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醫生前途怎麼樣?

醫聲資訊


全科醫生前途怎麼樣?

應該說全科醫生前途無量,全科醫生就是領導的苗子,全科醫生就是醫院的頂樑柱,只有什麼都懂,什麼都會的醫生,才更適合擔任醫院領導。

抗震救災的現場,任何強險救災的現場 ,最需要的醫生就是全科醫生,因為救災現場一片混亂,什麼疾病都有 ,最需要全科醫生。

記得唐山市1976年大地震,整個唐山市淪陷,房屋基本上全面倒塌,死亡二十四萬,受傷的不計其數。全國各地都派出了最好的醫生,趕往災區。

我親眼看見了上海醫療隊繁忙的工作景象,就在搭建的臨時帳篷裡,一會給患者做截肢,一會有做開顱手術,還有感冒發燒的,生孩子的,什麼疾病都有,醫生們忙而不亂,給唐山人民留下了非常好的形象,上海市的強險醫療隊是最棒的!

全科醫生還是醫院的頂樑柱,每一個醫院的急救室,急診室最需要全科醫生,危及病人來了,首先有急診室接診,然後分流到病人最需要的科室。這個時候全科醫生就顯得重要了,因為有很多疑難雜症,需要檢測清楚究竟應該送到那個專業科室治療。

所有的醫生都是有前途的醫生, 包括全科醫生。


居安思危164299745


全科醫生說明白一點就是文革時期的“赤腳醫生”,處於當時的特殊歷史時期,赤腳醫生確實為國家的健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不過當時的我國人均壽命只有60歲左右),受到了政府的高度表揚。如今如何解決我國目前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是橫在政府面前難以逾越的障礙。不妨把以前“成功”的經驗搬到現在試試,能否成功,摸著石頭過河,不成功便成仁,改革是允許失敗的,甚至改革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不過當前我國的整個國情與文革時期極左思潮嚴重,計劃經濟獨行,人民物質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的現實情況完全不同,今非昔比。從當前我國的醫療衛生行業與人民日益增長的就醫需求分析:全科醫生要正直掌握人類所有疾病(內外婦兒、耳鼻咽喉……)的預防治療是非常不現實的(人類生命健康的微觀世界與宇宙天體的宏觀世界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兩個極難解決的“端點)一個人從精力、經歷、能力是遠遠不能成為一個“全科”醫生的,眉毛鬍子一把抓,到頭來只能雞飛蛋打一場空,可能是一事無成。而現在我國人們就醫需求越來越高,就是一個簡單的咳嗽感冒也不會去找一個“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的不專業的所謂全科醫生診治,因為畢竟自認為是感冒咳嗽的疾病還有可能是氣管炎、肺炎、慢阻肺、肺結核甚至肺癌。所以全科醫生只能是一個不被人們“重視”,只是找你隨便問問的“過客”。所以全科醫生要想有所作為,有美好前途是不可能的。


皮爺27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從官方角度或者未來的角度來看,全科醫師大有所為

其實以澳大利亞為代表的醫療制度來看,全科醫師大有前途。

現在為什麼我們的大醫院人滿為患,為什麼我們無論大病小病都爭破頭擁向大醫院?

固然和我們的醫療資源分佈不均有關,但有一條原因同樣十分重要:我們的分級診療工作依舊沒有做到位,我們缺乏健康的守門人,我們缺乏基礎的醫學常識,我們缺乏專業的健康指導。

就目前而言,雖然全科醫師制度已經得到了國家的重視,但是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在城市裡,我們有各個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在鄉村我們有衛生服務站。

雖然相關報道中說已經有多少人簽約了家庭醫師服務,但是這其中有很大的水份。

你可以通過身邊的親朋好友來調查,到底有多少人簽約了家庭醫生服務,即使加了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利用這種服務?

我堅信,在未來的中國,分級診療將得到更加細緻的貫徹,全科醫師也大有可為。

第二、從個人的角度或者當下的眼光來看,全科醫師只是雞肋

每一個人在患病後,都渴望儘可能的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所以,當我們患病後,只要有可能有條件,我們想到的是大醫院的專家,而不是基層的全科醫師。

而最現實的一點就是:基層藥品不全或者都只是基礎用藥,基礎全科醫師技術水平不夠。

我知道會有很多人來攻擊我,但是這卻是最現實的問題。

事實上,我認識很多基層的醫生,的確有一些人在兢兢業業,但是大多數人都是在混日子。

作為一名醫生,尤其是年輕人,誰不想功成名就?誰不需要養家餬口?

雖然國家提供了許多支持,但只喊口號是行不通的。

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七八年前,在江蘇有過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當時說:培訓合格並且通過考試者,授予碩士學位。

到目前為止,學員已經畢業了很多屆,卻沒有人能夠拿到當時承諾的碩士學位。

不是學員不合格,而是當初制定政策的人已經“遺忘”了這承諾。

這種政策的不連續性司空見慣,你還能指望這些承諾嗎?

所以,就短期而言,全科醫師不適合年輕人。


最後一支多巴胺


就前途而言,醫學專業不管哪科只要學到極致都會大有前途,不要分高低貴賤為前途而學。

其次也有很多是為了傳承而學醫的,那些醫學世家,有很多秘方驗方是不會隨便傳出來的!記得非典那年有位老先生到衛生廳貢獻了自己的秘方!後來還收到六千塊錢貢獻獎金。


第1世界


我國全科醫生是面向社會、集體、家庭、和個人對衛生防疫,防病治病,及疾病的發生發展診斷與鑑別診斷有獨特的一面,以及治未病,長處方,健康教育等他們是人民保健康的守護者。目前由於黨和國家對留守老人及留守兒童十分重視,在醫療政革形勢下,全科醫生大多都會面向基層,所以國家從各方面一定會有更大的投入。你知道又有誰願意下基層呢?所以全科醫生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前錦一定會更加美好!


舊山不老松


相當樂觀談不上,衣食無憂還是可以滿足的,現在全科醫師說實在就是夜壺,由於醫療環境惡劣,專科醫務人員隊伍數量持續銳減,尤其是兒科、急診、婦產科等,基層醫院的問題更加明顯。根據國家號召全科醫生的出現就是隨時需要頂上專科醫生缺失的空位,來解決患者看病難的問題,按照目前形勢發展,全科醫生萬金油上崗已經是大勢所趨,就業壓力幾乎為零。其實,急診醫生、ICU醫生、在三甲醫院工作有經驗的中醫生都是有全科醫生的能力,如果有更好的發展和錢途可以考慮基層的全科醫生崗位,畢竟目前大部分醫院裡的職位就是雞肋。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的道理上頭是永遠不會理會,所以自己要學會思考。


廚男右先生


我當了全科醫師12年,如今一個月2000元,加上平時還算積極工作,一個月多幾百元人民幣,加上補貼1000元,總共一個月3500元人民幣,你說要不要來!我都後悔了


深夜為你魂縈夢牽


沒什麼前途,現在大城市的大醫院全科基本不要了,連急診都不收你了,就算你是碩士博士都只能去基層,這是趨勢。勸你學臨床吧,當個專科醫師,不要學全科,以後出來就是在鄉下搞公衛,收入也沒多少。


查看全部234條回覆


我在醫院上班,我感覺從政府角度前途肯定有,因為當下全科醫師是政府倡導的,口號喊的最響,前幾天國家衛計委還發文,2018年要給全科醫師工資提高百分之十。但另一方面,全科醫師大部分好像是面相基層及急診科,對個人而言,個人才能不易展現,因為這些地方設備跟不上,藥品缺乏。不過我到目前都不明白符合什麼樣的標準就算全科醫師了,一者,現在的醫科大學培養大夫都是臨床專業,他本來就是全科培養模式了。再者,到醫院工作幾年,才感受到中國目前醫療隊伍的整體水平確實不高,很多人工作一輩子,連自己本科室的病都學不透,又怎麼有餘力去掌握全科的知識。 願意和我共同瞭解此問題的網友請關注我


逝去的經典文化


1.我可以說從遠期看大有作為。像歐美的發達國家,別人看病是實行預約制度。首先我們所說的全科醫師,就是外國的家庭醫師。看病先去家庭醫師,假如家庭醫師處理不了,可以預約轉介給專科醫師。所以別人看病要輪後,沒有預約專科醫師是不會給你看病。當然啦,也有急診。不過外國看病也急診,但首先看到的並不是醫師,是一個類似於護士的人接待,通過病情評估,根據你的病情的緩急,一層一層,最後才會看到醫生。不是你說急診就是急診。中國的急診就是給了急診費就是急診,這樣浪費了急診資源。所以這個評估制度是有必要的。歐美髮達國家的全科醫師是很重要,一般的感冒發熱全科醫生就解決。例如巨星邁克爾傑克遜一般都是找全科醫生看診。這個是國外情況,我想國家以後也想按照這個方向發展,所以全科醫師遠期大有作為。

2.目前我國大部分全科醫師是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工作,人員參次不齊,沒有經過完整的全科醫師培訓,這樣服務質量下降。而且全科醫師說好聽就是什麼都懂些,說不好聽就是什麼都不深懂。目前擺在我們國家的情況是,我國國人看病都是直接找專科醫師,這樣全科醫師就成了雞肋,沒有起到全科醫師的作用。我國應該大力推廣家庭醫生制度,扶持全科醫師,加強培訓和進修,讓小病在基層解決,從而減輕了看病難的問題。把好了第一關,才能真正的服務好群眾。這樣是長遠大計。這樣發展起來,全科醫生是大有前途。


以上是個人觀點,希望不吝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