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幼兒園小女孩都愛粉色?

苗媽說


因為後天因素,放大了男孩和女孩之間的性別差異。

“哇,是個女孩!”

“哇,是個男孩!”

一個寶寶出生後,通常人們所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上面兩句中的一句。

從這一刻起,男孩和女孩就開始受到不同的對待,比如:

男孩子被裹在藍色的毯子裡,女孩子被裹在粉紅色的毯子裡;

男孩子得到玩具小汽車當禮物,女孩子得到布娃娃當禮物;

男孩子在害怕、寂寞、難過時,很少被重視,女孩子在害怕、寂寞、難過時,得到更多的安慰;

男孩子被爸爸媽媽擁抱得少,女孩子被爸爸媽媽擁抱得更多;

男孩子被鼓勵去玩冒險、探索、身體碰撞更多的遊戲,比如踢球,女孩子則被鼓勵玩安靜、乖巧、身體碰撞少的遊戲,比如過家家;

男孩子和女孩子不一樣,而且從很小的時候就能表現出來。性別差異好像很明顯。

性別差異,是先天如此,還是後天教育的結果呢?

兩者都有。

先天因素:

* 女孩相比男孩,通常說話更早。
* 男孩比女孩更具工具性攻擊性,比如和別的孩子搶玩具;女孩更傾向於關係攻擊,比如冷落、孤立別人。
* 男孩的活躍度通常高於女孩,也更容易被激惹。
* 男孩的睡眠更容易被打亂。
* 男孩子更喜歡扮鬼臉。

先天的性別差異確實存在,不過,一般來說,女嬰和男嬰之間的差異是很小的。

如果不說,成人通常很難區別男孩和女孩。

嬰兒和嬰兒之間的個體差異,比他們的性別差異大多了。

爸爸媽媽、社會文化、教育等後天因素,是可以放大,或者縮小這種先天差異的。

只是目前看來,我們的社會比較傾向於放大這樣的差異。

後天因素是如何放大性別差異的?

成年人通常會不自覺地用更不同的方式來詮釋男孩和女孩的行為。

我們來看一個心理實驗:

心理學家約翰.康得利給成年人展示一段嬰兒錄像,內容是一個9個月大的孩子對不同玩具的反應。

雖然大家看的都是同樣的錄像,但其中一部分大人被告知,這個孩子叫“約翰”,而另一些大人被告知,這個孩子叫“瑪麗”。

實驗要求大人們判斷並評估嬰兒的快樂、憤怒、恐懼的程度。

當嬰兒看到盒子裡彈出的小丑而大哭的時候,知道孩子叫“約翰”的那些大人,認為孩子哭是因為生氣了。

而知道孩子叫“瑪麗”的那些大人,則認為孩子哭是因為恐懼。

顯然,我們大人在觀察孩子行為的時候,不自覺地加上了“性別濾鏡”。

這樣的“性別濾鏡”,也影響這孩子觀察世界的方式,影響著他們的行為以及他們與同伴和成人互動的方式。

性別濾鏡有什麼問題嗎?

如果大人通過“性別濾鏡”來觀察孩子,孩子也通過“性別濾鏡”來觀察世界,當然更容易符合社會的預期——男孩更像個男孩樣,女孩更像個女孩樣。

不過,這樣做的弊端是,男孩和女孩從出生起就因為性別受到不同的對待,同樣也受到了不同的限制,從而無法發揮自己全部的潛能。

比如,一個本身有數學天賦,空間感和邏輯能力很好的女孩,很可能因為性別的刻板印象,不被重視這方面的能力,不允許進行爬高、爬低地空間探索,反而被要求“玩女孩子玩的遊戲”,因而錯過了在數學方面做出成績的機會。

比如,男孩剛會走路,邁出第一步時,父母傾向於鼓勵他繼續走,繼續探索世界;而女孩邁出第一步時,父母更傾向於擁抱她,和父母保持近距離。

漸漸地,女孩傾向於表現出較大的順從,以及較少的獨立;而男孩則更傾向於獨立,以及較少的情感表達。

於是,男孩缺了點關懷,女孩又缺了點勇氣。

和爸爸媽媽保持親密的連接,以及擁有自信的力量,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的、應該擁有的權利。

但如果“性別濾鏡”太重了,我們就容易忽視孩子這樣的需求。

女孩子的力量容易被看輕,反而更要求她們“乖巧”、“懂事”、“對別人友善”,搞好人際關係勝於取得成就感。

同樣,男孩子也很難被鼓勵培養親密感,而是被灌輸競爭、實力、勇氣、成就。但凡有哭、撒嬌、害怕的表現,也很難得到父母親密的安慰,反而被大人教育:

男孩子不能哭;

男孩子要勇敢;

男兒有淚不輕彈……

剛剛萌發出的一點兒建立親密感的需求,又這樣被推遠了。

如何讓男孩更友善,女孩更自信?

有一位心理學家叫做桑德拉.貝姆,提出了鼓勵孩子“雙性化”的觀點。

別誤會,雙性化並不是鼓勵男孩子更像女孩,女孩子更像男孩。

而是說,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把男性看成是堅定而自信的(典型男性適宜特徵),但同時又是友善而溫柔的(典型女性適宜特徵);

把女性看成是有同情心、溫柔的(典型女性適宜特徵),同時也是自信、獨立,有競爭性的(典型男性適宜特徵)。

  • 為此,爸爸媽媽可以:
* 告訴年幼的孩子,除了生理特徵不同之外,一個人的性別並不是那麼重要。
* 孩子玩交叉性別的遊戲,以及同性別的遊戲,都值得鼓勵。
* 平等地分配家務,男孩子可以學習做飯,女孩子也可以學習修理玩具,反之亦然。
* 爸爸媽媽也應當做出“雙性化”的表率,比如爸爸也會做飯洗衣,媽媽也能換燈泡。

因此,孩子們如果在傾向於放大男孩女孩性別差異的環境下成長,那麼女孩子喜歡粉色,會得到更多的鼓勵和正面強化,自然越來越喜歡粉色。

不過,如果爸爸媽媽希望讓男孩子在保有力量的時候,也懂得社交、親密,和別人保持連接,讓女孩子在善於交往的同時,也保有自己的力量,那麼,可以在尊重孩子的審美和選擇的同時,也給孩子提供更多元的審美和選擇機會。

年幼的孩子,需要明白為實現自己的才能、作為獨立的人來行事,而不是作為特定性別的代表來行事。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每次只要把兩個孩子帶上去買東西,她們的必選顏色是粉色。剛開始我以為粉色顏色是新的顏色的意思。總以為孩子喜歡新的、豔的顏色。後來兩個孩子學了跳舞,老師發了一套粉色的舞蹈衣,每次穿上都捨不得脫下來,在那轉呀轉呀,蹦蹦跳跳的。不停的問:媽媽漂亮嗎?是不是漂亮的公主呀?我笑著點點頭:漂亮。哦原來想當公主呀,看來每個女孩都有一個公主夢說的一點也不錯呀。再後來她們倆挑粉色的東西的時候,我不再打岔了,支持她們的公主夢。願她們一直這麼美麗下去。



TT雙胞胎媽媽


你觀察真仔細,想想確實是有這種現象,而且小學低年級的女孩子也愛粉色,包括我家女兒小時候也是獨愛粉色。可能原因有:1.媽媽們覺得女孩子會更適合粉色,所以在給孩子打扮時會用到更多粉色的裝飾,有種潛移默化的作用。2.現在的女孩子喜歡看公主的動畫片,裡面的公主或者漂亮的女孩子都喜歡穿粉色,孩子自然而然的認為粉色最好看,誰不希望自己是公主呢。3.身邊的女孩子都喜歡粉色,覺得自己應該和她們一樣,所以才喜歡。

不過孩子喜歡什麼顏色都隨她吧,不必刻意糾正,長大後會慢慢懂得欣賞其他顏色的。


源源和皮皮媽咪


粉色一直被認為是公主的顏色,一直被小女孩深深的追捧著。但很奇怪,我的女兒在幼兒園期間卻不愛粉色,獨愛藍色。每次買衣服,我都會對她說,“粉色的多美啊!每個公主都愛粉色”,可她卻說“公主愛白色,公主裙都是白色!那我就要白色吧!”也許是我長期說的緣故吧,上小學後才慢慢的喜歡上粉色,不知道是她真喜歡粉色呢還是為了迎合我?


諾言的微笑


這確實是個有趣的現象。我家孩子穿衣服首選粉色,鞋子、頭飾、文具、書包、凳子、學習桌、床,讓她選顏色,她肯定毫無疑問選粉色。她的小閨蜜們也是如此。我曾經問過她們原因,有個小女孩很響亮地回答我說:“因為粉色是公主的顏色啊!”秒懂。看來每個小女孩心中,都有一個公主夢啊!

另外,凡是喜歡粉色的小女孩,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確定,她們的性向特徵是非常明確和穩定的呢?


苗媽說


不只是幼兒園的女孩子啊,我家孩子從沒上幼兒園之前一出去買衣服準挑的粉紅色。直到現在上了二年級,衣服要粉紅色,書包要粉紅色,鞋子也要粉紅色。特別是一看到粉紅色的紗裙準會喊:“哇塞,好漂亮啊。”我後來想明白了,原來每個女孩子都有一個公主夢,粉紅紗裙,玻璃鞋,戴皇冠,多美啊。


凌兒媽媽


我就不喜歡粉色,我喜歡藍色


花神彼岸


粉色控是大部分女孩子的喜歡的。尤其是像我們這代人聽的白雪公主長大,夢想著就要擁有公主般的粉色裙子。

現在小朋友的童話故事聽的更多。粉色本身就代表著浪漫和少女心,公主夢當然少不了。所以大部分的女孩子都夢想有一個非常漂亮,像公主般的粉色裙子。






很多都得確實也非常令人覺得可愛。所以,粉色繼續深愛吧!


美麗時尚第一線


因為看起來天真 ,唯美,可愛

我小表妹5歲愛粉色愛的不得了,衣服幾乎全是粉色


淡藍的夏光


幼兒園時期的女孩,多是喜歡公主,她們認為,粉粉嫩嫩的色彩是公主的代表。

穿上粉色的衣服,她們會想象自己是個美麗的公主;住在粉色的屋子裡,她們會想象自己就在一個夢幻的城堡裡。

她們的腦子裡,天天浮現著公主和美麗的粉色。

可是,我小時候一直很討厭粉色。

先是喜歡天藍色,然後喜歡黑色,接著喜歡淡紫色。而現在嘛……喜歡淡薄荷綠和淡藍色、淡紫色。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顏色,因人而異。

幼兒園的女孩子們,也是比較愛美的年齡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