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說“男怕八月,女怕臘月”,具體是什麼意思?

小魚大魚看世界


"男怕八月 ".農曆八月是秋收季節,收玉米,收稻穀,收地瓜等是力氣活,主要依靠男人來完成。以前農村提倡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男人主要承擔田裡的勞動。比如收玉米,掰棒槌,割玉米秸女人也可以幹,但是刨玉米茬,扛玉米秸等就沒有男人幹得快,用小推車往家運棒槌,一車四五百斤,女人根本推不了。男人幹農活大刀闊斧,雷厲風行,女人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因此八月是男人最辛苦最勞累的,白天擼起袖子加油幹,晚上還要加班加點。所以男人也是最怕八月。

記得小時候,一進八月,父親難得睡到天亮,中午飯就讓母親送飯到田間,圄圇吞棗地湊合一頓,接著揮舞钁頭繼續幹,整個八月,手上磨掉數層皮,人也瘦一大圈。

"女怕臘月"。農曆臘月,準備過年的各種年貨,我們土話叫"辦年".,推碾倒磨攤煎餅,蒸饅頭,做豆腐,做米酒,基本上是女人幹。另外還要做新衣服,做鞋祙,也是女人的專利。那時候,又沒有賣成品衣服的,全是自己做,如果家裡有臺縫紉機的還輕鬆點。

記得我母親一進入臘月,忙得不可開交,腳不沾地,晚上還要在昏暗的煤油燈下,飛針走線,為全家每人縫製新褲新褂,新鞋新祙。過新年,我和弟弟妹妹們煥然一新,興高彩烈,母親卻累得腰痠背痛腿抽筋。因此臘月是女人最辛苦最勞累的,所以女人怕臘月。


落英鄉間


八月差不多是收玉米的時候,以前沒有機械化的時候,收玉米真是一個力氣活。我記的我小得時候,收玉米要一棵一棵的用專門的工具把它扳倒,然後再一個個的把玉米穗掰下來,最後在裝車拉回家,那個時候差不多都用三輪車,我們那叫三馬😂️玉米收完,還要把玉米秸稈打捆從地裡面運出去。這些都收好,緊接著就是澆地,犁地,然後就是種麥子。這些力氣活差不多都是男人幹,整個八月都沒有閒的時候,我覺得男怕八月就是這個意思吧。而女怕臘月呢,我覺得臘月就該準備過年的事了。忙忙活活一整年,進了臘月女人們就開始準備各種過年的事了。現在過年人們經常說沒有一點過年氣氛了,其實就是現在的生活條件提高了,差不多都是買的,省事多了,不用提前很多天就開始準備,少了過年忙忙碌碌的氛圍。我小時候那會,真的是一進入臘月,每家每戶就開始忙活起來了。要給孩子做鞋子,做新衣,打掃衛生,蒸饅頭,炸丸子,殺年豬,煮年肉等等,還有好多事記不起來了。這些細活一般都是女人做,一個臘月不閒著。我覺得男怕八月,女怕臘月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吧😄


我是小陳吖


忙,累!八月正是南方收割的季節。早起晚睡,披星星,戴月亮,收割,曬乾。少時候,父親割稻打稻穀,我忙著撿穀穗,誰撿穀穗多,中秋換月餅,撿得多,獎的月餅大。收完稻穀要播種,耕田做畦,種大麥,種小麥,種油菜,北萬忙五月,南方忙八月。天氣剛涼爽,正好乾農活,天天忙得累得不亦樂乎。

臘月到,新春臨:。月前做鞋忙,過年換新鞋,青油燈下納鞋底,常到雞啼時!月中忙打掃,擦窗戶,擦大門,角角落落都翻過,不苗絲毫被爛在屋中,月中勤漿洗,床被床單洗乾淨,若是陰雨,也得烘乾,累得腰也疼腿也疼,不幹完這些活,不能過新年。到月末,宰雞殺鴨平常事,這些事婦女必幹完。

男忙八,女忙臘,自然語意一改變,說一成了男怕八,女怕臘。

事實上,男也不八,女也不怕臘。八月忙完谷滿倉,來年春花作物又種上,解決食糧事,人以食為天!女人臘月忙,忙完是春天,過個乾乾淨淨,喜喜慶慶年,迎接新春佳節到,來年運來掙大錢!


毛春旺1


農村老話說“男怕八月,女怕臘月”,具體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關於男人和女人的俗語有很多,比如“好男有女別有三,好女有膘別有四”“男兒難得正當午時,女兒難得半夜子時”等等,以及題中所說的“男怕八月,女怕臘月”,那麼為什麼男人怕八月,女人怕臘月呢?

男怕八月

農曆的八月是一年中農民最忙碌的一月,既是收穫的季節,也是播種的季節。農曆八月的天氣雖然早晚變得涼快起來,但是到了正午陽光還很強烈,也很容易將人的皮膚曬傷。但是農民卻不能在天氣熱的時候歇息,因為田間的莊稼已經成熟,如果不僅早收割不僅會耽誤下一季莊稼的播種,還會因為突然來的暴雨導致一年的收成化為虛有,所以大多數農村男人都害怕過八月,八月是男人最累的一個季節。

女怕臘月

進了臘月,離過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小孩子們盼著過年,但是對於家庭主婦來說卻害怕過年,過年前不僅要忙著置辦年貨,還要打掃衛生,現在還好,有吃不完的糧食,在以前一到了冬天糧食就吃沒了,都說巧婦難做無米之炊,事實就是這樣,在心靈手巧的主婦在沒有糧食的時候也做不出來美食,但是在到了過年家家戶戶都吃好的,所以家庭主婦只能硬著頭皮上。以前人們穿的衣服都是手工做的,到了臘月天氣越來越冷,家庭主婦不僅要張羅著做飯,還要給一家老小縫棉衣,所以主婦害怕過臘月,因為臘月是一年中最忙的季節。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農業機械越來越完善,雖然八月依然是農村中最忙的時候,但是在農業機械的幫助下,男人不再像以前那麼辛苦。現在家家戶戶的日子好過了,人們都是買新衣服穿,不用像以前穿手縫的衣服,主婦們再也不用擔心沒有糧食,也沒有以前那麼辛苦了。


悠悠鄉村路


首先很高興的回答你的提問,04-25 00:00

在農村時間長了,總會學到一兩句諺語,就算是現在,也有很多的諺語,流傳了下來,就比如說在農村關於男人和女人的俗語有很多,比如“好男有女別有三,好女有膘別有四”“男兒難得正當午時,女兒難得半夜子時”、“男怕八月,女怕臘月”,今天,我們要說“男怕八月,女怕臘月”的意思。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呢?

顧名思義,男人怕八月,女人怕臘月,可是,背後蘊含著什麼道理呢?這兩個月究竟有什麼特殊呢?小編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男怕八月,女怕臘月

農村老話兒,男怕八月,女怕臘月。生活在農村的農民朋友都知道。農曆八月前後是一年當中最忙的農忙時節。莊稼地裡天氣炎熱,還要澆水施肥。剛收割完上半年的莊稼,秋季的莊稼又要補上。這段時間家裡的男丁是最辛苦的。這就是所謂的男怕八月。

到了農曆臘月份,馬上又要迎接新年了,臘月女人需要乾的事情特別多。這時候裡裡外外的張羅又要靠女人了忙活了,特別是之前,家裡還有紡線機織布機。新一年的全家的衣服全靠出自家裡的農婦了。還有給過年準備的好吃的,炸油糕,蒸花饃。家庭主婦在一年中相對這段時間最忙。

而且到了臘月紅白喜事特別多,女人們得跑來跑去幫忙,一點都是閒不住的。在家自己的活都幹不完了,還要去別人家幫幹活的,真的是十分忙。

總之,這句農村俗語說的挺符合實情的,也確實這樣就是男人八月累,女人臘月累。大傢什麼看法呢?





農民冬梅


農村人經常說的一句俗語“男怕八月,女怕臘月”,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為何男人害怕那炎熱的八月,女人又害怕那寒冷的臘月呢?其實答案很簡單,俗語本就是老祖宗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這個答案自然是來源於我們的生活當中。

男怕八月

八月份的時候,天氣正是炎熱的時候,但同時,八月份的時候,正是農民收穫莊稼的時候,像玉米、水稻等農作物,差不多就在這段時間收成。所以說,八月份的時候,是很忙碌的時候。但是在以前的時候,沒有各種農作機械工具,一切活動都得靠雙手完成。而且,如果當年如果糧食豐收,一家子可以衣食無憂了,那多累也都值得。可在那個靠天吃飯的年代,糧食能否豐收完全不由自己把控,豐收與否,只有等到八月時節才能清楚。所以農家男人們對於每年的八月既期待又擔心。期待是盼獲得豐收,再苦再累也是幸福滿滿;擔心怕遭雷雨冰苞,糧食收成變成泡影。

女怕臘月

臘月就不被女子們喜愛了。為什麼呢?一是臘月裡,家庭婦女們需要為祭祀和過年忙忙碌碌,洗很多東西、打掃房間、做新衣服等等,工作量巨大。二是臘月天寒地凍,女子體弱容易受寒生病。不過到了現代,不分男女,很多年輕人都說自己最怕正月,因為正月回家會被催婚,這可能就是時代在變化吧。

農村諺語,有其實用性,是因為通過生活經驗和生活常識總結和積累形成的,但其科學性不嚴謹,選擇性的吸取,但也不可生搬硬套,畢竟我們生活的這個年代是應該相信科學的。


王蒙緣


中國幾千年流傳了許多的風俗習慣,產生了許多的俗語,而這些俗語在通過老輩們的一代又一代的傳了下來,他們總能說出那麼一兩句,看似有點奇怪,但是仔細揣摩還是有點道理的,因為這些大部分都是來源於生活,所以當代年輕人適當的瞭解一些風俗習慣以及知識是非常有趣的,而且還能豐富自己。

1.”男怕八月女怕臘月“是什麼意思? 因為在中國人的思想裡男人屬陽性女人屬陰性,造就了陰陽平衡,而現如今是,陽盛陰衰,單身的男人越來越多男女比例失調,這其中也有一定的重男輕女思想導致的。 而八月正是天氣最熱的時候,而男人屬陽,這時候男孩子如果在這時候出生,就會有生不逢時的意思,對以後的道路都會有影響和遇到坎坷的意思,而女性屬陰性,臘月正是寒冬最冷的時候,也是有生不逢時的意思,所以”男怕八月,女怕臘月“,是有生不逢時,命運坎坷之意。



2.”男怕八月女怕臘月“另一層意思 當然除了這一層意思外,還有在古時候八月是最忙的時候,田地裡正是需要耕田以及收割的時候,而這些大部分的體力活都是男人來乾的,他們承擔了大部分的體力活。 當然臘月是快要過年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裡裡外外進行打掃擦拭清洗等工作,這些都是由女性來做的,所以也就有了”男怕八月女怕臘月“的俗語。
所以這些從古時候傳下來的風俗習慣以及俗語等都是有一定的生活道理的,但是卻不是跟命運交織在一起的,一個人的命運是由自己掌握的,不是生不逢時或者沒有一個良好的黃道吉日決定的,所以如果想要有一個好的人生,好的命運就得努力奮鬥不斷的學習豐富自己。


鄉村少奇


這幾天過年,閒著沒事聽老人們聊了好多俗語老話,農村有老話曰“男怕八月,女怕臘月”,剛聽這句話的時候,首先就聯想到了男的應該怕出生在8月,女的害怕出生在臘月,可是好像又不太對,出生在幾月的都有啊,十二生肖十二個月,哪個年份哪個月份都有出生的,所以說這種解釋不成立。那麼男女在八月臘月都是在“怕”啥呢?

其實這句“男怕八月,女怕臘月”說的就是男子不太喜歡過八月,而女士們不愛過臘月。八月份的時候天還是比較熱,而且地裡的活多,這時候不像秋收之後,秋收之後就沒有什麼農活可以幹了,大家就歇著就可以了。而8月的時候天氣特別熱,老爺們又要上山去幹農活,可不是不愛過八月嘛。

而且八月有個中秋節,中秋節是除了過年以外最隆重的一個節日了,如今很多男子都在外地打工,離家很遠,每年只有到過年的時候可能才能買上火車票回家去探望。八月十五的時候只能待在工地上或者待在外地不能回家,都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應該也就是這個道理吧,尤其是看著人家其他同事、工友都回家團團圓圓過中秋節了,自己卻回不了家,肯定是害怕過八月。


女怕臘月說的是女子們不喜歡過臘月。臘月裡雖然沒有地裡的農活,但是家裡的活更多,而且都是女子幹大頭的家務活,都說忙年忙年,過年就過那一天,忙年卻要忙活一個月,打掃衛生洗衣服,做大棗餑餑、炸面魚等等,真的是很累。而且過了大年三十,又老了一歲,女人比男人更怕老,年輕的時候不在乎過年,因為經得起老,越上年紀肯定就越不愛過年了,過一年老一歲,進了臘月門就離老一歲不遠了。

其實現在說來,有什麼怕不怕的,農業生產也都是機械化大生產,再不用頂著大太陽在地裡辛勤勞作一整天。至於說女子怕老,送去某個國家走一遭,回來直接變小姑娘。當然了,這兩天大家最害怕的還是出門被傳染,這個問題可是容不得開玩笑的,沒事在家老老實實趴著刷刷朋友圈,看看頭條,出門一定戴口罩。


一品小十六


農村老話說“男怕八月,女怕臘月”是什麼意思?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男主外,女主內”,農村裡的男主外就是男人下田幹活,女主內就是在家帶娃做飯幹家務。

一、“男怕八月”

八月,是一年裡秋收的季節,對農民來說秋收非常重要,一年裡的耕種,只看這個月能收穫多少了?自古以來,秋收都是搶收的,南方收水稻,北方收玉米,這些活都是很繁重的,基本都是男人們乾的多,以前也沒有什麼現代化機器,都是靠男人們手拿肩扛,所以都是出力氣的活,會很累,很辛苦,有時候遇到天氣的因素,為了搶收,沒白沒黑的幹。

二、“女怕臘月”

有句話叫“過了臘八就是年”。到了臘月,家裡的女人們就非常忙碌了,為老人小孩準備過冬和新年的衣物,也要為全家準備過冬和過年的食物。男人們都是不幫手的,基本都是女人的事,看似活不重,但繁雜多樣,很麻煩。儲備好過冬的蔬菜,馬上就要準備過年的食物了,做做豆腐,買各種肉類,紅薯粉,臘魚,臘肉等等。

因為農村過年正月是不出門買東西的,所以要預備很多親戚朋友來串門時,又快又好的端上桌的食物。有時候,一天要做好多次飯的,來一次親戚就得做一次飯,哪怕不吃也必須端上桌,這是風俗習慣。女人們整天就在廚房忙碌,而男人們就是陪著親戚聊天喝酒。

“男怕八月,女怕臘月”到現在農村仍然存在,這是中國幾千年農耕文化的縮影,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人也不會有當時那麼累,生活的也比較輕鬆了。


漁村娜娜


北方農村有句“男怕八月,女怕臘月”的俗語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呢?背後蘊含著什麼道理呢?這兩個月究竟有什麼特殊呢?

八月是秋收的季節,不妨把時光倒流一下,還原一個質樸原味的秋收。

那時候西鄉秋天的田野不似現在這麼單調,除了玉米就只剩下樹了。最早到達老河底的秋風,望著滿溝汊的水,發出一陣陣羨慕的笑聲,繼而在西窪裡晃了幾個來回後,滿坡的莊稼就變了個樣。玉米棒的外衣白裡泛著黃,依依不捨地附在母體上,有些無力,似乎知道自己要和母體分別了。高梁在西鄉叫蜀黍,這時候的腰桿也不那麼挺直了,彎下了它那高傲的頭,頭髮穗子焗了一層暗紅的油,且四下散開著。金燦燦的穀穗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與草人一起逗著貪嘴的鳥兒。黃了葉的大豆撫摸著滾圓的肚子,時不時的有幾個不甘寂寞的豆角發出一聲脆響,籍以引起人們的注意。雪白的棉花驕傲地秀著自己丰韻的身姿。辣椒似乎喝多了酒,臉漲得通紅。綠豆秸上的角兒變的又黑又亮,芝麻被風搖光了葉子。一片黍子,幾壟地瓜,西鄉的秋野裡,飄蕩著一片片成熟作物獨有的香,到處是一片豐收的景象。



我的忙碌是從挑甜稈、扒地瓜開始的,所謂甜稈指的是棒子和蜀黍的秸稈,到了這個時候特別的甜,且帶著一股鮮奶的味道。當然這裡要強調一個“挑”字,棒子稈要挑紫或綠得發亮的那種,根部以上三四節最甜。蜀黍稈是青得帶一層白茫茫的粉的那種,發黃且亮的不能吃,一股臊味。當然剝皮的時候要格外小心,否則會割傷手,一次也不能吃得太多,這要爛嘴角的。地瓜沒有這麼些忌諱,生吃要吃黃皮的,汁多且甜,吃起來沒夠,就是太撐人!

掰棒子是父親從龍灣邊的菜園裡提溜我耳朵去的,其時我正在自家菜園裡掋胡蘿蔔吃。掰的時候,我掰兩行,娘掰四行,掰下來的玉米隔兩米扔成一堆,父親則在我們後邊割棒子秸,隔幾行先割出車路來。掰棒子乍開始看著輕鬆,沒一回太陽出來了,讓棒子葉把臉拉一下,再加上汗水一醃,那個刺撓動就別說了。有經驗的會在臉上裹塊紗巾,雖然有些礙事,但不會被棒子葉拉臉。總得來說掰棒子還算輕鬆,一家也就個三五畝,用不上一天就掰完了。然後把馬車趕進割好的車路上,一堆一堆的裝上,末了還得裝化肥袋子裡摞上,這樣裝得多。拉完棒子後,如果天還沒有黑,再把所有的棒子秸割完,割完後的棒子秸要在地曬個三天五日的,那個時候的棒子秸,大部分是鍘成四五公分的段用來喂性口,也有部分用來做引火。

剝棒子皮一般在晚上,剝皮時要留三四片皮,留著把棒子編起來掛在屋簷下,一是方便晾曬,再一個就是防雨。編棒子辮也是有技巧的,好把式編出來的像工藝品,讓人捨不得摘,就是有點麻煩。到了後來,乾脆不編了,直接在屋簷下懸一根鐵條,把棒子皮一臥,兩瓣兩瓣地直接擼上去,如此便省了很多時間。

棒子



剝完皮後,地裡的棒子秸也晾曬的差不多了,這時就需要捆起來。一般在上午解了霧露之後捆,這時的棒子秸相對較軟,很容易捆,中午或午後由於太陽的曝曬,相時得乾燥,容易折斷,不方便捆。捆的時候先攏起一堆,再選擇一棵比較細軟的秸子做腰,然後攏緊,把腰反方向交叉擠進底部便可,注意捆子不要太大,一則太沉,再則不容易晾乾,還鍘起來費力。

捆好後的棒子秸需要拉回場院裡叢起來,如果留春地的話則直接叢在地裡,更方便晾曬。往馬車上裝棒子秸也是個技巧活,馬車兩端按好插槓後,先抱滿車廂,然後上去一個人,兩個人在下面用木杈挑,一個人在馬車上接,要一層兩分再一層壓上,需要好眼色對稱,還得用腳壓實,這樣裝起來的玉米秸又高又實,在路上拉著放心,不會在半道上因不對稱而脫落。

拉回場院的棒子秸要一排排的叢起來,叢好後的棒子秸像一座座的小山,場院大的乾脆排成長長的一趟,成了連綿的群山,這就方便了孩子們在場院裡藏貓貓了。或者有淘氣的孩子在學校裡犯了錯,回家怕捱打,乾脆躲進棒子秸叢裡,害得大人們找到半夜,仍然脫不了一頓鞋底。

接下來的活便是鋤茬子了,在西鄉叫抓楂子,就是用大钁把剩在地棒子根鋤出來,再把根上的土坷垃打撲乾淨。別看這是多出來的活,卻著實體現著西鄉人的智慧,棒子根部土多不衛生,不能用來喂牲口,但可以用來生火做飯燒熱炕。冬天的炕燒的暖暖的,炕頭上一躺,然後翻一本西遊記,那個愜意勁就別說了。

看看節氣距寒露還有個三天五日的,那就先著急著種麥子。要把蜀黍收來家,蜀黍就是高粱,在西鄉幾乎家家都種,不是為了釀酒或者吃,它的用處著實太多了。打箔是用來曬糧食的,蓋墊用來蓋鍋,笤帚用來掃地,席子用來鋪炕,以及扎紙草等各類工藝品,在此就不一一說明了。

蜀黍有些高,擼葉掐穗時得小心壓彎蜀黍的秸稈,擼葉子不用工具,用雙手就行,但也不能急,否則容易剓著手。掐穗子是要用工具的,叫掐刀子,長不過二寸,寬只有寸許,刀片很鋒利。蜀黍地裡的活一般是爺爺的,因為叢打箔到做蓋墊之類的活,都是爺爺在冬天完成的,這些活是要掌握分寸和技巧的。

掐刀在爺爺手裡只須輕輕一按,穗子就落在了另一隻手裡。熟練的程度簡直就像是玩戲法似的,蜀黍穗交又著留在臂腕間,掐夠一鋪便放下來,兩鋪就成了一個沉甸甸的蜀黍了。割黍秸則需要使鐮刀,右手握鐮,在離地面尺許的地方斜著割斷。左手連同胳膊攬住秸稈,把割倒的黍秸攬在了左肩上,成了抱後,再放在地下。最後再捆紮穗頭,搬運裝車,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只到只剩下齊刷刷的蜀黍茬,才能收工,當然拉回家後的蜀黍要需要爺爺深加工的,這是冬天的話了。

茂腔《趙美蓉觀燈》有一段唱腔好像是:“東坡的豆子造了反,西坡的穀子亂了營”。其實割豆子和穀子才是最忙乎人的,豆子成熟後,需要馬上收割,割晚了,豆粒從莢子裡自己就蹦出來了,導致產量減少。割豆子時最累的是腰,由於豆秧棵很矮,割豆子得彎下腰來,割幾步就得站起身來伸伸腰,時間久了腰就跟折了一般疼。老莊稼把式都照著割豆子犯愁,豆莢扎手,彎著腰幹活,還得拿著塊磨石半道上磨鐮刀,一般人都挺不住。

東坡的豆子剛割完,西坡的穀子又開始催了。割谷雖然彎腰的角度小一點,但用的力氣甚至比割豆子大,尤其遇上豐雨的年頭,穀子秧棵特別粗壯,一鐮刀下去得費很大力氣才行,再上火辣辣的太陽,滿身的汗,想想都難受。當然這割豆子穀子的活,我沒體驗過,是聽老人們說的,尤其捎著磨刀石上坡,我是才知道的。



穀子地在村西,南側是三夾子灣,東側是龍灣溝,極好的去處,谷地裡的草人,也歪斜在一邊,破草帽上落滿了鳥屎,很是落魄。

爺爺說龍灣溝邊的穀子熬粥最好,再打上兩個雞蛋,便成了坐月子的婦最好的飯食。

谷秸割倒,打捆,再運回家,用擔杖

回家,爺爺挑擔杖,會先往手心裡吐一口唾沫,搓搓手然後彎腰,拱身,起擔,一氣呵成。大大的谷捆,掛在擔的兩頭,隨著爺爺的步子,走一步,顫一顫,很有節奏。

掐谷就是把穀穗從谷秸上割下來,這是母親的,看起來簡單,一般人還真做不了。出手要快要穩,割出來的穀穗才會整齊。

人幹活講究,做什麼也不馬虎。母親說,看看誰家的活做得好,自然就知道這家人怎麼樣。勤勞、本份,本來就是做人的準則。

穀穗在場曬乾了,就開始脫粒。這活也是爺爺的,趕著驢,拉著碌碡,轉了大圈轉小圈。驢屁股上掛個布兜,走一走,晃一晃,有些滑稽。

村中大槐樹有一盤石碾。收回家的穀粒就在這碾上碾,再用簸箕簸去糖。去了皮的米粒,像是一粒粒金豆。簸出來的穀糠,收到袋子裡留著,用它填的枕頭,鬆軟適當,還有穀子的香氣。

寒露早,立冬遲,霜降收穫正當時。說的是紅薯採挖最佳時節是在霜降前後。在西鄉,基本都會趕在霜降節氣前後把紅薯採收完,因為這個時候的平氣溫基本是紅薯收穫的最佳溫度,過低了就會受到凍害了,不利於儲存了。此時地瓜的葉子已經發蔫變黑,果實的澱粉含達到了最高值,終於修成正果,可以出關了!

刨紅薯在西鄉叫做出地瓜,出地瓜的時候,麥苗已經很旺盛了。出地瓜這活,在西鄉好像是所有收穫作物的活裡最輕鬆愜意的,原因是此時其它的農活大多已完成,經過了幾天的休養生息,不用著急忙慌地搶種了。地瓜田裡的人,此時一片陽光明媚,笑語歡歌,老孃們時不時拉一些葷段子,有意無意勾引身邊的笑鬍子(小夥子)。

出地瓜前要先翻起地瓜蔓,一開始先拽住幾根長藤,順著瓜壟向前走。瓜蔓一棵連著一棵,相互纏繞著,越拽越多。這時候也不笑了,因為蔓子越來越沉,如果是小孩子拽,有時候反被蔓子拽倒,弄的仰面朝天,灰頭土臉,這個時候大人便會過來幫著拽。一壟一壟的把瓜蔓翻轉到一邊後,再找到與地瓜相連的根部扯開,再拖到了地頭或溝邊晾著。

一條條筆直的地瓜壟隆著鼓鼓的肚皮,顯現在地表之上,像接受檢閱的士兵。刨地瓜也是技術活,是一輩一輩的在重複的勞作中積累下來的經驗。有經驗的爺爺能根據瓜壟的軟硬來掌握地瓜的生長方位,以及地瓜的大小,然後揮起二齒勾子。每一二齒勾子下去,刨出的地瓜基本都是完整的,很少有擦傷的,有個把個擦破的,沒等至汁液流出就已氧化。有時候我會趁爺爺休息的間隙掄下勾子,那皮破肚爛的慘狀,教人不忍目賭,這時爺爺就會大聲地制止,停了休息趕過來又掄起了勾子……

我也會在父親瞪眼的剎那,乖巧的伏下身子打撲地瓜上粘伏的泥土,並均勻地擺成一排。這時祖母和母親已經在手上套了皮質的半手套,護著中指和手掌,把獨輪車上的竹簍取下,長方形那種。再把地瓜擦子架在上面,左手按住,右手就拿起地瓜擦下去。經過擦子的地瓜變成了均勻薄片,擦滿簍子後,再換上另一個空簍。



然後我們就去把地瓜片一片片地平擺到地裡晾曬。被瓜片覆蓋住的地表,早沒有了泥土的顏色,白茫茫一片。在秋風曬上個十來天,每天再把它們翻過來、倒過去的折騰一番,失去水分後的瓜片,表面起了一層白濛濛的粉,身體縮小,四周反翹,這便是地瓜幹了,再一車車地從地裡推回家裝進裝簍裡或囤裡,地瓜收穫宣告結束。是不是很輕鬆?別急!像這樣的情形不好碰。

插個曲,種地瓜在西鄉分芽地瓜和時地瓜兩種。芽地瓜即穀雨前後從地瓜母子上採苗種的那種。時地瓜是西鄉的叫法,就是蔓地風,是麥收後從整芽地瓜蔓上剪取的一段栽植的。由於生長期短,沒有芽地瓜的果實大,但耐貯存,冬天貯存在炕洞窨子裡直接煮著吃的便是時地瓜,同時也是第二年留種的地瓜母子。曬瓜乾的則是芽地瓜,別看二者栽植的時間差很多,卻是同時出的。



一進臘月,便開始忙年了,臘月女人需要乾的事情特別多。這時候裡裡外外的張羅又要靠女人了忙活了,特別是之前,家裡還有紡線機織布機。新一年的全家的衣服全靠出自家裡的農婦了。還有給過年準備的好吃的,炸油糕,蒸花饃。家庭主婦在一年中相對這段時間最忙。

而且到了臘月紅白喜事特別多,女人們得跑來跑去幫忙,一點都是閒不住的。在家自己的活都幹不完了,還要去別人家幫幹活的,真的是十分忙。

總之,這句農村俗語說的挺符合實情的,也確實這樣就是男人八月累,女人臘月累。大傢什麼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