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靈寶有幾個進士?清朝有幾個進士,科普一下?

用戶6395401377364


清代每科考畢,錄取人數自一百至四百餘名不等,分為三甲。“三甲”人數各個朝代不盡相同,以清光緒癸卯科為例,共錄取進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

進士是通過殿試考取的,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

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擴展資料:

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

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註》為準。

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清代有府學、州學和縣學)。生員“入學”後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

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有月課和季考,後來變成有名無實了),又稱為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膳生員,有一定名額,由政府提供津貼和生活日用的學員;其次是增廣生員,也有一定名額,為候補廩膳生之屬;新“入學”的稱為附學生員,為增廣生之預備。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草民出山


不考慮武進士、欽賜進士,清代靈寶進士7人。清代全部文進士26848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