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傷害,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


最近,徐崢的電影《囧媽》打破常規,選擇在網絡平臺播放。


有一種傷害,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
<section>


影片裡徐崢飾演四十多歲的徐伊萬,在去莫斯科的火車上,與媽媽上演一場控制與反控制的戲碼。

有一種傷害,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發語音時,媽媽一個勁地往他嘴裡塞小番茄;

為了阻止兒子一直打手機,把手機扔進水裡;

吃什麼,穿什麼,和誰談戀愛,什麼時候生孩子,該不該接電話,吃不吃零食,都要強烈的干涉。

有一種傷害,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在媽媽的過度控制下,徐伊萬說了一句話:


“你心裡住著一個幻想的兒子,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地改造我,難道你沒有發現嗎?我並不是你想象中的那個兒子。”

這句臺詞也許莫名地戳中了我們的心。

曾經的我們正處於準備展開翅膀獨立飛翔的某個時候,是不是也想過類似的問題,為何媽媽總是想要我變成她心目中的模樣,無數次的我不想這樣,我難以做到,但媽媽依舊鍥而不捨,固執地認為這就是為我們好。

再回想一下,是不是我們討厭父母控制自己的人生,卻也完美地承襲了這份基因,轉頭去控制自己的孩子,就像電影裡的徐伊萬去控制自己的妻子一樣。這種可怕的控制慾,彷彿一個惡性循環沒有出口的怪圈,吞噬著家庭中的溫情和愛。

有一種傷害,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手心裡的寶,尤其一些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更是獨一無二的。

孩子在父母眼裡永遠都是小孩子,父母擔心孩子不能完成一些事情,以至於事事插手干預,打著愛的旗號大肆侵入不屬於他們的領地,越俎代庖,扼殺了孩子應有的成長經歷。

那麼面對的,必然是緊張、易爆的家庭氛圍和親子關係。

有一種傷害,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中國家庭有太多這樣的親子關係,父母為孩子操心一切,盡心盡力,到最後吃力不討好,孩子不但不理解,有些甚至越來越叛逆。

多少良好的親子關係,都毀在了父母強烈的控制慾上。


家庭教育作家尹建莉說:


那些極具控制慾的家長,真正在意的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自己的需要。與其說你關心孩子,不如說你關心自己的想法是否得到落實,是否得到回報。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你不光用強迫和打罵的方式逼她接受你的控制,還用哭或是自虐來威脅她——利用孩子對你的感情和對成人的敬畏來綁架她,逼她就範——你越是事無鉅細地“關心”,越是對孩子的世界形成入侵,對她的心理和精神進行毫不節制的打擾。

我們都相信父母是愛孩子的,但這樣充滿控制的愛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種傷害。作為父母,我們也許可以控制自己所察覺的,但未察覺的則會控制我們,我們需要時刻反省自己,到底對孩子的控制是不是源於我們內心對自己需求的一種滿足。

我們不能做孩子的人生殺手,而應該成為孩子人生的引領者。孩子的成長教育中,家長才是那個最需要改變的人。父母們首先要活明白自己,再教育孩子。

有一種傷害,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所以說,良好的家庭教育前提應該是家長的自我教育。我們常常感慨,天下沒有壞孩子,只有被錯誤對待的孩子。

如果家長真正付起了自己的人生責任,做好了自我反省、自我管理,保持對生活一貫的激情與責任心。孩子便會因為對父母尊重和信賴,追隨我們的腳步,感受並接受其中的道理。模仿我們,然後超越我們。

父母要學會偷懶,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飛。

父母的懶不是真正的偷懶,而是給孩子留下自己動手、動腦的空間,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管理自己。

當孩子做不好一些事情,不要急躁地斥責他們,不要搶著去替他們完成,要多些支持和鼓勵。給他們動手的機會。當孩子小的時候,就要讓他們學會如何去鋪床單,疊被子,自己整理衣服和書包,在鍛鍊他們動手能力的同時,培養他們做事情的條理性。

有一種傷害,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父母們要知道,孩子總會長大,他們總要離開父母自己生活。

正如龍應臺在《目送》中所寫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不要怕孩子吃苦,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更不要事無鉅細地包辦孩子所有的事情。

孩子只有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模仿,才能做成一件事情。當孩子完成一件事情,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才能有信心和勇氣去面對以後的生活,在未來成為更好的自己。

有一種傷害,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影片在最後有一句話發人深省,它說:

愛,不是控制和索取,而是接納和尊重。

“一直以來,我們總是在爭吵。但我們的出發點,都是對彼此的愛,只不過,這份愛,是希望對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應該是完整的。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父母們不要再用一句“我都是為你好”來捆綁孩子的人生,不要以為這就是愛,可以為所欲為。

真正的愛是接納和尊重,是給孩子自由。良好的關係,不是強行改造,而是默默影響。

在疫情籠罩下的這個特殊春節,部分地區已經施行限行不許外出,但這也是家人間難得共處的機會。希望父母和孩子能夠相互尊重,親密有間,活出真正的自己。

有一種傷害,打著“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