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縣盤古山鎮的地名故事

第一節 仁風

仁風,現在是盤古山鎮治下的一個村名。過去,它卻是盤古山鎮的前身。這裡的地方政府、基層政權機構都以“仁風”冠名,即使改朝換代、政權更疊,地名也沿用如故。據瞭解,仁風一名,最早是當地人為籌建村北圩場而選定的。源出“大晉統天,仁風遐揚”(晉·潘岳),寄託人們的期許和願景:希望君主和地方長官佈施的恩澤如和風一樣遍佈民間。於是人們把村北之圩,定名為仁風圩。圩場建成後,財源茂盛,生意興隆。每逢圩日,趕圩之人,摩肩接踵,舉袂成雲。來往一多,時間一長,人們不僅記住了繁榮好客的仁風圩,而且把這片富庶的山中盆地也稱為仁風了。

仁風盆地四周是高山峻嶺形成的圍屏,盆底是平展萬餘畝肥沃的耕地。南西北三面高,東面低,盆地內的大小河流均往東面一個不足百米寬的水口(棋石口)流出。

據傳,神仙要把仁風打造為一座城市,神仙首先在平整的土地上圍上天然的城牆(高山),在北面佈置仁風嶂、龍山、羊山;東面布了梅子山,出水口處布了一個棋盤石;西面布了西曇山、雞枷山;南面布了鷂子嶂。又在南面的南山前特意做了一頂官帽——紗帽嵊,這就是蒙氏宗祠的後龍山。安排好了河流後,神仙找了根扁擔,一頭插在飯甑寨上,一頭插在陰刀子上。要把這兩座石山挑到仁風來。把飯甑寨放到棋石口,把住這個出水口。讓人看不見這裡的出口。再把陰刀子放在象鼻潭(紅旗嶺山下的一個深潭),用於增強辛方文峰。

于都縣盤古山鎮的地名故事


當神仙挑著兩座石山走到亂石地界休息時,被亂石的土地神發現了。土地神佯裝雄雞啼鳴,結果引起村民的雄雞也跟風啼鳴。神仙認為,天將大亮,不宜再挑了。結果,飯甑寨落在靖石田東村,陰刀子落在會昌的莊埠。仁風的水口(棋石口)依然有一個缺口,辛峰依然羸弱。但是,那頂官帽卻給仁風人提足了底氣。仁風南面有一條卵石鋪就的官道,直通安、會兩縣,官員巡視都從南面經扉扉坳來。扉者,門也。扉扉坳也就是仁風的大門。不經扉扉坳,進不了仁風。一過扉扉坳,仁風的全貌盡收眼底。

神仙造城功虧一簣,為了挽回這次的遺憾,神仙又裝扮成老人找到村裡的長者。神仙跟長者說:我有兩樣東西供你挑選,一千根扁擔和一千根筆桿,你選哪樣呢?長者不識字,想了想:筆桿有什麼用呢?扁擔可以挑東西。一千根扁擔可以讓很多強壯勞力有事做。於是,長者果斷地選擇了一千根扁擔。神仙嘆了一大口氣,氣霧飄到圩背崬和人和村,這兩個地方就分別生成了一座有白色“骨頭”的大山,這白色的“骨頭”,就是人們用來燒石灰的石灰石礦。從此,村裡的人們都靠肩挑肩扛來維持生活了。兩座石灰石礦消耗著村裡的年輕壯勞力。鑿石、挖煤、燒窯,“肩挑石灰賣遠(安遠)昌(會昌),換回米糧度饑荒”。這就是1949年以前仁風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因此,當地民謠雲:仁風三隻角,有田冇人作。

站在高處俯瞰仁風盆地。這個盆地還真“長”了三個龐大的角:一是東北面的嶂下角,在仁風嶂腳下的上坎腦、老屋場、大水山逕等。二是桃子尾角,現在的工農村村部以上,橫田塍、崗上等。三是庵下角,人和村村部以上。由於地處山區,人煙相對稀少,直到上世紀70年代,人均三畝耕地的村莊還有許多。

仁風,山明水秀,土地肥沃,環境優美,宜耕宜居。連毛主席也在仁風居住過,寫下了珍貴的調查報告《仁風山及其附近》,毛主席“風景這邊獨好”的詞句也是對仁風的讚美!

于都縣盤古山鎮的地名故事


第二節 盤古山

盤古山巍峨磅礴,“高不可度”,數山並聳,峰插青雲。山北看到的最高峰為仁風嶂 ,山下一片田園村莊被稱為嶂下角。廖家山、竹山坪、大窩裡、石窖窩、爛壁、小坪、龍王山等等,都是這座大山的成員。據記載,明朝嘉靖年間,善信在竹山坪建有佛堂一楹,名曰眉林寺,後頹敗。清中,善信尋故址重建佛堂。認為盤古是開天闢地的元勳,就取名為“盤古”,因為祀佛,就叫“山”。因而匾其額為“盤古山”。“盤古山”之名自此誕生。但是,直到上世紀20年代,“盤古山”這一稱呼才慢慢被人們傳開。那是因為人們在山寺附近發現了隨手可拾的地表鎢礦,且山下有人收購礦石。沉甸甸的黑石頭,須臾之間變成了白花花的“大腦蓋”時,盤古山的名字被口口相傳,越縣飄州。上世紀30年代中後期,國民政府控制了礦山,陸續設立了礦山管理機構,口口相傳的盤古山,漸漸變成了墨寫油印的盤古山。盤古山才從一個孤獨的山寺蛻變成為一座大礦山。

上世紀中期,盤古山又一次實現了它的華麗大轉身。先是設立盤古山鎮以管理和服務礦區家屬。再是上世紀70年代初實行“鎮社合一”,撤銷了原來一直管理著十幾個大隊,一萬多農民的鄉級政府機構仁風公社。仁風公社的全部職能交由盤古山鎮行使。此時的盤古山不再是一個礦山經營單位和礦區的名稱了,又裂變出來一個職能齊全的基層政府的機構名稱。現在的“盤古山”,有國土面積161.7平方公里,下轄12村(居)委、133組,轄區人口2.34萬人。盤古山不斷地與世俱進,往來盤古山的人越來越多,盤古山的名字被越傳越遠。

“橫看成嶺側成峰,”因為“山麓四周百餘里……嶔崟乎三縣之間”(《會昌縣誌》同治版)。即使同是一座山,山腳下不同居住地的人卻有不同的稱呼。盤古山人住山的西南山腳,稱之為盤古山,以前,概稱仁風嶂。隨著盤古山名氣的增大,仁風嶂的稱呼逐漸淡出了人們的交流圈。靖石人居住在山的東北面山腳。據說,山麓東北面項間曾建有龍王廟,為舊時該區域人們求雨之所。所以,稱之為“龍王山”。小溪鄉十里坑人居住在該山北面山腳,稱這座山為“青龍山”。清同治版的《會昌縣誌》稱之為龍山。這正應了民間那句俗話:“一個賊古三個名”。

于都縣盤古山鎮的地名故事


第三節 盤古山公園

盤古山公園位於盤古山鎮仁風圩西部,東與西村五段相連,南與通往工農村的鄉村公路為界,西面緊鄰尾砂庫防護林區,北與礦招待所毗鄰。盤古山公園闢有“六區”“一場”“一園”“二十景”。“六區”即:老年棋藝區、青年友誼區、兒童遊樂區、盤古西湖區、四季花卉區和仁風假山區。“一場”即一塊佔地5400平方米,輪滑面積2800平方米的旱冰場。“一園”即動物園,動物園養有虎、猴、鹿、蛇、孔雀、仙鶴等20多種珍貴動物。“二十景”中盤古山西湖有八景,即:春聞柳臺鶯囀,夏賞碧水荷花,秋登長堤遠眺,冬訪歲寒三友,晨望旭亭霞橋,夜觀西湖鑑星,晴逛古亭棧橋,雨遊曲徑觀魚。其餘十二景分別佈置在其餘的五區中,如:苗圃清馨、竹影簫聲、盆景花坊、月季花壇、仲春杜鵑、紫珠曲廊、金鳥長廊、巉巖松濤、綠茵疊翠、水環山回、小橋流水、巍閣望亭。1987年,公園已建成龍鳳亭、宇航站、四兔亭、雙喜亭、曲橋、旭亭、船舫等樓臺亭榭10座。盤古西湖區湖面拓寬至1.3萬平方米,湖中建有湖心亭,船舫和九曲廊橋。置辦了腳踏遊艇和遊船。兒童遊樂區有賞花轉盤、溜溜板、轉杆、浪板、攀登架等十餘種玩樂器具,還有兒童列車一列。公園內鳥語花香,蒼樹碧池,遊覽面積達6萬平方米。

建設盤古山公園是盤古山鎢礦為落實礦山兩個文明建設任務,改造和美化礦山環境,順應礦區人民的美好願望,審時度勢而出臺的重大基建項目。“公園”建設按照“一次規劃,分期實施,量力而行”原則,採用每年建一兩個單項工程的辦法,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盤古山公園建成後,不僅深受礦區人們的喜愛,還受到省內外、國內外賓客的熱烈讚賞。上世紀90年代後,由於礦山體制改革,盤古山公園疏於管理和維護,逐漸荒敗。

第四節 西曇山

西曇山位於盤古山鎮工農村石窩屋背,自古有佛寺,名曰:西曇山,故山以之為名。

西曇山開發於清初,且有確鑿紀年。三百多年前,西曇山就有僧人住錫,碑載:清康熙壬辰(1712年),“惠光住持於斯”,清雍正六年(1728年),惠祥住錫山中。

如今西曇山,秀峰疊翠,樹林陰翳,流水潺潺,鳥語花香。從山腳向山上行走兩華里許,山下田園村莊盡收眼底。嵐煙之下,群山連錦。那已是會昌縣境了。再往上左折,豁然開朗,有平地數畝。一座黛色的山尖,從平地突起,象沙發的靠背,緊緊倚傍在平地的旁邊。山尖前面,山寺翼然,重簷疊瓦,巍峨壯觀。

西曇山是圩鎮邊上最近而景色最佳的山,現在這裡早已成了附近民眾休閒遊覽的聖地。農閒或者週末、遊覽的、鍛鍊的、朝佛的,來來往往,絡繹不絕。

于都縣盤古山鎮的地名故事


第五節 體育中心

體育中心座落在盤古山鎮盤(古山)龍(布)公路西側、橫城河南岸,東南與盤古山初中毗鄰,是一個佔地上百畝的集田徑、游泳眾多體育運動功能於一體的體育運動場地群建築(設施)。體育中心分別建有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和網球場,建有柱形標準跑道(400米)八條,建有標準游泳池(50米×25米)一個,還建有兒童戲水池和跳臺跳水池。安裝了單槓、雙槓、天橋等體育運動設施。足球場的周圍,用鵝卵石砌築了可容納8000餘觀眾的看臺。

為了防止洪水浸淹體育中心運動場地,建設單位對橫城河兩岸河沿進行加高加固。體育中心北面的河沿增設了燈塔形鑄鐵樁,樁與樁之間架設了鐵鏈。東面建了柵欄隔離牆,每段柵欄中間鑲嵌著一塊碩大的水泥預製板,預製板上有體育運動造形的鏤空圖案,向人們傳達牆內設施與體育運動相關的信息。柵欄圍牆中段,建有一座坐西南朝東北的大門。大門頂上一個巨大的灰塑“W”字母,“W”的開口上,滿載著沉甸甸的鎢礦。託舉著“W”的是鋼筋水泥澆鑄的門楣。門楣的外牆面,用瓷磚拼貼著“盤古山”三個字的漢語拼音。寄寓著“振興鎢業、富企強國”的美好願望。

體育中心由盤古山鎢礦投資投勞興建。1984年12月1日,盤古山鎢礦動員全礦員工參加體育中心建設。該工程被團中央授予“五講四美三熱愛”優秀青年工程。體育中心建成後,推動和促進了礦區體育運動的開展。數年間,盤古山鎢礦在體育中心陸續開展了游泳比賽、田徑運動會、籃球運動會和籃球等級賽。特別是1985年10月在體育中心舉行的全省工交系統籃球(甲級隊)決賽,成為盤古山礦區盛況空前的重大賽事。

第六節 扉扉坳

扉扉坳位於盤古山盆地南端的人和村,坳下圩屋背的山坳上,是盤古山盆地南面的一個隘口,也是仁風村的“南大門”。過去,這裡是一條用鵝卵石鋪設的“官道”,一直通往安遠縣和會昌縣西南。人們無論往南去還是進入盤古山,都要翻越坳下圩屋背這座陡峭的高山。路人只要翻越了這個山嶺,隨即就到了隘口前,這時,清風陣陣,讓人神清氣爽,旅途勞頓一掃而光。因為這個山坳上有一段狹小而細長的隘口,在這裡空氣流動很快,便產生了源源不斷的涼風。當然,這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關要隘。難怪古人取名叫它扉扉坳。扉,就是門。

不知何朝何代,人們在隘口以南二百餘米處建了一座茶亭,茶亭座落在一個突起的小山尖上,過了茶亭往南就是連續數里的下坡山道。茶亭上向南眺望,數里以內的往來行人歷歷在目。現在茶亭的遺蹟仍依稀可辨。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初,人們在山上修造了簡易公路,初步打通了進入仁風村的道路。不過,古老的官道也遭受重創。在原茶亭基址的北二百餘米處,如今又新建了一座茶亭,供路人休憩、擋風、避雨。

于都縣盤古山鎮的地名故事


第七節 茶梓圩

茶梓圩位於盤古山鎮南部的茶梓村境內。沿著去安遠的S453省道行走8公里許,就到了茶梓圩。它是一個建於清代中期的農村集貿市場。過去圩上有很多店鋪,有布匹、飲食、南貨、雜貨和中藥店鋪,也有五花八門的貨攤,有坐商,也有行商。農曆一、四、七圩日時,圩上人頭攢動,交易非常活躍。最能勾起人們購買慾的,當然是本地出產的茶油。它澄清透亮,色澤微黃,蘸一滴油在手心上抹幾下,獨特的茶油香味沁人心脾。圩市周邊五華里以內的自然村莊較多,主要有堯屋背、崗腦、大坑、冷水塅、七古潭、楓樹排、盤龍、長田崗等。

茶梓圩是一個丘陵山區圩場,周圍山頭不很高卻山多而密。居住在這裡的人以勤勞著稱,耕山像耕地一樣捨得投入。他們在山上都種植了油茶。農曆大年的喜慶氣氛還沒有散去,村民們就開始扛起鋤頭,成群結隊地鑽進山裡,精心打理著自己的油茶林。他們要砍乾淨油茶樹周圍的灌木,用鋤頭把蘆萁、茅草翻過來,修成一級一級的橫行,環山而上。以阻滯和吸納雨水,確保油茶高產穩產。這個農活,當地叫修嶺或“鏟山”。這樣勞心費神的修嶺,每年冬季還要進行一次。

修嶺中,村民大多在山裡就地做午飯或帶熟飯吃。每當此時,他們就會把過年前醃製的臘肉、油浸的頭牲拿出來做下飯菜。只有在修嶺時,村民才捨得對自己“奢侈”一回。因此,這裡的油茶山比其他地方都多,油茶樹滿山滿嶺,山山相連,層層疊疊,一望無際。若是春暖季節,白色的油茶花盛開在深綠的葉隙間,就像大雪飄落山野,白茫茫,綠瑩瑩,錯雜交融。連空氣也飄蕩著略帶甜味的芳香。

油茶果(俗稱木梓)收穫的季節,是這裡的村民最高興、最忙碌的時候。他們既要聘請“木梓客”(給油茶林多的農戶採摘油茶果並獲取報酬的青壯年農民)來幫自己採摘木梓,又要殺雞殺鴨、蒸酒、做豆腐,煎米果,打餈粑,準備好招待“木梓客”的食物。傳說,哪家對“木梓客”招待得越好,哪家的木梓產油率就越高。所以,家家都象過年一樣忙碌著,競賽著,熱鬧著。有的農戶即使請上二、三桌“木梓客”,也得忙上七八天才能完成採摘。開採時,山上山下人頭攢動,坳裡窩裡應和著“採茶”山歌。採摘完成後,收穫數十擔、百餘擔木梓的農戶是非常普遍的。看著一堆堆、一擔擔、滿倉滿地的油茶果,誰能否認這裡不是油茶(木梓)的故鄉呢!也許,“茶梓”這一地名就是這樣產生的。

然而,動靜最大、並讓“茶梓”這個名字載入史冊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裡發生的重大事件:1929年11月12日,中共安遠縣茶梓圩支部組織和發動了茶梓農民起義,攻佔了茶梓鄉公所,成了農民協會,扯起了同地主豪紳作鬥爭的旗幟。次年5月,成立了於安會贛四縣邊界特委下轄的中共茶梓區委和茶梓區蘇維埃政府,組織和領導農民開展革命鬥爭,成為這一帶的革命根據地。後來,陳毅率部來到茶梓指導革命鬥爭。據說,曾任江西省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副主席的劉建華在茶梓圩的石灰牆上留下了號召工農鬧革命的戰鬥詩篇。茶梓因此成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重要的前哨陣地和戰鬥堡壘。因此遭到了國民黨反動派忌恨和報復。紅軍北上後,1935年,國民黨南路粵軍一路清剿,一把火燒燬了茶梓圩上的房屋,致使圩場頹敗,交易停止。

直到全國解放後,茶梓圩也沒有完全恢復。現存遺址和部分民居。

第八節 竹山坪

竹山坪位於仁風嶂(現名盤古山)的半山腰,原盤古山鎢礦的二坑口就設在竹山坪。這是盤古山片區最早接受革命火種和革命理論的地方。1929年6月,中共贛南特委派徐復祖(化名劉義順)到會昌縣仁風(現盤古山)開展革命工作。他秘密聯繫礦工和貧苦農民,秘密發展和壯大共產黨組織,在竹山坪成立了中共盤古山特委。

次年4月18日,徐復祖帶領盤古山的工人代表和靖石部分青年農民去會昌縣城,向時任紅四軍前委書記的毛澤東彙報仁風、亂石的農民暴動情況。毛澤東在縣城陳家祠會見了他們並聽取了彙報。隨後,毛澤東指示將盤古山特委擴大為安(遠)於(都)會(昌)贛(縣)四縣邊界特委,以加強和統一對四縣邊界地區黨組織的領導,並要以礦工和貧苦農民為骨幹,迅速組建地方紅軍第22縱隊。返回竹山坪後,按照毛澤東的指示,盤古山特委擴改為安於會贛四縣邊界特區委,仍由徐復祖任書記。5月底,特區委駐地由竹山坪遷仁風圩西面的楊家祠。同時,毛澤東以紅四軍前委名義給安於會贛四縣邊界特區委和劉義順寫了一封信《對流氓和對農民武裝的策略》,具體指導四縣邊界地區的農民革命鬥爭。6月,毛澤東寫出調查報告《仁風山下及其附近》。

第九節 辣搭泥和石壁屳

辣搭泥和石壁屳位於盤古山鎮人和村西南10公里處,在白竹塘西北約1公里的深林裡,是海拔500多米的山坳和緊鄰的小山窩。在移民扶貧政策實施以前,白竹塘、中庵、中塅三個屋場為人和村山寮村小組,共有農戶近二十戶,耕地百餘畝。移民扶貧政策實施後,村民基本上遷往大山外定居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山寮周圍的原始林木被大量砍伐,許多村民湧入山中,伐木挖筍、採蘑菇、找藥材。由於那裡遠離村莊,進山的人一般都在山寮組村民的家中搭膳,往往會談起在山裡的意外收穫和見聞。據移居在旱排村小組的石義祿(當時是定居在山寮的村民)老人說,當時進山的人群中,有多人次講述他們在辣搭泥、石壁仚撿到鏽蝕的子彈殼和疑似槍械零部件。老人還說,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講,蘇區時山寮與莊塢(安遠縣塘村鄉黃沙村域)交界的地方發生過激烈戰鬥。現年93歲的和平村村民楊春祿回憶說,蘇區時,他看見過許多士兵(紅軍)從馬腦崬(通往人和山寮的山名)和大運崬(通往安遠黃沙村的山名)上山,後來就沒有看見這些隊伍回來過。

隨著紅軍長征史料徵集和調查工作深入,湮沒在歷史長河中更多鮮為人知的史實將被髮掘。綜合上述情況,辣搭泥和石壁仚兩處均屬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戰鬥遺址。

于都縣盤古山鎮的地名故事


第十節 山森

山森,過去稱山坑,是一個包含一河兩岸沿岸十餘華里十二個自然村落和四百餘畝耕地的村莊。它位於盤古山鎮西北角,是仁風河的源頭。因境內崇山峻嶺,樹木叢生繁密而得名。

山森四面都是山。東與屏坑山(靖石鄉境)交界,西與祁祿山相鄰,北與小溪十里坑山相連。南面是蜿蜒的河道、出入仁風圩的通村公路和古道十八排等山徑。山森的森林面積不下四萬畝,耕地約佔森林面積的百分之一。

四百多年前就有客家先民入居山森,最早的遷入是王姓,隨後吳、池、羅、彭、黃、李、鍾等姓氏陸續遷入。至今,村內在籍戶口逾千口,十三姓。自古以來,山森村內民風淳樸,和睦善良。耕種狩獵,造紙耕山,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

傳說,螺精的化身朱紹綱在屏坑山結廬修煉,其練功之處在屏坑山背山森境內的石山中。石山壁立千仞,可是朱紹綱硬是憑藉自己的功力把石山推得遠遠的,使自己獲得一塊寬闊的練兵跑馬場。每當他向石山發功施力時,石山就轟然坍塌一大片,以至現在正對石壁的一處山窩裡留下了當時坍塌的許多碎石。朱紹綱自恃妖術附身,覬覦皇位。一邊修煉,一邊窺伺神器。消息傳到京城,朝廷招募忠勇之士擒拿朱紹綱。告示張貼很久,無人敢揭皇榜。人們懼怕朱紹綱,是因為他力大無比,又有妖術。有一回,朱紹綱在黃沙村(靖石境)丈母孃家喝醉了酒,躺在祠堂裡的大板凳上,現出了原型。他的雙目倒垂地上,三尺有餘。村裡的忠勇之士看到,認為機會來了,趕緊取來滿滿一斗的生石灰,倒在垂吊到地上的螺眼上。朱紹綱眼睛被生石灰燒瞎了,就地被擒。

于都縣盤古山鎮的地名故事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有一支紅軍的隊伍經過了山森。當時,居住在水洲逕一戶李姓的農民,親歷了紅軍部隊紀律的嚴明。紅軍需李氏家人做嚮導,可恰巧李家(李貴有)老母去逝,在操辦喪事。紅軍首長指揮戰士們在李家屋後的山林裡靜候了兩天,直到李家事情辦完了才下山趕路。李貴有多做了幾甑米飯,讓紅軍將士吃飽了再走。吃好飯後,部隊首長立即付了蘇區谷票給李貴有。李貴有將部隊帶到了中心坑茶亭坳,並詳細說明了紅軍要前往的小溪方向的道路情況後返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