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代,當時執政者應該不至於都對濫發紙幣的後果一無所知吧,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幹?

老夫八牛


戰爭本身就會導致通貨膨脹。

戰爭會導致大量物資的破壞和損耗,但是在這個破壞損耗當中,紙幣本身卻不一定會同步損耗。事實上紙幣被損耗的可能性還相對低一點。

比如說知道這邊要打仗了,當地的居民會逃走。逃走的時候房子帶不走,很多重的傢俱帶不走,但他們肯定會帶走家裡的錢。

到時候這裡打仗打起來了,槍打炮轟,把房子都炸平了,家裡的東西都毀損了。所以物資減少了,但是被帶走的錢還在。

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一個結果:特定地理範圍之內,物資減少,而貨幣沒有同步減少。

東西少而貨幣多,自然就體現為通貨膨脹。


唐律疏議


看到這個問題,我不禁想起了從小聽到大的一個家傳笑話。

民國時期,我外公還很小,當時他們家以種植烤煙為業。某天我外公的父親和他的兄弟們一人挑一擔烤煙去賣——這種挑擔有人知道嗎?就是一邊一個大竹筐,用扁擔挑的那種。

一擔烤煙賣得一擔鈔票,也就是滿滿兩大竹筐,算起來有十二億。把他們給高興壞呀,準備用這錢去街上買些生活用品,在那之前打算先吃碗米線,一大早的來賣煙,肚子早餓了。

誰知這兩大筐錢十二億剛好就夠買一碗米線!

這個笑話搞笑中透著心酸,心酸中透著荒誕。反正我外公很愛講這事兒,每次講的時候都是笑著的,只是笑著笑著就會嘆一句:“現在的日子好啊!”

小時候我不明白為什麼“錢”會不值錢?長大後才知道,“錢”是要和國家的儲備相對應的,超過太多,錢就成了廢紙。

民國的執政者會不知道濫發紙幣的後果嗎?不可能!老百姓都知道錢太多就不值錢了,他們怎麼可能不知道?

知道為什麼還這麼幹?兩個原因:

1、對抗財政赤字。當時的經濟已經面臨崩盤,國家金融系統幾近癱瘓。大量發行紙幣可以短暫性的穩住局面,對抗財政赤字。其實就是自己哄自己。

2、搜刮民間財富。舉個例子,如果你家裡有一件古董或金器,家裡沒米下鍋了想要出手,別人出價一萬你覺得太少了,不想賣。那當他出價到十萬甚至百萬呢?在還不知道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你會覺得賣了個好價錢,高高興興的出手。

等發現這就是一堆廢紙的時候,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那麼買主是誰呢?是民國時期的即得利益階層,以四大家族為主。大發國難財說的可不只是挪用國庫,還包含金融手段。

總之,民國時期的很多政策在現在看來很可笑,但都和統治者利益有關,人家才不傻呢。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對於統治者來講 要麼亡國 改朝換代

要麼老百姓受苦,我大量的印鈔掠奪財富 天下就還是自己的 在這兩種選擇之下 他自然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一面 自從國家掌握了印製鈔票的機器的那一刻起 所有的統治者和國家都無時無刻的不在掠奪老百姓的財富 所以在國際上真正通行的就是真金白銀 不管哪一個國家的貨幣都會換算成黃金的價格之後,再進行核算交易

國家發行的鈔票,值越大,發出的鈔票數量越多 老百姓的財產被掠奪的就越厲害 這也是為什麼,鈔票在不斷的貶值中 比如說90年代的萬元戶 通過我們現在國家的專家評定的話 大概當時的1萬元相當於現在(2017年上下)人民幣550萬的購買力 這是什麼概念? 也就是說現在我們有些人拿的2000多的工資 僅僅和90年代,人家4塊錢的工資相匹配 他們的購買力是一樣的

一旦發生戰爭,其實損失最大的就是老百姓

尤其是把鈔票當作財富積累的老百姓 以目前中國的狀況,印鈔速度加上通貨膨脹,每一年財產的貶值率是8% 而這種8%,是利滾利的8% 是非常恐怖的 比如說第1年你掙10塊錢,第2年你又掙10塊錢 那麼這個貶值速度就是8塊加上8塊再乘以8% 這是成幾何倍的增長 10年貶值的概率大概是75%

也就是說在10年之間,如果你攢了100萬的話

其實只相當於10年前的25萬


消逝在人海


其實現在出於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關於蔣介石集團的某些問題不能說的太多,太透徹,但是我還是要講幾句實話,事實上抗戰勝利以後在當時包括美國所確立的金本位的貨幣發行制度下,蔣介石集團實際上有絕對足夠的貴金屬及其他資產作為貨幣準備金,當時中國70%到80%的經濟在淪陷區,而淪陷區的中央銀行就是周佛海,錢大魁領導的偽中儲行,1945年9月周佛海向南京政府遞交了一份中儲行的資產清單,其中僅僅是黃金就有七噸之多(一部分是銀行自有,一部分是日本人償還的債務)美元數百萬,銀元176萬,股票,房屋,債卷資產大約2000億。這是從中儲行搞到的,此外美國還援助了姜蔣介石集團600萬盎司黃金(舊制570萬兩黃金)不僅如此還有能夠直接兌換的中儲劵21000億,還有派到地方上搜刮所謂偽產的接收大員們搞到的巨量資產(這個數字由於種種原因比較混亂)如果按照當時的發行規則,制度而言(貴金屬兌紙幣發行比率可以達到1:3)至少能發行十億美元價值的法幣,完全能保證經濟運行與軍費開支,但是蔣介石集團已經腐爛至極,從法幣兌換中儲劵的比率(宋家王朝一手策劃)到中儲劵的胡亂印發(一個月裡增發中儲劵26000億,毫無制度可言)導致淪陷區百姓財富一夜之間被搜刮殆盡,當時經濟部建議比率為60中儲劵兌1法幣,周佛海建議30比1,可是央行副總裁陳行竟然調查後決定1比200(此人多年來一直是藹玲的商業代理人)而宋子文作為行政院長竟欣然同意,無論從物價上漲比率還是經濟總量對比來看這都是極度荒唐的,但是決定下達幾天後大量法幣被飛機運到淪陷區廉價搶購資產,而與此同時原本市面上流通的21000億中儲劵突然在一個月時間裡暴漲了26000億,總額達到48000億,市場極度恐慌導致法幣對中儲劵比率暴跌到1比800,淪陷區人民一夜赤貧。如此瘋狂貪婪的蔣介石集團焉能不敗,不亡!


萬歲1148858845


民國有四大經濟學家,還推行學者治國,為何沒能組織濫發紙幣和經濟崩潰?

一說起民國,大多數人立刻想到魯迅、胡適、郭沫若等文化大師,還有陳建功、蘇步青、竺可楨等科學大師。既然民國文化科學界這樣發達,為何沒能阻止濫發紙幣及其帶來的經濟全面崩潰呢?

民國時期我國有四大經濟學家分別是馬寅初,劉大鈞,何廉和方顯廷。他們都是當時國統區經濟專家,紙幣崩潰時,他們在幹什麼呢?

馬寅初沒有機會阻止亂髮紙幣,因為他早已對國民黨徹底絕望。馬老早在五四運動中就享有聲譽,1928年馬寅初成為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委員長,開啟了學者治國的先聲,。九一八事變抗戰爆發,馬老發表了長期抗戰,批判蔣介石不抵抗政策,還在立法會上責難孔祥熙。

抗戰中後期,馬寅初目睹蔣介石為首的四大家族橫徵暴斂,貪汙腐敗。他要求開徵臨時財產稅,充實抗日經費,矛頭直指四大家族。可是,四大家族眼中,國家命運哪有家族財產重要?於是馬寅初被丟進監獄兩年,釋放後又被軟禁在歌樂山、到解放戰爭爆發,對國民黨徹底絕望的馬寅初早已不在國民黨反動派陣營了。

劉大鈞1916年在清華任經濟學教授,1929年進入立法院,1939年又擔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經濟研究所所長,解放戰爭中,劉大鈞在駐美大使館工作,後來移民美國。對國民黨倒行逆施的經濟政策,劉大鈞管不了,也不想管。

何廉,耶魯大學博士,曾任南開大學校長。1936年開始,何廉進入民國政府,先後擔任了經濟部常務副部長等職務。在老蔣的授意下,何廉建立了戰事經濟領導體制。何廉與馬寅初並稱為南何北馬,還在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提出了國民經濟5年建設計劃。但是何廉的計劃被國民黨高層所否定,何廉在國統局經濟崩潰之際堅持要求進行公司混合經營,但依然不受採納。1949年1月,何玲全家前往美國,再也沒有回來。

如果國民政府能對何廉從善如流,經濟上的問題也許不會徹底根治,但至少不會崩潰地那樣快。

方顯廷也是耶魯經濟博士,長期在南開任教,對農業發展工業資本改造有很深的研究。1946年方顯廷擔任經濟研究所所長,長期鑄書立說的方顯廷,沒有機會組織紙幣濫發。

民國四大經濟學家聲望很高,學問也沒問題,唯一敢說話的馬寅初被丟進監獄。經濟學界噤若寒蟬,誰還敢亂說亂動?

在國民黨高層就沒有懂經濟的嗎?他們不知道濫發紙幣的惡果嗎?

當然有,但濫發紙幣對他們更有利。

孔祥熙1901年畢業於耶魯大學研究生院,是當時難得的經濟人才。如果經商,他會成為乾淨的中國首富;如果從教,業績不會輸給馬寅初和何廉,可是孔祥熙娶了宋家女兒從政,靠著搜刮民才走上了富豪之路。民國濫發紙幣,經濟崩潰前,孔祥熙早已變現大量財產,移民美國。這一切還要感謝把它彈劾下臺的傅斯年傅大炮。

宋子文,哈佛大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經濟學造詣非同一般。1946年,宋子文任行政院長,後來兼任最高經濟委員會委員長,掌握財政經濟大權。為挽救國統區經濟,宋子文利用開放外匯、黃金買賣的方式平抑物價,結果引發更大的黃金外匯炒賣風潮。宋子文因此下臺,宋子文下臺後,國統區經濟再也沒辦法搶救了

據說,宋子文曾反對蔣介石的內戰政策,並堅決不批軍費。蔣介石大耳瓜子扇這個大舅哥,宋子文大怒拿凳子砸這個妹夫。最後御前侍衛動手在結束了這場鬧劇。即使宋子文這樣有權又有學問的皇親國戚都不能阻止經濟崩潰,那誰還可以呢?

那麼,究竟怎樣能夠阻止國統區經濟崩潰呢?

唯一的辦法是結束內戰戰,國共和平建國。這對於蔣介石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他的唯一優勢就是軍事,如果雙方放下武器把戰場轉移到議會民主中,國民黨勝算有多少?

毫不客氣地說,國民黨勝率不會超過萬分之一!

當蔣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動內戰時,已經失去了法理上的統治權,文化界新聞界幾乎都一邊倒反對他,國民黨三青團以外的政治團體也反對他,想要在政治解決內戰問題,無異於舉手投降。

打也打不過,說理又沒理,老蔣能跑到臺灣已經是萬幸了。

可這恰恰是中華民族的大不幸!


歷史知事


國民政府最後甩鍋給共產黨,退居臺灣,讓共產黨收拾爛攤子,毛主席乾脆推翻一切包括三座大山之文化思想,重新建立新中國,實行自力更生。當時新中國受到資本主義國家封鎖,聯合國不承認。美國依靠發行美元紙張將世界各國貨物資源變成自已的實物財富,有了雄厚的實物財富做基礎壯大軍事力量和收攏各種人才提高科技,所以直到現在世界各國一直在供養美國成為超極大國,然後以國債形式回收美元,名義上欠世界各國的債,實則繼續以溫水煮青蛙方式讓世界各國不知不覺受到美元捆綁,美其名曰方便世界貿易結算標準。


東海艦隊41


國民政府不乏理財高手,不乏經濟學者,豈會不知濫發紙幣會導致通貨膨脹如此常見的一個經濟學現象?

但是,執政者對濫發紙幣不但沒有進行干預和遏制,反倒興高采烈地推波助瀾,究竟是為什麼?

實際上,這正是執政者的精明之處,他們之所以這麼做,不外乎為了一個目的——斂財!

從1945年到1949年,雖然只是短短的四年時間,可是中國卻爆發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通貨膨脹。

1945年8月,法幣的發行量只有5569億元,可是到了這一年年底,卻突破了一萬億元,高達10319億元!

1946年年底,法幣發行量再上一個臺階,達到了37261億元。

1947年年底,發行量是331885億元,是1946年的8倍之多。

1948年8月,發行量高達6636946億元,此時“幣值已貶到不及它本身紙價及印刷費的價值”。

國民政府也慌了,一則怕經濟徹底崩盤,二則也怕弄不到錢了,所以再出一招——發行金圓券,用金圓券取代法幣!當時,政府信誓旦旦地說每一元金圓券含金0.22217釐,發行總限額為20億,可是沒過幾個月,國民政府便露出了獠牙,當年12月便發行了80多億的金圓券。

1949年6月,金圓券的發行量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30萬億,不過一年時間,發行量便是1948年6.5萬倍,簡直是要吃人的節奏!

如此一來,哪能抑制得住通貨膨脹?當時,僅僅一石米便要4億多金圓券,用籮筐挑著錢去買米,再用籮筐挑著米回家,真是太合適不過了,太良心了......

這錢呀,拿來擦屁股都嫌硌得慌。

那麼,國民政府為什麼不想方設法遏制通貨膨脹,反倒瘋狂地發行貨幣呢?

說白了,確實純粹是為了斂財。

國民政府在1948年8月發行金圓券的同時,還出臺了相關的政策和規定,明令禁止私人持有黃金、白銀以及外匯,自己乖乖地去銀行兌換成金圓券,否則一經發現,一律沒收!

為什麼不允許私人持有黃金、白銀和外匯?因為它們保值呀,購買力強呀!

國民政府發行金圓券等於是用一張紙廢紙換到了真金白銀,人們卻用自己好不容易攢下來的真金白銀換到了一張張廢紙。

這是在赤裸裸地收刮民脂民膏,說實話,蔣這吃相確實太難看了。

他之所以這麼做,實實在在是因為他太需要錢了,打戰能不需要錢嗎?尤其是美國不再送錢給他之後,他更缺錢了。

宋美齡為什麼一直往美國跑?還不是為了挽回美國的心,讓美國繼續送錢!

如果說在一開始增加法幣發行量是迫不得已的話,那麼,國民政府後來發行金圓券則是故意為之。

1945年8月日本宣佈投降之時,蔣是有信心坐江山的,所以他也不會傻乎乎地將經濟玩崩,只是事情的發展太出乎他的意料了,所以他只能不斷地增加發行量,用賺來的錢購買武器裝備、招兵買馬。

這一階段,他還沒有放棄,所以即便濫發法幣,也多屬迫不得已。

可是,時間到了1948年以後,形勢急轉直下,蔣也越來越沒有信心了,所以乾脆放開了吃,能吃多少吃多少。

這一階段,國民政府濫發金圓券可謂是故意為之,因為蔣已經做好了退守臺灣的準備,留給對手的爛攤子當然越爛越好,所以他在濫發金圓券的同時,還強行規定不準私人持有黃金白銀,即便是有,也得老老實實拿去換成金圓券。

所以,不論是法幣也好,是金圓券也罷,最終也只不過是國民政府從百姓身上吸血的斂財工具罷了。

想想那個挑著一籮筐錢去買米也不怕被人打劫的時代,真是讓人毛骨悚然呀!


寧糊塗


無他,某些領導階級的私心作祟而已。

民國時期,思想大解放,學術探究也逐漸昌盛了起來,但在國民黨當政的時候,卻又發生了一件怪事,那就是錢變得不值錢了,看起來幾萬塊錢好像很多的樣子,但在民國時期,幾萬塊錢根本不夠花,國統區,錢一天比一天不值錢。

發行貨幣,可不是國家想要發行多少就發行多少的,發行貨幣的數額是由生產力決定的,生產力跟不上,發行了過多的貨幣,結局只有一個,那就是貨幣貶值。

這樣淺顯的道理,別說民國時期了,就算是放到古代,那也是常識,古人或許有過銀兩造假,或許有過濫發銀票,但總的來講,不會發行過多,會保持一個度,讓社會經濟能夠勉強正常運行的度。

但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就不一樣了,他們不是不懂這個道理,而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國民黨高層,四大家族中飽私囊,決心用發放貨幣的政策來為自己謀取利益。

四大家族,做的都是良心買賣嗎?當然不可能,既然手中有權力,那麼就要利用權力,國民黨高層,很多也都是貪汙腐敗之人,他們想要讓更多的民間財富流入自己手中,恰好手中還握有權力,憑藉著抬高物價,濫發貨幣的政策,他們可以得到更多利潤。

因為濫發貨幣,這些人手中會擁有更多的錢財,但這筆錢財只不過是一堆廢紙罷了,而他們卻又能使用這筆錢財購置各類自己需要的物品,包括各類軍需,各類值錢的物件。

結果不用說,他們失去的,是一堆馬上就要變得不值錢的廢紙,而百姓拿到手裡的,原以為是價值百倍的貨幣,殊不知,第二天這筆錢就變成了廢紙。

經濟學家,不是缺少大師,而是有些大師也參與進了搜刮民脂民膏的行列,當時的國統區,經濟已經全面崩盤,錢是一天比一天不值錢,這都是因為這些經濟學家已經搜刮完了民脂民膏,在搜刮完以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更是將錢財轉移到了美國,因此也不必擔心中國物價飛漲給自己帶來麻煩。

當然了,中國自然是不會缺乏敢於面對問題的經濟學家,但問題又來了,這些經濟學家真的就有說話的資格嗎?掌權的永遠是四大家族的人,其他人,根本連說話的資格都沒有。

等到國統區經濟正式崩盤,那些有才華,有學識的經濟大師,即使是有機會發言了,卻又沒辦法了。

說到底,國統區經濟崩盤的根本原因還是國民黨濫發貨幣,他們濫發貨幣的原因無他,不過是中飽私囊而已,或許對抗財政赤字還有其他手段,但中飽私囊,濫發貨幣卻是最簡單粗暴的方式。

國民黨與我黨想必,強大嗎?無論是人數上,還是裝備上,國民黨都比我黨強大不止一籌,但就是這樣的國民黨,最終卻逃不過被我黨打敗的命運,這是巧合嗎?從國統區的經濟就能看出來,國民黨高層中飽私囊,早已失了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


魏青衣


這個,我摘錄一段黃三德的《洪門革命史》:

當然說到這裡,就可能說我汙衊偉大國父了,那麼下面再貼幾張證據上來!

個人感覺黃三德這人,對於不說天下為公,但是也盡心盡力了,想當年孫文忽悠司徒美堂,加入致公堂(美國天地合),以一個文弱書生忽悠司徒美堂給他封了個雙花紅棍,然後在美國大肆忽悠,騙得美籍華人勞工血汗錢,回來揮霍。但是黃三德還是這麼信任他,只能嘆息一聲!

再看看孫文的革命摯友黃興說的!

最後再瞅瞅孫文自己說的!話說真是一個混亂的大時代啊!


老韓推車的韓


關於這一點,現在已經有了明確的史料證實。解放前夕,國民政府濫發紙幣的根本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斂財。

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藏有完整的蔣介石日記。現在已經完全解密。有不少中國大陸學者前往美國,調閱蔣介石日記。根據蔣介石日記的記載,他本人完全瞭解濫發紙幣的負面作用,當時在國民政府已經風雨飄搖的情況下,蔣介石已經做好了逃往臺灣的準備。在這種情況下濫發紙幣,本質上就是為了自己斂財。

除了濫發紙幣以外,國民政府在發行金圓券的時候,強行以官定價格收購黃金。從大陸搜刮了大批黃金。具體負責這件事情的人是王雲五。王雲五不是一個經濟學家,也不是財政技術官僚,本來是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是一個著名的出版商。實事求是的說王雲五在出版領域很有才能,為出版業做了不小的貢獻。商務印書館在他的帶領下,成為了亞洲第一大出版社。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居然被蔣介石任命為財政部長,負責金圓券事務。這本來就是很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王雲五在解放前夕逃往臺灣。後來他在回憶自己的這段經歷的時候,也不無感慨的說,自己最大的功勞就是為國民黨撈了一批黃金。這番話雖然沒有點破,但實際上也說明了,王雲武根本就不是金圓券真正設計者,而只是一個執行者,被國民政府推出來承擔罪責,也就是背黑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