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書法家虞世南的這幅傳世墨跡寫給了16歲的公主

虞世南的《行書汝南公主墓誌銘卷》。作於貞觀十年(636年),是為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個女兒汝南公主李宇而作,共222個字。李宇16歲便夭折,據傳因母親長孫皇后去世哀毀早逝的。

唐朝書法家虞世南的這幅傳世墨跡寫給了16歲的公主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誌》(傳)紙本,行書 上海博物館藏

汝南公主是唐太宗之女,早逝。虞世南為其撰寫墓誌。此是草稿,蕭散虛和,遒媚不凡。每個人的執筆、下筆方式都有一定的習慣性,這是在長期、反覆的操練中適應而成的。因而同一人寫出的楷書與行書,儘管字體形態、間架結構有所不同,但在筆法、風格上總有一線貫通之處,在面貌上有著共同點。如歐書外露筋骨,虞書則內含剛柔,這不僅見於二人楷書,而且見於行書。故言“永興真行如秀嶺危峰,處處間起”,是貼切的比喻。

唐朝書法家虞世南的這幅傳世墨跡寫給了16歲的公主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唐朝書法家虞世南的這幅傳世墨跡寫給了16歲的公主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此墓誌書法溫潤圓秀,用筆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臨之說。王世貞雲:“昔人於永興、率更書,俱登品神妙間,而往往左袒永興。餘初不伏之:以餘之肉,似未勝歐骨,蓋謂正書也;晚得永興《汝南公主墓誌》草一閱,見其蕭散虛和,風流姿態,種種有筆外意。”

明李東陽也說此帖:“筆勢圓活,戈法獨存。”

所謂戈法,就是虞世南研究“二王”書法所悟到的一種獨特筆法。相傳唐太宗臨右軍書法,寫到“戩”字時,虛其“戈”令世南補之,然後拿給魏徵看。魏徵說,聖上之書惟“戈法”逼真。可見虞世南書法造詣之深了。

唐朝書法家虞世南的這幅傳世墨跡寫給了16歲的公主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虞世南書法繼承二王傳統,外柔內剛,筆致圓融沖和而有遒麗之氣。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書家。虞世南作書不擇紙筆,卻很注意坐立姿勢和運腕方法。他認為,只要姿勢正確,手腕輕虛,即使是粗紙,禿筆,信手拈來也能揮灑自如,別出新意。

唐朝書法家虞世南的這幅傳世墨跡寫給了16歲的公主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釋文:公主諱宇,隴西狄道人,皇帝之第三女也。天潢疏潤,圓折浮夜光之採;若木分暉,穠華照朝陽之色。故能聰穎外發,閒明內映,訓範生知,尚觀箴於女史;言容成則,猶習禮於公宮。至如怡色就養,佩帉晨省,敬愛兼極,左右無方。加以學殫綈素,藝兼鞶紩,令問芳猷,儀形閨閫。厶年厶月,有詔封汝南郡公主。錫從珪瑞,禮崇湯沐,車服徽章,事憂前典。屬九地絕維,四星潛曜,毀瘠載形,哀號過禮,繭纊不襲,壃酪無嗞,灰琯亟移,陵塋浸遠,雖容服外變,而沉憂內結,不勝孺慕之哀,遂成傷生之性,天道佑仁,奚起冥漠,以今貞觀十年十一月丁亥朔十六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