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是什麼意思?

季秇淰夜寒軒


我的文化有限,也不知道原詩,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李健在電視上說的,當時我就有很深的印象,覺得很理解這句話,其實我的理解沒那麼複雜。

心有猛虎我覺得是指內心那些很宏偉的計劃和想法,或是內心一些很厲害很尖銳的東西,但是想去實現它,或把心裡的想法表達出來,還是要靜下心來,慢慢的去做,柔和的去表達。要是不管不顧,把心裡的猛虎一下子放出來,不但不會成功,很可能傷害到別人!

簡單講,就是說再強大的人,也要慢慢的發力,溫柔的尖銳!


恩典6580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是一句膾炙人口的經典語句。現如今,我們大多數人所理解的意思是,老虎也會有細嗅薔薇的時候,忙碌而遠大的雄心也會被溫柔和美麗折服,安然感受美好。

但,如果你想還原本真,瞭解這句話真正的意思,那你就要往下看了!
1917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啟。

無數青年被迫或自願的加入了戰爭中去。而在英國,有一位曾就讀劍橋大學的知識青年自願參軍。

他就是後來寫下《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的經典詩句“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英國詩人西格里夫·薩松。(詩詞是余光中翻譯的)



也許是為了祖國的偉大事業,也許是青年個人理想的實現,也許是目睹了國家人民被毫無抵抗的屠殺,他自願加入了軍隊。

在一戰的戰場上他表現英勇,屢建功勳。

但是他沒有感到欣喜,反而因為戰場上殘酷的場景和戰友們的陣亡所感覺恐懼和空虛。



就這樣1917年他選擇了退役,之後回到家鄉寫下了《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

詩中有句

My lusts usurp the present tense

林林總總的 慾望,掠取著我的現在

And strangle Reason in his seat.

把“理性”扼殺於它的寶座

說明,詩人在受自己理性支配同時卻又受著慾望的擺佈,慾望將理性扼殺,佔據內心。

這句詩恰在說明作者飽受戰爭對心靈的侵害。慾望在內心滋生,理性受到了衝擊。

後面又說,

Look in my heart, kind friends, and tremble,

審視我的內心吧,親愛的朋友,你應顫慄,

Since there your elements assemble.

因為那才是你本來的面目。

說明,詩人發出呼喊,我們應該真正的認識到自己,面對自己的弱點,遵從內心的想法,在那裡,有屬於我們本真的源頭。

作者雖然心靈不斷受到侵害,但也正因為戰爭的不幸磨練了心智,使作者領悟到我們應該遵循自己的本性,所以他珍愛生命,反對戰爭,呼籲和平。

中間部分恰好是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這正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語句。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便是即使身處戰爭當中,被慾望包圍,理性受到侵害,但依然要遵從自己的內心,依然保持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海中飛燕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乍一看以為是古典名句,其實這句話是舶來品,原版是英國人說的,準確地說,這是一個很經典的翻譯。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由來

這句話,出自英國詩人西格里夫·薩松的詩作《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原文是“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著名詩人余光中將其翻譯為“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薩松出生於倫敦上流社會家庭,作為英國近代詩人及小說家,深入體察社會現狀,將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緊密聯繫。

他不僅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且在戰場上英勇無畏,屢建奇功。然而,無休止的戰爭,不斷犧牲的戰友都讓他更多地體會到了戰爭以人民生命為籌碼的殘酷性以及人類命運身不由己的悲哀,於是在1917年,他選擇了退役。

回到家鄉後的薩松始終不能忘懷戰爭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損失和迫害,他把戰爭帶來的恐懼和不安訴諸筆端,寫下了很多反戰題材的詩歌,《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就是其中之一。


怎麼理解“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運用了一組有趣的對比,即“猛虎“和”薔薇“。”猛虎“表現出來的是剛強和野性,而“薔薇花”給人的直觀感受則是美好和柔弱。因此,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非常動人的,即我內心的野獸此時此刻,正在細嗅薔薇的芬芳。這兩種世間志堅至柔的東西和諧共存時,我們其實能很直觀地想象出那種寧靜平和之美。

原來最兇猛的老虎也會有不再張牙舞爪,而是停下來細嗅薔薇花香的時刻,原來世界上那些外表剛強凌厲的人和物都有其溫柔的一面,哪怕是再野心勃勃的人,也許有一天,他們也會被一些事物的美好平靜所打動。

所以,在人類的天性中,始終寓居著兩個不同的靈魂。一個靈魂像猛獸般雄心勃勃、放蕩不羈,敢於出入生命中的所有險境危途,而另一個靈魂又如同草木一般雋秀、靈動,滿足於在寧靜安詳中看天邊雲捲雲舒,純粹享受生命之美。

人性中的剛強和陰柔兼而有之,這鑄就了生命的多樣和精彩,也表明生命屬性在某種程度上又是可調和的。正如老子之言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

往往是天底下最柔弱的東西才得以駕馭世上最剛強的東西。這是老子 “以柔克剛”的哲學。即使是再強悍的人,一旦他心中的愛意被喚醒,他也懂得拾起一點溫柔,一步步去接近生命中的那些美好並悉心地去守護。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字面意思為,心中有一頭猛虎,嗅著美麗芬芳的薔薇。這句話實際上是描述了一個畫面,隱藏著深層含義。延伸意思為,兇猛威武的老虎,它有時也能表現出溫暖、柔情、細膩的一面,會停下來感受美好的事物。

這句話可不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俗語,而是來自西方。

英國現代作家西格里夫·薩松(1886年——1967年)在1920年左右寫了一首詩歌,第一句為“In me,past,present,future meet.”,翻譯成漢語就是“於我,過去、現在和未來”,西方詩歌通常喜歡把一首詩的第一句作為題目,因此,翻譯成漢語,延續了這個叫法。

這首詩裡有一句“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漢語為“我心裡有猛虎在細嗅著薔薇”。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畫面?因為源於內心的信仰,西方人大多有懺悔的做法。每當認為自己做錯事後,會以虔誠的心面對上帝傾訴和認錯,請求饒恕。

西格里夫·薩松寫這首詩時,是他剛自願退出一戰戰場後不久。因為他在戰場上見識了戰爭帶來的太多的殘酷無情,一個個戰友瞬間就跟其他人生死兩重天,戰場就像一個巨大的黑洞,把一個個生命無情地吞噬掉。因此,他對戰爭產生了無以言狀的恐懼和反感,決定離開這裡,然後寫了那首詩。

上世紀70年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在翻譯這首詩時,結合這首詩上下句的意思,翻譯成了“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非常符合我國傳統詩歌的意境。

這首詩自問世後,被一個個讀者不斷加入新的理解,最終上升到了揭示人性,甚至萬物屬性的兩面性和複雜性的高度。

關於人性的複雜,歷來是人們喜歡探討的話題。東西方都有闡述人性複雜的故事,比如,古羅馬神話故事中的“母狼乳嬰”,狼在人們眼裡,一直兇殘的動物,但在某個時刻,它可以表現出仁慈高貴的一面,救活兩個孩子,等於間接挽救了羅馬。

我國成語故事中的“口蜜腹劍”,“指鹿為馬”,“請君入甕”,都是對人性複雜的另一種解讀,當一個人沒有受到外界威脅和傷害時,哪怕他是窮兇極惡的人,他也能表現出崇高的一面。但如果處在險惡環境,他能表現出排山倒海的破壞力。

猛虎和薔薇兩個意象,就如同人性中的兩面性,一面象徵著兇殘、剛烈,一面寓意著慈善、柔和,只有它們和諧共生,處於一種平衡狀態,才能體現出溫情美好的一面。

猛虎和薔薇又如同人性中的愛與恨,情與仇,或者是水與火,熱烈真摯的愛可以感化和融化仇恨,可以消解一個人內心的陰暗,讓他陽光起來。反過來,暴戾的仇恨可以抹殺濃情蜜意,破壞應有的氣氛。水可以澆滅火,但過於旺盛的火,水卻對它無能為力。


鴻鵠迎罡


反戰詩人的不朽名言

眾所周知,中國讀者所熟悉的這句“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是臺灣作家、詩人余光中的神來之筆。中文之妙趣,譯筆之精準,在這一句中,體現得可謂極致,哪怕,余光中謙虛地說是“勉強把它譯成中文”。但它在中文世界廣泛流傳的程度,不亞於但丁那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那麼這句詩的原文是什麼?它出自英國近代著名詩人西格里夫·薩松的一首短詩《In me, past, present, future meet 》,英文原文是“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回溯一下,薩松是懷著怎樣的心境寫下這首詩的呢?

出生優渥的他,來自倫敦上流社會,就讀於首屈一指的劍橋大學,如果沒有戰爭,前程昭然。但戰爭很快爆發了,並演變成滌盪世界的一戰。

懷著一腔年輕的孤勇驕傲,自願參軍的他,在一戰的戰場上屢建功勳。但是,近在眼前的死亡、迫害、毀滅、坍塌,讓他對戰爭的目的產生深切的懷疑。所謂的戰爭,可能並不包含著他所追尋的熱愛和正義。1917年,他選擇了退出軍隊,永遠離開戰場。

這些經歷改變了他也塑造了他,令他在日後成為一名反戰詩人。《In me, past, present, future meet 》正是其最負盛名的代表作。

如果看看“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之後的兩句,就該明白,它代表著薩松內心感受到的矛盾糾葛,以及苦苦尋求的靈魂安放——

Look in my heart, kind friends, and tremble.Since there your elements assemble.(審視我的內心吧,親愛的朋友,你應顫慄因為那才是你本來的面目。)

余光中拓寬式的解讀

文學的意義,在於其洞察幽微,也在於其境界寬闊。

隔著遙遠的半個地球,隔著漫長的半個多世紀,1952年,余光中在其名篇《猛虎與薔薇》中,對這句詩進行了獨到的、拓寬式的、東方語境下的全新解讀。

他認為,這首詩形象地體現了哲學家想要表達卻一直沒有解釋清楚的話,人性裡所蘊含的兩種相對的品質,更重要的是,在這種兩種相對品質間達成的調和。

猛虎,代表著陽剛的力量,如蘇軾吟大江東去,如金剛怒目,如駿馬秋風冀北;

薔薇,代表著陰柔的韌勁,如柳永唱曉風殘月,如菩薩低眉,如杏花春雨江南。

這兩種氣質,粗看截然相反,實則相輔相成。以一個人來論,只有具備這兩種特性,才能剛而不折,柔而不散,活出所謂的精神。

如余光中所言,“在人性的國度裡,一隻真正的猛虎應該能充分地欣賞薔薇,而一朵真正的薔薇也應該能充分地尊敬猛虎。”

完整的人生應該兼有這兩種至高的境界,那麼,他能動也能靜,能屈也能伸,能坦然迎接命運的風雨,也能安靜享受生命的風景。


飲水君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西格里夫.薩松【英】(薩松是英國近代著名的反戰詩人及小說家,他大量的文學作品都在表明他的反戰立場,作品主要描繪戰爭中的恐懼和空虛。)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將它翻譯為“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意思是說,外表兇猛的老虎也會有細細品味薔薇的時候,忙碌而遠大的雄心也會被溫柔和美麗折服,安然感受世間的美好。


猛一看,“猛虎”與“薔薇”是完全不搭邊的兩種事物,這是要表達什麼意思呢?我的第一反應想到了蘇軾。千古文人,他少年得志,名滿京城,被譽為宰相之材!但是卻仕途不順,從京城到地方,不斷被貶,黃州、惠州、儋州,他的仕途像過山車般起伏跌宕。

這持續的貶謫中,蘇軾練就了廣闊的胸襟,雖偶有失落,但卻從未被打倒,他的內心好像住著一隻猛獸,傲立於天地之間,堅韌而剛強。所以他是豪放派的鼻祖。但是它也有柔情的一面。在他的《江城子》中有這樣一段纏綿悽切的描寫:“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這首詞是蘇軾為了紀念他的亡妻而作。

高唱“大江東去”的蘇軾,並非只有豪情壯志,也有對生活的細膩感悟,對妻子的無限深情。

宋朝(尤其南北宋更迭時期)的時政造就了很多這樣的文學大家,婉約如李清照也有“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的一面;豪放的辛棄疾也有“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婉約的一面。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這句詩雖簡短,卻寫出了人性裡陽剛與陰柔的兩面。

人進中年,我常常在想:理想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不能因為夢想與遠方,而忽視了眼下的幸福,也不能沉溺於享受而拒絕讓自己經受磨礪。一個人要有猛虎的剛強和雄心,也要有發現薔薇之美並且能給予呵護的柔情。


凡夫任平生


我改寫過這句話:

心有猛虎,不嗅薔薇。

身有惡疾,狂飲鉤吻。

口不能言,棄紙絕筆。

重拾屠刀,立地成魔。

寫這段話的時候,我大概在唸大三吧,很迷茫很困惑,有一天看到有人發了這句話,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寒若霜晨,應該就是這位,應該是QQ簽名。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頭猛虎,但很多時候,不能將猛虎釋放出來,而要用柔和的方式。

這種有猛虎,卻能嗅薔薇的人,少之又少,如果能做到,當真是不得了。

換而言之,這是一種剋制,是一種中庸。

人需要猛虎和薔薇的協調,缺失了任何一個都將異化。

我沒法剋制自己。

或者說我不願意剋制自己。

所以我並不推崇這句話,反其道行之。

心有猛虎,不嗅薔薇。

我的老虎就在這裡,就在我心裡,我不想嗅也不願意嗅薔薇。我沒辦法柔和地表達自己,我是鋒利的,如果有一天我不再鋒利,那我就不是我了。

所以我有病,我的病還很重,但重病纏身,我偏偏不吃藥,我還要吃毒藥,鉤吻就是一種毒藥,我要將毒藥一飲而盡。

我不能說話,沒法說話,沒法表達,我不要紙也不要筆,我絕不會寫出來,絕不肯告訴任何一個人。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我不想成佛了,我要把屠刀重新撿起來,再做回那個魔。

愛我所愛,憎我所憎,殺我所恨,有何不可?

剛剛發現這句簽名我竟然還在用。

有些事情上,我沒法讓薔薇和猛虎共存。

換而言之,我的薔薇和猛虎大多數時候單獨出現。

我平和的時候,只有薔薇。容易被摧殘,容易被吹落。

我不平的時候,只有猛虎。撕成碎片,粉身碎骨,才能休止。

更多的時候,什麼也沒有。荒蕪如一片廢墟。

每一次在描述我自己的時候,說著說著我就覺得說得不像我了。

也許我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我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吧。

總而言之,嗅薔薇這件事,不是老虎在嗅,也不是你在嗅,而是你讓老虎去嗅。

笑傲主題曲《活得瀟灑》裡有這麼一句:誰人能戰勝了心魔超出意外。

很難吧。

---------丸----------


祁門小謝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這句話來自於余光中先生對英國現代作家西格里夫·薩松寫的一首詩歌其中一句的翻譯,原句是“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這句話字面意思其實很好理解,就是 兇猛,殘暴的老虎卻在細細品嗅一朵嬌美的薔薇,深層次含義其實也易理解,聯想老虎和薔薇的形象,一剛一柔,形成鮮明的對比,暴戾剛硬的外表下,卻有一絲滿含愛意的柔情,而我覺得它還有另一種理解,那就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在這個物慾橫流,趨名逐利的現實社會中,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被迫扮演像老虎一樣的角色,它可能需要我們圓滑世故,需要我們冷酷堅硬,甚至需要我們勾心鬥角,但無論外界環境怎樣薰染,我們在不得不學會適應改變的同時,亦需要一份堅守,那就是在內心深處永存一份屬於自己的寧靜,活出一份本真的自我,這樣我們才不會隨波逐流,迷失方向。我們不提倡像屈原一樣“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屈原像一顆山石,過於稜角分明,他只能屹立於深山之中,無法靠近,畢竟我們是有七情六慾的人,麵包必不可少,而我們必須去追求,但是在我們追求功名利祿的同時,應明白它們為我所用,而不是我臣服於它們,我們不需要像山石只可遠觀,但亦不能如卵石,一味迎合世俗,打磨自己,毫無個性,迷失自我。如果可以,做人應如同東邪黃藥師,無論如何搏殺於血雨腥風的江湖武林,離經叛道,狂放不羈,卻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寧靜——桃花島,在這裡他儘可以任性痴情,浪漫執著,率性自然的洞簫一曲《碧海潮生》。





黃了橘子的小太陽


這八個字將剛與柔詮釋得很完美。不禁想到電影《野獸與美女》中一句臺詞,“縱然你外貌醜陋,渾身獸毛,對我卻是傾盡溫柔。”

1 出處

這句話很多人引用,甚至是氾濫成災,可查的是詩人余光中先生有本散文集《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提到這句話的出處,最早出自英國詩人薩松的詩句“In me the tiger sniffe the rose ”,學者余光中先生譯為“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翻譯很有詩意,還有哲理,被很多人所喜歡。

什麼意思呢?

內心猶如猛虎野獸,曠野馳騁,卻也能停下腳步,細細品味野薔薇的芬芳。

人性中總有狂野與乖順的兩面,一面是洪水野獸,一面又溫柔沉靜。不斷地追求遠方,不可一世,又時不時低下頭來任憑眼淚流淌,溫柔盡現。

冷漠兇狠的眼神偶爾的柔情蜜意,總能帶來心動的感覺!一個有魅力的人,一定是剛柔並濟,釋放自己的野心,又毫不吝嗇自己的溫情。

余光中先生說:“人生原是戰場,有猛虎才能在逆流裡立定腳跟...人生又是幽谷,有薔薇才能燭隱顯幽...”

自然與人性中,有許多對立而又統一的特質,而這一句是詩句的優美,感性地表達。

山為粗獷,水為細長,陽為熾熱,月為輕柔...而人性,人心,卻能將動與靜,剛與柔都囊括了,縱然,千仞石也能滴水穿,百鍊鋼也能繞指柔。2 怎麼理解這句話?

“心有猛虎”,內心深處住著兇狠的猛虎。不是人性的惡,而是人心的野,是膽識與魄力,智慧與夢想。猛獸的“王”意識,捍衛自己的權威與地位,不容侵犯。而人思想的力量,雖沒高大的體魄,卻有徵服與佔有的野心,有遠大的志向與鋼鐵般的意志,前進與創造。

“細嗅薔薇”,細細感受薔薇的芬芳。英文是“rose”(玫瑰),余光中先生譯為“薔薇”,更有粗獷原野的意境。不僅僅指的是野花,而是所有微小而美麗的事物。

“細”,相對於“猛”而言,細細的感受與品味,能夠用心地,平和地,溫柔地,感知細小的美。猛虎的兇悍與野花的卑微也能組成美麗的風景。

“心有猛虎”,固然是拼搏的激情,遠大的志向,震撼人心。然,低頭靜嗅花香的一刻,留戀微不足道的美時,才是天地皆靈,時間停滯的動人時刻。

上句強調不可征服的野,是剛硬之處,下句強調情的自然流露,是細膩之情。正是強烈的反差,這份美的統一才攝人心魄。

越是強大到不可一世,當他低下頭來,溫柔一笑的時候,越是迷人可貴。

3 為何受人喜歡?

其實這句話,很多人更喜歡後一句。為什麼?

剛柔並存,才為完美人格。

《易經》有云:“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大地至柔至剛至動至靜,方能厚德,承載萬物。

孔子說:“智者上善若水,海納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載物。”智者若水,仁者似山,博納厚廣,方為君子。山為堅韌,水為綿柔,仁智兼有,也是君子的剛柔並存。

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水,至弱至強,若人有水之德,則無敵手。

“剛”是指點江山,輔弼君王的智慧謀略,是君子處世謀事,臨危不亂堅守的原則與氣節,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而“柔”是一種與世與他人與自我的和解,能忍辱負重,能權宜妥協,能夠“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人們更推崇人性中的柔,它更接近真實的內心,“剛”是歷練後的榮辱不驚,無畏無懼,而“柔”是無法掩飾的真情流露,純粹之心。

“細嗅薔薇”,強調愛與溫情,才如此動人!

《天龍八部》中喬峰,武功蓋世,抵禦外敵,一身正氣,鐵血丹心,然對阿朱情深意重,至死不渝,讓多少人心疼!

“慧極必傷,情深不壽”,英雄的兒女情長,總讓人慾罷不能,唏噓長嘆!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站立的頭髮與炯亮的眼神,他的文章撐起剛硬的民族脊樑,他的笑容卻溫暖了一代人。

只有“猛虎”般的內心,是冷漠與無情,只嗅到“薔薇”,是懦弱與無能。既為遠方而狂奔,又懂得欣賞腳下的美景,既能怒視匪首,又能溫暖他人,這才是真正的人格魅力。

“細嗅薔薇”,強調只對愛的人專一!

“猛虎”不分對象,自始至終的剛,而“薔薇”一定是隻對在乎的,才流露溫柔的眼神。

越為堅韌冷靜的,越會掩飾自己的心,越不輕意流露自我,只有對愛的人不經意的愛的坦護,越讓人覺得可貴。

表面似冰般清澈,似壑般深邃,內心卻如水般細膩,高冷範只是沒遇到對的人。

這八個字恰好詮釋了所謂的霸道總裁的處事方式。既能一身本領上得了天,又能眼裡只裝得下一朵花,集能力與溫柔,理智與感性於一身,這可能是人們自身夢𥧌以求的與渴望另一半擁有的完美人格。既高大又多情,這一句給了一個恰如其分優美至極的表達,滿足人們所缺失的與得不到的想象。


一綠浮芳


不請自來,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是英國詩人西格里夫•薩松的代表作《於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中的經典詩句。我國詩人余光中將英文中的“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翻譯為“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其中的意思也就是說“老虎也有仔細嗅聞薔薇花香的時候。”人也同樣如此,即使在忙碌的人,常常懷有雄心大志的人,有時候也會醉心於溫柔和美麗,同樣講的也是人的兩面性,每個人都有猛虎一樣的剛猛,薔薇一般的陰柔。

人性都是有兩面性的,而兩兩相對的人性本質又相互調和相互補充。猛虎與薔薇就是人的兩面性,人若心中沒有了猛虎,也就沒有了陽剛之氣,也沒有了向上的動力,缺少了奮鬥得勇氣,從而失去雄心壯志,變得懶惰懦弱。如果沒有了細嗅薔薇的柔情,人也就變得過於剛猛,而一直在奮力前進,但是在不停歇的路上難免陷入迷茫。心中存有猛虎般的意志,在在奮力前進的路上,同時悄悄停下忙碌的腳步,細嗅一下路邊的薔薇,會讓人更加醒目,會讓人入心神之境。

當然,每個人都不同,所以每個人心中的猛虎與薔薇的強弱形勢也不一樣。有的人心中猛虎剛烈,心中就是一山中虎穴,而洞口處只有幾株稚嫩的薔薇,而薔薇花本身弱小,卻又連日遭到洞中猛虎的踐踏。有的人心中薔薇茂盛,心中就是一處美麗的花園,而花園中只有有一隻幼小的猛虎,同時還被花園內的香潮醉倒。所以前者過於剛猛,後者過於陰柔,兩者都是人們身上獨有的氣質,也體現了人們身上的兩面性,只是氣質為常態也並非一直存在,洞口的薔薇也會盛開,花叢中的猛虎也會醒來。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是一種意境,用猛虎與薔薇來表達剛烈與陰柔,表達了剛柔並濟以達到恰到好處的狀態之美。人們都在猛虎與薔薇之中尋找著真正的自己,但是誰又能知道,猛虎常折落花蒂,薔薇又醉人心扉。

更多文章請關注二胖品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