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明明是被誣陷冤枉而死,為何後世的歷任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商秧明明是被誣陷冤枉而死?歷史沒有明述。後世的歷史記載,也未必真實。而你提出此問,難道你真的會有穿越本領?抑或是看影視穿越劇多了,才產生此疑問。[大笑][大笑]

“歷史事實是不變的,歷史書事實,則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兩千年前的戰國時代,商秧變法確實使秦國變強了。但是,在列強紛爭,圖存變強的時代,人才肯定會重用,但也不能凌駕制度之上,商秧肯定觸反了當時秦國的利益及制度,以至被車裂之刑。當然,具體情況,我們不清楚,也不需要去追究幾千年前的事。可是,你提出此問,就明說“商秧被誣陷冤枉”,是典型的用現在的記載,誣陷古人作法,可笑致極!


憤怒野虎


在歷史上有這樣的一個規律,那就是如果是被誣陷而死的,後世一旦查明,就會被平反昭雪。但是如果有切實的罪行,即使是為了自衛的行動也會被永遠打入歷史的監獄之中,永遠沒有昭雪之日。就比如秦檜誣陷岳飛,岳飛無奈束手就擒,蒙冤被殺,後世為他平反昭雪,樹碑立廟。在這個過程中,岳飛沒有起兵自衛,也沒有任何過激的舉動,所以後世理所當然可以為他平反。不過漢武帝的兒子戾太子被人誣陷,他卻被迫起兵自衛,最後被殺。數十年後,他的孫子當了皇帝,但是也無法為他恢復名譽,所以他在史書中只能是戾太子,而不能夠被追封。這就是因為他確實有反抗的行為導致的。

同樣,商鞅也是這樣的問題。據《史記》記載:“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這說明商鞅在被誣陷後逃回了封地,起兵自衛,兵敗被殺。可以說是非常悲壯的舉動,他最後死在了自己一手建立的秦軍之下,也是一種諷刺。鑑於他有起兵反叛的實際行為,證據確鑿,雖然後來的秦國君主一直沿用商鞅治國之策,但是卻不能為他平反。

除此之外,商鞅的很多行為也被後世的朝代所摒棄,可以說秦代滅亡之後,法家思想就逐漸淡出了社會的舞臺。而嚴格說來,平反昭雪,恢復名譽大多是儒家出於維護名譽和尊嚴的行為。所以,商鞅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自然也就無法享有這樣的待遇了。


經典守望者


如果你仔細讀《史記·商君列傳》就會明白,為何後代秦王沒有給商鞅平反了。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

繼位的秦惠文王確實和商鞅有過節,但商鞅確實沒有反心,歷史記載的也不過是“欲反”兩字,何謂“欲反”,其實就是想要反,並沒有真反,說其實“莫須有”也對,其實就是一場政治鬥爭而已。秦惠文王為了安撫眾臣,用商鞅的命完成了這一目標,但商君之法留下來了。

如果說秦惠文王不能推翻自己的錯誤,那麼其後代秦王為何沒有為其平反呢?你在看看史書後面怎麼寫的吧:

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

看到了吧,雖然商鞅之前沒有反叛,但無法出國後,鋌而走險的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也就是說即使之前商鞅沒有反心,但之後這種操作坐實了其謀反,這真是個昏招啊。

以商鞅當時的實力,與秦兵對抗必死無疑,還不如親自去和秦王解釋清楚,即使被殺,後來也有被平反的機會,可現在畢竟他出兵在先,謀反事實已定,對於這種既定事實,後世是無法平反的了。

其實像這種由於政治鬥爭而被殺卻被後世平反的例子真的不少,像岳飛、于謙、以及乾隆對其叔叔、鰲拜等平反等略見不鮮。其根本原因就是這些人並沒有真正的謀反,都是當時的欲加之罪而已,而後世君主為了籠絡人心,一紙聖旨就平反了他們。

而商鞅最大的錯誤就是其發兵反抗,這和西漢的“戾太子”劉據如出一轍,大家都知道他是真的冤,但其發兵與朝廷對抗也是事實,所以即使他的孫子劉病已繼位也無法追封。

精明一世的商君犯了如此錯誤,實不應該!


黑水布衣


引言:商君雖死,秦法尤存。

看過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的人都知道,秦國為什麼能夠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六國。秦國於公元前七世紀立國,地少人貧,與戎狄接壤,有"儒不如秦"的傳統。自秦孝公贏渠梁繼位開始,廣發求賢令,士子入秦,商鞅變法開始了序幕。

要講商鞅之死,首先要講商鞅變法。

一、商君變法

商鞅變法的根本思想是"利出一孔"。"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國必亡。"

經濟措施: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利出一孔。

政權措施:創建了戶籍管理制度;廢除了世卿世祿制。

軍事措施:由魏國的"魏武卒"制繼承,變成了軍爵制。在地方實行了連坐制度。

二、為什麼秦惠文王要殺商鞅

商鞅變法為什麼能夠成功

秦國建國的時候,已經到了東周時期。所以秦國是沒有經歷過宗法分封制的,因此君王的權力是最強勢的。秦國地廣人稀,土地貴族勢力相對弱小。(時勢造英雄)

殺害商鞅的三個原因:

1.秦孝文王嬴駟剛剛繼位,急需獲得以贏虔等人為首的老貴族勢力的支持,也為了平息眾怒讓變法進行下去。。商鞅損害了貴族的利益,此時的秦孝文王進行了政治妥協。

2商鞅變法,提拔了一批沒有貴族身份的達官顯貴,這些人是"只知秦國有商君,不知秦國有秦王。"

3.商鞅被贏虔誣告,逃回封地之後,舉兵造反。

三、為什麼沒人平反商鞅

1.商鞅之死在秦國的政治上是一個敏感的話題。

2.平反商鞅意味著承認造反的合法性,得不償失。

3.如果平反商鞅 ,不會帶來實際的政治意義。


普通的歷史愛好者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為什麼要平反?讓秦國自己打自己的臉嗎?除非秦國以及後來秦朝被推翻,要不然商鞅永遠揹負這個“罪名”。有人就問了,秦王朝最後不是被推翻了?為啥商鞅後來沒有被平反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漢朝的劉邦在建國後,並沒有遵循秦朝的機制,更談何為商鞅平反呢?



這個問題說過了,再回到後世的歷任秦王,自秦孝公後,歷任的秦王都只遵循商鞅的變法,但是並不認同商鞅這個人。說白了,商鞅這個人,在他實行變法後,他終有一死,只待秦孝公一死,就輪到商鞅了。因為商鞅不死,秦國的舊勢力就不會罷休,所以剛登基的秦惠文王不得不讓商鞅作為與秦國舊勢力的妥協物,不過秦惠文王也很聰明,他利用商鞅的死麻痺了秦國的舊勢力,然後趁機剷除了他們,重新秦國的新法,這說明他是認同商鞅的變法。


其實歷代變法者,都能很難逃過被清算的命運,僥倖不死,也會落得個丟官罷職的下場。商鞅就是這麼倒黴,等待他的只有一個死。秦孝公在,商鞅就在,秦孝公死,繼任的君王是不會容忍他的,這是必然的,作為君主,變法者是永遠的“替死鬼”,這是封建社會的定律。


青史回聲


平反?秦國沒有這麼一說。秦國是誅殺功臣的領路人。

而且先秦與後世不一樣,平反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很多事情不是國君一語而定的。在中央集權之前,國君想一意孤行根本做不多,下面必須有人支持你。

商鞅是有功於秦,但是有罪於民,有怨於公族,在當時來說他就是不仁不義的代表。整個天下都不喜歡他,對於當時的人來說,他是有罪於天下的,誰會為他平反?所以他逃跑的時候,魏國不僅不接納,反而宣告天下,讓天下諸侯都別救他,這就是與天下為敵的下場。

唯一值得的是,他身死,但商君之法流傳下來了,但是秦二世而亡,而且秦的代名詞又是暴秦,你說,誰會為他平反?

只有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才會為他平反。


豐子的歷史札記



在我們現在看來,秦國最後能夠一統六國,成為最後的贏家,這一切的根源都來源於最初的商鞅變法!商鞅竭盡自己的一生為秦國制定了秦國律法,秦國制度,改變秦國社會,就在這個轉折點上,秦國開始了由弱變強的征途。可以說,這樣的秦國是由商鞅一手締造的,但這樣有大功於國的商鞅,為什麼在嬴駟一繼位之後,卻被造反罪車裂了呢?



我們知道商鞅變法是非常激進,非常殘酷的,將秦國從頭到腳的大更換,如果沒有人支持是不可能的,而這個人就是秦孝公!秦孝公是堅定的變法派,他必須要頂住國內佔大多數的守舊派的壓力來支持並不是秦國人的衛鞅(也就是商鞅)進行變法,其中受到的壓力可想而知。但秦孝公畢竟是秦國國君,變法的真正主持者其實是商鞅,所以國內守舊派便將所有的仇恨都施加到了商鞅的頭上!

當秦惠文王嬴駟繼位之後,商鞅就必須要死了,為什麼呢?

一、商鞅威脅到了秦國國君的統治

商鞅是變法的主持者,而秦王嬴駟接手的便是變法之後秦國,這樣便造成了商鞅說的話要比嬴駟更加管用,在威望上,商鞅也遠遠比這個新任國君要高,更別說商鞅還節制全國軍隊呢,所以嬴駟要真正掌握秦國的話,商鞅就必須要死!

二、穩定國家的需要

在商鞅主持變法的幾十年當中,他得罪的人太多太多了,當秦孝公在位的時候,這些人還不能對商鞅做些什麼,但他們畢竟屬於秦國的中堅力量,是貴族集團。當嬴駟接手秦國之後,想要維護國內外的安全穩定,就必須要讓這些人的怒氣散發出來,維持他們的穩定,而要做到這些,商鞅也是非死不可的!

為什麼後世的秦王不能給商鞅平反呢?

一、商鞅的確有過犯法的實際

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史記》

《史記》的這一段已經明確記載了商鞅曾經率領自己的軍隊與秦王嬴駟的軍隊發生了衝突,儘管他是自衛行動,但發生了軍隊衝突,那性質就不一樣了,造反的罪名就已經做實,也就沒有平反的必要了!


二、平反會造成不必要的國內動盪

我們可以想一想那些被平反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時期,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比如為岳飛平反,是為了鼓勵軍隊和國民的戰爭熱情,但為商鞅平反會得到什麼,似乎什麼也得不到!

除此之外,為商鞅平反就等於認同了嬴駟和當時大臣的錯誤,有幾個人會願意同意承認自己的祖先做錯了事情呢?嚴重的話他可能影響的國內的政治動盪!

我們要明白,古代政治家的每一個舉措都是有目的性的,商鞅的死是為了秦國,所以後世的任何一個秦國君主,他們從不否認商鞅的功績,但也絕對不會為商鞅平反!


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記得加個關注唄,謝謝您的鼓勵!


青春愛歷史


秦二世而亡。所以也沒有什麼歷代秦王。(其他朝代的秦王,都是封王而不是皇帝,也沒有必要幹這個事情)後代史學家已經給了商鞅公正的評價。



一個志願者


因變法而引起的老貴族的不滿已經及其嚴重,秦國政治已然接近分裂,用商鞅的人頭來緩和秦國政局顯然再划算不過,於國家而言,商君顯然已經失去他的價值了


牧荑


因為平反就意味著要中斷以前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