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中“中毒”的孩子,如何完成自我救贖

這個春節疫情肆虐,我宅在家裡,每天除了關注疫情的變化,更多的時間用看書來打發時間,《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這本書就是我特別喜歡的,分享給大家。


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你那些灰暗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這是一個真相,我們必須尊重的真相。

——武志紅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的作者是美國蘇珊·福沃德博士,她是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和作家。這本書曾經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也被認定為一本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的經典之作。

《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中“中毒”的孩子,如何完成自我救贖

蘇珊通過自己在工作中的大量案例,分析了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傷害的孩子曾經遇到了怎樣有毒的父母,他們在生活中是怎樣一步步地操控孩子的,這些行為對孩子一生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並通過具體的策略給了孩子們逃離的對策,讓中毒的孩子從這些負面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增強自信心與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1 原生家庭的“毒”你根本察覺不到

書中的戈登是個38歲成功的整形外科醫生,在病人面前,他彬彬有禮,醫術精湛,但是他深愛的妻子卻跟他離婚了,他想方設法地挽留她,她還是離家出走了。

他深愛自己的妻子,在他看來自己也沒有什麼毛病,就是脾氣暴躁一點,有時候愛嘮叨一些。但在妻子眼裡,他卻有著無法控制的壞脾氣,而且不定時地就暴發了,訓斥別人的時候,不給他人留一點情面和尊嚴,妻子面對他的暴發恐懼無比。

原來戈登在小時候,經常被父親暴打。父親每個星期都會拿著皮帶抽打他兩三次。父親打他的原因非常簡單:言語間的些微不敬,低於平均分數的成績單,或者忘記了做家務......這些別的孩子經常會犯的錯誤,在父親這裡就是不可饒恕的罪行。在戈登的記憶力,他的後背、雙腿、胳膊、雙手和屁股,都無一倖免。

《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中“中毒”的孩子,如何完成自我救贖

長期受到父親的暴打,讓戈登在意識裡邊就認為,父親這樣做是應該的,父親只是為了讓自己變得聽話一些,守規矩一些,沒有父親,他就不會成為一名醫生,而且他認為父親的行為並不會對自己的婚姻有什麼影響。

武志紅曾經說過:“婚姻之所以容易成為愛情的墳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們過去家庭模式的複製。”

其實,父親的行為已經根深蒂固地根植於戈登的內心,並對他的一生造成了深深的影響。<strong>他內心潛伏著一座火山,那就是對父親的憤怒。這種情緒一般在外界壓力過大的時候,他就會釋放出來,肆意地向他身旁的人,比如妻子噴發。他要通過這種肆意的發洩來表達自己對父親的怨恨。

<strong>父母的暴躁對孩子的影響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已經初現端倪。

去年給一年級的小朋友上課,做練習的時候,我發現一個小朋友根本沒有做練習,他把橡皮用手撕成一小塊一塊,整整齊齊地放在文具盒裡,我想要把文具盒拿起來看看,誰曾想我還沒有拿到文具盒,他的手就伸出來飛快地在我手上打了一下,然後就用腳來踢我了。他邊踢我邊哭,情緒根本無法控制。

《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中“中毒”的孩子,如何完成自我救贖

我找來孩子的父親瞭解情況,原來他和妻子管教孩子方法主要是打,孩子稍不如自己的意,他們就會收拾孩子,孩子在家裡倒是挺聽話的,不怎麼反抗。

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毒素,讓孩子對父母只有畏懼,沒有親近。長大後的孩子,也會表現出不親近父母的情形。

也就是說,在這些原生家庭中,孩子的經歷雖然不同,但是他們的症狀卻是驚人的相似:

自尊心受損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毀滅式行為。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而且一無是處。

他們很難建立起積極的自我形象。由此引發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的缺失反過來也將影響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2中毒的孩子如何自救

中毒的孩子是不幸的,要想讓他們過上幸福的人生,必須把他們從原生家庭的毒害中解救出來。如何從原生家庭的毒中解救自我,爬出那個讓自己解放的深坑呢?《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提出了“擁抱你的內心小孩”這一觀點,並在適當的進修與父母進行角色對換來完成心理上的自救。下面的兩點值得借鑑。

《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中“中毒”的孩子,如何完成自我救贖

  • 成年之後,不要與父母糾纏。

這裡的糾纏包括順從和反抗。順從的行為讓你對父母的掌控百依百順,但是對抗行為也是另一種糾纏的表現,對抗的越厲害,與父母糾纏的才越緊密。想要離開父母的掌控,在情緒激動的時候,避免同父母接觸、對質,這樣才會把我們自己的認知融入具體生活中。

這個過程是漫長恢復過程的開始,你的面前還有許多複雜的、令人困惑的問題要解決。你先要學會質疑,想一想過去的隱藏在你腦海中的錯誤觀念都有哪些,自我毀滅性的行為又有哪些,然後學著摒棄它們,學會擁有真正的自我。


《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中“中毒”的孩子,如何完成自我救贖

電影《囧媽》中,徐伊萬的原生家庭讓伊萬對那個家庭充滿了痛恨,他怕見到媽媽,他的行為在媽媽眼裡都是不合格的,兩個人一見面就開始不停地爭吵,誰也說服不了誰。

其實這就是個糾纏的過程,伊萬在這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是完全的抗拒,他想把對媽媽的仇視通過爭辯表現出來,結果越糾纏越糾纏不清。他們的關係也進入了一個死衚衕,不停地循環上演同一種模式。

  •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放棄抗爭

如果以上的辦法都不能讓你的處境得到改變,蘇珊還提出了一種辦法——放棄抗爭。

這種方法,看著沒有與父母進行正面交鋒,但確是最高效的。你沒有辦法改變父母,那就放棄改變,讓自己從一團糟的家庭關係中解脫出來,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不會表達愛的父母經常在表達對孩子的愛時,讓孩子受盡折磨,受盡創作。這是一種無能的表現,當你認識到父母的侷限性和自己遭受的損失後,也為你的生命打開了另一扇大門,讓你更加相信自己,敞開胸懷去接納那些愛你的人,也讓自己學會怎樣去愛別人。

《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中“中毒”的孩子,如何完成自我救贖

3改變自己的控制慾,才能走出原生家庭的毒

其實說到底,受傷的孩子最主要的一點是不會表達愛。他不知道該怎樣與自己愛的人相處,總想像父母一樣掌控別人,也就是說父母的模式已經在孩子潛意識裡面紮下深根,不能掌控父母,掌控別人就成了孩子極力要達到的目標。

《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中“中毒”的孩子,如何完成自我救贖

心理學家Shapiro和Astin曾說:

人類最大的恐懼之一就是害怕失去控制,人類最強的動機之一就是擁有對我們生活的控制,獲得並保持一種控制感。

就拿戈登來說吧,他很愛自己的妻子,但在與妻子的相處中,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感,總是想控制妻子的行為,表現在用暴躁的脾氣來讓她屈服。

在人們固有的思維認知中,存在有一種驅動力,稱之為“一致性”,我們總希望世界的運行法則符合自己的信仰理念和預期,最直接的體現便是,當我們與他人相處時,總是會希望對方活成我們內心想要的樣子。

當達不到這一點時,戈登就用自己的暴脾氣來表達自己的控制慾。這種行為跟心理學上的“自我保護機制”有關,當人們由於某種原因讓自己處於劣勢的時候,就會採用自我保護的心理來將問題合理化。比如戈登認為,他這樣對待妻子,也是愛妻子的一種表現。

想要改變自己的控制慾,主要從這兩點做起:

  • 學會認識自我

帕萃絲·埃文斯曾說:“如果我們總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定義,就會相信他們的評價更真實。通過別人的觀點來認識自我,這種從外在因素認識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對自我的認識更加模糊。”

不要活在別人的評論裡,這樣會讓你看不清真實的自己,並且感受不到自己真正價值。面對別人,無論是親情還是友情,都要學會對他們表現出來的控制視而不見,明白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

  • 處理問題時要對事不對人

為什麼與陌生人相處,我們都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控制慾,面對親近的人,我們總想要控制對方。

學會恰當歸因,找到問題的源頭,再去解決問題,這樣就避免了對親近人的傷害,也就避免了對自己的傷害。

這才是積極地解決控制慾的辦法。

尾聲

原生家庭的問題確實是困擾許多人一生的問題,但是本書中提到的方法也存在許多的侷限性,很多的案例中“中毒孩子”的改變,都要依靠外界的、外力的作用,或者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才能認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傷害,並有效地做出改變,並且時效非常長,有些人的改變甚至用了一生。

歸根結底,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傷害的孩子,要想改變,還得要靠自己,只有認識到了不幸福,才有激發起改變自己現狀的動力和勇氣

如何快速地認識自己,並能及早改變自己,並擁有更加幸福的人生,更需要每個不同的個體在生活中用靈魂去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