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請問一下農村人口為什麼外流,為什麼有空心村請仔細想一下?

鐵三角32384182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古代如果農業強大,這個國家就會比較發達。但是在現代,一個強大的國家必須是工業強國,必須是科技強國。中國農村的土地不需要這麼多勞動力,並且農產品價格比較便宜,所以大量的富裕勞動力流向了城市,不光帶動了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同時也使得自身收入有了巨大的提高

同時城市有更好的醫療、教育和娛樂設施,所以吸引力更多的農村年輕人。中國的城市化還遠遠沒有結束,未來城市人口應該佔到全部人口的80%以上。空餘的土地可以集約化發展。少數不適合大型機器耕種的土地走特色路線,可以像日本學習

空心村以後可以合併,能夠整理出更多的 土地用於耕種,增加了我國的耕地面積。所以這一切是社會發展到這一階段的必然。未來的農村比城市更加美好!


宇宙之崖


國家政策就是鼓勵農民進城,農民進城增加就業,增加收入,開闊視野同時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或技術,反過來又帶動就業,進一步加強對農村的投入,帶動全體農民共同致富奔小康,年青有為的新生代農民,有的有文化又有技術,留在城市更有發展前途,他們吃苦上進,祖國的飛速發展有他們的貢獻,華夏騰飛更離不開大家的參與,前進吧!我們的大中國。


蒙湘牛


數以億計的農村人口流入城鎮,大大加速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但也讓他們身後日漸遠去的農村變得模糊。大量農民工及其家庭的外流,對農村治理意味著什麼?美國美利堅大學的呂傑在其新著《中國治理的多樣性:中國農村的人口流動與制度變遷》中指出,人口外流瓦解了中國農村的社會結構,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關係發生深刻變化,並改變了農村的制度選擇和治理績效。

研究顯示,人口外流較少的農村仍然能夠維繫緊密的社會關係,並使宗族和村規民約等非正式制度有效運轉。人口部分外流的農村,村民選舉等正式制度愈來愈凸顯作用,也能確保較高水平的農村治理。但是大量人口外流的農村,無論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制度都無法有效運轉,農村治理陷入僵局。

農村治理的兩個根本問題

呂傑認為,農村治理需要解決兩個根本問題:集體行動與問責。

分權化改革以後,農村基礎設施的資金主要來自上級政府的轉移支付、村集體經濟和村民集資。農田水利設施的投資、建設和維護,顯然離不開村民的投入和貢獻。

為了避免少數人的搭便車和投機行為,就需要在村民間達成共識並有效監督。只有對違反規定的人予以懲罰,才能使集體行動成為可能。

與此同時,問責也是農村治理的關鍵所在。村民必須對村委會和村幹部進行監督,避免他們私吞、挪用或浪費公共資產和資金,並督促他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

農村治理的兩種制度

呂傑指出,無論何種制度,只要能夠解決集體行動和問責問題,就能有效運轉。依據其來源和形式,治理制度可以分為內生的非正式制度和外生的正式制度。

內生制度包括宗族、宗教、合作社等社會和經濟組織,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彼此信任和交往規範。內生制度依賴社會關係、聲望和共識,往往需要長期的交往和互動,而不需要政府等外部機構強加。

外生制度包括集體公社、村民選舉、村黨支部、司法機構等,往往是政府從外部強加的正式規則,是 “放之四海而皆準” 的。

不同制度依賴於特定的社會環境,而社會環境又受到社會結構的影響。在影響社會結構的因素中,城鄉人口流動是最重要的。

內生制度與外生制度的轉換

中國傳統的農村社會是熟人社會或關係型社區,人與人之間頻繁互動且關係緊密。大家 “抬頭不見低頭見”,並信守同樣的社會共識。這種社會環境下內生的非正式制度更加適用,而外部強加的正式制度往往難以奏效。

但是,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城市,改變了農村的社會結構,並使內生制度所依賴的社會環境發生變化。中國農村日益演變為陌生人社會或鬆散型社區,人們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並追求短期利益。

人口外流帶來了新的信息、生活方式和糾紛解決辦法,瓦解了內生制度的運轉基礎,使其效果大打折扣。在人口外流的助推下,原本不佔優勢和效果不佳的外生制度日益被人們接受,並逐漸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在人口大量外流的農村,社會結構趨於原子化,社會環境面目全非。因為缺乏起碼的社會共識,人與人之間很難合作和協調,無論是正式制度還是非正式制度,都無法有效運轉。此時,人們不得不 “各人自掃門前雪”,這使農村治理績效低下。

關於農村治理制度的選擇研究

為了驗證上述假設,呂傑依據 2008 年對 356 個行政村 4000 餘人的調查數據,包括亞洲晴雨表調查和全國農村調查,進行了研究。

他以農村根據人口變化而調整土地分配的難易程度,來衡量內生的非正式制度。人口結構變化後需要調整土地,但村民可以依法拒絕,此時往往需要約定俗成的村規民約來進行調解。如果能夠容易地調整土地分配,以適應村內人口結構的變化,那麼就說明該村的內生制度較強。

對於外生的正式制度,則以村民選舉按照法律規定執行的程度來衡量。只有在村民選舉委員會的組織、候選人的提名、正式候選人的確定和候選人數量等方面都做到透明公開和公平公正,才能說明正式制度是穩健的。

研究顯示,只有約 14% 的受訪農村可以較容易地調整土地,只有約 10% 的農村建立了公開公平的村民選舉制度,而同時具備兩種有效制度的農村不足 2%。換句話說,近 3/4 的受訪農村未能建立有效的正式或非正式制度。

人口外流導致內生制度失靈

在控制了經濟、人口、生態和政治因素後,研究發現,只要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其中一種發揮作用,就會使包括自來水、村內道路、水利工程、其他公共設施和公共福利等在內的公共產品得到有效建設和維護。

長期在本省其他城市或外省務工的村民比例越高,內生制度就越難以奏效。原因有二:一方面人口外流讓人們的社會觀念發生了變化。在人口外流較多的農村,村民對鄰里的熟悉程度降低了,人們越來越不在乎其他人怎麼評價自己,也更加不認同老人和道德模範的威望。

另一方面,在人口外流較多的農村,人們不再認同應該為了集體利益去犧牲個人利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在從培養長期社會關係轉向注重短期個人利益;糾紛解決的方式也從 “和稀泥” 或 “各打五十大板” 的和諧理念,轉向是非對錯要黑白分明的觀念。

換句話說,人口外流導致內生制度賴以為生的社會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而這是內生制度失靈的關鍵所在。

人口外流適中才能建立正式制度

人口外流固然會讓人們趨向於選擇正式制度來處理糾紛、災難救助和私人借貸,但是人口外流比例過高的農村,與人口外流比例過低的農村一樣,都難以建立正式制度。

只有在人口外流比例適中的鬆散型社區,人們才會選舉村委會、民政部和信用合作社等正式制度來解決個人的糾紛、救災和借貸需求。而在人口外流很少和人口大量外流的農村,人們很少選擇正式制度,反而主要依賴於家庭、親戚朋友和宗族等私人手段和非正式制度。

同樣在村民問責方面,在人口外流比例過低或過高的農村,人們對村民選舉的信任水平很低,且不認為村民選舉和村委會是有效監督村幹部的主要手段。

除了上述量化分析,呂傑還基於實地訪談和案例分析來豐富這些研究發現。量化分析可以檢驗關鍵變量之間的關係,但截面數據無法說明因果關係和發生機制。案例追逐和深度訪談則增強了研究的縱深性,使之可以解讀現象背後的內在機理。

中國農村的未來向何處去?

知識精英和青壯年勞動力出走農村,留下無人照料的老弱婦幼。大量人口外流使村民之間的社會交往減少,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陌生,尤其是人們觀念的變化,對內生制度所賴以存續的社會根基——信息流動和社會懲罰這兩個關鍵機制——造成了摧枯拉朽的侵蝕。

與過去更注重集體利益、長期發展與和諧共處的觀念不同,外出務工人員更傾向於認同個人至上、短期主義和自我中心,這使農村傳統的社會交往發生劇烈變化,社會關係更為緊張,甚至矛盾糾紛也難以調和。

有人說農村的復興可以寄希望於返鄉農民工,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工作技能和視野都要優於沒有外出的村民。但是,這些新生代農民工由於對農村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並不會真正地關心農村治理。他們更加嚮往城市生活,哪怕那裡的工作艱辛、生活艱難。

不過,即便是留在城市的村民,也同樣可以為家鄉的發展做貢獻。外部力量的介入會使農村社區得以重建,並激活地方治理的制度基礎。他們可以為村莊帶去新鮮的血液,讓村民間的合作與協調逐漸增強。

更重要的是,各級政府應該增加嚴重人口外流地區的 “三農” 預算資金,加強監督並有效利用這些經費,以推動農村治理的轉型。

人口流動凸顯農村治理複雜性

農村勞動力的流動,讓農村治理的複雜性進一步凸顯。可以預見的是,城鎮化進程和人口遷徙的加速推進,會使越來越多的農村從關係型社區轉向鬆散型社區,進而陷入原子化社區。如何治理這些形態不一的農村,是未來社會的一個重大挑戰。

基於村規民約、宗族嫡親、宗教信仰和互惠互利等建立起來的內生制度,正慢慢復興為村民自治的主要依據;與此同時,國家有意識地推動村民選舉和民主治理等正式制度在農村生根發芽;此外,大量村民外流會對村莊結構和社會環境造成重塑。這三股力量交織在一起,為我們理解中國農村治理的多樣性和多變性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武器全科


沒什麼好奇怪的,只看美國有幾多農業人口就行了。我是農村人,活了70幾年,只按目前的機械程度、技術和生產水平,農村人口還多了。我70多歲了,還種20幾畝地。年輕人一人種五、六十畝地沒問題。那就是說原來一個300多畝地的生產隊只需要四、五個人就行了。多餘的人都去搞工業,把產品銷到國外去。人多了嘛,只有這樣謀求發展。不要用老眼光看問題,你管他“空心”不空心,人人有事幹有飯吃就行了。


一介農夫828224395745


遠的不說,就說我們自己村。

我們村說大不大,說小不上,由之前的四個小村合併而來,合併後方圓二十幾裡,在籍的總共約有七八百戶,四千來號人。但是現在還在本村常住的,只有二三十來戶,一百多口人,可以算是名符其實的空心村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分析了一下。

1、交通不便,促使村民搬離山村

我們這是一個偏僻山區,交通十分不便,唯一的一條外界通道,必須翻過一座大山,彎多坡陡,路還窄,在沒修水泥馬路之前,這條路上出過不少事。可以說,那時候每次坐車去鎮上趕集,都是一次生命大冒險。所以說,在當時,許多村民的願望就是搬出大山,不再走這麼危險的山路。

2、教育落後,促使村民搬離大山

我是80年代末的人,九幾年開始上學,那個時候村子裡還有一所小學,可以從一年級上到四年級,再往上,就得離開村子,到十幾裡地外的鄉里上學了。每次去學校,我們都是早上三四點就起床,隨便吃點早餐就開始走路,步行到學校,非常不方便。由於學校離家太遠,我們一個星期才回家一次,在那麼小的年紀就離開父母,對於每個孩子來說是很難受的。所以當我們這一批人長大後,心裡都暗暗發誓要離開村子,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以前那樣去上學。

3、經濟落後,促使村民搬離大山

我們那屬於山區,可以耕種的田地很少,地裡忙活一年,能夠養活一家人就很不錯了,要想過上好日子,在當時是屬於痴人說夢。後來製造業興起,人們發現去廣東打工一年,比在家裡幹四五年還掙的多,而且還沒那麼累,於是紛紛南下廣東。早出去的人發了財,發現村子裡沒什麼可留戀的,早就搬出去了。而留在村子裡的人,覺得日子沒什麼盼頭,便也跟著出去了。

十幾年下來,因為交通、教育、工作等原因,村民們就這樣慢慢地搬離了大山,到現在村子裡只剩下二三十戶人家,這二三十戶人家還常年都是些老弱在家,只有過年的時候才熱鬧一點。


湘俚伢子


我就住在農村,我的鄰居們很多人這幾年都居住到了縣城或城市。其一,這是因為前幾年國家鼓勵農民發家致富,他們進城搞起了第三產業發了家,城裡買了房,老婆孩子進了城,老人要送兒孫們上學,還要給他們幫忙,舉家遷徒城裡,農村人口自然就外流。其二,許多年輕人上學或打工在城裡有了固定的工作,穩定的收入,成家立業了,又把老人接到城市居住也很正常。其三,現在農村人找對像特別難,城裡有樓房是首選條件,這也為農村人口外流打下了基礎。

如今農村人富了,我的幾個鄰居都千方百計的在交通更方便、更有利於自己創業的地方蓋廠房、蓋樓房,原先的老宒本來就不錯,拆了覺得可惜,又沒人住,自然就成了空院。再加上那些外流人口的房屋也閒著,只幾年的時間,一大片空心村就形成了。

當然,農村人口為什麼外流?為什麼有空心村?還有多種原因,歡迎你在評論區發表不同的看法。


老農說農機


這個問題我根據我們村的實際情況說說自己的觀點。我們村也是純山區,人口最多的時候290口人,當時土地承包到戶人均土地佔有量515平方(合0.75畝,5個級別包括山坡地,村裡人都很勤奮,剛分田到戶那幾年沒有外出打工的,都在努力經營著自己那點土地,種點蔬菜,發展點經濟樹是唯一的經濟來源。

從土地承包到戶至今年輕人一個個從學校畢業,有考大學在外有了固定工作不回家的,也有從初中高中畢業也不回家在外找個工作的,現在在家種地為生的人低於5O歲的沒有,50多歲在外打工的也還不少。

由於大部分的人都在外拼搏,房屋沒人住,年久失修倒塌不少,空心村形成了,在家的這一小部分人基本上都集中在公路附近。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我覺得根本原因就是人均資源佔有量太少,不足以養家餬口導致,試想一下人均那麼點地充其量一年能有多少產值,因此大部分人選擇離開另尋出路,在外的人也很無奈很無奈!


z尋夢人


問題很簡單,農村為什麼人口外流?一是農村資源匱乏,無掙錢之路,僅靠長些糧食,糧價又低,人人都會算賬,一畝水稻產量按一千斤計算,每斤僅售一元三角計,一畝地只買13OO元,除去國家水費,種子費,農藥化肥費,機耕費,收割費,運輸費,灌溉費,小農具費及人工管理。算下來所剩無幾,還要保證在風調雨順的年景,否則只能保本,甚或畝產量更低的戶還虧本,想一想糧價之低,農本之高,吃辛受苦,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在赤日炎炎下勞作。假定種10畝地,去掉所有的農本,餘下的不夠出去打一個月的工資,試想青壯年誰還會在家種地,靠什麼養家餬口?況且現在農村的費用開銷跟城裡基本一樣,什麼自來水費,電費,固話費,手機費,數字電視費,網絡電視費,有路燈照明還要交照明費,垃圾清理費,加上人情禮,上大學.建房.買車.小孩生日.老人做壽的.有親友生病探視的,孩子讀書的,兒女結婚的。這些錢從那來?難道能從自己僅有一畝三分地裡生金?故能外出打工都外出了,所以村莊就只剩下老人與沒有舉家外出的孩子,在這種情形下自然就成了空心村。


用戶4866196715


大家好,我是農民小席,感謝提問!

農村人為什麼外流,為什麼有空心村?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農村種地的收入甚微,滿足不了農村人現在的生活所需。

假設農村種地的收入豐厚,不但可以滿足農村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以及供孩子上學和贍養老人的需要,而且還能讓農村人有較高的生活質量,家家住著小洋樓,開著小轎車,那麼誰還願意荒棄農村的田地而搬遷到別的地方生活呢!想必大家都知道,農村一般都坐落偏僻,交通不便,自然環境惡劣,而且還沒有可利用的資源優勢,所以這些條件就直接限制著農村的經濟發展。因此,人們就會徹底搬遷出去,也就導致農村空心村的現象發生。

另外,農村人外出務工已經是一種常態,也是農村人生活的一部分,這樣不斷的在外邊打拼幾年,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就會徹底搬遷出去,而到城市裡生活。當然了,城市裡掙錢方便,教育條件好,醫療條件也好,而且生活方便,所以就吸引著大部分農村人朝著這個方向打拼。

因此,農村人口外流,農村出現空心村的主要原因就是農村種地的收入低,導致農村經濟落後所致。


農民小席


水往低處流,人往好處走,地區自然條件太差,難以生存,萬般無奈,只有遠走他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