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下來就經常抱的寶寶和不怎麼抱的寶寶長大了有什麼明顯的差別嗎?

張鐔月


你好,我是空媽,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寶寶生下來後,經常抱與不怎麼抱的,在長大了之後有沒有明顯的差別呢?這應該是很多重視育兒教育的家長,會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

差別肯定是會有的

空媽覺得其實這兩種孩子的差別,更明顯地是表現在心理跟性格上的差別。

出生後經常被哄抱的孩子,一般來說性格都更加願意與人親近,而且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他們的安全感,也非常容易得到滿足,性格基本會比較穩定。

而小時候不怎麼被抱的孩子,成長後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比較難以跟人親近。

因為在嬰幼兒時期,就缺乏與人接觸的肌體感,會讓他們在張大之後也很難恰如其分地與他人相處,甚至是表達情感。所以這類孩子,往往都會存在內向孤僻,有時候嚴重的還會出現殘暴的極端特性。

因為從小就缺乏安全感,以及感受不到家人的關愛,會讓他們的性格變得特別容易暴躁,喜歡大吼大叫。

而且這種情況,一旦形成了,就很難去改變。

所以空媽在這裡建議各位家長,一定要在孩子早年間的撫養過程中,給予及時的關愛與安撫,不要一直放任孩子哭鬧,而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

我是空媽——育兒是個繁瑣長遠的事情,願我們共同努力讓孩子和父母一起變得越來越好。


空媽是個處女座


我記得兒子剛出生的時候,很多媽媽都和我傳授經驗說孩子不能經常抱,不然抱著抱著他們習慣了就會老要你抱,特別寶寶哭的時候,你千萬不要抱。

我信以為真,真的就不太抱兒子,哪怕寶寶哭得厲害,我都讓他哭著睡著了,可我才這麼做了一天,就覺得這個方法不妥,為什麼孩子哭著想要你抱,你卻不抱呢,覺得挺殘忍的,所以我開始選擇經常抱著寶寶。

後來無意中看到了華生的“哭聲免疫法”,我才知道朋友所謂的寶寶哭的時候,你千萬不要抱就是“哭聲免疫法”,哭聲免疫法的宗旨就是孩子哭得時候不要抱,等孩子不哭了媽媽才抱,讓孩子知道只有不哭的時候,才能得到媽媽的懷抱。


而這個“哭聲免疫法”竟然曾經風靡全美國,華生那個年代,許多美國父母用過這個方法治好真的變得不粘人,不總要大人抱著,但是長大之後弊端卻顯示出來了,很多孩子睡眠和心理上都有些問題,而提倡哭聲免疫法的華生,他自己的孩子人格上都有問題。

我這才意識到,當時我選擇放棄“哭聲免疫法”是多麼明智的選擇,我覺得生下來就經常抱的寶寶和不怎麼抱的寶寶有以下這些區別。


經常被抱的寶寶親子感情發育更好,更聰明

擁抱寶寶與父母建立感情的重要方式,如果父母經常擁抱寶寶,和寶寶互動,可以促進父母和寶寶之間的親子關係。

並且當寶寶在父母懷中的時候,他們會感覺很放鬆,這是寶寶最佳的學習時間。

<strong>

經常被抱的寶寶更有安全感

寶寶經常被抱著,他們是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每當他們哭泣的時候,都能從父母那裡得到及時的回饋,所以他們內心安全感十足,不用擔心父母不擁抱和愛惜自己。


經常被抱的寶寶的不多

一般來說寶寶被父母抱著就很少哭泣了,寶寶不經常哭泣對身體其實有些好處的,比如說很多寶寶哭多了會容易有臍疝之類的,不哭的寶寶不容易有臍疝。


喬治麻咪


有差別的,經常抱的寶寶,他形成了一種依賴性!我做月子期間,是我親身經歷的!那是寶寶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因為是新手媽媽,所以有些事情不太懂,寶寶一鬧人,我就有點不知所措立馬就把他抱起來,但是這個舉動也讓我以後的日子都過得很累!那時,婆婆不跟我們住一起,,老公上班,所以晚上,就我一個照顧寶寶!小傢伙被抱的愣是睡覺放不到床上了,一放床上就哭鬧不止。就這樣,我幾乎抱著他睡了整整一個多月!慢慢的大了,我也就沒怎麼慣著他了,有時候不管他,有時候就帶他在戶外活動的時間比較長,這樣他就會累一些,入睡也快點,也漸漸的可以自己睡覺了。

因為媽媽的懷抱是溫暖的,也是最有安全感,所以寶寶當然喜歡!對於,經常抱的寶寶與不經常抱的寶寶在長大以後沒有太大的差別!主要還是看大人的教育方法。當然,當寶寶可以稍微放手的時候,家長,還是不可以肆意妄為的慣著他,這樣以後大了,那壞習慣可是難改了!與那些不經常被"抱著"的孩子你會發現有很大的區別!雖然我的寶寶在月子期間,我抱了整整一個月,但是他現在快兩週歲了,一點也沒有,嬌氣的毛病,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他都可以做!

總之抱於不抱的差別在於,什麼時候不抱,什麼時候抱!


火樂火樂的媽媽


那差別太大了!經常抱著的輕者每天都得要抱著 ,不管做什麼都要抱著做,好一點的只要抱著不管誰都可以。嚴重的就只要那麼一個人抱 ,姿勢都還得有講究。我有個堂姐的女兒就是每天睡覺得在推車裡,輕輕的推動是沒用的,必須用摔得咚咚咚大力才行 ,這哪是睡覺啊分明是被摔暈的。

我家小孩從在月子裡,家裡人就不讓抱,餵奶都是自己睡床上吃的 。吃飽了又接著睡就是了 。抱著睡的小孩就是睡著之後你都得抱著 。挨著床就醒。抱著睡對小孩的脊椎也不好。所以有些時候有些習慣都是大人給慣的。你不能按著孩子的習性來 ,大人得有自己的原則。

特別是新手爸媽含在嘴裡怕化,捧在手心怕掉。這樣往往就會失去原則,給孩子也養成壞習慣


川妹子琉璃


如果說寶寶長大成人以後有什麼明顯的差別,我覺得除非有科學研究和長期的調研跟蹤,否則很難說有多大的區別。

但是,在小時候,還是有所差別的。

寶寶剛生下來,需要充足的睡眠,還是儘量不要抱,讓寶寶躺在床上自由睡眠。一是因為寶寶經常抱在懷裡,身體受到束縛,尤其是頸椎,脊椎等,得不到舒展,不利於寶寶的發育。二是寶寶被經常抱,會形成依賴感,長期的話,就會經常要抱,不抱就會引起哭鬧等。

以前的觀念也會認為經常抱孩子會讓孩子產生依賴,不利於獨立,孩子會比較脆弱。所以,孩子哭鬧的時候就不用管,等到他自己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但是現在新的理念認為,孩子如果哭了、餓了、鬧了,需要大人抱的時候,大人就適時給予擁抱,尤其是媽媽,讓孩子感覺到信任、踏實,最終停止哭泣。我比較贊成後面這種理念,一是自己做了媽媽之後,看見孩子大哭的時候有點心疼,二是認為孩子現在哭鬧如果得不到滿足,會影響他以後情緒的表達和情感的訴求,孩子也會缺乏安全感。三是覺得孩子想要抱的時間也就那麼幾年,何不滿足他?況且滿足他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

所以,我覺得孩子小時候儘量少抱,以免影響孩子發育,但當孩子需要的時候,我們也不要吝嗇擁抱,同時各個階段注意抱的方式,幾個月的時候,要託著頭,孩子還不能豎起頭來,等到長大一些,就可以適當的豎抱以滿足孩子對外界好奇、感覺新鮮的需求。

一己之見,需要對你有啟發吧!


透明七彩瓶


生下來經常抱的寶寶和不怎麼抱的寶寶長大後有哪些區別?

觀察某一種行為對孩子發育長期的影響是項科學且嚴謹的工作,所以不敢盲目的說那種行為更好,但是從短期對於孩子的發育來說,經常被抱起的孩子和經常不被抱的孩子區別還是挺大的。

抱與不抱我們只討論小月齡寶寶,也就是半歲前的寶寶,因為有早就證明,孩子半歲後的會用哭聲“威脅”父母,而且半歲後孩子活動的範圍增加,更喜歡獨立活動。

經常被抱和不抱的孩子有哪些區別

在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和同事做了一個有關恆河猴的實驗。他們把剛出生的猴寶寶和母親分離,並且人為的給猴寶寶製造了兩個媽媽,一個奶瓶媽媽,一個絨布媽媽。其實兩個媽媽都是鐵絲製成,一個身上掛著買瓶,一個身上掛著絨布,過了一段時間,心理學家發現,小猴只有在喝奶的時候會去找奶瓶媽媽,其它時間都會呆在絨布媽媽身上。尤其是在受到驚嚇的時候會第一時間找到絨布媽媽而不是奶瓶媽媽。

通過這個實驗,心理學家得出結論,靈長類動物的成長需要親密的撫觸和接觸,這一結論推翻了美國社會當時主流的育兒觀念:孩子哭鬧不要回應,要讓孩子學會獨立。

那麼媽媽的懷抱能給寶寶帶來什麼呢?

經常被抱的孩子安全感更好

《善解童貞》這本書中,作者胡萍提到:父母對孩子生理需求的及時滿足,有利於培養寶寶的安全感。這屬於孩子的第一層安全感。

第一層安全感怎麼來得?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他好比一個火星文,心理更充滿了恐怖和害怕,這個時候孩子會通過哭聲來傳遞自己的需求,比如餓了,尿了,困了,當父母第一時間可以滿足孩子的這些基本生理需求,孩子開始明白,我的需求可以被滿足,我是安全的,這個世界是可靠的。



當這種物質需求被滿足之後,孩子精神世界的第一級安全感才能夠逐漸建立,孩子從母親及時的回應中獲得了接納和被愛,這種交流主要是眼神和肢體的交流。

所以對於剛出生的寶寶媽媽的懷抱有著意義非凡的作用,孩子的精神需求和物質需求都需要懷抱。

經常被抱的孩子大腦發育的速度更快

有的人說嬰兒怎樣才能變得更聰明,更確切的說孩子生下來的大腦細胞容量是幾乎相同的,後天的發育其實是快慢的問題,想要孩子更聰明,其實是讓寶寶的大腦生長速度越快。

嬰兒大腦發育有兩個階段,嬰兒出生時大腦細胞約有100-180億個,出生之後,寶寶的大腦發展進入了長質量的階段,神經細胞連接的突觸開始形成,這些突觸在寶寶三個月大的時候到達頂峰。

這些突觸在嬰兒期有著快速的發展,在3個月的時候突觸是3歲孩子的十倍。想要孩子大腦快速發展就要不停地激活這些突觸。如何來激活,通過視覺,觸覺,聽覺,味覺等不斷的刺激。尤其是小月齡寶寶,躺在床上只能看到天花板,被抱起來可以接收到更多的風景,接受到更多信息,這種外部不斷刺激,可以讓寶寶大腦發育更快。

被抱起滿足新生兒寶寶發育需求

在《北鼻的異想世界》中,研究者做了一個實驗,讓出生只有一週的新生兒寶寶看了兩種圖案,而監測的儀器隨時可以觀測寶寶大腦的動態變化。

當看到機械玩具時,嬰兒的大腦沒有任何變化,看人臉圖案的時候,很明顯孩子大腦的氧氣含量快速增加,證明大腦中湧入了大量血液,寶寶很活躍。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雖然寶寶出生只有一週,但是孩子明顯更喜歡看人臉,這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建立起的第一個關係,喜歡隨時受到成人的關注。因為人類是具有社會性的,這種關係的建立是被寫在基因裡的,那就是孩子出生就喜歡受到關注,喜歡和成人互動,這有利於孩子大腦的發育。


所以對於小月齡寶寶,當然需要更多的關注,多抱抱孩子,讓寶寶多看成人立體的面孔。

關於抱孩子應該遵循的原則

  1. 抱孩子的頻率和孩子的大運動成反比。也就是孩子大運動發育的越好,抱孩子的數量就要慢慢減少。大運動的發育代表著孩子的獨立性,當孩子可以爬行的時候,應該給孩子更多自主探索。
  2. 抱孩子的前提是滿足孩子的需求。有的寶寶天生是天使寶寶,不哭不鬧,可以和孩子糊互動,可以適當抱起孩子,但是不要盲目有事沒事就抱起孩子。
  3. 0-3個月的寶寶儘量多去抱孩子,不管是為了孩子安全普感還是寶寶大腦發育,3個月前的寶寶應該多去抱抱,參考第二天,不要過渡抱,就不存在抱著影響骨骼發育。
  4. 多抱孩子不等於抱睡。多抱孩子指的是用懷抱隨時回應孩子,而不是讓孩子抱睡,孩子睡眠問題有很多原因,但是小月齡寶寶只要沒有養成抱睡的習慣不會因為多抱了幾次就睡覺放不下。
孩子究竟能不能抱,別盲目拒絕,瞭解了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再考慮怎麼做才是明智父母。

豌豆媽媽育兒


前三個月孩子哭鬧的時候可以多抱抱,給足寶寶安全感,以後才容易獨立。有人說不抱的孩子乖乖的很好帶,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小月齡寶寶向外界傳達信息的方式就是哭,餓了會哭,拉了會哭,不舒服了會哭,如果一個還不會說話的寶寶整天不哭不鬧,不是這個寶寶有多乖多好帶,而是她之前的的表達沒被回應,所以她就不再表達,這樣長大後很容易自卑自閉,見了生人就躲自家大人身後不善於表達。當然孩子不哭不鬧的情況下不建議抱著,讓她自己玩自己睡都沒關係,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自己愛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也可以經常和寶寶做些互動小遊戲。


墨染五月


生下來就經常抱的寶寶和不怎麼抱的寶寶長大了有什麼明顯的差別嗎?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是哭聲免疫法的睡眠訓練,為了讓寶寶停止哭鬧,減輕媽媽的育兒負擔,這是約翰·華生提出的哭聲免疫訓練法,受到很多家長的喜愛。

其實哭聲免疫訓練法並沒有想像的美好,心理學認為,長期給寶寶使用哭聲免疫法,不但會破壞母子之間的感情,而且母親的冷漠,任由孩子在哭鬧和恐懼中入睡,讓孩子遭受難以彌補的精神創傷,極度缺乏安全感。

生下來的寶寶要經常抱還是不怎麼抱好?


1.哭鬧是寶寶交流的語言。

生下的寶寶,還不具備語言功能,需要用哭鬧跟父母交流,寶寶餓了,尿布溼透了,身體不舒服,太熱了,寶寶要拉粑粑了,寶寶會不斷的哭,引起父母的注意。

寶寶出生後,離開原本安全的子宮,外面陌生的環境,刺眼的光線,讓寶寶覺得沒有安全感,寶寶會哭,尋求媽媽的精神安慰,只有在媽媽懷抱裡,嬰兒才會感覺到安全。

2.對於高需求的嬰兒來說,需要媽媽更多的關愛。

我家大寶小時候,很少哭鬧,也不會特別要人抱,吃奶和睡眠都特別的乖。

然而,我家小寶,從小是高需求的寶寶,經常需要大人抱,每次我抱他,他會覺得很安心,也喜歡對著我甜甜的笑。如果他看不到我的身影,他會煩躁不安,會不斷哭鬧,他不願意自己待著,也害怕自己睡。

3.寶寶還小,獨自入睡存在一定的風險。

生下來的寶寶,還不會照顧自己,有些寶寶會翻身,會爬行,會踢被子,如果父母讓寶寶自行入睡,可能寶寶睡不著,也容易發現意外,比如:被被子蓋住呼吸困難,寶寶踢被子著涼,摔到床底下。

經常抱的寶寶和不抱的寶寶長大有區別嗎?

經常抱的寶寶,他能感受到父母和家人的疼愛,愛可以驅散恐懼和不安,孩子會充滿安全感,即使長大後,獨自面對黑暗也不會害怕,因為從小他得到了很多關愛。

大人很少抱的寶寶,長大後對於感情會比較冷漠,抗拒親密接觸,跟父母很疏遠,以後當了父母,也不知道如何處理跟孩子的關係。

當面臨寶寶哭鬧,他們可能會採取當年父母同樣的做法,不理睬,任由其哭鬧,重蹈覆轍。

讓孩子快樂長大,唯有愛和自由,我們不提倡過分搖晃嬰兒睡覺,但是如果寶寶哭鬧,有情感需求,想要親近媽媽,父母不妨抱起寶寶,讓寶寶感受親情的溫暖。


星星媽育兒說


“孩子不能老抱著,否則就放不下來了!”

“能抱就抱吧,也就這幾年,長大了想抱也抱不動了!”

不同的人,會將抱抱給出不同的態度,那麼到底要不要經常抱著寶寶?總是抱著會不會給寶寶慣出不好的習慣?不抱的寶寶真的獨立性很強嗎?

各種疑問困擾著新手媽媽。

我曾經讀過一本書,是一位美國心理醫生寫的,他介紹了幾十年從業以來的典型案例,其中就寫到了一個長不大的女孩:

小女孩已經6歲了,但是身高體重卻和2-3歲小孩一樣,媽媽帶著她看遍了大小醫院,光各種檢查報告壘起來就超過一米高,比這個女孩還要高些。醫生已經沒有任何辦法,也找不到其中的原因。這時候有一位醫生將女孩介紹給了這位作者——一位心理醫生,試圖讓他能夠找到其中的奧秘。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以及詢問,心理醫生找到了女孩長不大的原因——缺少媽媽的愛撫和擁抱。這個女孩的媽媽是單親,不到20歲就生下了她。媽媽不知道如何養育自己的孩子,但是她會用最好的食物給孩子。可是因為單親,媽媽很早就要出外工作,只能把孩子獨子放在家裡,即使帶在身邊,也只能忙於工作,而把孩子放在一旁。經常是媽媽工作完了,女孩也獨子睡著了。就這樣,在孩子3歲多的時候,媽媽發現孩子的生長停止了,開始她以為是營養問題,但無論增加什麼樣的食物,始終不能讓女孩長胖,也沒有長高。幾年來媽媽給女孩做了各種檢查,依然找不到原因。

心理諮詢師認為,女孩之所以停止生長,是與媽媽的不正確的帶養方式有關,孩子缺少媽媽的擁抱及愛撫。於是他找來一位有孩子的社區工作者,與女孩以及媽媽一起生活,讓女孩的媽媽學習如何帶孩子,如何與孩子親近。僅僅過了半年,奇蹟在女孩身上發生了,她的體重開始增長……

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不過從中我們能夠得出結論,如果孩子缺少了肌膚的愛撫以及擁抱,特別是媽媽的擁抱,那麼不僅會影響心理的健康,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所以,無論是抱還是不抱,都應該遵循孩子的生長,矯枉過正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

擁抱不應該只是與孩子之間,和我們的父母,親人,朋友,擁抱是真誠和關愛。


泡泡育樂園


這讓我想起了著名的“哭聲免疫法”,美國科學家華生提出了這個概念:即哭了不抱,等不哭再抱!華生也是這麼對待自己的親生孩子的,結果很諷刺,華生的大兒子在30歲的時候自殺身亡,他的女兒也有多次自殺的行為,因為兩個孩子都是在冷漠中長大的,性格也比較孤僻冷漠,哎,真是可惜了兩個孩子。

我本身非常反對類似這種“哭聲免疫法”的行為。我剛生孩子那會兒,老人也常常跟我說:“孩子不能總抱,抱淘氣了,以後總讓你抱著!”但我不這麼認為,孩子哭鬧肯定有原因,如果不是拉了、尿了、餓了就是想要安慰,沒有安全感。你想嬰兒從媽媽溫暖的子宮來到世界,沒有了溫暖子宮的包裹,他會缺乏安全感,寶寶小時候是安全感建立最重要的時期,長期冷漠對待寶寶,他長大了很容易缺乏安全感。

生下來就經常抱的寶寶長大了更容易有安全感,跟父母更親密。相反那些不怎麼抱的寶寶,他即便沒有跟父母疏離,內心也會沒有安全感,或者性格多愁善感。其實哭是孩子的語言,他哭就是和你交流,你給他回應他才能感覺到自己被愛呀!你才能和寶寶建立情感連接。

孩子1歲前是安全感建立最重要的階段。這不是說以後都沒法建立了,以後也會,而且隨著孩子長大,他會有朋友、愛人、同事等等,也會和他們建立不一樣的安全感。但是小時候的安全感是很重要的基礎。


其實孩子能讓你抱也沒幾年啊,等大了誰還會讓你抱呢,趁著這幾年,和孩子敞開了抱吧!盡情享受他對你的依賴!

歡迎您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我是格格鬥,2歲男孩的媽媽,喜歡讀書,熱衷兒童心理學研究,育兒路上與寶寶共成長。歡迎你關注我的頭條號@格格鬥愛bab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