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沒有效仿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而是選擇向開國元勳舉起屠刀?

原野鄉村60750736


朱元璋認為打下明朝江山的開國猛將個個驍勇、自恃功高,狂傲自大、桀驁不馴。如果杯酒釋兵權他們定會藉機造反決不會甘心交出兵權,所以仿效劉邦以謀反罪將大排開國功臣猛將全部斬殺滅門,雖除了自己後顧之憂但也葬送了大批忠臣勇將,為明朝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小龍女5505


大家好,我是瑞瑞說歷史,今天由我來為大家分析下為什麼明朝不能像宋朝那樣“杯酒釋兵權”

先簡單複述下杯酒釋兵權吧。宋太祖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登基為帝后,仔細分析造成五代十國的亂局大多數都是因為武人手裡掌握兵權,稍有不慎,就自己造反稱王。所以宋太祖為了避免宋朝成為下一個短命王朝,於是在一天晚上下令設宴款待石守信,高懷德等高級將領,席間委婉的像這些將領說明了情況,擔心他們也被人強行黃袍加身。這些將領也識趣的交出了兵權,告老還鄉,回家享福了。這樁君臣和睦的美談。史稱“杯酒釋兵權”

為什麼宋朝成功的化解了將領手握兵權的困擾,而明朝洪武帝卻要大開殺戒呢,我們將從將領素質以及皇帝心胸兩個方面來分析。

將領方面

杯酒釋兵權的將領高懷德,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一直跟著宋太祖的,他們對宋太祖有著絕對的忠誠,而且幾人文化素質較高,懂得功高震主的意思。就算不識字的,也知道五代十國的亂局。而且五代十國的戰亂剛剛過去不久,他們也知道武將的兵權有多可怕。況且他們就是陳橋兵變策劃者,他們非常理解宋太祖的憂慮。而且當時基本上沒有什麼戰亂,宋太祖著手準備組建樞密院,就算自己手裡緊握兵權,也要受到樞密院的制衡,與其被慢慢制衡,不如今天做個順水人情,交了兵權吧。於是第二天所有人都告老還鄉了。

而反觀明初的將領們,他們大多數都是農民,甚至都是朱元璋的親親或者同鄉。這些人基本上沒什麼文化,根本想不到功高震主的情況,他們的小農思想侷限了他們的思維,他們認為:俺把腦袋別再褲腰帶上跟著你朱重八打天下,現在你做了皇帝,俺當個將軍還不行嗎。他們抱著不吃虧不佔便宜的心態,自己已經給自己規劃好了官職,無論朱元璋怎麼試探,俺就是不交兵權,俺又沒有造反,而且出兵蒙古還要打仗。你還能殺了俺不成。所以這些淮西將領死死地握住自己的兵權。


皇帝方面

通過史料記載我們不難發現,宋太祖真的是個仁慈的君主,首先奪了柴家的江山,並沒有對柴家趕盡殺絕,反而以禮相待,並賜下丹書鐵券,永享太平。對大臣更是寬容,我們可以發現宋朝的大臣犯得只要不是謀反的死罪,最多就是罷官或者貶職,很少殺人。所以宋太祖的性格也讓那些將領相信:自己只要順著皇帝的意思來,絕對會好好地,所以很簡單的有了“杯酒釋兵權”。

反觀明太祖朱元璋由於其出身低微,經歷坎坷,有著不同常人的殘忍和敏感,心胸也比較狹隘。當上皇帝后,想的就是怎麼保證朱家江山如何延續下去,再加上晚年太子朱標的的早逝,更是給朱元璋沉重打擊,於是在晚年不只是針對武將,哪怕是像李善長這樣的文臣,朱元璋也是趕盡殺絕。

所以經過以上分析,我們也不難看出為什麼明朝不能杯酒釋兵權了。
以上僅是我一人的臆測,歡迎各位歷史愛好者留言補充。

我是瑞瑞說歷史,一個歷史的傳播者,喜歡歷史的點贊關注走一波。


瑞瑞說歷史


拋開一些性格上的主觀原因,從客觀原因上說,趙匡胤的功臣構成和朱元璋的功臣的結構,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就造成了,在客觀原因基礎上,二人採取的穩固江山的方式方法不同。

先說說趙匡胤,宋太祖雖然有“義社十兄弟”,卻不過“抱團取暖”的幌子,嚴格來說,連“利益集團”都算不上。這十兄弟,除了石守信,王審琦等六人有詳細的記載外,其餘幾人事蹟記載模糊,也沒當什麼大官。因為趙匡胤的班底構成,有許多原柴榮的老部下,和趙匡胤關係親近的高級將領,還有趙普,弟弟趙光義等人。這些人沒有明顯的山頭主義,卻能互相制衡,再說當時天下未統一,趙匡胤只是奪了部分大將兵權,也許日後還能啟用(王審琦就是一個例子)。所以,趙匡胤只是“杯酒釋兵權”,沒有必要殺死他們。

(浙東集團的代表劉伯溫)

但是,朱元璋是不一樣的,朱元璋能奪取天下,主要依靠就是“淮西集團”。例如,朱元璋的手下大將徐達,常遇春,還有善於後勤和政務的李善長,都是淮西集團的人。可以說朱元璋身邊的人,除了劉基劉伯溫,宋濂外,幾乎都是淮西集團的人馬。當然,在朱元璋建國後,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曾經一度抗衡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但是終因實力太弱小,鬥不過“淮西集團”。再說淮西實際上的代表人物是朱元璋,單看開國元勳封公侯多為淮西人,而劉伯溫只不過是誠意伯,就說明朱元璋的“鄉土觀念”很重。所以,民間傳說中“能掐會算”的劉伯溫,其實在洪武一朝被打壓得很憋屈,甚至包括劉伯溫病死,都可能和後來“淮西集團”的代表人物,胡惟庸的下毒有關係。

(早期朱元璋活動的範圍就在淮泗一帶)

朱元璋功臣的陣容的構成,也和他本身是安徽人有關係,這也造成了早期他的活動範圍,人員構成都在淮泗地區。比如,他投奔的濠州郭子興,就是紅領巾在江淮地區的領袖。後來朱元璋見到濠州城內爭權奪利,於是決定自己跑回家募兵,這些鄉親也構成了日後淮西集團的主要班底。為了保證糧食供應,朱元璋又轉戰到了浙江一帶,攻下南京根據地後,才吸收劉基,宋濂等浙東的文人知識份子。如此,朱元璋統一天下的班子已經構成。

(影視劇中的朱元璋)

大明建國以後,浙東派就不斷被打壓,劉伯溫去世,楊憲被殺。淮泗集團這些大明新晉的新貴,則成了一支獨大的派系了,人人都以能說“淮西話”為榮。由於無其他派系的制衡,這些勳貴有一部分確實氣焰囂張,甚至危害到國家的治理。(沒有被清除的湯和,郭英,耿炳文都是比較低調,謙虛)另外,這些人對追求君權高度集中的皇帝,也還來極大的威脅。究其原因,主要是朱元璋早期的“鄉土觀念”重,後來發現淮西集團“尾大不掉”,只好藉著“藍玉胡惟庸案”集中處理這些功臣了。所以,殺功臣一事,要怪朱元璋沒有在建國早期,妥善處理好內部派系關係,導致集中誅殺功臣,又為了君主集權,廢了宰相制,這更加說明朱元璋已經到了敏感,多疑,無人值得信用的地步。


大飛熊騎士


客觀而言,就朱元璋所面臨的處境來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做法並不可取,如果朱元璋盲目地學習趙匡胤,效果會適得其反。


首先看一下趙匡胤所面臨的處境,周世宗柴榮去世後,後周的軍政大權實際上已經掌握在趙匡胤的手中,通過謊稱敵軍來犯,趙匡胤帶走了主力軍隊,而後倒戈相向,逼迫柴榮的孤兒寡母,自己成為皇帝。

趙匡胤擔心手下將軍也學習自己造反,於是在酒宴上掏心掏肺地勸說將軍們主動放棄軍權,也免得互相猜忌,釀成慘案,結果第二天將軍們紛紛上奏表示身體不適,請求退休,趙匡胤順理成章的答應了。


杯酒釋兵權發生於公元963年,而趙匡胤死於公元976年,相差了整整13年,這段時間內,趙匡胤足以將軍內人員從新進行安排,完全消除前任將軍的影響。

趙匡胤有兩個弟弟,趙光義和趙廷美(趙光美),他的兒子也都長大成人,只要順利解除前任將軍的軍權,即使趙匡胤死了,大權依舊可以落在自己人手中,不至於被其他人奪走。

趙匡胤死後,趙光義登基,雖然在數次北伐過程中沒有取得預想效果,但是能夠穩定國內形勢,保住趙氏江山。

接著看一下朱元璋面臨的情況,朱元璋從最底層的乞丐開始,經過多年拼殺才最終成為皇帝。

與趙匡胤不同的是,朱元璋沒有親兄弟可以依靠,他如果不能在去世之前把後代問題解決好,他是不會安心的,換了誰都不會。

朱元璋曾跟太子朱標說過,功勳大臣就像是刺,只有把他們剃乾淨了,才能安穩的交給朱標。


朱標死後,朱元璋屠殺功臣愈演愈烈,主要原因在於,他手下的將軍與朱元璋一起起事造反,在軍中威望極高,而且能力極強,朱標勉強壓得住,可是朱標死了,繼任的朱允文年齡太小,還是個孩子,根本打不過這幫將軍。

朱元璋要麼斬盡殺絕,要麼自己百年之後,自己的子孫被將軍們屠殺,朱元璋只能選擇前者。

朱元璋也並沒有全殺,湯和,徐達等將軍就是善終的,而徐達的能力就不必說了,所以朱元璋的行為只是為後代著想。


視野新觀


本人覺得吧,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性格問題。宋太祖這個比較寬容大度,從他不殺李煜等亡國之君就可以看出來。而朱元璋基本上是眼睛裡容不下沙子的那種人;

二、宋太祖有人格魅力,千里送京娘坐懷不亂,這也是一般人辦不到的。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也正是因此,才會被將領們黃袍加身;

三、手下人素質不同。宋太祖手下將領都是軍功世家,有良好的修養。而朱元璋手下人員大都來自社會底層,有叫花子,有放牛娃,還有當強盜的,如常遇春。也讓朱元璋無法放心。再加上有的人後來確實有異心,如胡惟庸,藍玉等人,胡作非為,也讓朱元璋難以容忍。

四、宋朝四周強敵環繞,如契丹,西夏,也要留人去對付。而明朝滅了元后,基本上沒有強大的外敵。這才使得朱元璋殺功臣毫不手軟。

五、隨著朱元璋幾個兒子,如燕王朱棣,秦王,寧王等長大,他們行軍打仗也可獨當一面,無需藉助功臣。而那些功臣可能會威脅到兒孫統治。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朱元璋並非殺了所有功臣。聽話的,對他沒有威脅的也沒殺,比如徐達,沐英等人。


秦嶺夜譚工作室



過去的歷史誰又說得清楚呢。

雖然趙匡胤善待功臣的“杯酒釋兵權”也算是家喻戶曉了,但其實歷史上不一定真有其事,很有可能是人們為了美化趙匡胤善待功臣而衍生的美好故事罷了。

而時間到了明朝,幾百年前的具體歷史細節早已不可見了,明太祖朱元璋身為一代開國皇帝又不是殺人狂魔,他不可能不知道杯酒釋兵權的歷史典故,能省心的事情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此一時彼一時,當年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歷史背景是五代十國的武夫治國,當時兵變是一種常態,可真是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

武夫治國的弊端,武將出身的趙匡胤明白,擁立他上位的那群兄弟更是明白。有著兄弟之情打底,趙匡胤又對他們是待遇甚高,比如說結成兒女親家,或者是賞田送地的,保證他們的榮華富貴前提下才慢慢收取的他們的兵權。

而且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是發生篡周立宋之初,別說終北宋一朝沒有大一統中國,就是北宋初年也就是後周那麼大的地盤,所以他的杯酒釋兵權的無非也就是那幾個重要人物,相對來說還是簡單多了。

而朱元璋就不一樣了,他當時大一統中國,多年征戰下來,手握重兵的大將又豈是當年趙匡胤擁有一塊地盤就杯酒釋兵權的那些大將可比的,這些大將成分太雜,有忠心耿耿的更有想好好享受的,讓他們都老老實實的交出兵權,那有那麼簡單。

或許朱元璋在某個花好月圓的夜晚也請過這些開國功臣喝過酒,談過心,想要收回兵權。但沒有成功,史書也沒有記載,所以日後造成了大殺功臣的局勢。

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在於,趙匡胤時代武將被人擁立當皇帝的屢見不鮮,當時的大將是真的有實權。

朱元璋時代,隨著制度的抑制,雖然武將權力很大,但還是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中,不然朱元璋大殺功臣之時,為什麼沒有一個武將發動兵變謀反呢,說明朱元璋對於軍隊的控制力大著呢。

當然還與趙匡胤與朱元璋兩人的性格有些關係,趙匡胤這個人史書記載來看,通過善終亡國之君等事說明是一個溫和的人。而朱元璋就是一個霸道的人了,可以說眼裡揉不下沙子,性格霸道,自然不怎麼喜歡一直用溫和的手段,而且開國之初,百廢俱興,亂世宜用重典治國。


宋安之


首先“杯酒釋兵權”在歷史上發生過的可能性非常小,幾乎可以肯定這件事情是後人偽造的。

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歷來是宋史愛好者最為津津樂道的事件,中國曆朝歷代能如趙匡胤這般對待開國功臣的可以說是少之又少,而功臣與皇帝之間能夠如此和平的解決權力之爭,功臣能夠毫無顧忌的放棄手中的權力,而皇帝也能如此的優待和不猜忌功臣的,恐怕就只有趙宋一朝如此吧。但是事實上,杯酒釋兵權真的存在過嗎?可以說據現在的史學家考據,這件事情可能真的不存在過,只是後人為了渲染趙匡胤而故意為之的。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杯酒釋兵權”這件事絕對是屬於宋初最重要的事件,但是事實上如此重要的事情卻從未出現在北宋初期史官所修的《太祖實錄》和《三朝國史》中,甚至是連元朝所編修的《宋史·太祖記》中都未見任何記載。而最早有關於“杯酒釋兵權”的記載是出現在北宋中期一個不知名的人寫的一本叫《丁晉公談錄》的小說中,但是在這本小說中也僅僅只是記載了趙匡胤罷了石守信和王審琦兩個人的兵權而已,並沒有如“杯酒釋兵權”所講的設宴請客,然後罷免了那麼多的禁軍高級將領,而出現“設宴請客”這件事的直到北宋中晚期所寫的一本叫《王文正公筆錄》的書中,在這本書中除了有罷免石守信和王審琦外,又增加了“設宴請客”的事件,但是而只是如此,並沒有現在的所流行的“杯酒釋兵權”那麼的詳細。



而現如今的版本最早則是出現在《涑水紀聞》中,在這本書中不但出現了趙普苦諫趙匡胤要罷免禁軍將軍們兵權的故事,更是對於趙匡胤在宴會中所說的話,群臣們的表現都寫的是那麼繪聲繪影,彷彿就是如作者親自經歷過,但是事實上這些事情在《涑水紀聞》之前從未出現過,那這隻能說明什麼?只能說這完全就是作者臆想出來的,那麼如此能信嗎?



再者如果真如“杯酒釋兵權”中所說的趙匡胤罷免了石守信和王審琦等禁軍中高級將領的兵權的話,恐怕就不會有限制的北宋啦。我們要知道“杯酒釋兵權”是發生在什麼時候?是在961年,熟悉宋史的人都知道這個時候北宋還是中原的一個割據政權,它的周邊還有北漢、南唐、後蜀、南漢、荊南、武平和吳越等割據政權。如果這個時候趙匡胤就對這些功臣們下手,就對馬仁瑀、郭進、王彥升和馮繼業等這些高級將領們下手,宋能有後來的一統中原嗎?顯然不可能,畢竟想想看如果這個時候中原還沒一統趙匡胤就對功臣如此,誰還敢為他買命?他們不造反才怪呢? 我想趙匡胤這麼一個雄才偉略的主不至於做出這麼愚蠢的事情吧,更何況如果他真的這麼做,恐怕也就不會有大宋了。所以只能說杯酒釋兵權事實上真的不存在,只是後人的胡編亂造之言罷了。



但是不管如何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宋朝對於功臣的確要比其他朝代都優待的多。那朱元璋為何就不能對功臣如此呢?反而是要大開殺戒呢?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不管“杯酒釋兵權”有沒有出現過,趙匡胤對於功臣的確很優待,宋一朝的開國功臣大多都能善終,而不像明朝的開國功臣那般幾乎被誅殺殆盡。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如此情況呢?朱元璋為何不能像趙匡胤那樣對待開國功臣呢?反正是要大肆殺戮呢?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身份不同。首先趙匡胤和朱元璋的身份就不一樣,趙匡胤自幼就是後周權宦之家出生,他的家族自始至終都是周朝的重臣,可想而知他從小的生活是極其優越的,而且受到的教育也是最為全面的。所以對於趙匡胤來說他對權利雖看重,但遠遠沒有達到那種隨意殺戮的地步,畢竟一個常年生活在富貴中,又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再這樣其性格也不會太惡劣。



而反觀朱元璋,一個最最底層的窮苦百姓出生,全家被餓死自己被迫做了乞丐,你說這樣的身份能受到什麼教育?而對於一個窮人來說如果他一旦得到權利,哪怕只是一點的權利他都不會允許其他人奪走,誰想奪走他的東西不拼命才怪,而更何況朱元璋手握的是天下最尊貴的皇帝身份呢?可以說正是因為朱元璋的這種身份才最終造成了他那種濫殺和猜忌的性格,也正是因為他曾經最底層的身份才促使他不信任任何人,即使是跟隨自己多年的兄弟他也不信任,他不允許任何人有一點點的對自己的位置有意思的想法,他害怕自己的後代會再次變成他曾經的那種身份,所以為了這個他開始大肆屠殺身邊他認為所有有威脅的人。



二、開國功臣的態度不一。其實宋朝的功臣之所以能夠善終,除了趙匡胤的仁厚外,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宋朝的功臣大多很識趣,也很守臣子的本分,他們幾乎不會做出一些讓趙匡胤為難的事情,比如違法亂紀。而且最重要的是宋朝的開國功臣們的家族多多少少都和趙匡胤的家族沾親帶故,所以也就是如此宋朝的開國功臣們大多都能善終。



而明朝的開國功臣卻不一樣。在開創大明後,大部分的開國功臣都有點恃寵而驕,他們大多都成為了那個為害一方的貪官,畢竟這些人之前之所以會造反,就是因為窮的吃不飯。試想一個曾經窮的要死的百姓突然變成擁有開國之功的權貴,擁有極大的權利,你說他們能把持的住嗎?顯然不能。而且最離譜的是他們是在以黨派的形式在合夥貪汙啊,他們相互包庇相互遮掩,整個大明可以說被這些人搞的是烏煙瘴氣的,而由於他們又不是大明的開國功臣地方官員根本就奈何不他們,而似乎如此他們開始變得越來越過分,甚至最後他們都有想謀反另立新主的意思。

你說就這樣,朱元璋能忍嗎?朱元璋本就對這些功臣們有猜忌,甚至是忌憚,本來如果這些功臣能夠縮著頭做官,亦或者自己辭官歸隱做他們的富家翁,也許他們就不會死,只可惜他們太過於鋒芒畢露,朱元璋又是極其猜忌之人,最終他們得到的結局就是幾乎被誅殺殆盡。



可以說如果明初那些將領有宋朝開國功臣那般的有自知之明,懂得明哲保身,而不是鋒芒畢露,甚至是有了謀反的心思,如果他們能放下手中的權利及早的撤出政治鬥爭歸隱山林,或許也就不會給自己帶來殺死之禍了。但是在明朝能做到這個的功臣們卻是少之又少,而能做到的卻是都能善終,比如湯和他就在朱元璋開國後不久就及時的解甲歸田不理政務,並且是嚴厲的約束自己的門人和家人安分守法,不要到處惹是生非,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湯和最終在朱元璋歷次的大屠殺中得以辛免,甚至去世後還被朱元璋厚葬並追封為王。而從這點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如果明朝的開國功臣們能夠不那麼的鋒芒畢露,朱元璋也絕不至於如此啊。


澳古說歷史


古代媳婦都要受婆婆的壓迫,但最終媳婦還是會成為堅定的維護這種制度的人,人性一貫是如此,曾今受人欺負的忍飢挨餓的一旦獲得了權利,絕不會想到寬恕,他一定會同樣的欺負別人,而且會變本加厲。

朱元璋童年各種悽慘的經歷,註定了他肯定是一個變態,一個心裡扭曲的人,完全沒有溫情脈脈可言,其內心的狠毒在殘酷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




趙匡胤則不然,二十一歲之前一直過的都非常溫馨,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有著溫飽的生活,有著家庭的親情包圍著,這樣的出身註定了趙匡胤心底其實是溫度的,他要讓所有人都過上這種溫暖的生活,他的目標最終也是這種美好的家庭生活。

一個人的出身很重要,尤其是少年時代,從溫馨中走來,必然對所有人都溫馨,因為他的世界是溫馨的。從殘酷中走來,必然是殘酷的,因為他的世界本身就充滿了殘酷,他認為的世界也是殘酷的。


昭烈名臣


趙匡胤得國不正,也就是說手下的武將沒功勞,所以能夠杯酒釋兵權

朱元璋史稱得國最正,劉邦第二,他們都是從無到有得天下,很多重大戰役都是手下將領博命得來,朱元璋並不是當時武力最強抗蒙古最歷害,但他的軍隊仍然在北方與北元惡戰,各有輸贏,所以無法杯酒釋兵權,用現在的話說,江山就是老子打下來的


大道至簡T2


朱劉兩位皇帝有一共同之處是,出身卑微,均屬農民。朱元璋曾是放牛娃,還在寺院混過幾天和尚。劉邦當年混跡鄉里,灑肉交友,形同地痞。後來混成亭長,免強算個望風報信的村幹部。

做了擁有天下的皇帝,兩人商量好的一樣,開始對開國元勳與功臣大開殺戒。老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但兩人沒有學同為皇帝老趙的做法。老趙想收回兵權,假仁假義,以酒蓋臉地裝,兵不血刃地拿回了自己要拿到的權力。老朱殺人,也不好意思看誰礙事,拉過來就咔嚓;而是製造了胡惟庸等人想謀篡的慘案,把握有實權者的人頭便都給咔嚓啦。

劉邦殺人,另有不同。他一是不殺本家劉姓人氏,二是自己不親命殺人;三是凡要殺者,都有相當的證詞與理由。例如韓信,是假以謀反之罪而被誅殺。

封建皇帝,擁權自重。殺戳功臣,招法各有不同。但歷史卻證明他們的殺戳都是掩耳盜鈴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