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楊家一門忠烈是真的還是作者“演義”的?

用戶張傳福


提到北宋楊家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楊家七郎八虎更負有盛名,其中的傳奇故事也很多,比如楊宗保與穆桂英的愛情故事,還有佘太君掛帥,領著楊家女將大敗西夏,無一不被廣為流傳。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不免有些藝術加工的成分在裡面,小說《楊家將》就是其中之一,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是怎樣的?是如小說表述的那麼完美麼?

楊家初代楊業

楊家將第一代楊業,陝西神木人,生於亂世,一生真正為宋朝服務了八年。他曾效忠於北漢,和宋朝血拼多年,還差點殺了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去世後,楊業被收降,他以楊家將第一代走入歷史。

宋太宗想滅遼,收回燕雲十六州。楊業是降將,不可能得到重用。沒想到宋軍初戰失利,宋太宗也負傷,非常狼狽。宋國對遼國從進攻轉為防守。宋太宗任命潘美為大將,潘美和楊業的關係很好,於是楊業升為副將。

就這樣楊業迎來了人生巔峰。他受命鎮守雁門關。雁門關當時非常重要,重中之重,易守難攻。當時,楊業只有幾千人,遼軍卻又十萬奇兵精銳。楊業對遼軍很熟悉,開戰前,作為守關主將的楊業卻帶了幾百人“逃走”了,一路上砍伐收集樹枝。其實楊業繞到了敵方背後發動攻擊。戰爭打的就是心理戰,楊業在馬尾上紮上樹枝,塵土飛揚,看上去有幾萬人,遼軍一下陣腳大亂。

楊業直奔主將而去,一下子殺掉了敵軍主將,戰場形勢大變。正在這時,潘美率領軍隊也到了,最終取得了大勝。三千人贏得了十萬人,楊業取得了宋軍上下的信任,洗刷了自己降將的名聲。

楊家二代楊延昭

楊家二代有六個兒子,代表人物是楊延昭,即楊六郎。其他兒子都是小官,歷史上默默無名。

楊延昭真正戰功只有遂城保衛戰。遂城周圍都是泥沼,遼軍進攻,只能在天寒地凍的冬天。遼國蕭太后親自帶兵越過邊界,率20萬大軍進攻。楊延昭只有幾千人。遂城是平原上的孤城,按理說,蕭太后很快就能踏平遂城,但就是久攻不下。楊延昭也是心急如焚,因為好幾處城牆都被打裂了。忽然趕上北方寒流,滴水成冰,楊延昭抓住戰機,命令士兵半夜用井水澆牆。一夜間整個城牆變成冰牆,大大增加了攻城難度,遼兵最終沒能打破冰牆。

遂城大捷後,楊延昭威震天下。幾年後,蕭太后再次領軍進攻,雙方都沒佔到便宜,最終簽訂了歷史上有名的“檀淵之盟”。檀淵之盟過後,宋遼之間基本處於長期和平狀態長達118年之久。

楊家三代楊文廣

楊家三代楊文廣,軍中履歷平平。,楊文廣以父蔭為官 。宋仁宗趙禎慶曆三年(1043年),陝西南部張海率饑民起義,轉戰陝西南部、河南西部和湖北西北部等地,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即按照為官的次序隨軍出征,故此楊文廣當時的官位可能是禁軍一類的小官職。這次出征回來後,楊文廣以軍功升任殿直--比供奉官更低官階的武官官階。

四年(1044年),推行"新政"的參知政事(宰相)范仲淹任陝西、河東路宣撫使。次年正月,范仲淹罷相,出任邠州(今陝西彬縣)知州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在此期間,范仲淹和楊文廣有過交談,對他的軍事才能感到驚奇,將他置於麾下。然而,在這年之前一年(1044年),宋朝和西夏已經議和成功,宋再繳納"歲幣"銀、茶、絹二十餘萬求"和平"。楊文廣也就失去了殺敵報國的機會。再後來楊家將沒有名人了。

虛構的楊家人物

北宋時期,楊業老家旁邊有個府州,有一個佘氏家族特別有名,但當時佘家根本不會吧閨女嫁給遠在太原的敵將楊業。所以佘太君是文學虛構。至於穆桂英,有地方誌說她家在當時密雲或順義的穆家寨或穆柯寨,但這兩個地方當時屬於遼國地界,楊家不可能大老遠去那裡找媳婦。因此,穆桂英也是虛構的,既然穆桂英是虛構的,那麼,作為穆桂英的丈夫楊宗保,自然也是文學作品了。

結語

楊家祖孫三代一百二十多年的抗戰歷史,影響深遠。尤其是楊業、楊延昭所立的戰功,大大超過了統帥他們的主將,但是正史遠未能給予他們應有的地位。人民群眾緬懷楊家將的英雄業績,讚賞他們武藝相傳、名將相繼,被他們那種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延綿三代。英勇奮戰、不怕犧牲的精神所感染,所以人們根據楊家將祖孫三代的歷史史實的基礎上,經過文學加工渲染,把楊家將傳為有口碑的英雄家族,不正說明了楊家滿門的忠義的最佳證明麼。


史說冬夏


楊令公楊業確有其人,被宋太祖招降封為大將軍,住守於今山西太原一帶,以及大同雁門關,歷經百戰英勇無敵,後死於陳家谷,楊六郎也有隻不過是個作後勤的糧草官。楊門一門忠烈大氣磅礴,令後世崇尚致今,但大多數為子虛烏有的杜傳。











94310417小云


答:據《宋史》記載,北宋揚家一門忠烈是真的。但在《楊家府演義》、《楊家將傳》等小說、演義中,揚宗保、穆桂英和姦臣潘洪或潘仁美等人物,卻是作者“演義”的。

楊繼業本名叫楊崇貴(?—986年),原名重貴,又名楊繼業,麟州(今陝西神木)人,北宋名將。官至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楊業的父親楊信,曾任後漢的麟州刺史(今陝西神木),趁五代混亂的時候,佔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

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崇貴到太原。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重勳(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勳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覆,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

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楊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後以軍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楊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

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

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佔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只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

楊業與遼國交鋒多年,更深知邊境地勢,他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非常正確。但是護軍王冼和劉文裕卻不以為然,非要與遼國正面交鋒,並且以怯敵嘲笑楊業。最後楊業力爭不果,只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做了約定,讓潘美在要道陳家谷部署步兵強弩接應。楊業知道此行很難取勝,潘美在陳家谷設伏接應,還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楊業出擊以後,王冼等人很久沒有消息,以為遼軍已經敗退,為了爭功,率領部隊出擊,前進不久,得到了楊業敗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

楊業力戰盡日,轉戰到陳家谷,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非常悲憤,再率領部下力戰。楊業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楊業筋疲力盡,戰馬又受了重傷,最後為遼軍生擒。楊業的之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是楊家將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犧牲最壯烈。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朗,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征,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薰陶,成年以後,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

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於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楊延昭正好處在北宋對遼國進行防禦的時期,他為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

歷代楊家將傳說中,以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但是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為次子。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朗外,還有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家將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楊文廣,在楊家府演義中是楊宗保與穆桂英之子,但歷史上他卻是六郎楊延昭的兒子。

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徵,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在篳篥築城,控制要道,防禦西夏。

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築城,然後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築好了防禦工事,作好了戰鬥準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佔據有利地勢,作好了準備,只能無奈的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很多。皇帝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迴音,楊文廣就死於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只是防禦。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蹟,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這裡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勳,楊業是其伯祖。宋朝積弱,最後亡於外敵,所以遺民們更加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於是楊家將的故事得以廣泛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民間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餘錄》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蹟,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家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節。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

小說演義中的其他人物:

歷史上並沒有奸臣潘洪或潘仁美這一人物,其原型是潘美。害死楊業的,應該是王冼,而非潘美。王洗是個小人,以誣陷主帥而起家,可能是由於王洗官職太小,不足以突出楊家,所以潘美很倒黴地攤上了這件事。按照宋史說法,潘美當時與楊業的立場相近,只是沒有力爭,王冼軍離開防地時還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責任不大。從戰後的處分來看也是如此,潘美僅受降職處分,而兩個監軍皆被撤職發配。

歷史上楊家將中也並沒有楊宗保和穆桂英。但是的確有佘太君的存在,折佘太君原名折太君,出閣前名叫摺子悅,其弟名叫折御卿.(958~995)時任府州刺史於後漢乾祐二年(949年)與楊繼業成婚。


張舒雜談生活百科


楊家將的確是有歷史原型的,但是佘太君、穆桂英、楊宗保啥的,都是“演義”出來的,歷史上沒有這些人的記載。

但是對咱們普通人來說,天波府,佘太君,穆桂英才是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而對楊家將的“創始人”,楊業(即民間傳說的大刀令公楊繼業)卻很陌生。

不得不說,民間“演義”虛構成分很多,也主要是表達了當時老百姓的美好意願。

下面簡單來介紹一下,楊家將的始末。

第一代人—大名鼎鼎的楊業(演義小說的楊令公)

這個要先從他老爹說起,他老爹叫楊信,是一名武將。

當時的時代是五代十國,局面十分混亂,在這種時代,勇猛的武將都會得到重用,他老爹就被北漢皇帝重用了。

可見他老爹還是很勇猛的。

至於為啥給北漢效力,因為這裡就是他們的出生地,沒得選!

北漢(951年―979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之一,也是十國中最後一個政權。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南),稱太原府。盛時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約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他老爹死後,他充分繼承了老爹的官職和事業,十分驍勇善戰。

所以北漢的皇帝很開心,就賜給他“皇家姓氏”,當時北漢政權姓劉,所以在這個時期,楊業改名為劉業。

這個還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可能關係到後人是“演義”劉家將還是楊家將。

當時契丹人也經常來找楊業的麻煩,但是統統讓楊業給“打”了回去,從此楊業有了一個外號,叫“楊無敵”。

這個外號可不是嚇唬人的,是楊業憑真本事取得的,所以說,楊業真的是一員虎將。

後來宋太宗北伐,一路高歌猛進,當時的北漢皇帝,知道自己打不過,直接豎起了白旗,投降了。

而楊業鎮守的地方,還沒有得到“通知”,宋軍就想打幾仗試試,結果發現楊業是真的“彪悍”,死守不降,給宋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宋太宗也沒辦法,只好讓投降的北漢皇帝出來勸降,古人講究“忠君”,結果,楊業就這樣被宋軍“收編”了,從此加入了北宋的陣營。

宋太宗對楊業也是很欣賞,不過還好沒有賜他“皇家姓氏”,而是讓他又改回了原來的姓氏—“楊”。

這才有了以後的楊家將,而不是劉家將或者趙家將啥的。

歸宋之後,楊業戰績如何?

歸宋之後,楊業憑藉雁門關之戰,一戰成名。

因為當時遼軍有十萬軍馬,武器先進,氣勢洶洶,而他帶著五百人的“敢死隊”,直接抄遼軍的屁股,而另外一個將領也帶著“敢死隊”打遼軍的頭部。

這樣利用有利地形,前後夾擊,竟然把遼軍給打蒙了,遼軍可是騎兵,軍隊亂了,十萬騎兵互相踐踏可不是鬧著玩的。

結果以少勝多,這一仗打出了氣勢,打出了威風,一戰成名。

只可惜後來,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可能有點膨脹了,決定北伐遼國。

命令潘美、楊業為西路軍主將。

(其實當時遼軍不打宋軍已經是萬幸了,宋太宗還主動進攻遼軍,長途奔襲,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只能說,將帥無能,累死三軍!)

果然,前面先鋒戰敗,遼軍集中優勢兵力要決戰,這個時候,楊業主張撤退,暫避鋒芒。

另外一個主將潘美也贊成(潘美,也是演義小說中潘仁美的原型,把他演義成一個大奸臣,實在是冤枉了他)。

本來潘美和楊業制定好了交替掩護撤退的計劃,但遭到監軍王冼的譏諷,並詆譭他懷有二心。

楊業也是“忠烈之人”,為表忠心,主動要求出戰,這時候,潘美也只能苦笑,可能是他知道楊業和王冼這個小人有矛盾,但是也不好說什麼。

這可能是楊業的性格“弱點”,太忠烈了,反而會被這些小人抓住把柄,置於死地。

結果,毫無懸念,“光榮被俘”,遼軍也很欣賞他,想勸降,結果楊業絕食三日而死,這就是楊業的一生,堪稱忠烈。

楊業死後,子孫後代戰績如何?

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

也是武將,主要任務是守邊,宋軍這次吸取了教訓,覺得還是不要招惹遼軍,守邊就行了。

所以,楊延昭基本沒啥大的戰功,和他老爹差遠了。

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景德二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卒於任上,終年五十七歲。

楊家將的第三代表人物是楊文廣。楊文廣是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

雖然是名將之後,但是楊文廣真的沒啥出息。

一生基本上沒打過啥仗,官職也不高,比他老爹還差些。

好不容易等來了一個“給楊家爭光”的機會,這個真的是等來的,用今天的話說,是熬上去的。

因為這個時候,楊文廣已經75歲了。

結果……病逝!

熙寧七年(1074年)三月,沉寂了大約三十年遼宋邊境又其爭端——遼朝遣使到宋朝,爭河東地界。定州路副都總管楊文廣獻陣圖及奪取幽燕地區的策略,朝廷還沒有來得及審批和回覆,當年的十一月,楊文廣病逝。享年75歲。

小結:

從楊家將的這三代人,基本上一代不如一代,全靠楊業當年血戰掙來的“光榮”,要不然,靠他的這些子孫,估計不會有“楊家將”的演義了。

楊文廣死後,他的後代基本沒有出息,楊家將已完全衰落。

53年後,北宋滅亡。

歷史上也沒有穆桂英、楊門女將、佘太君、楊排風、楊宗保等人物。

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徵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楊宗保等故事,都是後人演義出來的,不可當真。


太行山下小小強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楊家將的譜系是這樣的:第一代,金刀令公楊繼業,繼業有8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名楊延昭,又名楊六郎,六郎生子名文廣,文廣之子名宗保,宗保生子名懷玉。

這些印象都可靠嗎?

我們的看法是:

一、楊繼業歷史上真有其人,但民間盛傳的他與潘仁美之間的恩恩怨怨卻大多是假的

楊業與潘美(小說家筆下的“潘仁美”)並非有仇。陳家谷口逼楊業進軍,後又將接應部隊撤走的人是王而非潘美。按《宋史·王傳》,王字秘權,開封浚儀人,其父王樸,曾任後周樞密使,因上籌邊之策而名噪一時。

王雖系名門之後,本人也有戰功,但其為人“性剛愎”,“以語激楊業,業因力戰,陷於陣,坐除名,配隸金州”。

  

那位在小說家筆下壞透了頂的潘仁美(潘美)並沒有那麼壞,至少,他在陳家谷口並沒有算計楊業,更沒有像通俗小說或電視劇裡所描寫的那樣,按兵不動,射殺楊七郎。

倘若說他在這次戰役中有什麼過失的話,那也僅是因為他誤信了王之言而已。惟其如此,所以,宋太宗趙光義在事後處理參戰人員時,僅把潘美降三級使用,而對負有主要責任的監軍王則“除名,隸金州”,劉文裕“除名,隸登州”。

二、楊業共有7個兒子,而不是8個

小說《楊家將》和電視劇《楊家將》中,楊業共有8個兒子。據《宋史》記載,楊業共有7個兒子,他們是:楊延朗、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楊延玉。

其中楊延玉隨乃父征戰,於陳家谷口一戰殉國,其餘6子,延朗為崇儀副使,延浦、延訓併為供奉官,延環、延貴、延彬併為殿直(官名)。這7個兒子除楊延玉戰死外,餘皆善終。並無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一說。

三、楊六郎應為楊大郎,楊宗保應為楊文廣

在“楊家將”的傳記中,楊府男性主角,除了老令公楊繼業以外,最有名的就是楊六郎和楊宗保這父子二人了。這兩個人物也非歷史之本貌。楊六郎者,楊大郎之謂也。

他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朗(後改名為楊延昭),這沒錯,但他卻並非楊業的第六個兒子,而是長子。他卒於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l014年)。

《宋史》上說他:“智勇善戰。所得賞賜悉犒軍,未嘗問家事。出入騎從如小校。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行陣。克捷推功於下,故人樂為用。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憚之。”

楊宗保,應為楊文廣。《宋史》記載,文廣系楊延昭之子。字仲容,“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殿直”,北宋赫赫有名的范仲淹宣撫陝西時“與語奇之”,曾把他收為部下,後又隨狄青南征,最後官至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都虞侯。

“楊家將”既然半真半假,撲朔迷離,那麼“楊門女將”呢十分遺憾的是,在小說和電視劇裡轟轟烈烈的“楊門女將”,正史中卻一點影子都沒有。

《宋史·楊業傳》中只收錄楊業及其子延昭等7人,和其孫文廣一人,並無一字提及女眷。倘若楊門女將確曾有過的話,那麼,專收“義婦節婦”之事蹟的《烈女傳》也會記載。

但我們仔細地查找了《宋史·烈女傳》,該傳共收近40名“奇女子”,她們沒有一個人出自楊門。“楊門女將”純屬子虛烏有這一事實告訴我們,千萬莫把文學當成歷史。

真實的歷史中,楊家忠烈是三代,而不是故事後影視劇中的五代忠烈。楊家祖孫三代人為大宋的邊境不受侵擾,國家的安定做出了英勇貢獻。為後世敬仰,為後世傳頌!


涅槃之約


北宋揚家在對外作戰上是滿門忠烈,揚業雖是北漢降將,但在對遼作戰英勇不屈,被俘絕食而死,兒子延昭駐守邊關,屢次擊敗遼軍,被敵尊稱六郎,意為北斗七星第六,保佑北疆,令敵不敢來犯,揚業孫子文廣,繼承父志,也效力邊關,為國盡忠。


歸家的綿羊


北宋楊家將一門忠烈,從各種資料上看應該部分是真實的。歷史上楊老令公楊繼業、楊延昭、楊文廣確有其人,並且忠心保國。其他人物和故事大都是虛構的。

不管是真實的還是虛構,楊門一家忠烈能流傳到現在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並且能得到人們的讚揚。說明人們對忠義之事、之情,正義力量的嚮往與渴望!


文韻中原


“楊家將”是宋元以來在我國戲曲藝術和說唱藝術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歷史傳奇故事。

楊家將——北宋著名軍事家族“楊家將”是宋元以來在我國戲曲藝術和說唱藝術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歷史傳奇故事。

老令公楊業、佘太君、七郎八虎(特別是楊六郎楊延昭)、楊宗保、穆桂英、楊文廣、八姐、九妹,包括燒火丫頭楊排風,幾乎都是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

從史實角度來看,楊家將的故事只是戲曲小說對楊業血戰陳家谷,最後忠勇殉國的悲劇性歷史事件的藝術化演繹。歷史上真正的楊業死後,只有他的兒子延昭(即六郎)、孫子文廣曾是宋朝守邊的名將。

楊門忠烈歷史上確有楊業及其六郎和孫子,但是其他的女將,佘太君、七郎八虎什麼的都是戲曲藝術效果了。


大忙人生


據歷史記載北宋時期的確有楊繼業此人,他驍勇善戰,多次擊退遼國對北宋的入侵,可以說對北宋黃帝赤膽忠心,說他的七個兒子個個善戰勇猛完全是塑造的,六郎延昭駐守邊關是事實但對排兵佈陣沒有編劇說得那麼歷害,反倒六郎之子楊宗寶才是將帥之材,有他爺爺的神勇和謀略。至於楊家將直到楊門女將之說都是作者為了教育後人而創作的。不過這些雖是作者的構思但對歷史文化也好,教育後代弦揚這種精忠報國也好,對未來社會的研究及發展都有極大的價值和幫助。


詩中夢幻


那是民間傳奇,真實的歷史沒有這樣。明清時很多演義小說的來源,是元代戲曲,本來這種文學形式就有蒙古文化成分,漢族文人加以改造,編寫的劇本,很多誇張虛構,底層群眾想象高層政治,偏離實際,不要過於相信。現在的民間,許多人的歷史觀,來源於這類文藝作品,尤其需要警惕,把虛構故事當作真實歷史,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源頭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