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死得最慘的十大忠臣

1商鞅 主要成就和死因:五馬分屍


史上死得最慘的十大忠臣

商鞅變法的成就就是使秦國從落後的奴隸制國家轉變為封建制國家,加強了君主權威打擊了奴隸主豪強勢力,使秦國迅速富強起來,為後代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政治、經濟、軍事基礎。功高不可蓋主,商鞅是因為功勞太大遭人忌被殺的,客觀原因是他和後來繼位的太子關係不融洽,改革者大多都無好結果。商鞅的政治觀點改革措施都記述在《商君書》之中,《商君書》是商鞅的代表作。

秦孝公通過變法使秦國國力躍於各國之首,商鞅功不可沒。但他由於執法嚴厲,得罪了不少人物。秦孝公死後,曾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告發他“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施以“車裂”之刑(即五馬分屍)。一代名臣,竟落得如此下場。

2李斯 主要成就和死因:腰斬


史上死得最慘的十大忠臣

1.廢分封

周統一以後,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後來一個個都疏遠了,互相視為仇敵,經常發生戰爭,周天子也不能禁止。郡縣,天下才得以安寧。秦始皇也認為,天下已經統一了,再立許多國,不利於統一,安寧也沒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見。於是,他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為縣。郡縣制比之分封制是一個進步,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這一整套中央集權制度,從根本上剷除了諸侯王國分裂割據的禍根,對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所以,這一制度在秦以後的帝制社會里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

2.統一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書同文字”的建議,命令這個禁用各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為統一書體。統一後的中國急需一種統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製作這種標準字樣,這便是小篆。而關於小篆的由來,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製作標準字樣時,“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稱也是為了尊崇大篆而卑稱其“小”的。緊接著,為了推廣統一的文字,李斯親作《倉頡篇》七章,每四字為句,作為學習課本,供人臨摹。不久,李斯又採用秦代一個叫程邈的小官吏創造的一種書體,打破了篆書曲屈迴環的形體結構,形成新的書體——隸書。從此,隸書便作為官方正式書體,始於秦,盛於漢,直到魏晉楷書流行才漸被取而代之。但作為書法藝術,篆書、隸書因其獨具一格,深受後人喜愛。中國書法四大書體真、草、隸、篆,隸、篆佔其半壁江山,這全是李斯的功勞。

3.統一度量衡

秦朝建立後,為了不使其影響王朝的經濟交流和發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議廢除六國舊制,把度量衡從混亂不清的狀況下明確統一起來,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許。度制以寸、尺、丈引為單位,採用十進制計數;量制則以合、升、鬥、桶為單位,也採用十進制計算;衡制則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固定下來。為了有效地統一制式、劃一器具,李斯又從制度上和法律上採取措施,以保證度量衡的精確實施。

這是秦王統一中國,李斯位居丞相之後的又一功績。而它的影響不言而喻。幾千年來,無論朝代更迭,這種計量方法從無更改,生活當中依然還有它的身影。

4.統一貨幣

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後一道重要的奏摺:廢除原來秦以外通行的六國貨幣,在中國範圍內統一貨幣。此舉雖然對秦王朝的經濟發展已無大用,但對後世的影響大。在李斯的主持下,貨幣規定了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每鎰重二十四兩,以銅半兩錢為下幣,一萬銅錢摺合一鎰黃金。並嚴令珠玉、龜、貝、銀、錫之類作為裝飾品和寶藏,不得當作貨幣流通。同時,規定貨幣的鑄造權歸國家所有,私人不得鑄幣,違者定罪等。李斯此舉被後人認為是經濟史上的一個創舉。而當初他所主持鑄造的圓形方孔的半兩錢(俗稱秦半兩)因其造型設計合理、使用攜帶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

5.修馳道車同軌

為了政令暢通,物資交流便利,李斯又立刻建議讓全國的車軌統一,並在全國範圍內修築馳道。就這樣,一場大規模的統一車軌、修築馳道的運動在全國展開。李斯以京師咸陽為中心,陸續修建了兩條馳道,一條向東通到過去的燕、齊地區(今河北、山東一帶),一條向南,直達吳楚舊地(今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這種馳道路基堅固,寬50步,道旁每隔三丈種青松一株。後又修築“直道”,由九原郡直達咸陽,全長1800餘里。又在今雲南、貴州地區修築“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區的交通。在湖南、江西一帶,修築攀越五嶺的“新道”,便利通向兩個地區的交通。就這樣,一個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把全國各地聯繫在一起。同時,為與道路配套,李斯還規定車軌的統一寬度為六尺,以此保證車輛的暢行無阻。

李斯不僅是輔助秦王橫掃天下的政治家,也是小篆的發明人,現在泰山石刻據說好多都是他的手筆,同時他的文章水平也是屈指可數的,大家應該讀過他的《諫逐客書》,魯迅就說“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就這樣一個大人物竟被指鹿為馬的小人趙高陷害,被腰斬於咸陽。

3韓非子 主要成就和死因:毒死


史上死得最慘的十大忠臣

韓非子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

著有《韓非子》,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

韓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適應戰國末期治理亂世的歷史環境,對秦王朝統一中國功不可沒。"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中央提出的治國方略,韓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戰國末期禮制遭到嚴重破壞的形勢下形成的治國思想。"以法為核心,法、術、勢相結合"的思想改造了傳統法律文化,對現代中國法治建設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指導意義。

改革圖治,變法圖強,是韓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內容。韓非用進化的歷史觀點分析了人類歷史,他看到了人類歷史的發展,並用這種發展的觀點去分析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對於當前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散文家,也是“依法治國”的開山鼻祖。他的法家學說,為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當時的李斯是宰相,但這個宰相肚子裡撐得了船,卻裝不下一介書生韓非子,在秦王面前奸言兩句,一杯毒酒,便讓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法學家煙消雲散了!

4韓信 主要成就和死因:誅殺三族


史上死得最慘的十大忠臣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 《咸豐·清河縣誌》第十三卷“藝文”中記載:“韓信三篇”其小注雲:“漢成帝令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其權謀中有韓信三篇。前後漢書藝文志皆載之。且雲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一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諸呂用事而盜取之。蓋淮陰人著書之最古者。”由此得知,韓信曾有三篇軍事著作,這是淮陰人著書立說的最早記載。韓信在被軟禁的時間裡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為中國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同時還收集、補訂了軍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已佚。

韓信是漢朝開國的第一功臣是無可爭議的,但他到底有沒有謀反實在是個難解之謎。可憐一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千古名將,竟被小女人呂后斬之於長樂鍾室,誅殺父、母、妻三族,只是成就了兩個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5晁錯 主要成就和死因:腰斬


史上死得最慘的十大忠臣

重農貴粟  晁錯力主振興漢室經濟,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晁錯上了一篇《論貴粟疏》。這篇疏繼承了賈誼的重農思想,強調重農抑商。晁錯在這篇疏中細緻地分析了農民與商人之間的矛盾,導致農民流亡,糧食匱乏的嚴重狀況。面對這種商人勢力日趨膨脹,農民不斷破產的局勢,晁錯提出重農抑商、入粟於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張。建議文帝採取兩個方面的措施:其一,貴五穀而賤金玉。其二,貴粟。這對當時發展生產和鞏固國防,都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文帝接受了。

接著,晁錯又給文帝上了一篇關於減收農民租的疏。務農桑,薄賦斂,廣蓄積;號令有時,要求統治者的政治活動不要影響農時;利民欲,即滿足人民的慾望,給老百姓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

移民實邊  對於匈奴的侵擾和西漢王朝中央政府的消極的和親政策,晁錯和賈誼一樣,都是不滿的。晁錯對匈奴的態度比較強硬,開始主張武力平定, 此議不為文帝所接受後,他仍主張積極備戰,提出移民實邊的策略。

漢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晁錯給文帝上了一道《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晁錯並不是主張單純地依賴蠻夷,而是企圖使之與中國的軍隊相結合,使兩軍相為表裡,各用其長技,主張主動地向匈奴出擊,被文帝委婉地拒絕了。

接著他又向文帝提出了積極防禦的策略,即《守邊勸農疏》和《募民實塞疏》。在《守邊勸農疏》中,晁錯分析了秦王朝戍邊政策的失誤,分析了匈奴民族活動的特點。提出了徙民實邊的主張。晁錯的徙民實邊的主張,屬於一種積極的防禦,被文帝所採納。為了使募民徙邊的工作做得更好,晁錯在《募民實塞疏》中又提出了兩條建議:其一,對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其二,要學習古代的方法,將移民按軍事建制嚴格地組織起來。同時,晁錯又在《論貴粟疏》中建議,全國百姓向邊塞輸納糧食,以換取一定爵位或用以贖罪,這叫納粟授爵。這些由晁錯主張或更定的措施,對漢初的經濟發展和“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為了加強對地方勢力的控制,漢景帝利用晁錯“削藩”的建議打擊了各地諸侯的勢力。各地諸侯(歷史叫“七國”)也不是吃素的,打出了“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漢景帝看沒法收拾了,只好拿出晁錯做擋箭牌了。可憐晁錯那天正高高興興去上班(上朝),就稀裡糊塗地被腰斬了,遭殃的還有他的所有親屬,皆被處死棄市。

6岳飛 主要成就和死因:縊首


史上死得最慘的十大忠臣

軍事成就: 收復襄陽六郡之戰、洞庭湖之戰、郾城大捷、潁昌府大決戰
  

文學成就:《滿江紅·怒髮衝冠》,此外流傳下來的岳飛詩詞還有《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池州翠微亭》《過張溪贈張完》《題雩都華嚴寺》《寶刀歌書贈吳將軍南行》《題驟馬岡》《題鄱陽龍居寺》等。

岳飛的命運是註定的。道理很簡單,因為宋高宗想讓他死,要是仗打贏了,迎回被金人俘虜的兩個皇帝,他這個皇帝不就失業了。秦檜也想讓他死,要是岳家軍凱旋歸來,他這個“鴿派”(“投降派”)宰相烏紗帽無論如何也是守不住的。兩個掌大權的心有靈犀,以“莫須有”的罪名在風波亭勒死了岳飛父子!

7劉伯溫 主要成就和死因:慢性中毒


史上死得最慘的十大忠臣

1、初入仕途:

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正八品),協助縣令處理政務。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汙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

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後,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後,對幾個劣跡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並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讚譽。

在任官的五年內,處理地方事務的原則是“嚴而有惠愛”,能體恤民情,但不寬宥違法的行為.對於發奸摘伏,更是不避強權。因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因為他的正直,地方豪紳對他恨之入骨,總想找事端陷害他,幸得長官及部屬信任他的為人,才免於禍患。

2、助明開國: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劉伯溫並建議朱一方面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勢力,卻另一方面以“大明”為國號來招攬天下義師的民心。

此時,陳友諒攻陷太平(今安徽當塗縣),意欲東向,氣勢甚為囂張。朱元璋帳下各位大將,有的勸朱元璋投降,有的認為必須避其鋒芒,再據守南京(當時稱南京為鐘山)。朱元璋意猶未決,劉基也沉默不言。朱元璋知其自有見地,遂召入內室與之決策,劉基以為凡言降者或議逃者,應盡誅之,以免擾亂軍心。

劉基認為,陳友諒驕氣衝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們放在眼裡,我們應利用其驕傲自滿、聽不進不同意見的時機,誘敵入伏,一舉重創之,滅其銳氣。劉基說:“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待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舉也”。

正是在吳國初創、百事待興,又突臨強敵、內部看法不一的危難緊急關頭,劉基寥寥數語,撥開迷霧,點破形勢,議定決策,團結人心,去為完成王業而進取。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

3、勸君買善: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劉基為太史令,劉基呈上《戊申大統歷》。熒惑星出現在心宿位,預示有兵災禍亂,劉基請求朱元璋下詔罪己。天氣大旱,劉基請求處理久積冤案,朱元璋便當即命令劉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從天而降。劉基趁機請求建立法制,防止濫殺現象。

朱元璋這時正要處決囚犯,劉基便問是什麼原因,朱元璋將自己所做的夢告訴他。劉基說:“這是獲得疆土和百姓的吉象,所以應當停刑等待。”三日之後,海寧歸降,朱元璋很高興,就將囚犯全部交給劉基釋放了。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8)即皇帝位,定都應天(今南京市),國號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劉基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4、不徇私情:

太祖因事要責罰丞相李善長,劉基勸說道:“他雖有過失,但功勞很大,威望頗高,能調和諸將。”太祖說:“他三番兩次想要加害於你,你還設身處地為他著想?我想改任你為丞相。”劉基叩首說道:“這怎麼行呢?更換丞相如同更換樑柱,必須用粗壯結實的大木,如用細木,房屋就會立即倒坍。”

後來,李善長辭官歸居,太祖想任命楊憲為丞相,楊憲平日待劉基很好,可劉基仍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

太祖接著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太祖於是說道:“我的丞相,確實只有先生你最合適了。”劉基謝絕說:“我太疾惡如仇了,又不耐煩處理繁雜事務,如果勉強承擔這一重任,恐怕要辜負皇上委託。天下何患無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這幾個人確實不適合擔任丞相之職。

”後來,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都因事獲罪。

人們常常將劉伯溫和諸葛亮相提並論,事實上二人也的確有許多相似之處,只是“前看五百年,後算五百年”的劉伯溫最終也沒有逃出朱元璋的如來佛手心。史書記載,劉伯溫是吃了胡惟庸送的藥之後,病情加劇而死。許多人認為這是老朱借了胡惟庸的刀殺掉劉伯溫的,不久之後,胡惟庸全家亦遭滅門之災。


8解縉 主要成就和死因:雪地凍死


史上死得最慘的十大忠臣

主要成就

文學

  詩詞:《赴廣西別甥彭雲路》、《遊七星巖偶成》、《廬山歌》、《藤縣即事》、《竇家寨》、《桑》等。

  著作:《白雲稿》、《東山集》、《太平奏疏》、《丁丑封事》、《文毅集》、《春雨雜述》、《天潢玉牒》,後人輯有《解文毅公集》。

  總裁:《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

  主持編纂:《永樂大典》。

解縉才氣橫溢,下筆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詩,現存詩五百餘首。他的古體歌行氣勢奔放,想象豐富,逼似李白,而律詩絕句,亦近唐人。解縉之文章雅勁奇古,極具個性特色,政論文直抒胸臆,氣勢充沛,人物傳記敘事簡潔,描摹生動。鄒元標贊其曰:“義節千秋壯,文章百代尊。”解縉一生最大的功績是他親自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被學術界稱為“輯佚古書的淵藪”,《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其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書法

  解縉擅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用筆之精妙,出人意表,其草書開晚明狂草先河,明吳寬《匏翁家藏集》稱:“永樂時,人多能書,當以學士解公為首,下筆圓滑純熟。”其草書開明朝狂草先河明何喬遠《名山藏》曰:“縉學書得法於危素、周伯琦。其書傲讓相綴,神氣自倍。”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遊七星巖詩》、《宋趙恆殿試佚事》等。

  《自書詩卷》是解縉在廣西、交阯為官期間所作,作品創作於永樂八年(1410年),時解縉四十二歲,恰從遙遠的邊陲入京奏事,之後不久即被陷入獄,五年後慘死,曾經清安岐、乾隆、嘉慶、宣統御府收藏。此卷書法縱橫超逸,奔放灑脫, 點劃出規入矩,絕無草率牽強處。章法經營尤見匠心,全篇一氣呵成,神氣自備,顯示出解縉駕御長卷遊刃有餘的不凡功力。從卷末自識中流露出解縉本人對此卷也是頗為得意的。

  《遊七星巖詩》縱22.8釐米,橫61.2釐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曾經朱之赤、安岐、乾隆御府、顧崧、潘厚、伍儷甫、張珩等鑑藏,上鈐諸家鑑藏印記共16方。詩見於解縉《文毅集》卷五"題臨桂七星巖",此作書於永樂六年(1408年),時解縉40歲。其書藝臻至成熟自化,筆墨奔放,傲讓相綴而意向謹嚴。

  解縉《宋趙恆殿試佚事》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此卷前三行略顯拘謹,自第四行起,漸趨流暢奔放。運筆矯健勁拔,鋒穎多變,頓挫 圓轉,揮灑自若。其用墨濃而幹,墨色黝黑如漆,墨韻飛動,更添風采。解縉的草書,在書法史上負有盛名,與明初三宋(宋克、宋廣、宋璲)並駕齊驅。

  單從對華夏文化的貢獻來說,解縉的確是居功至偉、史無前例的。他主持編撰的《永樂大典》,3.7億餘字,2萬多卷,是當時古今文化的集大成者。可惜的是,他精通天文地理三教九流,對政治卻是一竅不通。結果被太子誣告,打入大牢,一天深夜被灌得酩酊大罪,拖入雪地,不明不白地死去。

9方孝儒 主要成就和死因:凌遲,滅十族


史上死得最慘的十大忠臣

思想主張  方孝孺主張作文要“神會於心”,反對摹擬剽竊,其文風格豪放雄健。《四庫全書總目》說他“學術醇正”,文章“乃縱橫豪放,頗出入於東坡、龍川之間”。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筆暢達,言簡意明,為時人所傳誦。如《蚊對》一文,以蚊喻人,揭露世之衣冠禽獸公然在白晝“乘其同類之間而陵之,吮其膏而醢其腦,使其餓踣於草野,流離於道路”的猙獰面目。並指出對這些食人者如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不是“君子先人後身之道”。《指喻》一文,則以“拇病為戒”,指出囧“天下之事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勸喻人們要防患於未然。

個人作品  方孝孺說,他是見“世人之好誕者死於誕,……而終身不知其非者”而作(《遜志齋集》卷六)。可見《越巫》是作者有感於明初“好誕”“好誇”的不良風尚,作之以為世戒的警世振俗之文。文章生動地描述了慣於裝神弄鬼的越巫,被惡少裝鬼而嚇死的故事,鞭撻了招搖撞騙、自欺欺人的越巫之流;也形象地揭示了騙人者始則害人、終則害己這一古訓。敘事生動而簡潔,立意正大而警策,作者雖不加議論褒貶,但傾向鮮明,讓人領悟妄人欺人者“不自知其非”的可悲。這在“終身不自知其非者眾矣”的封建社會,具有警世作用。方孝孺的著作今存《遜志齋集》及《方正學先生集》等。由於永樂中凡藏有他文章的俱遭死罪,留傳於世的詩文是由後人輯錄的,因此其中難免雜有他人之作。據《南濠詩話》記載,《勉學》24首是陳子平作,《漁樵》1首為楊孟載作,《牧牛圖》為元人詩。

方孝儒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學富五車、才華橫溢,朱棣奪得皇位後要他投降並命他起草詔書,他卻寫了“燕賊篡位”四字!朱棣要滅其九族,他破口大罵,滅我十族又如何?人本有九族,何來第十族?朱棣橫下一條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門生也列作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凌遲處死!

10袁崇煥 主要成就和死因:凌遲


史上死得最慘的十大忠臣

1,從非常強大的朝鮮手中,成功地收復了一個十分巨大的島嶼。
2,面對極其厲害的女真水軍,頑強地守住了這個島。
3,鐵山大捷,面對滿清數千大軍,五戰五捷,勝利轉進小島。
4,柳河、寧遠、寧錦三役,運籌帷幄之中,不出一兵一卒牽制。
5,成功主辦了漢-清農產品市場,促進了國際貿易。
6,充滿愛心地修築帝王式樣塑像,慰問了宮中殘疾老人,使老人老年得義子。
7,敢於對封建最高統治者出言不遜,大長了人民的志氣
8,培育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沈志祥、李九成、毛承祿等忠義無雙的國家棟梁之材
9,奴耳目亂於梆聲,手足觸於地炮,東西奔命,人馬飢瘦,自相殘踏而死者二萬餘人,馬三萬匹。
10,二年之間有不平遼滅奴,復三韓之舊業,甘治欺君誑上之罪,如此則取遼不啻反掌。
11,奴處處被職官兵出擊,殺傷無數,每日拉屍山頭,大堆小堆火化骨石,火光滔天。據北岸密報萬分真切,新汗手下兵馬不足一萬,俱是心寒膽怯。


12,爾取山海,我取山東,若從兩旁夾擊,則大事可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