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不僅僅是改朝換代,還是兩個民族的戰爭

在上古時代,活動在黃河流域的基本上就是兩個民族,西邊的羌族和東邊的夷族。羌族最早是遊牧民族,圖騰為羊,活動於西北高原。西戎、北狄都是羌族的分支。大約在1萬年前左右,羌族中的一支進入渭河平原,發展除了農業,成為了農耕民族,創造了大地灣、仰韶、馬家窯等文化。這支民族就是炎黃族,夏朝就是炎黃族建立的。

武王伐紂,不僅僅是改朝換代,還是兩個民族的戰爭

東夷族最早是漁獵民族,其圖騰為鳥,擅長於射箭,因此其“夷”字像一個人揹著一張弓。東夷族族也差不多在1萬年前出現了農耕,他們創造了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等。傳說其祖先有蚩尤、帝俊、太昊、少昊、顓頊等。大約在5000年前,創造龍山文化的民族強大起來,曾經“一統中原”,這個可能是傳說的蚩尤時代吧。之後又退回了山東半島,炎黃族進入了中原。山西的陶寺遺址就是一個龍山文化遺址,有專家猜測它是被石峁遺址的民族所毀滅。這個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黃帝擊敗蚩尤呢?

武王伐紂,不僅僅是改朝換代,還是兩個民族的戰爭

蛋殼陶

炎黃族佔據了古冀州(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之後,就建立了夏朝,時間大約在4000年前。根據古本《竹書紀年》的記載,夏朝的主要敵人就是夷族。夏朝的第三位國王太康被夷族的后羿射殺,少康中興後,夏朝又長期和“九夷”戰爭。後來東夷族之一的商人強大起來,滅了夏朝,重新佔據了中原。可見西羌和東夷是長期對峙的民族。商朝的主要征伐對象就是羌族,甲骨文中發現了39個“羌”字,出現頻率很高。商朝又一次出動了13000多人去討伐羌人,可見戰爭規模之大。戰爭之後,大量的羌人淪為奴隸,甲骨卜辭中記載“人牲”總數14000餘人,其中近8000人為“羌”。

武王伐紂,不僅僅是改朝換代,還是兩個民族的戰爭

婦好率領一萬三千軍隊伐羌方的卜甲

周人祖先原本擔任夏朝的農官,因為夏朝滅亡被迫西遷,後來在岐山一帶發展農業而興起,因此周人也是從羌族中分裂而出的炎黃族,其父系為姬姓,母方為姜姓。姬姓是黃帝之姓,姜姓是炎帝之姓。周人弱小之時,被迫臣服商朝。商朝後期,周國強大起來,被商朝冊封為諸侯,甚至通婚。不過兩國的矛盾是巨大了,周王季歷被商王文丁所殺,後來周文王的兒子又被紂王殺害,兩國之間不僅是矛盾了,而是仇恨了。

武王伐紂,不僅僅是改朝換代,還是兩個民族的戰爭


從以上的內容可以得知,武王伐紂,並不僅僅是為了“替天行道”,更多有報仇的意思。這個仇恨實際上就是西羌、東夷兩大民族長期敵對的產物。武王伐紂,就帶有一些民族解放戰爭的意思了,這個和後來女真族和契丹族的戰爭類似。武王滅商後,將自己的子弟分封到了東夷之地進行了統治,有些學者將之稱為“殖民”。武王去世後,東夷族、殷商後裔勾結“三監”反叛,被周公鎮壓。之後,周公定鼎洛邑、組建殷八師,分封燕、齊、魯、衛等鎮守東方要害之處,才基本控制了東方局勢。

武王伐紂,不僅僅是改朝換代,還是兩個民族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