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有哪些名次?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他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唐、宋、元、明、清。根據史書記載,從隋朝大業元年(6O5)的進士科算起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式廢除,整整綿延存在了1300週年,在國內外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等級 含義

院試 又叫童試,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試 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 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 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

明、清殿試,分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皆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張掛黃榜公佈,俗稱為“金榜題名”。 中國的科舉考試內容到明代以八股文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為僵化模式,特別是到晚清時成為嚴重束縛知識分子的枷鎖,暴露出種種弊端。因此,吳敬梓才寫出了《儒林外史》這部諷刺科場的不朽名著。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會制度行將滅亡之際,發生了戊戌變法,“廢除科舉,興辦學堂,”已成為歷史的必然。1905年清政府頒佈了停止科舉的上諭。從此,1300年的科舉制度宣告結束。

古代科舉考試有哪些名次?
古代科舉考試有哪些名次?
古代科舉考試有哪些名次?
古代科舉考試有哪些名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