的實施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國內外專家的好評,取得的關鍵技術和成果不僅在浙江省內22個示範區和5個樣板示範區得到廣泛應用,而且在江西、貴州、四川、湖北、新疆、遼寧、青海得到應用。“國家數字衛生”項目為實現“智慧醫療”、服務群眾健康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對於“助推醫改”意義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