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的起轉承合是什麼?

青青的魚魚


我有靠譜的回答哦。哈哈哈哈



起承轉合,是古時候的人寫詩寫文章經常用的一種方法。尤其在唐朝之後,寫詩開始很講究起承轉合,要求是很嚴格的。到了後代,元代的時候就有人總結了,寫詩應該有四種方法,就是起承轉合應該怎麼樣。這個下面有朋友已經說了,我就不再引用了。


我們來看起承轉合是什麼意思?


起,就是開始。就是寫我們在寫文章,寫詩的時候,開頭要開宗明義或者單刀直入。或者設置一些懸念來引起讀者的興致。還有呢,也可以平鋪直敘。這是說寫詩的開頭要以自然為主。


承,就是承接。承接什麼地方呢?承接第一句裡面的起。承接的話有幾個要求。一個是要自然,另外一個是要有力。這第二句是要承上的,而且還要啟下。


轉,意思就是變化。到了第三句或者是第三聯就要轉。要有所變化,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文似看山不喜平嘛。文章要有起伏變化,要有跌宕起伏,才引人入勝。


最後一個合,就是結尾的意思。一篇文章一首詩應該怎麼結尾呢?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韻味。包括點名主題或者是能夠啟發讀者的聯想。要做到的效果就是乾脆利落,有力量並且有回味。



下面咱們結合具體的例子來看看,古詩裡面的起承轉合。


杜甫的《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第一句就是起,就是這首詩的開頭,寫諸葛亮的功勞。


第二句呢,就是承接第一句來說的,承。諸葛亮他有那麼大的功能,那他是怎麼成名的?


第三呢就是轉。轉到別的地方去了,就說孔明的計謀能夠流芳千古。


第四句就是和結尾了。就寫孔明功業未成。這首詩很簡單,起承轉合只有四句非常分明。



再看杜甫的另一首詩,這是一首七言律詩,稍微複雜一點就要,《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這首詩後人評價很高,被評為律詩的第一。那這首詩好在哪裡呢?


他的起。是首聯,首聯的話就包括兩句了。就寫詩人登到高處,看到一副秋天天高氣爽的景象。


頷聯呢,就是接下來的第三第四句。前兩句說登高,登到高處後怎麼樣呢?就看到什麼風景,聽到了什麼聲音,這就去接。看到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接著首聯來說的。


頸聯呢就是轉。


怎麼說這兩句是轉呢?前面兩聯,首聯和頷聯是寫景的,那到了這裡就轉到寫情了。寫情感。詩人他站在高處遠眺,看到眼前的景色,然後就聯想到自己的一生,就發了感慨。由寫景,轉到寫情感了。


最後一聯,叫尾聯,就是合。前面景色也寫了,感情也抒發了,到最後這裡呢,就把前面的景色跟情感合到一起了。本來是很興致盎然的去登高望遠,後來轉,變成增加了一些憂傷的情緒。最後就把它合起來,就用這種反比的手法來增加詩的感染力。



總結起來說:起承轉合是文學創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不僅是在詩歌或者是詞的創作當中會運用到,在其他的文學樣式也是會廣泛使用的。大家可以多留意練習。


謝謝大家。

貓細細讀書筆記


謝謝,我是每天一首詩。

我來回答,關於起承轉合,是寫詩時,必備的技巧

詩是有靈魂的生命,有氣息,有肢體,有靈魂。

詩,要有主題,這是靈魂。要有起承轉合,這是身體。要銜接不斷,這是呼吸。

起句如同人之面龐,要鮮明,有個人特徵,一望而知,所以起句要迅速入題點明主旨,承句好比人項,脖子,連接頭與軀幹,既承頭臉又接軀幹,聽以承句要延伸起句的寫實,又要留下寫虛的由頭。

轉句如軀幹,強大的顯示,故而轉句入情要推向強大。結句如四肢,既可撫臉拂發,又可伸向體外。因此,結句既要呼應起句,又要結於題外,餘味有盈。 起句,多以景起,寫實,起興,承句由起句順延而來,繼續寫實,這裡要講的是,寫實多用名詞,寫虛多用動詞。

但,起承句寫景寫實用名詞是正道,也不可肆意使用,造成名詞堆砌,一定要節省,一句中不超兩三物,名詞之外用形容詞修飾。但不是說名詞在起承和轉合句中可同樣使用,這裡有個“象”的問題。

象,分物象,具象,意象。

怎麼分呢怎麼用呢?比如,馬,是物象,就是概念上的物,白馬,是具象,是感官上看得到摸得到的具體物體,烈馬,是意象,是感官之外內心體會的。在起承句中,要寫景,寫實,用物象,具象,不可用意象。轉合句寫情寫虛,要用意象,烘托,抒發情感不用具象。

起承句用名詞寫景,用形容詞烘托名詞的景與物,由物象到具象,起承寫景寫實,多用名詞。而轉合,尤其轉句入情,寫情寫虛,多用動詞!可以錯開名詞疊加,造成物象過多而移景移情造成主題分散。又可以使字詞靈動,形象地塑造主題。

以上的回答,不知是否滿意!


每天一首詩


“起承轉合”是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

“起”是事情的起因,“承”是事情的過程,“轉”是事情結果的轉折,“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

張惠妹唱的《血腥愛情故事》中有一句“就讓我緊跟著你起承轉合,為你寫一部恐怖小說”,說明無論是寫詩還是寫小說都是需要“起承轉合”來讓作品結構更嚴謹的。

“起承轉合”的含義

“起承轉合”出自元代範德璣的《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

注:舂容,即要有力、洪亮、從容。也就是說承接要自然、有力和洪亮,既能承上,又能啟下。

後來清代劉熙載在《藝概·文概》中再一次引申“起、承、轉、合四字,起者,起下也,連合亦起在內;合者,合上也,連起亦在內;中間用承用轉,皆顧兼趣合也。”

1.關於詩的“起”

“起”就是開端,怎麼開始呢,要麼開宗明義,要麼設置懸念,要麼平鋪直敘,總之,要引人注意,自然而然地開啟詩作。

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2.關於詩的“承”

“承”就是承接,從前文“舂容”的解釋,我們可以知道,要做到“承上啟下”。可以總接,可以分承,也可以明順或暗接,

歐陽修《筆說·峽州詩說》“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叫下句,則上句頗工。”這就是點明瞭“承”在詩歌結構中的作用。

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起句寫地,承句寫天。

3.關於詩的“轉”

“轉”就是內容的一個變化。就像寫小說一樣,要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才能引人入勝。

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是由寫景轉到抒情。

李商隱《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由敘事轉到議論。

4.關於詩的“合”

“合”就是結尾,也就是範德璣說的“淵永”,結尾要意味深長,要麼讓人回味無窮,要麼點明主題,另外對主題的昇華也很重要。

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在最後一句表達出自己為政清廉的自豪。

上圖為:李白《將進酒》的“起承轉合”

沈德潛《說詩語》“詩貴性情,亦需論法。雜亂無章,非詩也。然所謂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應,承接轉換,自神明變化於其中。若泥定此處應如何,不以意運法,轉以意從法,則死法矣。試看天地間水流雲在,月到風來,何處著得死法。”

這就啟示我們在做到“起承轉合”,按照一定規矩作詩的同時,還能“規矩具備而能出於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又不能被於規矩也”,這樣才算做到了“學詩當學活法”。


不定時讀書


有你才幸福,與我共分享:

提起詩中的起承轉合,想必作詩之人都瞭解一二。具體內容是什麼?元朝楊載《詩法家數》有完整的回答。

“大抵詩文作法有八:曰起句要高遠,曰結句要不著跡,曰承句要穩健,曰下字要有金石聲,曰上下相生,曰首尾相應,曰轉折要不著力,曰佔地步。蓋首兩句先闊佔地步,然後六句若有本之源,源源而來矣。地步一狹,猶無根之潦,可立而竭也……

律詩要法:起、承、轉、合。

從以上這種關於“起承轉合”的詳解中,不難發現格律詩,不能隨便而作,是有嚴格要求和規範體制的。當然了,不僅僅是對律詩而言,絕句也應符合此規則。

“起承轉合”在詩中如何應用的?

下面僅用一首詩來細析“起承轉合”的作用: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就是唐代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五言絕句。

首先看起句:日暮蒼山遠,用“日暮”和“蒼山”,描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遠”,表示距離,說明走路辛酸。

第二句上一句,天寒白屋貧,

用“天寒”與“日暮”相對應,“白屋”,是指白雪落在屋頂上。

第三句,意境突然轉向,由於上二句寫的淒涼景象,此句些許暖意。聽到“柴門聞犬吠”,彷彿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

結尾句是。前三句都寫景物,為的是給後一句作鋪墊。“風雪夜歸人”,可認為是屋主人,但若是詩人本人的話,這種反客為主的寫法,更是維妙維肖了。

總體來說,這首詩前兩句很有淒涼感,後兩句突變路轉,又有很多的暖和意。當然,最精妙的地方,是“起承轉合”銜接得好。

“起承轉合”有哪些內容?

起:以事起、就題起、對景起等多種。關於“起”的作用,如明朝謝榛《四漫詩話》中所言:“凡起者當如爆竹,驟響易徹。”

(明起)直接言明事物景。

(暗起)不見題名,只見題意。

(引起)以事物景聯想到的主題。包括(興起:一時之興而抒情言志。)

(反起)不正面言,只反面說。

承:緊扣前一句,注意與題之相關性,可接續前句寫景或引言列證。

《詩法家數》中言:“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又如草蛇灰線,不即不離方稱佳妙。”

轉:指照顧好上下前後句的轉折句,注意和起承相應合,不能跑題。

主要分:進(退)轉折、反向逆轉和擴展範圍等。

合:結束語,就是尾句,到頭話。其主導思想是對起承轉的根本總結,要有提升精華的意味,且言盡而道不盡,給人激勵或想象空間。

正如楊載《詩法家數》雲:“作詩結句尤難,無好結句,可見其人終無成也。”

簡言之,絕句和律詩,都要求“起承轉合”。絕句第一句、律詩一二句,為“首”聯,即“起”;絕句第二句、律詩三四句,稱“頜”聯,即“承”;絕句第三句、律詩五六句,謂“頸”聯,即“轉”;絕句後一句、律詩七八句,叫“末”聯,即“合”也。


杜象應


“起承轉合”是歷代詩文作者在創作時總結出來的詩文結構方式之一,是詩文作者創作經驗的體現,最早由元代範梓提出來的.那麼,什麼叫起承轉合?所謂“起”,即開頭.“承”在“起”後,是承接上一層而展開,包括順接、反接和以類連比,甚至還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轉”是接“承”而來,在內容上推進一層,轉出他意.“合”就是詩文的結尾,即收合結尾,使詩歌的結構完整,往往是針對上面描述的內容作“集中”(合)的表現,或議論,或抒情,或寓情於景等.總之,詩文中的“起承轉合”,也就是如何開頭,如何發展,如何承轉和如何收尾的結構問題.


Mf墨菲


我來回答一下,以前寫文章常用的行文順序。“起”就是開始;“承”是承接上文,加以闡述;“轉”是轉折,是從正面反面立論;“合”是全文的結尾。泛指文章作法。具體意思和承上啟下差不多。也像我們一副眼鏡的中梁,連接的作用!



三亞眼鏡工匠陳陽


起者,開端也。文章的開端要平直。或開宗明義、單刀直入。或設置懸念、引人思考。或平鋪直敘、留有餘地。總之要引人注目,變化多端,並以自然為佳。

承者,承接也。承要舂容。什麼叫舂容?舂容就是要有力、洪亮和從容。意即承接要自然、有力和洪亮,既要能承上,還要能啟下。

轉者,變化也。文喜看山不喜平。文章要有起伏變化,要跌宕有致而又萬變不離其宗。

合者,結尾也。結尾要淵永。何謂淵永?深遠、深長也。意思是文章的結尾要有韻味。或點明主題,或啟發聯想,或耐人尋味,均要乾脆利落,有力有味。


lovehope


春雪::嫦娥撒花紛飄瑤,曠飾畫卷待彩雕。魔鬼最怕仙女美,照妖鏡裡丒化灰。低沉消退喚春回,天公祝賀玲花飛。維我中華雄巍在,新春盛勢繁耀彩。=0=0年=月五日韓學武


詠渡歲月


起承轉合就如一臺碾米機。起,電源馬達。承,傳動帶,齒輪,軸承。轉,脫殼,分處。合,留道。求米的得米,求糠的得糠。總之,碾米機不能歇火,不出故障卡住,要去得了殼,不弄錯出道。四點一線,瞄準了就可中的。


一斗樓


詩中的起是興起,引入所要表達的主題;承是承接,接著起來敘述、描寫、渲染;轉是轉換,從時間與時間、景與情之間轉換;合是提煉、昇華,突出主旨,把詩所要表達意境體現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