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學生創新潛質?

“創新潛質”是2015年、2016年開始出現在中國教育部頒佈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文件上。

自主招生兩大資格條件(也稱前置性考試),一個是學科特長,一個是創新潛質。創新潛質是未來中國高校尤其“985”、“211”大量招生的關鍵依據;不僅僅如此,創新潛質也是中國未來人才培養的重點方向之一。中國人才未來培養的三個方向:綜合型人才、專業型人才、創新型人才。


什麼是中學生創新潛質?


什麼是創新?

創新是發現和發明。如何評價發現和發明,至今是國際難題。我下面講的也是探索之一,沒有成為定論。

為什麼講創新與創新潛質?因為我們平時的話語缺乏概念明晰性和準確性,我們說創新和創新潛質不分,把教育創新評價和潛質評價往往混為一談。

我們看創新,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的活動。首先是一種概念化,今天上午我們聽澳大利亞學者講的,你進行創造性行為,首先得形成概念,就是指這個。

“創新”這個詞來源於拉丁語,含義“更新、創造新的東西、改變”,這三個詞什麼意思,值得大家好好琢磨一下,這裡就不展開說明了。創新的作用:1,滿足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客觀需要;2,深化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3,提高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駕馭能力;4,創新的基礎原則:必須遵守科學技術原理,不得違背科學發展規律。

我們已經發現的定理、定律不能違背。比如創新,現在從互聯網上我們可以看到,每年都有永動機創新發明,永動機受熱力學第二定理的否定,不成立,你的發明與現有理論相牴觸,肯定是不能成立的。

什麼是中學生創新潛質?


什麼是創新潛質,理論依據是什麼?

創新潛質,就是一種關於創新的潛在的狀態和特質。它的特徵是好奇心、開放、獨立、大膽創新、有毅力、有信心等,是創造性人格的共同特性。為什麼把創造力、創新潛質放在這兒,我們以往對教育創新進行評價,實際上是創新成果的評價;而我們真正評價是對創新發生以前的潛質做出評價。

關於創新潛質的評價理論基礎依據——三環創新人才理論,這是其中一個理論,這個理論從1983年提出來以後,在全球發展的越來越快,成為歐美髮現創新兒童和天才兒童的一個關鍵依據了。我們知道美國基礎教育中,有一個“天才兒童計劃”,“天才兒童計劃”背後實現的兩大理論,我們知道一個是多元智能理論,一個是三環創新人才理論。美國馬里蘭州州立大學的終身教授蘭祖利教授提出了三元人才理論、三環創新人才理論,這兩個理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蘭祖利發現不平凡的、有創造性才能的人擁有三個相互作用的特質群,它們是高於平均水平的能力、執著精神、創造力。這三個特質群也稱“三元”,是創造性的、或多產的、創新人才共同擁有的基本素養,缺一不可。他通過20多年的研究,研究有實現過創新創造的人,他發現所有他研究過的人身上有這三個共同的特質,如果沒有這三個特質就沒有創造出任何東西來,這是他的研究結論,由此所以他得出了三環創新人才理論。這三環創新人才理論裡面的創新是三個環交集那部分,交集那部分越大證明創新能力越大,交集那部分越小證明創新能力越小。

什麼是中學生創新潛質?


高於平均水平的能力,就是說在特定的工作領域和特定的區域內,他的潛質和能力處於前15%和20%,我相信在座的基本在自己的過去高中或者大學基本都處於前15%、前20%。

執著精神,非常很重要,高度集中的、精煉的、鍥而不捨的動機形式,也是一種解決特殊問題完成特殊任務或者深入特殊工作領域的能量。他把執著精神定義成一種心理能量,這種能量是高度集中的、精煉的、鍥而不捨的。

創造力,到現在研究上還是比較模糊,應該說在高於平均水平能力和執著精神以外,創造力這個概念至今沒定義好,因為它還在探索中。創造力指遇到問題的時候擺脫習慣性定式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在發散思維的基礎上再進行聚合思維,就是先發散後聚合,從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這個理論提出來是20世紀40年代—50年代提出來的,到現在這個理論沒有更新,是吉爾福特的理論,發散和聚合是一個雙向的行為,現在對世界研究普遍是三元結構而不是雙向結構了,所以這個理論有待提升。

創造性思維是人的智力的重要的部分,他把創造力定義成人的智力活動的重要部分。過去把人分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它是過渡帶,具有流暢、靈活和獨到性。

三種特質群的共同作用。就是三個特質群共同相互作用才能造成人的創造潛質、創新潛質。

創新潛質評價技術還處在探索實驗階段

關於創新潛質評價技術我們看一下。首先這個評價技術我想跟大家說一下,還在探索實驗期,理論在國際上是優先的,但是技術未必成熟,因為關於創新和創新潛質評價理論在國際上處在一個高速發展期,到現在遠遠沒有定論。

什麼是中學生創新潛質?


創新潛質評價理論基礎,我們現在只能定義為三環創新人才理論,因為從80年代以來,從日本到歐洲、到美國,關於創新人才和天才兒童研究主要是用那個理論,其他兩個理論逐步淘汰掉了。這個理論背後的應用理論,多元智能理論。我們知道80年代提出的一種新的智能結構——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還有從80年代到90年代把非智力因素理論認知為一種情商能力理論,還有一種是多維項目反應理論,這三個理論為構架了創新潛質評價理論的基礎。

我們看看創新理論評價的目的,我們知道評價裡面有一個重要的原理目標原理,有什麼樣的教育目標就有什麼樣的教育評價,目標決定評價。既然提出了創新潛質高考錄取的目標之一,創新潛質將成為中國培養人才的目標,這個目標決定了創新潛質的評價。

創新潛質的目的

評估的目的或創新潛質提出的目的是什麼?選拔具有執著精神和創造力的兩個特質的,且能力高於平均水平、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學習,能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不是常規的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學生。

什麼是中學生創新潛質?


這個理論模型就是三種特質群的交合結構。技術模型,我不知道該怎麼表述,把三個特質群進行分別測量,測量完以後取這三個特質群的交集部分來進行評價。

基礎模型理論的技術實現首先得有個維度、指標體系。我們看看如何設立這個維度和指標體系,因為我們知道教育評價首先是基於目標的評價,目標評價有維度和指標。高於平均水平的能力,這個能力指標是經過多年整理的、經過多年的實踐得出的。創造力指標,這個指標是從50年代到21世紀的指標都有,為什麼?創造力這個指標不太成熟,分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人格。執著精神,在近些年研究上比較成熟了,這個維度就是執著精神,首先就是永恆性,做事有始有終,趨近性成就動機;其次是熱衷性,我們平時說濃厚的興趣,興趣和熱衷性還是有區別的,興趣是我們平時的口頭語,心理學上這個詞語逐步更改了。在此就是韌性,就是反覆捶打,不改初衷。還有自信度,自我效能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