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位於苦寒之地,領土也不廣闊,為何能夠成為戰國七雄?

天哥談史


燕國之所以能夠名列一戰國七雄之一燕昭王是功不可沒的。

戰國七雄這7個國家裡邊大概分成了三個檔次:

第1檔,是秦國和楚國。

這兩個國家國土面積極為龐大,擁有至少相當於當今三個省級行政區的面積,人口至少在500萬以上。相對於戰國時期的其他國家來講,他們算是超級大國。



第2檔,是齊國、趙國和魏國。

這三個國家位於中原地區,這裡是文明中心,經過數千年的建設土地開發的非常充分,人口密度也非常大。但是三個國家國土面積卻不大,大約也就是相當於今天1~2個省級行政區的面積,人口也就300萬。

第3檔,是韓國和燕國兩個國家。

這兩個國家中韓國雖然位於中原地區,但是周邊強國林立。所以,雖然人口密度很大,但是國土卻非常狹小,還不到今天一個省級行政區的面積。最後一個是燕國,這個國家早在西周初年就建立了,但由於位置偏僻周邊的環境卻非常惡劣。他南方是強大的趙國和齊國,他的北方是兇悍的遊牧民族。這裡人煙稀少,國土面積不大,直到戰國中期也只不過佔有了相當於今天半個省級行政單位的面積。

而且,還差一點兒被齊國給吞併。本來,憑燕國的實力也就相當於中山國的檔次,無法和其他六雄相提並論!

沒想到燕國在子之之亂之後迎來了這個國家歷史上最有為的國君燕昭王。

燕昭王早年在韓國為人質,這裡是中原的核心區,文化極為昌盛。由於常年在韓國生活,雖然燕昭王出身於苦寒的燕國,但他所受到的教育卻是當時天下最優秀的教育,所以特殊的生長環境,讓燕昭王完全不同於傳統的燕國貴族。除了接受新的思想和良好的教育之外,國仇家恨也促成了燕昭王改革的決心。在戰國早期,燕國由於國家弱小,經常會被齊國侵略,到了子之之亂的時候。齊國甚至想佔領燕國,將這裡變成自己的國土。在佔領期間,燕國上下遭到了齊國軍隊非人的對待。

所以,當燕昭王回國繼位的時候。看到的是由於齊國的侵略讓整個國家滿目瘡痍,更堅定了燕昭王改革的決心。

所以,他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的國內混亂沒有防備,攻破了燕國,我深知燕國國家小、力量弱,不足以報仇。可是如果得到賢士一起來治理國家,雪洗先王的恥辱,這是我的願望啊。”

但是,燕國地理位置偏僻,文化落後,沒有多少人才供利用,於是燕昭王建立黃金臺,廣招天下賢良,並且通過千金買馬骨的方式表明自己對人才的重視。於是,天下豪傑如過江之鯽紛紛流向燕國。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樂毅!

在這些人才的輔佐下,燕國蒸蒸日上,煥發出了活力。

同時,為了增強國力,燕昭王積極向遼東地區擴張。

在那個時候,遼東地區被遊牧民族東胡人佔領,為了打敗東胡人,燕昭王派大將秦開來到東胡做人質,在取得對付信任之後,瞭解到了東胡的虛實。

公元前4世紀末,秦開率領燕國軍隊討伐東胡,一直打到遼河流域,從而讓燕國的國土擴大了一倍,使燕國終於有了和戰國其他強國叫板的能力。

公元前284,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和秦、楚以及趙、魏、韓等國共同謀劃,發兵征討齊國,差一點將齊國給滅掉,向天下各國展示了燕國強大的國力和軍力。



從這時候起,燕國就成為當之無愧的戰國七雄之一了。

但是,隨著燕昭王的去世和討伐齊國的失敗,讓燕國再次陷入低潮。到了戰國後期,燕國50萬大軍竟然不是剛剛經歷長平之戰元氣大傷的趙軍的對手,可見燕國還是戰國七雄中吊車尾的存在!


歷史風暴


燕國地處苦寒之地,在戰國七雄當中也一直是一個排名靠後的弱小國家,領土處於中華文明的邊緣位置,經常與北方的少數民族出現軍事問題。領土總的來說也確實不是十分廣闊,但是依然是戰國七雄之一。那麼燕國究竟有什麼核心競爭力,可以幫助其建國800多年甚至比周王朝的壽命都長呢?

戰國時代的開始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最光彩的地方就是百家爭鳴,同時最黑暗的地方也就是軍事征伐不斷、各個諸侯為了使自己進一步擴張大打出手,而導致民不聊生,其實這一切都源自於周王朝禮樂制度的崩壞,而且周王朝的統治基礎,其實在西周末期就已經出現嚴重問題,到了東周以後,周王室的權利才出現真正的衰落,無力統治整個邦聯制的國家。

所以諸侯也往往各行其事,紛紛打破西周王朝初期所建立的身份等級制度,每一個地方領導者的野心也逐漸增強,開始了弱肉強食的爭霸歷史。而燕國便是其中之一,與其說燕國參與爭霸戰爭倒不如說這種觀點並不能服眾,因為燕國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相對弱小的國家,並沒有在某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內,有能力或者說想要稱霸於諸侯,但是後世以及當時依然將燕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燕國是周氏正統,是在戰國七雄當中資格最老的國家。

雖然在戰國時期人們已經不再講這種國家的等級,但那是對於自己國家而言的。燕國的這種政治優越性,其實比戰國時期已經衰落的周王室更能發揮它的威力,同時很多國家也都羨慕燕國有這一正統的權威。雖然這種權威不能當飯吃,但是在戰國時期,其他國家為了一個名頭而絞盡腦汁,但是燕國卻與生俱來,不論是三家分晉還是田氏代齊,這些新興國家的統治者為了能夠獲得一個合法的統治基礎,在自己已經完全掌控政權的情況之下,依然還要奮鬥數十年,而燕國由於其正統性只要他承認就可以。


第二點燕國雖然弱小,但並非一文不值。

燕國確實弱小,但是無論是秦國的遠交近攻,還是燕國在合縱連橫之中的作用,誰都無法忽視燕國,蘇秦的發家之地就在燕國,而且整個戰國期間規模最大的兩次合縱運動都是從燕國開始。這兩次合作都給秦國和齊國帶來巨大的軍事壓力,甚至齊國險些被滅。在秦國合縱之時,燕國也是山東六國最關鍵的一環,只要燕國出現動搖,六國合縱就會出現裂痕,秦國的連橫每次都會大獲全勝。所以燕國之重要不在於軍事力量的強悍,而是在於每一個時刻都能在聯盟當中起到關鍵的進取作用和關鍵的瓦解作用。

所以秦國在東出的這近百年的時間當中,都與燕國王室保持較為理性的聯繫,在荊軻刺秦之前,秦國幾乎出兵攻打了其他所有國家,但唯獨沒有對燕國用兵。甚至燕國在秦國擊敗趙國以及合縱滅齊之後還起到了對於秦國而言牽制敵軍兵力的作用,不斷進攻趙國和齊國。這正好符合秦國遠交近攻之戰略為瓦解六國同盟,同時也為統一大業做出了第二戰場上的貢獻。

第三燕國雖然地處苦寒之地,但並非土地貧瘠。

在戰國時期幾乎所有的稱雄的這七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糧倉。這也是為何是戰國七雄而不是戰國八雄的原因。因為一個國家必須有一定的戰爭基礎,再配以強大的軍力才能被稱熊雄。燕國雖身處北方苦寒之地,但是糧食供應並不缺,甚至還有富餘。在荊軻刺秦時,我們會知道燕王督亢之地圖獻與秦王,而這個地點就是燕國最富庶之地,也是燕國的軍糧來源之地,所以秦王才會毫無戒備。

而且在整個戰國時期,每一個雄主在變法之前,他的國家都缺少糧食,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十分尖銳。但是燕國雖然一次成程序統的變法都沒有進行過,但是燕國從頭到尾不缺糧草。民眾都不會因為人地矛盾而過著捱餓的生活。這也是燕國能夠成為戰國七雄的原因之一,雖然兵力不算強大,但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綜合保障能力並不差。

第四實力相對弱小,這也只是相對的。

只是與戰國七雄的幾個強大國家相比而言,並不出眾,但並不是弱小的證明。實際上燕國人同樣民風彪悍,常與胡人作戰,在最初被周王室分封到這一地區的時候,燕國所統治的地方不過巴掌大小,但是最終卻成為北方強國。並且與東胡林胡等少數民族作戰,騎兵甚至比趙國的騎兵出現得更早,軍政閱歷更為豐富。只是常年與外敵作戰,所以華夏民族內部的爭雄戰爭,燕國並未過多參與,但並不是說燕國的軍力弱小。

同時長期與北方遊牧民族進行軍事鬥爭的軍隊在對內戰爭中往往並不出彩。

這是因為戰爭邏輯不同戰爭目的不同導致的戰法都有所區別。不論是燕國的飛騎,趙國胡服騎射之後的騎兵,之後秦國。滅亡之時的10萬騎兵南下,它們的軍事戰力都受到戰爭邏輯的不同而有所下降,以彼之短攻敵之長,所以顯得軍事力量弱小而已。而燕國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鬥從來勝多敗少,並且燕國騎兵也有力地震懾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在燕國沒有機會,討不到好處的遊牧民族才逐漸向西遷移,才給趙國一強大的軍事壓力。可見燕國作為華夏民族的北方屏障,究竟是否能夠稱之為強國呢?

但是燕國同樣有自己的問題,那就是歷史包袱太重,自認為是戰國七雄當中最古老的國家,同時也是得位最正,擁有雄厚政治底蘊的國家,所以對於一些新鮮國家燕國並不待見,即便打不過也擺著一副臭臉。尤其是與它接壤的齊國和趙國,燕國從來沒有給好臉子看。甚至在兩國的困難時期還趁火打劫。有利於秦國的統一戰爭,最後反而因為荊軻刺秦加速自己的滅亡。


世界史圖鑑


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其中有七個最強大的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然而在大家的印象中,燕國不僅位於北方苦寒之地,領土面積也不大,為什麼它能夠成為戰國七雄呢?

燕國來歷挺大

燕國的始祖,是燕召公,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皇親國戚。周武王滅商以後,就將燕地賜給了他。不過當時的他並沒有前往封地,而是派了他的兒子前往,他自己則是留在了鎬京輔佐。

在他輔佐期間,他的權勢那是相當的大。我們都知道西周有一個很厲害的人物,名叫周公旦,孔子對他是格外的推崇。然而燕召公在當時的地位可並不周公旦小。根據史書記載,當時西周的領土,陝西西邊貴燕召公管,陝西東邊則歸周公旦管。燕召公的地位可見一斑。

另外,在西周剛剛分封之初,有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除了前朝後裔,獲得的最高爵位基本上就是侯爵,而燕國就是侯爵。反觀其他六國,趙、韓、魏三晉之國和齊國就不說了,名不正言不順。秦國在周平王東遷以後才被封為諸侯,為伯爵,楚國最慘,分封的時候只是最低等的子爵。

雖然在戰國時期,禮樂崩壞,但是燕國畢竟是老牌諸侯國,且來歷挺大,這也是為何將其納入戰國七雄的原因之一。

燕國實力並不差

戰國時候,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無非就是領土、地理位置、糧食產量等等。領土暫且不論,燕國沒那條件,我們來說說糧食。

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慄之利,民雖不佃作而足於棗慄矣。此所謂天府者也。——《史記·蘇秦列傳》

在《史記·蘇秦列傳》中有一段對話,那就是蘇秦勸諫燕王時說的話。蘇秦對燕王說:“燕國南邊有富饒的土地,北邊有紅棗和板栗的收益,百姓們即使不耕種,也足夠養活自己了。”也許這裡面蘇秦有一些吹噓的成分在裡面,但是這些情況應該是真實的。也就是說燕國哪怕不像秦國一樣富得流油,但是也絕不會窮。

特別是在燕昭王時期還發生了一件足以改變戰國格局的事情,更是為燕國加分不少,那就是樂毅伐齊事件。

此前,燕國經歷“子之之亂”,齊王趁機攻佔了燕國不少的土地,使得燕國損失慘重。燕昭王即位以後,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報仇。於是,他派了蘇秦前去齊國做間諜。

在蘇秦的慫恿之下,齊閔王一邊放棄帝號,得罪秦國,另一邊又積極攻打宋國,失去了三晉之國的支持。最後,燕昭王以樂毅為將,率領五國聯軍攻佔了齊國七十餘城,使得齊國幾乎滅亡。儘管這一事件,依靠的並不全是燕國的力量,但是光算派蘇秦為間諜這件事,燕國就絕對佔了大功。

也正是這一事件,使得世人知道燕國並不是好惹的。

結束語

表面上看燕國十分弱小,但是能夠入選戰國七雄之一,它一定是有點能耐的。


小云軒談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也是,咱說春秋戰國,老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掰著手指頭這麼捋,可真要是算算,咱還真真的發現,歷史上在這燕國身上用的筆墨還真不多。

燕國給人感覺這壓根就是馬槽邊上的大頭螞蟻,這就是個混飯吃的主。

那麼事實是這樣嗎?老話說的好,您別扯別的,既然存在他就合理。

今天就藉著題主這一畝三分地,咱就把這事掰扯掰扯。

燕國。

咱先了解一下燕國是咋來的。

話說當年周武王伐紂,擱牧野這塊一舉擊敗了商紂王,那麼這商朝算是完蛋了。

周武王就坐了天下,這就開始了周朝八百年的統治,那麼他這統治過程是以分封制為基礎的。當時這周武王就把自己的弟弟召公奭劃拉到薊地封王,這就是最初的燕國。

給的爵位是侯爵,這是除了前朝遺留之外,新分封最高爵位。咱都知道楚國他這體量大,最開始也就是個子爵而已。

所以燕國那可是根紅苗正的宗室子弟建立的,來頭也算大吧!而且這召公奭和周武王的關係還不錯,當年封了之後,人家壓根就沒有去封地,就讓自己的長子管理封地,自己個蹲在鎬京這塊輔佐周武王一輩子。

那麼這事到了公元前七世紀的時候,這燕國開始擴張,吞掉了薊國之後,就擱薊建立了都城,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市,大體燕國就是這麼來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這燕國瞅起來是根紅苗正的,那麼他的存在感為嘛這麼低呢?”

簡單,燕國這封地太過貧瘠,擱過去說一個地是否富裕,這就看當地莊稼的收成如何,那麼燕國地處北寒之地,還和戎狄這些個所謂的蠻夷接壤,所以想要富裕這倆字壓根就和他不沾邊。

總結一下燕國之所以存在感比較低,就倆點,一是離著大華夏的中心遠了點,這二呢國力確實弱小。

燕國的弱小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既然國力弱小,那麼為嘛沒有被吞掉呢?”

這原因多了去了,你以為燕國沒有被滅過嗎?歷史上讓齊國就滅過,後來被晉國給扶持了起來,再後來燕國為了報仇好懸沒把齊國給滅了。

那麼燕國為什麼能夠復國呢?

其實說道根子上,蹲在中原地區一幫子大佬感覺,在他們把對方滅掉之前,保留燕國幫他們抵禦戎狄,這絕對是上上策。

畢竟中原地區還亂著呢?這要是讓戎狄闖進來,這罪過可沒人願意背,這事您可以參看後來的晉朝八王之亂所引發的五胡亂華,司馬家的人沒這意識,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這意識可不欠缺。

這不在整個歷史時期,燕國別人不撩他,他自己個到是內亂了好幾次,再加上戎狄之類的,那麼晉國還幫了不少忙,這中間還包括死對頭齊國也幫過忙。

所以這燕國就可以安安穩穩的躲過了春秋時期大兼併,最終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所以燕國這運氣是不錯。

最後他這體量也不小,地方二千餘里,帶甲的將士數十萬之眾,家裡邊那車有六百輛,過去那戰車跟現在那坦克差不離,所以人家戰國七雄的名頭不是蓋的,名副其實!

再說燕國是沒怎麼參與到中原地區的爭奪大戰,但他也沒有忘記開疆擴土,公元前283年,秦開東渡遼水擱朝鮮半島拿箕氏朝鮮開涮,一傢伙就打到了朝鮮清川江,將朝鮮半島一部分地區併入了燕國。

那麼從這些事當中,咱不難發現,這燕國他實力其實也不弱,只是和其他六個比起來,確實小點。

他的弱小就體現在歷史書當中,關於他的筆墨也就這麼幾件事。

第一個,燕國內亂,被守在一邊的齊國給打趴下了。

第二個,後來上位的燕昭王,臥薪嚐膽,讓樂毅一古腦帶著五國聯軍把個齊國揍的眼瞅著就要快滅國了。

第三個,後來的齊國乘著燕昭王去世,大敗燕國軍隊,又復興了齊國。

瞅見嗎?三件事其實說道根子就一件事。

再後來就是,秦國把趙國收拾了,坑殺了四十萬降卒,燕國感覺自己的好日子到來了,這就帶著兵數次攻打趙國,卻讓趙國給收拾了。

這就是為嘛大傢伙老是笑話燕國的實力弱小,一個都被打出骨髓的趙國,燕國都打不動,他不弱誰弱?

最後一件就是荊軻刺秦王。

所以關於燕國的事,說起來似乎能提到的也就是這三件事。

總的來說他打那六個傢伙是不行,但和其他的比起來,燕國還是強大的存在,其他的不行,所以躋身戰國七雄沒問題。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在戰國時代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雄中,燕國是最沒有存在感的。燕國能夠儕身於七雄之列,完是特殊的歷史原因促成的!

首先,燕國的君主是姬姓宗親,與周王室同族同源,因此才得以被分封為諸侯。在西周及東周春秋時代,其國力雖然比不上秦、齊、晉、楚,但卻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又因其所處地區僻居北方一隅,除與胡人有所衝突之外,與其他國家基本上沒有多少利益糾葛,故而燕國所處之地雖荒僻,但其國力卻能較穩定的緩慢增長。在經過長期發展之後,燕國積累下了一定的實力。這種其他諸侯所不具備的有利條件,是促成燕國成長為大國的基礎之一。

其次,燕國之所以能夠逐步壯大,與齊國的幫助也有密切關係!想當初,在燕國國力末強之時,曾經飽受胡人的侵凌。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為了爭奪霸權而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對燕國提供了大力支援,仍之不僅消除了胡人的威脅,而且還得以吞併了胡人的土地,使燕國由此開始具備了大國規模。

最後,即便在戰國的代的滅國爭奪戰中,由於燕國所處的地理條件有利,三晉諸國成為了燕國的屏障,使其得以遠離戰火紛飛的前線,而這也是燕國在最後時刻才被秦國滅亡的主要原因!故而燕國雖然國力不盛、軍力不強,也罕有明君坐朝良臣輔政,更沒有那層出不窮的名將為助。但卻依然能夠成為自西周時代分封立國,直至戰國末年方才滅亡的,名不符實而又缺乏存在感的七雄之一!


北疆同心


燕國是周朝時期眾多諸侯國的其中之一,也是戰國時期的七雄之一。燕國的創始人是周武王姬發的弟弟燕召公,在周武王滅商後,他就被封到了薊地,也就是如今北京。燕國名字的來由則是因為燕山。

公元前7世紀,燕地擴張,並攻下薊城,在這裡建立都城,同時少數民族山戎南侵,燕國的第十七任諸侯燕桓侯易都臨易,就是現在的河北容城。直到公元前657年,燕襄公時才遷回。

我們先來看看戰國七雄,這七個國家在諸侯國中實力都比較靠前,而燕國能成為戰國七雄,就說明比它弱小的諸侯國有很多,甚至有些早已滅亡。再來看看秦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燕國是倒數第二個,由此看來燕國還算是有些能力的。

其次呢,就是地位。剛才說了燕國的創始人是周武王的弟弟,也就是周朝的王室。而且燕召公的爵位是侯爵,當時封諸侯時,侯爵之上只有4個公爵,所以說,燕國是正統並且地位也算是中上等的老牌諸侯國。

所以說,燕國能夠成為七雄之一也算是合情合理。


理科男讀歷史


戰國時代,有個國家稱為七雄很勉強,幾百年時間都是被人欺負。

這個諸侯國的先祖非常有名,先祖召公奭姬姓,與姬發(周武王)姬旦(周公)是同族兄弟。武王滅商時,姬旦手持大鉞,姬奭手持小鉞,是輔佐周武王舉行祭社大禮的左右助手。

位列西周三公功績顯赫,召公奭被封在薊地(今北京),建立燕國,是二等侯爵國。召公奭和周公旦一樣都沒有去封國,長子姬克成了燕國第一任國君。

燕國在古薊地,周圍有孤竹、令支、薊國、屠何、無終等國。這裡是商人的發源地,孤竹等國跟商同族, 勢力還很大。此外,這裡有山戎,山戎是匈奴的一支,以林中狩獵和放牧為主。

分封帶來的周人只是少數,商族人很多,此外還有城外的土著人,以及山戎人。

從召公奭開始,傳承了燕侯克、 燕侯旨、燕侯舞、燕侯憲 、燕侯和 、燕伯聖,中間還有兩代燕候名字都沒有流傳下來。燕惠侯是第10世燕候,前面九世燕候無名無諡。整個西周時期,僅有各代燕候名字,無事蹟。

北邊燕山南部平原,渤海海浸和黃河故道的滾動所造成的沼澤地帶,道路不暢,南部平原地勢平坦無險可守。

燕國建立之初,周邊的商人舊臣勢力還很大,不甘心聽名貴周人。燕國早期,土著和山戎不時騷擾,抵抗北方民族的侵擾,均憑武力支持。燕侯墓中隨葬多件銅戈、戟、護面和車馬器,燕侯本人尚武,手下貴族也多是軍事統領。

在春秋時期,燕國依然弱小,連二等強國都算不上。打不過山戎,燕國只好逃避,燕都經歷了薊地、臨易、薊、易城等幾次變遷。

春秋時期,燕國成為山戎的毆打對象,多次求助於齊國。齊桓公在伐山戎時,同時把孤竹、令支也滅了。

齊宣王時滅燕國,燕王噲被殺,國都被佔領差一點亡國。齊軍軍紀敗壞,掠奪民財,導致燕人叛亂。齊國後來退兵,公子職回國成為燕昭王。

燕將秦開大破東胡,向北向東推進了一千多里,燕國雄兵10萬,疆域千里。

到了戰國末期,燕國才真正強大,位列七雄。伐齊和刺秦王等事件都發生戰國末期。







仁德歷史


第一,燕國的國土主要在現在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遼寧一帶,國土面積在七雄中名列前茅。

燕國地廣人稀,是公認的苦寒之地,但燕國的軍事力量和軍隊戰鬥力不弱。雖然燕國人口數量相對較少,但軍隊數量可不少,幾乎全民皆兵。全國上下帶甲數十萬,在和遊牧民族的長期戰鬥中,戰鬥力槓槓的,打的讓匈奴都害怕的東胡望風而逃。此外,燕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馬匹,這在當時來說可是非常珍貴的戰略物資,是燕國的一大優勢。燕國敢叫板齊國和趙國是有一定資本的。

第二,燕國是七雄裡唯一一個王室出身的諸侯國,也是最正統的一個。燕國是召公奭,也就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地,正統的王室血脈。作為皇室宗親和最早的一批諸侯國,燕國被封在了北方邊地,替周天子守護國門,守衛周朝北疆長達八百年。這八百年裡,燕國承擔著防禦北方戎狄的重任,把北方兇悍的遊牧民族收拾的服服帖帖的,燕國的地盤和地位不僅是繼承的,更是打出來的。

第三,燕昭王時期,燕國在遼東拓地七百里,國土一直延伸到朝鮮境內,周邊諸遊牧民族紛紛臣服。鼎盛時期,燕國差點吞併齊國,不是燕惠王猜忌逼走了樂毅,燕國真就雄起了。燕國沒有稱霸中原,最大的瓶頸就是物質基礎不足,如果吞併了齊國,燕國的軍力加上齊國的財力,燕國妥妥的超級強國。


樂道好思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時期了,在這個時代裡百家齊鳴,戰役不休,各路諸侯紛紛割據一番天地,自立為王。

人分三六九等,諸侯自然也是,各國之間由最初的相互爭霸,到最後擴大野心變成了相互吞併,弱肉強食,這是恆古不變的道理,最終在這一番較量中,出現了以七國為主的格局。

這七個國家分別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個國家,這七個國家代表了當時兵力、國力最高的幾個國家。

在這七國之中有一個國家很不起眼,甚至入選戰國七雄都能引起其他人的非議,這個國家就是燕國,一個在北方並不廣闊的苦寒之地中生存的國家,平時不僅要面對環境的威脅還有北方胡人的侵略,如此一個國家何以在戰國中稱雄?

論背景:燕國乃周氏正統

看一下族譜,燕國的始祖也就是周王姬發的兄弟,這來頭可了不得,並且這燕召公一直在鎬京輔佐周王室,在姬發滅掉商朝之後,薊地被賜給燕召公,也就是後來的燕國,但是燕召公並沒有前往,而是讓兒子去管理,自己則是繼續輔佐周王朝,這可是皇帝面前的紅人啊。

在燕召公輔佐期間,權力滔天,位列三公,在當時他是可以跟周公平起平坐的人,以陝地劃分,西邊是燕召公負責管理的地方,東邊是周公旦管理的地方,周公旦是何人?平時所說的周公,就是此人。

在當時都講究大正統的時代,燕國在初始就已經贏了,有哪個諸侯國能像燕國這麼根正苗紅的?

在西周時期,爵位共分為五等,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公爵一般極少賞賜,當時燕國是侯爵,再看後來七雄的其他國家:秦國是比侯爵次一等的伯爵,楚國還只是一個子爵,其他各國並無爵位。

論先天優勢:土地肥沃,不缺糧草

糧草在當時可以說是最重要的資源,糧草的重要性已經在歷史上經過大大小小的戰役證明過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一句話,可見對於糧草的重視程度。

按理說燕國所在的位置是北方的極寒之地,糧食收益應該不好才對,但是與之相反的是燕國的物產非常的豐富,曾有縱橫家蘇秦對燕王這樣說過,南邊有土地,北邊有板栗和其他農作物,就算是百姓不耕種,也比其他國家富裕。

在當時人人都吃不飽的年代,各個國家變法就是為了能讓百姓吃飽從而兵強馬壯,但是燕國自始自終都沒有考慮過餓肚子這個情況,實在是一大先天優勢。

論兵力:民風彪悍,常與胡人作戰

戰國七雄能夠稱霸的原因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多國家民風彪悍,這就讓士兵在前期就已經有了很強的作戰能力,秦國在早期被其他國家稱之為戎狄,楚國也不例外,被稱之為南蠻。

燕國所處的位置也是十分的危險,東有遼東,北有樓煩等,這樣的地理位置雖然造成了前期建國的不順利,但是為其在後期戰國稱雄打造了良好的基礎。

總結

燕國可以說是在戰國七雄中實力不是最弱的國家,但是為什麼燕國被人認為弱小呢?就是因為燕國沒有出過多少明君和明臣,導致跟不上時代的變化一直吃老本。

由此可見,一個國家再怎麼強大,如果遇不到一個賢明的君主,那麼最終肯定是會走向衰落的。

您的隨手之舉就是對文青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文青聊史


戰國七雄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歷史概念,它的提出也從來沒有那一本書,哪一個前輩學者給出一個定義,只是大家約定俗成的對戰國時代最強的七個國家的一個總稱。而這個總稱的來源,最早是出自西漢劉向的《戰國策》:

夫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譎之國,興立為強。是以傳相方向效,後生師之,遂相吞滅,並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親,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絕矣。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

在這裡劉向提出了“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從此之後,戰國才被人們作為一個時代的稱呼來使用。雖然在此之前也有戰國這個稱呼,比如太史公在他的《匈奴列傳》中寫到過:

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當是之時,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於匈奴。

這裡面也有戰國,但這個時候的戰國所說的是七個經常經常作戰的最強的國家。雖然說這裡面提到了“冠帶戰國七”,這裡面也有七戰國這麼一個說法,但和後世所說的戰國七雄還是有所區別的。我們後世所說的戰國七雄,是說戰國時代最強的七個國家,這裡面有了一個時代的概念,但很顯然太史公的這個戰國並沒有時代概念,這個時代概念是從劉向開始的。而後世之所以稱之為戰國七雄,其原因也是因為劉向所說的“萬乘之國七”,東周時代,各個國家兵力的強弱常常以“乘”做單位,來進行參考。而現在我們所俗稱的戰國七雄其實就是在戰國時代,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萬乘之國。燕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七雄之一,他具備了必須的條件“萬乘”。

那麼“地處苦寒之地,領土也不廣闊”的燕國的勢力範圍究竟有多大呢?

這是戰國時代的七國割據的一張地圖,從這張地圖上看,燕國的版圖面積不小於韓魏趙三國,而至於說燕國處於苦寒之地其實不然,燕國的版圖面積包涵著冀北和遼西,雖然地處邊境,但也算不上苦寒,是完全可以做到自給自足的,單從這點來看,燕國早先的處境其實還要強於秦國,秦國是自從有了巴蜀之地後,才可以完全做到自給自足。而且,燕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偏遠,也相對來說安穩,不僅如此,燕國還有很強的政治地位。

在周天子分封諸國的時候,燕國是被分封給了周武王的弟弟即召公奭,可以說燕國是一個老牌的宗室國家,與秦、楚相比,燕國一直被其他諸侯國所接受,而且燕國的統治者一直都是姬姓,中間雖然也出現過動亂,但他既沒有像晉國一樣被瓜分,也沒有像齊國一樣而易主。另外要說的一點是,燕國從實際意義上來講,他是周武王所封的諸侯國中,統治時間最為長久的國家,從建國到滅亡一共經歷了822年。

單單從滿足千乘之國,地域範圍,統治時間這三點來看,燕國也並沒有人們所認為的那麼不堪。何況燕國在戰國時期也有過其突出的表現

燕國是六國“合縱”的發起者:

文侯曰:“子言則可,然吾國小,西迫彊趙,南近齊,齊、趙彊國也。子必欲合從以安燕,寡人請以國從。”

這是燕文侯與蘇秦對話中的一段摘取,來自於《史記》,當時的戰國割據基本已經形成,而燕國所受到的威脅主要來與趙、齊,為了改變燕國的這個局面,燕文侯在蘇秦的勸說下,同意了他的“合縱”戰略,並對他加以支持。可以說,燕國雖然地處偏遠,但其實也並不安於現狀。

在對外作戰中,燕國是抵禦外族入侵的重要國家之一:

其後燕有賢將秦開,為質於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餘裡。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他曾打的東胡卻千餘裡,修建了一條在造陽至襄平的長城來抵禦外族入侵,雖然說燕國在戰國時期,並沒有過多的參與到內部爭霸作戰中來,但長期的對外作戰使得燕國也有著不俗的戰力,這一點是不能小看的。到了燕昭王的時候,燕國更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躋身到了強國之列:

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軼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獨唯聊、莒、即墨,其餘皆屬燕,六歲。

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樂毅伐齊,燕昭王在子平之亂後,招攬人才,對外通過秦開即穩定了邊境,還拓展了領土,而與戰國諸國之間的作戰又有樂毅脫穎而出,奪取了齊國的大片土地。

既有著“萬乘之國”這一評價門檻的基本保障,又有著宗室諸侯國的政治地位,還能夠在戰國的諸侯爭霸中有著自己的突出表現,雖然說燕國地處偏遠地帶,但把他列為戰國七雄是實至名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